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統神仙簡介之三清

2020-12-17 小馬談今古

三清,在正統道教中是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的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即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分別指: 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衛玉晨大道靈寶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師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道經記載中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號雖殊,本同為一。"《道門十規》中說:「玄元始三炁化生,其本則一。」三清都是大道的化身。全稱:「一炁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聖登玉清境始氣所成日天寶君元始天尊妙無上帝」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萬物。混沌初開不計年,世間獨有道為先。上上上上上無上,玄玄玄玄玄又玄。道往東土傳孔聖,道達西域化金仙。道尊萬教廣無邊,亙古至今永流傳。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代表道生一。全稱「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無上帝」,又名「玉清紫虛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上合虛皇道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尊神之一,是道教開天闢地之神,是大道的化身,「玉清元始天尊「道場位於崑崙玉清境。崑崙山與玉京山不同,崑崙山在玉清境,玉京山在大羅天,三界之上曰四民天.四民天之上曰三清聖境(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三清聖境之上曰無極大羅天)。 元始天尊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即宇宙)誕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為元始。在無量劫數來臨之時,用玄妙的大道來教化眾生,故而尊為元始天尊。

贊曰:元始無上第一尊,超逾十方無等倫。無數劫來積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煩惱結習皆已斷,畢竟故業不造新。神通威力無所畏,洞達三界了悟真。圓備智慧諸功德,集此妙法以為身。又曰:混沌從來道德奇,全憑玄理立玄機。太極兩儀並四象,天開於子壬為之。地醜人寅吾掌教,黃庭兩卷度群迷。玉京金闕傳徒眾,火種金蓮是我為。六根清淨除煩惱,玄中妙法少人知。二指降龍能伏虎,目運祥光天地移。頂上慶雲三萬丈,遍身霞繞彩雲飛。閒騎逍遙四不像,默坐沉檀九龍車。飛來異獸為扶手,喜託三寶玉如意。白鶴青鸞前引道,後隨丹鳳舞仙衣。羽扇分開雲霧隱,左右仙童玉笛吹。黃巾力士聽敕命,香菸滾滾眾仙隨。聞道法揚真教主,元始天尊離玉池。

原始天尊出生於混沌之前,太古之先,不生不滅,代表作有《原始天尊說太古經》,主要成就是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元始天尊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在歷史上的出現記載卻比太上老君要晚。(《歷代神仙通鑑》)元始天尊生於混沌之前,太無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元始」。「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 元始是宇宙生發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他的本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也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存在。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授秘道,開劫度人。每當新的天地開闢時,都有其年號,曰龍漢、延康、赤明、開皇、上皇等等,年號之間相距長達41億萬年。(《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原始天尊為眾仙之祖,地位極高,主持天界,所居第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仙府名曰「玄都玉京」紫雲之閣,碧霞為城。眾神仙都要按時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但具體形象的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真靈位業圖》《歷代神仙通鑑》)

