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瘦,精英階層卻比窮人階層的身材要好?

2020-12-15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你的身材,再次暴露你的階層。

現在,肥胖成了中下階層的標誌

認真生活的人,值得被生活厚待

愛好,就是你有趣靈魂的底色

作者: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

村上春樹曾說:「身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地保持他的強韌、美麗。這個時代,身體不僅僅是供奉靈魂的殿堂,還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表現。」

《紅樓夢》中有幾處對薛寶釵的描寫,生動又形象的點出了她的身材「好」。

第五回:「寶釵,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

第十八回,描寫寶玉要看寶釵戴的紅麝串,可是因為寶釵「生的肌膚豐澤」,所以好不容易才褪下來。

這時,寶玉注意到了寶姐姐的「雪白一段酥臂」,並產生了這樣的念頭:「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或者還得摸一摸,偏生在他身上」。

第三十回,寶玉說寶釵:「怪不得他們那姐姐比楊妃,原來也體豐怯熱。」

從原文就可以知曉,薛寶釵的身材不是林黛玉那種纖瘦,而是一種豐腴的體態,但這樣的體態,依然是一種令人驚羨的「好身材」,健康而豐盈。

唐詩中,對楊玉環體態的描寫,也是入木三分。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溫泉水滑洗凝脂」,字裡行間都透著楊玉環豐腴的體態。

一、好身材不等於瘦,身材差不等於胖

我們一提好身材,很多人就用胖瘦來界定身材的好壞。其實,好身材和胖瘦不是正相關,不是負相關,而是不相干。

什麼樣的身材算是好身材?身材比例勻稱、肌肉強健而發達、緊緻且有線條。

有些人是很瘦,但卻是那種「枯瘦如柴」的瘦。

2017年,莉莉柯林斯和基努裡維斯主演了一部影片《骨瘦如柴》,這部片子就是討論一個有關節食減肥的故事,而且關注的還是「厭食症」群體。

「白雪公主」莉莉柯林斯飾演的厭食症患者。

在片中,我們第一次看到在熒幕上又仙又美的柯林斯瘦得如同一具行走的骷顱,沒有絲毫美感。從前面看,肋條根根:

從後面看,瘦骨嶙峋,簡直瘦得讓人心疼。

這樣的人夠瘦了吧,但你能說她身材好嗎?

不能,這不是身材好,這是不健康。

還有一些人,看起來是珠圓玉潤,但身材比例卻很協調,看起來「肉肉的」,卻仍是極富美感。

比如,在周星馳執導的高票房影片《美人魚》裡面,飾演若蘭的張雨綺就屬於好身材。

她雖然不是林允那種纖瘦的好身材,但渾身的肉感只會讓她更顯豐腴,而不會讓人覺得身材差。

你看,好身材其實和胖瘦無關,而是和身材整體的視覺感官相關。你瘦,不見得就是好身材;你胖,也不見得身材就差。

那麼,我們經常會遇見一種疑惑:同樣是身材瘦的人,為什麼我們卻說精英階層的人比窮人階層的人身材好呢?

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點:窮人的瘦和精英的瘦,是此瘦非彼瘦。

因為,窮人多是孱弱辛勞的消瘦,亞健康的瘦,而精英多是健身出來的強健瘦,健美瘦。

所以,用身材來判斷階層,其實也是不無道理的。

好的身材,能在無形之中成為你的名片,讓別人在心底就將你劃分在某個群體或者階層。

索福瑞集團的調研表示:在中國,中低收入群體已佔肥胖人口中的絕大多數比例。

中低收入人群多指農務工人員到普通辦公室職員。過度的體力勞動會導致身體消瘦,無休止的辦公室加班也會導致肌膚鬆弛、身體乏力。

這個群體更多被生存所局限,很難有時間或者經歷去保養顧惜自己的身體。他們瘦,但身材並不好。

而精英階層就不是這樣,他們會花高價請私教,接受專業的健身指導,也做好時間管理,去通過健身讓自己在一天的工作中精力更充沛。

對於他們而言,健身不單單是一種對美的追求,更是一種對健康生活習慣的刻意練習。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精英為什麼是精英,但是,當他們脫下衣服的時候,你就知道他們為什麼牛逼了。

