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幾百年來,江北水城聊城流通四海,閱盡繁華。運河時代,在這裡,南方的稻米輸送到了北方;後運河時代,從這裡,北方的麵粉又被大量售往了南方。時光荏苒,聊城人用一種新的方式,續寫著數百年的糧業傳奇。
南糧北運濟天下
國家糧倉看臨清
東昌湖畔,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內,擠滿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一艘17米長的元代古沉船成了明星文物,參觀者紛紛在此拍照留念。
2002年春天,聊城對運河進行疏浚時,意外在閘口北運河河道裡發現了這艘龐然大物。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表示,這艘船是大運河主航道迄今為止發現並出土的唯一一條元代古船,是元代漕運糧食所用的大型官船,對研究古運河史、元代漕運及造船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據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教授李泉介紹,1289年,忽必烈下令開鑿會通河,自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250多裡,建閘門31道。正是這條河道,為聊城帶來數百年的繁榮。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隨著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南方的糧食通過運河漕運被大量輸送往北方,史稱「南糧北運」,大運河成了真正的國家命脈。聊城段運河北系京師、南控江淮,地位尤為突出,沿岸糧倉規模不斷擴大。據李泉介紹,明宣德年間,全國運送北京的漕糧400萬石,而聊城臨清倉轉運的漕糧達220萬石。除了國家大倉以外,聊城境內還密布著縣域流通的小型糧倉,蔚為壯觀。
千帆競發、往來如梭,聊城這座農業內陸城市成為中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南北各地官民來往京城多經於此,運河沿岸出現了一批商業城鎮。當時論及繁華富庶之地,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說法,「臨」是臨清,「張」是陽穀張秋鎮。
出土古沉船的閘口位於城東關外運河處,當地民諺「金太平,銀雙街,鐵打的小東關」說的就是這裡。「過去這裡靠近運河,有上百家商人的倉庫、客棧,貨物曾堆積如山,是全城商業最繁華的地方。」陳清義說。
人均產糧約一噸
麵粉企業遍布各區縣
藉助大運河,聊城行使了數百年「天下糧倉」的職能,而在更漫長的時間維度裡,聊城則一直是產糧供糧要地。至今,在麵粉行業流傳這樣一句話:「全國麵粉看山東,山東麵粉看聊城。」
「聊城主要糧食品種為小麥和玉米,用全國不到千分之一的土地,生產出了百分之一的糧食,糧食產量約佔全省十分之一左右,全市人均生產糧食約一噸。」提起聊城糧食的家底,聊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範愛軍如數家珍。
除了產量大以外,品質好更是聊城糧食的法寶。從東昌湖向東南40餘公裡,便是黃河之畔的東阿。歷史上,這條河曾是古濟水,因有「地下礦泉水」做配料,東阿以生產地道阿膠聞名於世。可能許多人並不知道,東阿的小麥品質也是「槓槓的」,東阿小麥早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是聊城小麥的代表。
在聊城市農科院小麥專家郭秀煥看來,聊城小麥的優秀並非偶然。當地的土質結構疏鬆,含氮充足,土地肥沃,土層較厚。「聊城境內灌溉以黃河水為主,地下水為輔,礦物質含量普遍高,加上良好的氣候,使得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出粉率高。」
好水土、好氣候,還要有好糧種。範愛軍介紹,早在1986年,聊城就開始引進和種植優質小麥品種,如今,已經成為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經農業部相關機構測定,聊城的優質小麥品種品質指標,如蛋白質、溼麵筋、沉降值、麵團形成時間、麵團穩定時間以及麵粉的烘烤品質等,均表現突出,各項指標列全國測評品種前茅。」
有了好小麥,聊城的麵粉產業自然有底氣。「2018年,全市入統糧油加工轉化企業132家,其中小麥加工企業達64家,麵粉年生產能力514萬噸,各個區縣都有自己的麵粉企業,總數量居全省前列。」範愛軍說。
麵粉供不應求
訂單排到20天後
清朝中後期,黃河改道,漕運逐漸衰敗,大運河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然而,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大運河在給聊城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當地人留下了商貿流通基因。
聊城市鳳凰糧食製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麵粉加工企業,距離企業幾百米的地方,古運河正靜靜地流淌著,與此形成對照的是,30多米高的車間大樓裡,機器24小時晝夜不休,發出隆隆的聲響。
這是一家日產700噸的麵粉企業,在聊城屬於中等規模,產品以水餃粉為主。雖然工廠的機器連軸轉,但是產品仍然供不應求。「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往東三省和南方地區,最遠的銷往了雲南、貴州。」公司總經理劉健說。
該公司的小麥原料均為就地取材。劉健介紹,公司與附近的於集鎮、朱老莊鎮等達成了訂單種植合作,規模仍在不斷擴大,預計未來將達到1萬畝。「在保證原料質量的同時,還帶動周邊農民增收500萬元。」
聊城是產糧大市,然而本地市場消耗量有限,只有流通出去,才能不辜負好收成,因此當地麵粉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到了外地市場。由於品質好、用途廣,聊城麵粉很快便暢銷各地。
在冠縣朝陽制粉有限公司廠區,剛從流水線下來的新麵粉沒有進倉,直接裝上大貨車,準備運走。公司董事長許明才介紹,該公司年產麵粉30萬噸以上,由於產品供不應求,很多訂單都已經排到了20天後。
劉健和許明才明顯感覺到,近幾年,銷往南方的麵粉越來越多,客戶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隨著工藝的提升,我們已經實現了訂單化生產,能夠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生產不同的麵粉。這樣,才贏得了南方客戶的信賴。」劉健說。
如今,北方市場趨於飽和,南方市場逐漸成為聊城麵粉經濟的新增長極。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走出去開疆拓土,有的已經形成了穩定市場,擁有了當地的議價權。
流水線生產石磨麵粉
利潤率高了一半
儘管聊城麵粉不愁賣,但是內部競爭仍很激烈。為此,很多企業已經先行一步,開始差異化發展。
東阿縣榮康石磨麵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現代化石磨麵粉生產廠家,公司研發的立式石磨實現了流水線作業,生產的石磨麵粉原生態、零添加,很受市場歡迎。公司總經理薄振元介紹:「13臺機器每天只能加工小麥60噸,但產品附加值卻大大提高,利潤率比傳統麵粉高出50%左右。」
冠縣瑞祥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則是選擇在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以聊城小麥為原料,該公司不僅生產特精麵粉,還提取加工出谷朊粉和澱粉。在加工過程中,剩餘物經發酵蒸餾轉化為食用級酒精,糟液經沉澱過濾後變為了飼料,產生的廢水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經沼氣發電車間發電,再繼續用來生產麵粉。
「產業鏈延伸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僅谷朊粉一項就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國內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公司總經理劉明新介紹說。
不過,在範愛軍看來,聊城麵粉產業雖然優勢突出,但是大而不強、群山無峰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依託「齊魯糧油」,做大做強聊城麵粉產業可謂恰逢其時。「下一步,要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分類指導與重點扶持、整合資源與優化機制相結合,以創建『名企、名牌、名家』為載體,強化扶優扶強政策導向,推動全市糧食產業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