人物經典《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元始天尊說太古經》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 、《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元始天王歡樂經》、《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太上元始天尊說消殄蟲蝗經》、《太上元始天尊說寶月光皇后聖母孔雀明王經》、《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誥咒妙經》、《太上元始天尊說續命妙經》、《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太上元始天尊說金光明經》等等。玉清寶誥至心皈命禮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淨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鬥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⑴玉清寶誥:玉清,原指三清境之玉清聖境,為元始天尊所治之處。此引指元始天尊。寶誥,誥即告。道門文體之一,系仙真教誡告示之真言。⑵至心皈命禮:齋醮誦經用語。至心,誠心至意;皈命,即歸命。《皇經集注》稱:「誠有未至不為至心,少有追悔不為皈命,諷此經永誠不改而恭持,故云至心皈命禮。」此處指在開始誦《玉清寶誥》前先稱此示虔心。下同。⑶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又稱三界天。欲界為食慾和淫慾未清除的眾生所住世界;色界在欲界之上,已離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象的眾生所住世界,但此界仍有質象形礙;無色界更在色界之上,為離質象形礙清澄虛淨之世界。三界中人壽命有限,不能超越劫難,壽盡仍要入於輪迴。梵炁,指大梵之氣。羅,大羅天。位於三界諸天之上。此句言,三界諸天之上,為大羅天勝境,大梵之氣,包羅諸天。⑷上極無上,天中之天:此句言,位於三界諸天之上的大羅天,為至高無上的仙境。《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稱:「大羅天者,虛皇(元始天尊年號,此引指元始天尊)居之,包含天地,不可究極。」故曰上極無上。元始天尊為道教至高神,所有諸天仙境皆以大羅仙境為至高境,故言「天中之天」。⑸鬱羅蕭臺,玉山上京:鬱羅蕭臺,為元始天尊升座之臺。《皇經集注》稱:「天中最上之極,天中之天,神光芳鬱,蕭然真清,故言鬱羅蕭臺。」玉山上京,即玉京山,為元始天尊鬱羅蕭臺所處之境。《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稱:「玄者玉京山,在三清之上,無色無塵,上有玉京金闕七寶玄臺(鬱羅蕭臺),紫薇上宮,中有三寶神經,山之八方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方各生一注,瀰漫八方,覆蓋諸天,包羅三界,為無上大羅天。」故言「玉山上京」。⑹渺渺金闕,森羅淨泓:渺渺,悠長而遙遠。金闕,即天庭。森羅,紛然羅陳。淨泓,喻指紛然羅陳的天庭如同海水一樣潔淨而深遠。《皇經集注》稱:「天有萬象羅列,深奧難窮,故言森羅淨泓。⑺玄元一炁,混沌之先:玄元一炁,道教認為天地萬物皆由玄、元、始三炁所化生。其順序是元炁分形而生始,二炁分隸混沌開光,炁清高澄成天,炁降積滯成地,二炁分合中有和炁,名曰玄炁。故稱「玄元一炁」。《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稱:「無上三天,最上為大羅天生玄、元、始三炁,化為三清天。」故「玄元一炁」,又指清微天玉清聖境。混沌,謂天地未開闢以前之元氣狀態。⑻寶珠之中,玄之又玄:寶珠,指化生天地萬物的玄元之氣。玄之又玄,語出於《道德經》,指深遠莫測之意。⑼開明三景,化生諸天:開明,開啟光明;三景,指日、月、星。《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三章》稱:「三景得之而發光。」化生,謂神的妙化。《洞玄靈寶諸天世界造化經》稱:「化生者,福有神力,於變化中生。」⑽億萬天真,無鞅(yàng)數眾:天真,道教所分七品道士之一。天真道士,謂體合自然,內外純淨。無鞅,無窮無盡。此句言,元始天尊開劫度化下界學道之士,數量眾多,無窮無盡,以闡揚道理,弘揚教法。⑾旋鬥歷箕,回度五常:旋鬥:,旋轉的北鬥星。歷箕,曆法中所載的箕宿星,為二十八宿之一,青龍七宿的末一宿。回度,即度回,度化而使回歸自然。五常,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⑿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巍巍,高大無比。大範,大的風範。萬道,指道教諸派總稱。此句言,元始天尊為道門風範之始祖,道教諸派之宗師。萬法之宗祖。⒀大羅玉清,虛無自然:大羅,即仙境大羅天;玉清,三清天之一,指三十六天中僅次於大羅天的最高天界,為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謂由大羅天所生的玄元一炁化生。虛無自然,大羅天至高無上,虛無飄渺,玉清境由玄元之炁所化生,故言「虛無自然」。⒁至真妙道,元始天尊:至真,原為對修真得道者的尊稱。謂六年絕粒,鼻無喘息,名曰至真。此對元始天尊的稱頌。妙道,玄妙之道。元始天尊,又稱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的第一位神。《太玄真一本際經》解釋說:「無宗無上,而獨能為萬物之始,故名元始;運道一切為極尊,而常處三清,出諸天上,故稱天尊。」

靈寶天尊: 大羅靈寶天尊,又稱上清大帝、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赤明中劫天尊、大羅金寶天尊等,全稱「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餘天真登上清境元氣所成日靈寶君靈寶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出生於混沌之前,太無之先,萬劫永存,不生不滅。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處受經法以後,即輔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闕,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萬侍衛。萬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靈寶天尊以靈寶之法,隨世度人。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凡遇有緣好學之人,請問疑難,靈寶天尊即不吝教誨。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慾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 靈寶天尊居玄都七寶紫微宮、禹餘天宮,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觀「三清殿」中,其塑像位於元始天尊左側,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極。主要成就有開九霄、分五劫、演洞玄一十二部經等,代表作有《洞玄本行經》《五篇真文》等。