好身材從來都不是用胖瘦去界定,但是好的身材一定是你在社交中能為你加分的一張名片。

二、好身材,助你完成階層躍遷

民間有句話叫「有錢難買老來瘦」 絕大多數好身材都來自精英階層。

大型交易公司的高級總監David Lazarus, 他40出頭,跑完400米用時47秒,這放在中國,就是一級運動員的水平;

證券老總 David Carraturo 滿頭銀髮,卻能一口氣完成26個引體向上;

富國銀行的威爾斯,跑完400米只用了1分零4秒;

花旗的女分析師 Laura Placentra 在運動賽場上,榮獲4項冠軍,贏得「華爾街女運動員」的稱號;

戈德曼高盛副總裁 Veaux 在比賽後接受採訪,不知道得還以為他是運動員。

這些精英們都在把大汗淋漓的健身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做出了專業級的水準。

其實,好的身材就意味著和同齡人拉開了距離。越忙的人越注重健身,越精英的人身材越好。

很多人,就是靠著好身材完成人生的階層躍遷,實現逆襲的。

一提起彭于晏,我們就會想到那一身性感的肌肉。但其實,最初的彭于晏並沒有讓人流口水的八塊腹肌和人魚線。

初中時候的他,被稱為「小胖子」,後來認識了好基友餘文樂,他就特別羨慕餘文樂的好身材。

在彭于晏不溫不火的時候,他接到了《翻滾吧,阿信》,在裡面飾演一個專業的體操運動員。從此,他開始一絲不苟的做各項訓練,作品拍完的時候,他幾乎達到了專業體操運動員的水準。

因為這部影片,彭于晏一炮而紅,人生開始走向開掛,一直成為今天的「男神彭于晏」。

但同樣的,還有一些明星因為變胖而被群嘲,比如小甜甜和小李子。

曾經的小甜甜是多少人的夢中情人,但是身材垮掉的她,卻在出鏡的時候屢屢被群嘲。

曾經成就《鐵達尼號》中經典角色「傑克」的小李子,編織了無數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嚮往,但是變胖後的他,卻慘不忍睹,幾乎讓人懷疑這還是當年的那個傑克嘛!

俗話說:「一胖毀所有」,大腹便便的你,很難讓人相信你的專業能力,為此錯失良機太可惜。

好的身材裡,蘊藏著解鎖人生巔峰的密碼,能助攻你實現階層躍遷,對自己的人生裡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掌控。

三、身材好的人一定很自律

自律的人不一定身材好,但是身材好的人一定很自律。

心理學有一個叫做倖存者偏差的概念,它駁斥的是一種邏輯謬誤,這種邏輯謬誤指的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或者也正像我們常說的那樣:死人不會說話。

比如我們常常聽見一些人說:「哎呀,保持好身材沒什麼用,你看,那個天天健身的隔壁老王還不是年紀輕輕得癌症死了。」

而那個中學就輟學的大胖子,現在不也已經是大公司老總了嗎?

類似於這種逆襲故事不勝枚舉,看似挺有說服力的自律無用論,恰好就犯了這個邏輯謬誤。

先不看統計結果,讓我們一起去推敲一下他統計對象的篩選過程,問題一下子揪出來了:

「大部分通過保持好身材改變了自身命運,或者讓自己活得更幸福的人,他們是不會振臂高呼的,因為覺得這理所應當,所以他們一般很難進入成為我們的統計對象;

而但凡有一個因為健身而失敗了的,或者但凡有一個沒有好身材,卻成功了的,這樣的人會立馬炸毛,也更容易進入到我們的視野,成為我們的統計對象。」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許多人只看到了保持好身材沒用的,和沒健身就完成逆襲的那一小波人,更多的自律健身的有用人士,被我們無形忽略了。由此,得出了一個很偏激的結論。

身材好的人有多自律?

