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在成都銀行自貿區支行考察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了解當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時明確表示,將進一步研究採取降準和定向降準、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多種措施,降低實際利率和綜合融資成本,推動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明顯緩解。
如此明確的政策信號,讓市場對下一輪降準的預期升溫。有媒體分析,以往中國人民銀行通常會在周五傍晚宣布降準消息的「傳統」,本周五(12月27日)將是觀察降準消息的重要時間窗口。
降準時點或加速到來
李克強12月23日下午考察成都銀行自貿區支行,仔細了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在哪兒、貴在哪兒,需要政府幫助解決什麼。銀行負責人提出三點願望:一是適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二是推動貸款需要的涉企信息共享;三是促進大中小銀行形成服務小微企業合理分工機制。
李克強當場「答應」,表示國家將進一步研究採取降準和定向降準、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多種措施,推動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明顯緩解。他明確要求,金融機構要兌現一個承諾:進一步提高小微貸款比重,切實降低實際利率和綜合融資成本。
圖源/中國政府網
降低融資成本也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政策目標。在這一要求下,要降低貸款利率,就首先要降低銀行的負債端成本,通過降準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低成本中長期資金,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最直接有效的一項措施。
中信證券(600030,股吧)固收團隊認為,降成本是貨幣政策的一大目標,後續仍然存在量價配合的寬鬆空間,看好元旦前後重啟逆回購和降準操作,以及明年繼續降息的空間。展望後市,過完元旦就是春節,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安排要馬不停蹄,12月底將重啟逆回購擺渡元旦期間流動性安排,並可能通過降準來保障雙節期間流動性環境的合理充裕。
光大證券(601788,股吧)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認為,未來央行仍會採用MLF超額續作與(定向)降準交替使用的方式,向銀行體系補充中長期流動性,即MLF超額續作幾次後進行一次(定向)降準。對於降準時點的判斷,預計2020年1月初降準的概率較大。
1月份到底是不是合適的降準窗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臨近春節,市場資金需求量大,特別是銀行的現金需求規模要高於往常,1月降準可以彌補該流動性缺口。再者,明年1月份,地方債有望集中發行,疊加銀行年初信貸投放規模較大因素,這些都需要大量中長期資金注入,此時降準可以向銀行釋放低成本資金,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
此外,他還指出,從近幾年的降準頻次來看,央行不會單純因為春節來臨而降準,但考慮到2020年「提前批」專項債將於1月上旬發行,央行大概率會在1月初降準。
總結來看,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下一輪降準的時點或在明年1月初。但上述李克強的表態,也可能會讓降準時點加速到來。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很可能是在明天。
降準路徑猜想:全面降準+定向降準
在新一輪降準具體可能採取的方式上,採取「全面降準+定向降準」相結合的方式概率較大。
自2018年1月25日起,央行每年年初都會實施一次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對上一年度普惠金融領域的貸款增量或餘額達到一定比例給予定向降準。
央行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的考核標準分為兩檔,第一檔是前一年貸款餘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5%的銀行,可降準0.5個百分點;第二檔是貸款餘額或增量佔比達到10%的銀行,可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2019年初,央行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考核標準由「單戶授信小於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
「全面降準+定向降準」的組合拳已有先例。今年9月,央行就曾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同時,為促進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再額外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定向降準分兩次實施到位。
這樣的組合拳降準方式,體現了總量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是一次精準的定向調控,也體現出「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框架的進一步完善。所謂「三檔」是指大型銀行、中型銀行和小型銀行分別執行不同的存準率基準檔;「兩優」是指在三個基準檔的基礎上還有兩項優惠:一是第一檔和第二檔銀行達到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政策考核標準的,可享受0.5或1.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優惠;二是服務縣域的銀行達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貸款考核標準的,可享受1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率優惠。享受「兩優」後,金融機構實際的存款準備金率水平要比基準檔更低一些。
年關降至,央行「呵護」流動性每年元旦春節期間都是考驗市場流動性的時刻,央行一般也都會在每年的12中旬前後釋放流動性,以滿足市場的流動性需求。今年也不例外。
上周開始,央行加大了流動性投放力度。12月16日,央行超額續作3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當天實現流動性淨投放140億元;時隔兩天,在18日無逆回購到期的情況下,央行重啟逆回購,一次性實現淨投放2000億元。此次淨投放規模創下一個月以來的新高,銀行間市場資金面轉寬,當月資金供給充沛。到12月23日,央行再次開展14天期逆回購規模500億元,當日無逆回購到期,央行實現淨投放500億元。連續四個交易日淨投放流動性近7000億元。但7000億的流動性規模並不「解渴」。年底市場對於資金的需求增加,14天期、1個月期等跨年品種利率上行。Shibor利率也同樣如此,除了隔夜和7天期下行外,其餘期限利率全線上行,顯示出跨年資金面趨緊。張旭分析稱,在跨年過程中,市場對於回購融資的需求會季節性地加大,此時資金可得性遠比資金成本重要。小幅降低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並無助於解決上述問題,而增量續作MLF可以從供需兩方面改善金融體系的跨年資金狀況。從期限上看,14天流動性投放或許會更多。隨著春節臨近,央行可能還會重啟28天逆回購操作以補充春節期間的跨節資金需求。此外,明年地方債提早發行已成定局,為此提供流動性支持,保證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十分明顯。
下次降息或在明年四季度12月18日,央行開展2000億元逆回購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購規模500億元,中標利率2.50%,與此前持平;14天期逆回購規模1500億元,中標利率2.65%,較此前小幅下調5個基點。對市場來說,此次「降息」可以說是「意料之中」。正如上文提及,一個月前的11月18日,央行將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調降了5個基點,至2.5%。再往前看,11月5日,1年期MLF操作利率調降5個基點至3.25%。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重啟14天逆回購併下調操作利率即是跟隨上次「降息」的同步操作,以維持央行逆回購操作利率期限利差在15個基點。這一連續的操作背後反應了央行對合意收益率曲線的管理。從過往經驗來看,14天和7天逆回購利率變化亦步亦趨,2016年以來二者利差保持在15bp。因而本次央行調降14天逆回購利率主要是對此前7天逆回購利率下行的跟隨,並不能代表央行開啟新的一次降息。市場普遍認為,12月份再度「降息」的概率不大。但受穩增長的需要,我國貨幣政策邊際放鬆的環境不會改變。業內普遍認為,明年降準降息都有空間。
圖源/網絡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受豬價高漲引發的CPI持續上行影響,央行明年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政策利率水平不變。而降息重啟的時點,則主要看CPI何時會從高位開始明顯下行,預計明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會重啟降息,但降息幅度預計在10bp左右。「央行還會有進一步降息的必要,但預計降息節奏會非常緩慢,畢竟化解金融風險不能單靠金融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推進主要針對國企和地方政府的結構性改革同樣重要,如果降息速度過快反而不利於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朱海斌稱。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