靈寶,道的別名之一。故萬物莫不是靈寶。變化無方曰靈,欽崇貴愛曰寶,在天曰靈,在地曰寶。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群品,則厚載萬物。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證得此道心,故名靈寶。靈者,眾聖之通稱也。寶者,眾聖之所珍也;空玄為靈,入藏為寶,故曰靈寶。 大道生乎妙一,分為三元。其中,第二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居上清境禹餘天。它的氣元黃,為洞玄教主,傳授洞玄部經典。古靈寶經中的《五篇真文》發乎始青之天,起於混沌之先,而色無定方,文勢曲折,不可尋詳,共有六百六十八符文組成,靈寶《度人經》將五篇真文視做天地之根。 道教以「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 靈寶天尊系「玉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結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為人,道君即廣宣經籙,傳乎萬世」。則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託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嶽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元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炁。(《靈寶略記》《雲笈七籤》引《洞真大洞真經》《大洞真經》) 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餘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雲笈七籤》《道法會元》) 靈寶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紀混元時期的象徵道」衍化歷洪元、混元、太初三個階段,依次化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其中,大羅靈寶天尊主宰和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靈寶出法,隨世度人的道教第二個大世紀,稱混元時期。 靈寶天尊是道教三洞經「洞玄」教主。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鳳篆龍書,金編玉字,修煉者因茲入悟,研習者得以還原。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三洞經又各有垂教的對象,以合乎學道修道的品級。開始人道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寶經。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以洞玄靈寶經。最後即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以洞真天寶經。其目的都是通過經教文化,誘俗修仙,從凡證道。(《道門大論》《道教三洞宗元》) 靈寶天尊《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跡:三洞經符,道之綱紀。若有經文,具十二部,應三洞者,是名正法。《洞真》以不雜為義,《洞玄》以不滯為名,《洞神》以不測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義相通。《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其中,《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跡,以赤混太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寶所立。(《玉經隱注》《本際經》) 靈寶天尊靈寶天尊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延康元年,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洞玄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傳。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勞盛山。昔黃帝於峨眉山詣天真皇人,請靈寶五芽之經。於青城山詣寧封真君,受靈寶龍蹻之經。又九天真王降於牧德之臺,授帝嚳靈寶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於鍾山。又夏禹於陽明洞天感太上,命繡衣使者降授靈寶五符以理水,檄召萬神。後得道為太極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經,中山神咒,八威召龍等經。今行於世矣。(《玉緯》《四極盟科》) 時太極真人徐來勒,與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傳《靈寶經》以授葛玄。玄傳鄭思遠,思遠以靈寶及三洞諸經付玄從弟少傳奚,奚付子護軍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樸子也。又於馬跡山詣思遠告盟奉受。洪又於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後從孫巢甫,晉隆安元年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遂行於世。今所傳者,即黃帝、帝嚳、禹、葛玄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上清靈寶天尊寶誥及註解靈寶天尊常見的三種寶誥 志心皈命禮。上清真境,禹餘天宮。紫微瓊臺之中,玄都玉京之上。接元始虛皇之統系,超西那玉國之根苗。人黍米珠,盡挹真玄之精粹;在香林苑,屢談秘要之詮諦。妙德難思,神通莫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無量度人,靈寶天尊。 志心皈命禮。強名曰道,尊以為君。居上清七寶之玄臺,為三洞九真之聖主。演說三乘教,鴻開眾妙門。度聖成真,為上—下之梯級;安民保國,超劫運之始終。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志心皈命禮。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靈寶天尊寶誥中的開九霄和分五劫的解析 「上清寶誥」中有「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九霄名分別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道經稱九霄各有大帝主之,一曰神霄玉清大帝、二曰青霄好生大帝、三曰碧霄總生大帝、四曰丹霄太平大帝、五曰景霄中極大帝、六曰玉霄皓元大帝、七曰琅霄始青大帝、八曰紫霄合景大帝、九曰太霄暉明太帝,皆為神仙所居之所。(《太清玉冊》卷八稱) 「上清寶誥」中有「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元洞謂構成天、地萬物之祖氣。「玉者,玉字也;歷者,記也。元始結自然之精,以成八角垂芒之文。玄洞虛空,光照四方,二儀分判,日月星宿,於是列明,眾聖所珍,號為玉曆;記天帝劫運,推歷度數,真人書記其事,撰結成經,故曰玉曆也。」五劫,道教所劃分天地未分,既分及化生萬物的五大劫號名。即延康、龍漢、赤明、開皇、上皇等。(《度人經》《度人經集注》)

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無極大道、無形天尊、元陽上帝、道祖、太上道祖、開皇末劫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無上法王、無為父、萬物母、真元教主、無上尊、道君、道德天尊、務成子、老子等等,居於三十三天離恨天,玄都洞,八景宮中,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教創始者-道祖老君的聖誕日,為國際道教節。

