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刊的第1166篇原創文章
「喜茶來長沙玩,帶他去哪兒好嘞?」這是茶顏悅色前幾天糾結的一個問題。
7月21日,茶顏悅色宣布和喜茶聯名,並上線了聯名禮盒。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眼,便讓人產生了疑惑:這倆不是競品嗎?
聯名這種營銷方式最近幾年常見到爛大街,但競品聯名屬實「活久見」。
1
故事從一次錯付說起
在官宣漫畫中,喜茶給茶顏悅色的信上提到了這樣一點:「與你成為鴿友已經4個月」。這事還得從4個月前的一天說起。
3月22日,喜茶在微博進行抽獎,抽到了用戶名為「@等一杯茶顏悅色」的網友,茶顏悅色對喜茶表示感謝照顧,於是喜茶和茶顏悅色的緣分便在這個時候開始種下。
當時便有網友建議喜茶和茶顏悅色聯名,甚至取起了名字:「喜笑顏開」「顏喜攻略」。但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了。
正值長沙店一周年之際,7月20日喜茶便在微博中詢問網友長沙當地的美食,茶顏悅色來了句:「你逃不過我的」,隨後底下清一色寫著「茶顏悅色」。
與此同時茶顏悅色也在自己的官博上發了一條:「有個朋友來長沙找我們玩」,從這個時候開始,喜茶和茶顏悅色聯名的信息便開始若隱若現了。
到了第二天,雙方開始放大招,除了漫畫之外,還在B站上傳了這次「兩茶會面」的VLOG,帶薪按腳、吃吃喝喝,甚至還連線了給兩茶牽線的網友@等一杯茶顏悅色。
而最讓需要靠奶茶「續命」的人心動是這次喜茶和茶顏悅色推出的聯名周邊產品,兩家分別出了一套禮盒,喜茶版的禮盒包含鑰匙扣、便籤本、雙層玻璃杯,茶顏悅色的禮盒則包含心願卡、 定製徽章、 雙層玻璃杯,但兩邊都只有300套,加起來600套,就像網友說的兩邊的粉絲加起來都有上百萬了,600套著實少了點,可這其實就像星巴克的貓爪杯一樣也發揮了飢餓營銷的魅力,物以稀為貴,大家都想獲得一個能在朋友圈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獲得眾多贊的打卡神器。
2
奶茶自由,選擇自由
縱觀整個市場,目前來看,奶茶行業是少有的看到頭部品牌一派和諧的行業。以往很多行業的競品之間是有多遠便隔多遠,甚至還上升到明面互撕、暗地插刀的地步,市場、用戶、名聲等等都是品牌在爭奪的對象,競爭關係無處不在,但奶茶的頭部品牌居然能讓人磕到CP的甜。
聯名是為了打造聲量、獲得流量,而競品聯名就意味著給對方品牌也會帶來同等的利益,甚至說實力強的那方會處在一個劣勢地位,因為它將自己的市場或者粉絲與對方進行了分享,但這次喜茶和茶顏悅色卻很坦然。
其實從第一次「錯付」事件開始,喜茶便在微博中說了這樣一句話:「現在流行奶茶自由這個詞,其實消費者選擇自己想喝的品牌也是一種奶茶自由。喜茶是一個服務於所有消費者的品牌,而不是只服務自家『粉絲』,我們尊重消費者的選擇,同時非常歡迎平時喝其他牌子的朋友來試試我們的產品。」
之前,我們編輯部也曾採訪過厝內小眷村的創始人,當時她也表示,人們喝奶茶和去飯館一樣,不是說要消費者只喝厝內,消費者哪天想喝了自然會去,品牌要做的就是自己要將產品和服務做好。
奶茶行業的競爭無疑是激烈的,每年都會有很多新的品牌出現在你常走的路上,但也會有品牌被從你的視線中突然消失。可那些頭部品牌卻呈現了一股「佛系」,秉著一顆初心把自己做好便好。
在這次喜茶宣布和茶顏悅色聯名的微博下面,奈雪的茶也進行了互動,說了一句「你看我還有機會嗎?」,就像在控訴喜茶和茶顏悅色為什麼不帶它玩。
3
競品聯名真的無欲無求嗎?
雖說喜茶和茶顏悅色聯名是競品中的少見的案例,同時確實達到了一種雙贏的局面。但仔細分析其實會發現這次聯名,兩個品牌之間除了奶茶品牌之間的情誼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因素考量。
首先,目前的喜茶是全國性品牌,而茶顏悅色還只是地方性品牌,兩者的市場並沒有完全的重合,這是為什麼兩個品牌能夠放下競爭者的姿態而選擇合作的重要原因,縱使是競品但也不是到敵對程度的競品。
其次,茶顏悅色一直是長沙的地頭蛇,有人說它是長沙最後的文化壁壘,去長沙不捧著一杯茶顏觀色打卡都會被人懷疑是不是去了個假長沙,但獨在長沙對於茶顏悅色來說不是長久之計。
從今年1月初茶顏悅色便宣布將走出長沙,在常德和武漢開店,縱使武漢受到疫情影響,但茶顏悅色向外開拓的決心還是很堅定的,前幾天茶顏悅色便已經在進行武漢的專場招聘,向全國有節制地擴張可能是茶顏悅色以後的常態。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大眾對喜茶的品牌認知度目前比茶顏悅色高,所以這次聯名對出了長沙的茶顏悅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而對於全國性的品牌喜茶來說,它學會了如何和當地地頭蛇共處,也賦能了其在長沙的繼續深耕。
最後,在這次的聯名中,無論是喜茶還是茶顏悅色都將自己的IP價值發揮到了極致。阿喜和茶小顏的有趣漫畫以及周邊形象,加上兩家奶茶工作人員的見面短視頻,將一個品牌變得有血有肉,讓用戶在想起這兩個品牌的時候,想起的不單單是一個名字、一種口味,還有更多的情感雜糅在其中,加上兩家品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實力,將用戶的共情轉化成為購買力便水到渠成。
喜茶和茶顏悅色聯名是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但仔細分析其實又是在情理之中,只能說兩家品牌敢玩、會玩,迎合了年輕人的需求,對競品品牌有足夠的包容,對自己的品牌也有足夠的自信,而這無疑也有利於市場的良性競爭。
奶茶行業向來都是競爭激烈的,但很多品牌身上那股「做好自己便能擁有用戶」的佛系和韌勁,值得其他行業去學習。
完
執筆 | 吳金鳳
責任編輯 | 樹下
審核主編 | 王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