《媽媽咪呀》節目裡有一位來自河南信陽52歲的大媽,堅持健身30年,每天必須要遊一次泳的習慣,即便是在冬天最冷的時候,依然會遊泳。

評委問她保持年輕的秘訣是什麼,她告訴大家「並非紅顏易老,而是你流汗太少。」

只要心中有片海,哪裡都是夏威夷,她從全職媽媽逆襲成為人生導師,圈粉無數。

《芳華》的編劇嚴歌苓老師,她在美國學編劇的故事令人汗顏,寫《扶桑》時,她幾乎每天遊泳兩千米,趴在桌子前寫幾個小時,腰疼了就站著寫,過的非常自律,至今仍舊認為 「吃苦」就是一種英雄主義。

所以她年近六十,依然芳華絕代,體態勻稱。

男神休傑克曼,扮演了17年的金剛狼,為這個角色控制飲食和長期高強度訓練,放棄了許多生活中的樂趣,也為自己在演藝事業畫上難以磨滅的濃墨重彩。

吳冠中老先生說:「忙碌的一天,迎來安眠的夜,忙碌的一生,迎來安寧的死。」

保持好身材需要學會控制飲食、跑步健身、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和意志力的訓練,長此以往,磨練人自律的品質。

而每天花點時間在保持好身材上,就是一種投資,為健康投資,為形象投資,你的好身材,傳遞著自律的好名片,而擁有了這張名片,必定帶你通往人生更高的金字塔。

、放棄好身材,放棄的是人生

別再給自己的糟糕身材找冠冕堂皇的藉口。

如果靠外形收割粉絲的明星們放棄好身材會怎麼樣?

滿屏的芙蓉姐姐、蘇珊大媽,爆肥的小李子、小甜甜、周杰倫,我們一邊群嘲回不去的青春,一邊義憤填膺:憑什麼他們還站在舞臺中央?因為放棄了身材,對不起粉絲的供養。

如果產後放棄了身材,許多媽媽會自卑、抑鬱,產後肥胖是產後抑鬱高危的因素,也是血糖升高的第一殺手。

所以,我們看好產後減肥勵志的大S、何潔、梅婷,擁有好身材,擁有開掛的新人生。

如果人到中年被噴油膩、被持續地很有節奏地拎出來吊打,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過勞肥.

其實如果你不去改變,就憑這副贅肉累累的皮囊,升職加薪的大門永遠對你關閉,北上廣容不下糟糕的肉身,無趣的靈魂將無處安放。

你控制的不是身材,你控制的是自己的欲望;

你放棄的不是身材,你放棄的是整個人生!

我們不該嘲笑胖子,我們不會以貌取人,我們只是要遠離,那些明知自己身材很糟糕,甚至影響到健康,卻依然不願意改變的Loser。

日本作者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這本書中,將尋找世界幸福指數排名前十的北歐國家秘訣後向我們娓娓道來:

「人們已經擯棄了舊有的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崇尚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少即是多簡單生活方式,更為珍視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

小樓一夜聽春雨,虛窗整日看秋山,物質時代已經過去,極簡時代即將到來,通過「精簡」你的身材跨越階層的救命稻草,你本應該抓住。

擁有一副好身材,就能站在幸福鏈的頂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獅子座正能量辣媽,小清新文藝設計師,讀研時擔任校報主編,畢業後工作五年從設計院裸辭。懂點心理學,專注塑造女性職場、婚姻幸福力,願我的文字,陪伴萬千女性共同成長。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相關焦點