「道」無始無終,無形無名,無邊無際,無師無上。「道」者,虛無自然,難名之神,強名曰道,尊稱太上。太上老君主宰大道,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大道統領無極,無極生太極。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為一切無有有無之祖,一切神聖之上。老君隨方設教,為萬教之主。太上老君開闢天地的歷史(無極過渡太極):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伏羲等等。 太上為道之祖,體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為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佛家為「法身」,在儒家為「昊天上帝」,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老子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萬經之王《道德經》。

贊曰:混元初判道為尊,煉就乾坤清濁分。太極兩儀生四象,如今還在掌中存。鴻蒙剖破玄黃景,又在人間治五行。度得軒轅升白晝,函關施法道常明。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仙音隔朦朧。闢地開天為教主,爐中煉出錦乾坤。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室內煉丹摻戊己,爐中有藥奪先天。生成八景宮中客,不計人間幾萬年。玄黃外兮拜名師,混沌時兮任我為,五行兮在吾掌握,大道兮度進群迷。清淨時兮修金塔,閒遊兮曾出西關。兩手包羅天地外,腹安五嶽共須彌。先天而老後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鴻鈞修道德,方知一炁化三清。又曰:學富五車驚夫子,天地自然皆良師。洛陽名仕遐邇知,隨遇而安守藏史。諸子壯志火炎上,尚水處下潤萬邦。不為名利苦奔忙,辭官西遊悟玄黃。道德文章五千言,中外同參多點讚。隨方設教傳大道,慈儉不爭乃三寶。天地同根予父母,萬物同體吾手足。東海日寇太囂張,十三炮彈無一響。抬頭一望老君臺,眾人下跪求恩開。日日頂禮笑不言,登堂入室夢中顯。無我無功亦無名,和合其光同其塵。道行四洋與七洲,東西南北無恩仇。

一氣含三混沌初,太清立教自虛無。誰將周禮東傳孔,誰入函關化胡夷。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史記稱老子幾百歲後不知去向。(《史記》)

主要事跡: 未有天地時,那時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無前無後,無園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處、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而生。而後,「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於「百成」。百萬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這時太上老君又從空虛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以教「太初」。這時才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鴻蒙,置立形象。安堅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 「 太初既沒」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太始」。「太始」時,太上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萬物之始」。「太始」既沒,以後便是「太素」世紀。」「太素」既沒,爾後便是「混沌」。「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口吐《乾坤經》,結其九宮,識名天地」。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綱名也。「九宮」沒後,進入「元皇」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吐《元皇經》,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後有「地皇」,老君下降為師,號有古先生。;「地皇」之後有「人皇」,老君降為師,號盤古先生。;「人皇」之後有「尊盧」;「尊盧」之後有「句婁」;「句婁」之後有「赫胥」;「赫胥」之後有「太連」。「混沌」以來,「太連」以前,名曰中古。「太連」之時,「天生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連」之後,進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為師,號無化子,一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歸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爾時民有名無姓,世上亦無五穀,「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沒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取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倉頡」、「軒轅皇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成子。「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夏禹」、殷湯、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甲、祖庚、直甲、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厲王、周召、宣王、幽王、周平王、威王、莊王、周僖王、周惠王、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定王、周簡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元王、正定王、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威烈王、安王、周烈王、顯王、周慎靚王、周赧王、秦昭王、秦始皇...... 商十八世王陽甲十七年之庚申,太上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玉女口中託孕。時尹氏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出。良久見日漸漸小,從天而墜,為五色珠,大如彈圓,因捧吞之,覺而有孕。今有流星園、九龍井遺址在安徽省亳州市。

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卯時誕生),在先秦的春秋末期,孔子曾向他請教問道,著有震古爍今的五千字《老子》,《道德經》是世界各國翻譯最多的著作之一,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和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和黃帝的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學派開始走入中國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銘亦說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生乎無極之先,大道主宰,經歷塵沙刧運,度人無量,為三十六天之最尊,統領三界,制御萬靈,報應罪福,莫不由吾。 三皇五帝,道在帝王之家,伏羲氏首出,此時民風淳樸,大道暢行,唯賢任用,道之整也。五帝接續道統,心法一脈相傳。三代以後,周厲王、周幽王之世,大道廢弛,戰國時期,禮樂崩壞。道轉紅陽。老君東化孔子問道。西化尼佛求真。宏通妙道,玄之又玄。 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託孕於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於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卯時誕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琅琊曲陽,傳授吉《太平經》。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傳授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於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於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於宋。」[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 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裡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後,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裡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傳道去了

