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正決定個人發展的不是外在條件,而是自己的內心

2020-12-18 騰訊網

自古以來,很多仁人志士的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磨難、挫折都是難免的。

真正決定個人發展的並非這些外在條件,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內心。

一時的失意反倒能促使有志之士磨練意志,提升對人生的感悟。

01 被安排到滁州養馬

王陽明在被朝廷任命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後,由於諸多事情的牽絆,一直拖了10個月之後,才來到滁州。

到任之後,王陽明發現這個差事的確是清閒,經常有大把的時間無事可做。

他這個南京太僕寺少卿,主要負責馬政,但是當時朝廷對馬匹的管理相當鬆散,馬匹的數量也日益減少,因此這也是閒職。

當然,朝廷之所以把王陽明安置在這個位置上,也是有意在冷落他,因為王陽明對政事經常發表觀點,口無遮攔,難免會觸及一些實權派甚至皇帝的軟肋,因此調配他到這裡就是為了打擊一下他的氣焰。

而這個安排對於王陽明來說,心裡的確非常失意,一度陷入深深的失落中,難道自己滿腔的抱負就要荒廢在這養馬的地方嗎?

但是,反過來又想,事情既然已成定局,悲觀失望、唉聲嘆氣都無濟於事,這個差事正好清閒,可以用來潛心做學問,去除自己過去浮躁不安的心情,也並非都是壞事。

02在滁州專心做學問

滁州距離大都市南京雖然僅有二百裡,但是由於交通不便,因此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也就顯得冷清一些。

這對於王陽明來說,正好可以遠離喧囂與繁華,潛心鑽研學問。因此他在這裡也開始了講學的生活,經常為弟子傳授學問,也自得其樂。

滁州雖然經濟並不發達,難以和南京這種大都市相比,但也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外之地。這與宋代歐陽修的那篇著名文章《醉翁亭記》有關。

歐陽修是當時的一代文豪,受到天下很多讀書人的敬仰,因此很多人就是慕名前來,親自體會琅琊山的風景。

琅琊山位於滁州城西南十裡,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環境清雅。歐陽修來到這裡之後就陶醉於當時的美景,他尤其愛好飲酒作詩,因此自稱為"醉翁"。

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就是在這裡作出的。

王陽明也多次來到琅琊山,非常陶醉於山中的景色,留下了與此有關的十多首詩,但是他卻沒有提及歐陽修及其著作。

不得使人懷疑他對這位大文豪可能並不認同。歐陽修沉迷於飲酒的做法,王陽明並不認可。但是他也不願意表示明確的反對,而是保持緘默,不置可否。

03 沉浸於心學的意境中

王陽明在滁州的政事頗為清閒,所以他大多時間是與慕名前來的讀書人切磋學問,在探討之餘,也經常遊山玩水,自得其樂。

遠離了塵世的紛紛擾擾,能夠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王陽明此時的內心的確已經擺脫了朝廷政事的繁雜,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心學意境中。

在滁州閒適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在這裡待了半年之後,朝廷就把他晉升為南京鴻臚寺卿,這是禮部的分支機構,負責掌管朝會、賓客、吉兇儀禮等事務。