  • 豪車奢飾品就是精英階層?你離精英階層差了什麼?
    如果說中國只有財富階層,還沒有真正的精英階層,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反駁。現在告訴你,中國的少數精英正在從財富階層迅速脫離,並繼續鞏固著這一優勢,中國的精英階層已具備雛形,成為精英階層將成為越來越困難的事情,恐怕會有人不淡定了。
  • 身材暴露階層?富人越來越瘦,窮人越來越胖,是什麼原因?
    在我們印象中,富和肥胖是掛鈎的,而窮往往是和瘦掛鈎的,但現在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歐洲,包括我國等,都出現了這樣一個趨勢:富人越來越瘦,而窮人越來越胖,這是怎麼回事?富人越來越瘦,窮人越來越胖,是什麼原因?富人往往比窮人更重視健康,是富人越來越瘦,窮人越來越胖的重要原因。
  • 原創 | 美國精英階層在焦慮什麼?
    但是,當我們相當部分精英階層對未來悲觀沮喪的時候——美國精英階層同樣悲觀焦慮——他們同樣在焦慮美國的未來,因為他們非常確信,未來10——15年中國會成為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家,而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帶來美國的衰落。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場面。
  • 階層固化,白關的窮人奮鬥還有用嗎?
    實際上,「量身定做」正是白關的窮人和富人在現實地位差距上的真實折射,也是白關窮人和富人階層固化的真實表現:窮人一代不如一代,富人一代比一代強。   還是回到高考這個話題上,相同的年齡,不同的付出,最終卻讓青春時付出多的,學習好的,反而有個不怎麼樣的人生:這都是階層固化惹的禍。學習差爛學校,卻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學習好很努力卻一直迷茫的活著,並不見得有什麼前途。
  • 「果粉」到底算不算精英階層?
    至於精英階層,那就更少了。所以,大家說話都硬氣點,基本上大多數網民都是屌絲群體。看了這組數據,不少人幡然醒悟,中產階層這個裝逼門檻有點高啊。至於精英階層?受過高等教育,有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的人。
  • 窮人想成為富人,努力不是唯一,彌補三大思維差距,跳出窮人階層
    窮人想翻身,想成為富人,努力不是唯一,彌補以下三大思維差距,跳出窮人階層,離成為富人就不遠。 還有那些開計程車的師傅,也很努力,當然,他們收入也還不錯,可常年如一日,對身體的損傷很大,也同樣難以靠這種努力成為富人…… 現實生活中,類似上面的例子數不勝數,這裡並沒有絲毫歧視的意思,這些工作者靠工作努力賺錢,無論是職業還是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但僅從成為富人的角度講,因味努力而忽視選擇,顯然屬於一種窮人思維。
  • 澳洲精英教育淪為階層「放大器」,窮人孩子「逆襲」越來越難!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4597字|預計閱讀時長6分鐘閱讀導航前言「引進」中國補習文化,精英教育淪為應試教育窮人家的孩子實現階級逆襲難上加難他說:「這些考試本應幫助我們彌合社會階層差距。但是,目前的考試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補習學校,實際上正在擴大這一差距。」伊迪絲考恩大學的研究人員Burton也擔心過度培訓對孩子的影響。
  • 中美兩國「新精英階層」的差距在哪?
    所以問題來了,同樣是富人,「土豪」和「高淨值人群」的區別在哪裡?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出身相對卑微,原生家庭比較貧困嗎?究竟是哪些細微的特質決定了土豪與精英人士的不同?美國「新精英階層」的「新奢侈」生活在中國,我常常被同樣的問題反覆問及——尤其是有些年長、且社交圈中沒有外國人的前輩們——經常會在問過我出生地、婚否、是否有孩子之後,拋來兩個問題:「你有房子嗎?」以及,「你有車嗎?」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給出的是同一個答案:「No」。
  • 馬雲,雷軍,李嘉誠等這樣的精英階層都把錢花在哪了?
    這些變化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他想弄明白:精英階層都把錢花在哪了?   於是他搞了一個大範圍調查,結果發現——精英階層都愛上了「隱形消費」。而最富裕的 1% 精英階層,教育開銷卻增加了 3.5 倍,佔了家庭年收入的 6%。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願意學習?因為他們嘗到了學習的甜頭,知道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而相反,越是貧窮的人,越是喜歡抱怨階層固化。他們並不知道,當自己在看綜藝、打麻將、玩遊戲時,那些精英階層卻正在挑燈夜讀。
  • 我所親眼目睹的中國階層分化: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平民階層子女...