西行開化:《史記》稱老子西去函谷關不知所蹤,其實太上老君與弟子們出函谷關,是對西方諸國實施教化,入夷狄去了,一路化胡涉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漢書·蔡楷傳》云:「老子入夷狄為浮屠」。《高士傳》曰:「老子化戎俗為浮屠」《遼史·皇朝實錄》云:「于闐國,西五百裡有毗摩伽藍,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與群胡辭決曰:我昔遊天上,簡單定人鬼之錄,尋當下降。因立此祠焉」。《括地誌·四夷部》、《魏略·西戎傳》、《隋史》《通鑑》、《範蔚宗書》等均有記載。老子化胡,弘道西方。是時老子在于闐國,謂尹喜真人曰:「吾此次行化,意欲遍此西方,攝服外道,令歸正法,其諸國土,已得度者,及未得度者,我於此時,鹹令集會,俾得開悟,歸入法門。」老子作是語已,即有九色神光,遍照西方無極國界,光所及處,無有遠近,俄傾之際,毗摩城中,自然寬平,地化金色,建大法座,百寶莊嚴,虛空諸佛,三界眾真,乘雲駕龍,浮空而來,集至于闐,於是老君,處於玉帳。坐七寶座。炃百和香。散眾名花。奏天鈞樂,諸天賢聖,周匝圍繞。化胡涉及:罽賓國、于闐國、條支國、安息國、商彌國、軒渠國、訶達羅支國、焉耆國、波斯國、疏勒國、碎葉國、魚茲國、佛林國、俱藥國、嵯骨國、迦葉彌羅國、不路羅國、泥婆羅國、弓月國、瑟匿國、康國、史國、採國、信度國、似沒盤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護國、烏那舀國、尋勿國、三摩恆吒國、室羅伐國、西安國、天竺國等等80餘國國王及諸羗酉部落,及其妃後。並其眷屬。周匝圍繞。皆來聽法。見此光相,妙麗希有,圍繞瞻仰,欷喜讃嘆,願聽法音。老子弘道西方,降服西方96種外道,這些外道能為魔事,亦祝鬚髮,烏衣跣足,說諸三昧,迷離觀法,人非人等,頓改形色,令人墮落,無有休息。老子慈悲憫之,舉大神通,現出神王獅子,掩斂魔法,覆伏於神光之中,悉令外道歸正法。這96種外道:鬱遮羅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熱灰身外道、少子騫外道、賓頭外道、遮護神外道、見到外道、信行外道、邊見外道、空見外道、虛空外道、不遮護外道、首羅外道、空亂音外道、梵缽賒外道、洪照外道、普安外道、張世外道、無相外道、真諦外道、梵音外道、宗明外道、大拔外道、廣學外道、清修外道、講論外道、顯極外道、阿修羅外道、阿虛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拖利外道、尼連旃外道、頗梨頗外道、道利逍外道等等。老子化胡完畢,復還華夏。遊歷了幽地,演成「大道」,以自然之氣作三法:第一個是「太上無極大道」,第二個是「無上正真之道」,第三個是「太平清約之道」。周莊王九年四月初八夜晚子時,令釋迦牟尼降生西戎,奉行「無上正真之道」,成無上正等正覺。老子又傳孔子「太平清約之道」,建立儒家學說。三洞經書,皆由老君所作。不僅如此,「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臺,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大道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麼,老君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人物傳記《聖母碑》、《老子銘》、《老子想爾注》、《老子變化經》、《太上老君開天經》 、《太上妙始經》、《太上老君金書內序》、《玄妙內篇》、《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老君變化無極經》、《三天內解經》等。紀傳也不少,如《混元皇帝聖紀》、《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聖紀》(唐尹文操撰)、《太上混元真錄》、《猶龍傳》、《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還有若干論和圖。《老子化胡經》、《猶龍傳》、《聖紀經》、《歷代應現圖》、《歷代帝王崇道記》(杜光庭撰)、《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陸先生道門科略》、《混元皇帝實錄》、《青陽(羊)宮記》《真靈位業圖》等等書籍。

