真的不降息了?
今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了最新一期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
這意味著自4月20日以來,央行已經連續第四個月拒絕降息了!
明明馬上就是房貸利率轉換的最後期限,央行為什麼要一直拒絕降息,拒絕給有房族帶來更多利好呢?而且現在正處於經濟恢復的關鍵時期,美國尚在瘋狂印鈔,為何我們的貨幣政策如此「保守」呢?
從2020年年初到現在,美國一直在「放水」,僅一個月就狂印出14萬億的美元,M2貨幣供應量瘋漲到18.3萬億美元,年增長率超20%,成功打破15%的紀錄!過量的貨幣流通實際上也在全球市場上輸出「通貨膨脹」,此舉無異於在割全球人民的韭菜,所以一般的國家也會跟著放水,減輕出口壓力和外匯貶值壓力。
顯然我們國家「不一般」。在金融貨幣政策上,今年的重點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發揮貨幣精準滴灌作用,確保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說白了放水還是要放的,但是要有方向的放水,這一點從居民的住房貸款中就能略見一二。
從2017年到2020年,老百姓貸款貸的越來越多,但是住房貸款比例卻持續降低,今年上半年的住房貸款比2017年少了兩千多億,貸款比例也降低了快20%,由此可見,貨幣是真的沒有大量流入房地產。
除了不降息,高層還頻頻出手調控市場,房企有息負債遭紅線警告、嚴禁資金流入樓市股市、出臺最嚴厲的調控政策……這些措施都在傳遞一個信號——樓市和股市不能「瘋起來」,同時也在為經濟內循環做準備。
很多人都覺得「內循環就是要打擊房地產」,其實真正的內循環除了挖掘消費潛力,還要在生產、技術等領域,提升國內經濟的薄弱環節,例如晶片製造、設備研發等。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主任孔鵬已經強調過了「房地產是內循環中最關鍵的一環」,因為房地產和消費並不是對立的關係,城市建築行業還涉及有上下遊幾十個行業,例如建築材料、家電裝修等。
如果從現在就重力打壓房產,會引起大量企業崩潰倒閉,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所以國家打壓的只是投機炒房,而不是剛需買房,最終的結果是樓市穩,而不是樓市崩。
長期來看,貨幣必定會長期放水,對於國家來說通貨膨脹是必不可免,但貨幣始終要傾向於實體經濟,等到經濟平衡了,地產也會有所放鬆;對於個人來說,在工資跑不上膨脹的時候,如何保值就成了關鍵,而唯一選擇也只有購買核心城市的房產可以抗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