    於是小創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是,捧著金碗吃飯的富裕階層,捧著銅碗吃飯的中產階層和捧著瓷碗吃飯的平民階層,究竟是如何在起跑線就被拉開距離的。或者換句當下更流行的說法,平民階層子女、中產階層子女、富裕階層子女,是如何輸贏在子宮的。另外,當下媒體熱議的話題還有一個焦點:平民階層、中產階層、富裕階層究竟該以怎樣的標準劃分?
  • 當戰爭爆發,不同的階層,窮人、富人、中產誰才最害怕
    那麼,對戰爭,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感受,皇帝不願意發生戰亂,百姓同樣也不願意動蕩不安。可是,當戰爭真正的發生後,他們又是何種感受,或者說是那種人哪個階層到底最恐懼戰爭呢?難道就只是底層的窮人嗎?而那些富人與中產階層又是何感想?
  • [乾貨]北美精英階層的素質教育,有哪些值得華人家庭借鑑?
    再來看看百度給的精英階層的定義:精英階層指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的成功階層,主要包括政治精英、財富精英、知識精英,狹義的精英階層主要包括國企高管和資產豐厚的私營企業主等有產階層。
  • 階層固化,你有感了嗎?
    最近,很多大V告訴我們:美國的階層固化那是非常嚴重的。原因嘛,因為美國是一個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國家中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流動,受到了資本流動的制約,於是美國社會窮者恆窮,富者恆富,社會階層呈現出越來越板結的情況……巴拉巴拉這個結論我認同,原因嘛,有必要掰斥掰斥。
  • 牛津、劍橋 偏愛「精英」階層
    通過對16萬人所做的調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麥克·薩瓦格(Mike Savage)出版了《21世紀的社會階層》一書,認為傳統英國社會階層的三分法已過時,並提出了七分法,即精英階層(Elite)、世襲中產階級(Established middle class)、技術性中產階級(Technical
  • 階層正在通過教育實現固化:你還敢接受快樂教育?
    所以,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不得不承認,看似辛苦的高考制度,其實是幫助窮人完成階級跨越最公平也是最經濟的一次機會,只要肯付出努力,就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就有希望帶領整個家族實現階層的跨越,到這裡我們能明白為什麼很多家庭窮困潦倒也要供出一個大學生,因為如果沒有機會上學,那麼他的人生就仍然是複製父輩的貧困
  • ...普林斯頓竟不是美國精英階層的首選!看看你的夢校被精英認可嗎?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會潛移默化地沿襲同樣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方式。2.越來越多的哈佛學生,來自精英家庭和富豪家庭新錄取的哈佛新生裡,46%來自超級富豪家庭,比例遠超往年。哈佛的錄取何其艱難,但在錄取率僅5%左右的情況下,仍有近一半學生是超級富二代。
  • 美國的危機:階層固化
    在這樣的社會中,處於金字塔底端的草根階層漸漸失去了奮鬥的希望。分化的階級之間的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一觸即發的危機狀態。這種「精英」和「草根」之間的對立矛盾,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得到了充分暴露。
  • 耶魯大學教授分析:中產階層很難贏富人?窮人很難翻身?
    他在書中分析道:曾經「仁慈」而又「公正」的精英制度已變異,成為一種財富和特權世代相傳的機制,滋生了社會階層間的怨恨和分裂——「新貴族階層」就此誕生。 而這種獨特的、前所未有的不平等,甚至在一代人之前都無法被識別。 不僅如此,看似受益的新貴族們,正同樣承受著傷害。
  • 中國已經形成階層固化?
    美國社會大致分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貧窮階層,而且這三個階層基本已經固化了。假如你現在處於貧窮階層,那你的上幾代和你的家族後代可能一直都在這個階層,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子承父業。 中國是什麼情況呢?
  • 赴美留學追求的「精英教育」,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Anyon說,哪怕是在四、五年級這個距離起跑線沒多遠的地方,不同階層的學生事實上就已經在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不同階層的」工作做準備了。「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龍鳳的兒子,又豈能跟老鼠的兒子接受同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