雖然南京的鴻臚寺並沒有多少具體的事情可做,但畢竟有所提升,而且南京比起滁州來,其政治地位還是重要得多。

所以,王陽明心情也豁然開朗,積極準備著前往南京任職。

從陽明心學的角度來說,自己的內心越平靜,外面的事情就越順利,這就是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的作用原理。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
    ,不是來自金錢的多少,而是來源自性的回歸。 王陽明曾講述一句話,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果一個人想要持續強大,最根本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回歸自我的本性,當我們回歸本性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越來越強大。
  • 王陽明: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來不是冷漠與麻木,而是越來越溫柔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許多人以為內心強大,是變得越來越冷漠與麻木。事實上內心強大的人,不是變得越來越硬,而是內心變得越來越柔軟。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不是讓世事把自己變得麻木。內心強大的人,是變得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懂得如何用柔軟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是看到生活的真相,依然選擇熱愛生活。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也是如此。據說王陽明曾後來傳授心學也是如此。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的高度與格局,並不是能力,而是內在的志向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內心是否強大,並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種後天學習的東西。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往往是我們內在的志向。一個人的內在志向會驅動我們努力,直到我們變成自己想要的人。擁有了志向,就沒有你攀登不了的高山。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就先要學會立志,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王陽明:善惡來源於內心,要修煉自己的內心,才能不被俗世左右
    所以讓自己疲憊不堪,心力憔悴,當感覺到疲憊,感覺到痛苦的時候,他們欲逃離而又不得其法。這些所有的痛苦,全是忽略了自己的內心。說明他沒有明白凡事要以內心修心為先的道理,這一生中要做到修心才能去做事。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的強大,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來源本性的回歸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或許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事實,決定一個人的強大,不是來自金錢的多少,而是來源自性的回歸。王陽明曾講述一句話,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果一個人想要持續強大,最根本的不是向外求,而是回歸自我的本性,當我們回歸本性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越來越強大。
  • 王陽明告誡我們:真正的孤獨,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也不說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真正的孤獨,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話也不說啊。」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過:某些親人的所作所為,會讓我們有話也不說。我們活著,總要和身邊人來往,特別是我們的親人,更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
  • 王陽明:儒學的文化,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通權達變
    王陽明:儒學的學問,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通權達變。哲學思想中的中,有中和中庸中道,這樣的一種理念指的是一種,存在於中間,不偏不倚,沒有過度,也沒有過度的一種境界。也是儒學中最重要的人生原則和行為指南,孟子所說的執中就是認可了他的人生態度。
  • 王陽明: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儒家】
    別想太多,行動起來,縱然華麗地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陽明的心學,被譽為「夜裡的燭光」,是對「心」的探索最為深刻的學問,據學者評價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真三不朽」,為人們對其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的高度概括。那麼,他是怎樣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且得到後人如此高的讚譽,神聖如燈塔,這位聖賢高在何處!
  • 參透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王陽明本一介書生,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聖人,其創立的心學影響至今。   是什麼成就了王陽明?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1)強大的內心無須外求——「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 心理學:心外無物,真正的生活在內心,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來自我們內心這面鏡子。王陽明大儒也曾說過,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來自我們內心,而調整好你的內心,你才能變得更為強大。不要對這個世界充滿抱怨,而是學會境隨心轉。境隨心轉告訴我們,當你的內心發生變化的時候,你的世界也會跟隨調整。比如我們堅持做一個善良的人,內心充滿光明,我們的外在就會遇到更多光明的人。王陽明大儒所說的心外無物,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可能來自你內在的吸引。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2個字
    但實際上,想要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能力固然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因素。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志向。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向決定著你努力的方向,志向的大小決定人生的高度和上限。從一個人的志向就能看出他今後將會有多大的發展。有志向的人,會會沿著自己志向指定的方向做出努力。因為有了志向,就有了方向,有動力,往往更容易成功。那些成功的人,一定是心中有夢想,有志向的人。
  • 一個人,內心的富足,遠比外在美更有魅力
    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不管是從他的談吐,還是氣質方面,都能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也很具有個人魅力。在古代,彈琴、弈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經常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對於自身文化修養的提升,也有著較高的意識。他們希望通過這些修身必須掌握的技能,去豐盈自己,去提高個人魅力,來獲得更多的人的好感和喜歡。
  • 王陽明究竟牛在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讀書做聖賢,也許才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於是,做聖賢,成了王陽明一生的追求。王陽明究竟牛在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聖賢"?對此,王陽明"龍場悟道"最終悟出:真正聖賢之人,都擁有一個真正強大的內心。對此,王陽明大儒曾說,一切的戰鬥都是心戰,心才是所有力量的源泉。而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不依靠外界強大自己,因為他們真切明白,"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來自我們內心。
  • 王陽明:改變命運的「真正力量」來自哪裡?看完恍然大悟
    王陽明:改變命運的「真正力量」來自哪裡?看完恍然大悟《王陽明年譜》中有這麼一句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當一個人不再抱有希望和幻想的時候,他反而不再慌亂,內心也開始沉靜下來,王陽明開始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一切,不再以抗拒牴觸的情緒來看待種種艱難困苦,而是把所有的際遇當作理所當然,然後自己動手,建造茅屋,砍柴做飯,讓自己的內心融入當前所做的一切,慢慢的,自己內心的力量釋放出來,當這種來自內心的力量一點點強大,周圍的能量也在悄無聲息之中隨之改變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貴州是個偏僻荒蠻的地方,一般外來的人根本生存不下去,換做旁人肯定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王陽明並沒有抱怨,反而是保持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在龍場活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教當地原著名耕地建房,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就是在這個時候頓悟的。
  • 決定人生走得更遠的,不是追求輝煌騰達,而是保持內在的光明
    在王陽明看來,自己的人生已經做到了內在最大的光明呈現, 而他也達到了大家眼中的成功,對於王陽明來說,他的追求並不是要輝煌騰達,而是追求自己無怨無悔的一生。 王陽明之所以說自己無怨無悔, 也是因為他所做的每件事都符合自己內在的良知追求,這種良知避免了他產生過大的貪慾,不沉浸在名利的世界中,才會有客觀的視角做出最好的判斷。 而他的內心光明也是來自對名利的看輕,而是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才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非常的充實與愉悅。
  • 王陽明:能成大事之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一說起王陽明,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心學智慧」,雖然心學並不是王陽明發明的,但是王陽明卻領悟到了心學的精髓,並且利用自己的力量把它發揚光大,並且王陽明還憑藉著心學智慧成為一代聖人。王陽明的心學智慧直到現在依然滋潤著很多乾涸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