老君八十一化第一化,起無始。太上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鴻洞演律於無光象聲色微始之中,虛無為道,自然為性,自然而然。第二化,顯真身。太上於太空之中瑞氣凝真,強為之容,或示仙姿及肉身,不可測度,自然周口成像。第三化,尊宗室。萬物不可無師也,太上師太道君,君師元始天尊也。第四化,歷劫運。劫為天地陰陽萬物之數,水火漂焚,三清之下,九地之內,流為五劫,周而復始。太上混合之數。第五化,開天地。太上老君乃混元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濁,開闢天地乾坤之位也。第六化,隱玄靈。太上老君於庚寅歲九月三日沃鬻帛,天北玄王國天罡玄靈聖母之月臺。第七化,授玉圖。太上老君上皇元年,西河遇元始天尊,老君稽首,授天書玉字二十四圖。第八化,變真文。太上老君龍漢元年,以五方真氣結成寶宇雲稟之形,飛走五國三稽首怖。第九化,垂經教。太上中皇年為寶經符圖五訣,龍漢年洞真經,赤明年洞元經,開皇年洞神經。第十化,傳五公。太上中皇之後,於河口傳十三虛無,聖人行於五公術。第十一化,贊元陽。太上伏羲清濁元年,說元陽、畫八卦、造書典、制嫁娶、敘人倫。第十二化,置陶冶。太上祝融時,天漢元年,說按摩通精經,融鑽木出火,陶冶為器。第十三化,教稼穡。太上神農清漢元年,說太乙元精經,在播百穀和諸藥救疾,號大成子。第十四化,始器用。太上伏羲後,制禮樂、衣冠,宮室、舟車、棺槨、孤矢,書契,牛馬、杵臼為市嵐立獄。第十五化,住崆峒。太上黃帝時,號廣成子,居住崆峒山。帝問道,答曰:昏昏然然,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正帝問廣成子矣。第十六化,為帝師。太上在少吳、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殷湯皆有所授之經,為帝師。第十七化,授隱文。太上少吳時,降蜀嵩山左巨石上,神光明映太玄玉女看長生之道,感太上,以八隱授之。第十八化,誕聖日。太上以殷十八王陽甲庚申,旨妙玉女晝寢夢吞日精,有孕八十一年,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攀奢樹,剖右腹而生。第十九化,為柱史。太上周文王時,號變邑子,在岐山拜為守藏史,作赤精經。容商時,作璇璣經,授周公,成康時,復為柱下史。第二十化,棄周爵。太上歷周成康之世,免退規亳。昭王時,見黑氣侵祥八天,文授王不信,後有腰船之難。第二十一化,過函關。太上至函關,周大夫尹喜為關令侯,上曰:汝知?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融風三至。第二十二化,試徐甲。太上謂徐甲函谷牧牛,吉祥草化女,口甲感上,值為白骨,喜稽首即活。第二十三化,訓尹喜。太上遇尹喜,邀駕終南山,故太上乃授喜道德經,一言大丹設節解之要。第二十四化,升太微。太上以昭王二十六年,欲升天,告尹喜,千日之後往城都青羊肆尋,吾坐雲華升天。-第二十五化,會青羊。太上降蜀,記口李氏家,尹喜至市,見人牽青羊,喜解此是所約,隨至地踴王局,太上化白金身上坐。第二十六化,遊諸天。太上尹喜朝元始至天宮,見天帝乘九靈輿七之蓋搔魔,即迎太上,求問至道。第二十七化,人廁賓。太上至廁賓國窟山,胡王出獵,見虹霓兒貫日,問是何人?答曰:修道之人。王曰:大道彌隆宜奉焉。第二十八化,化王子。太上會所王子七人拜曰:我生邊境,幸遇聖人,乞教存安之道。答曰:宜修三順六微內保外,王子奉行。第二十九化,集諸聖。胡王再問,前說深奧,今欲得法。太上曰:佛語中食臺十萬六通神人來而不已,倉庫空米。.第三十化,說金光。胡王曰:我倉庫將傾,豈是有道人耶,必是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害,積薪焚之,太上身放光明,說金光明經。第三十一化,起青蓮。胡王以大鑊煮三日三夜,太上湯中湧出,坐蓮花,說蓮華經,避免湯火災。第三十二化,捧神龍。胡王遂令水,太上遜水中而不溺,龍神捧水上,說涅架經,避水災。第三十三化,演劍戟。太上變化無窮,胡王借劍戟伐,太上金身口光口歷八衝,胡王收地作札,伏道歸教。第三十四化,說浮屠。太上令尹喜化佛,說四十二章經,遣飛天神王剃鬚發、掌赭衣、作浮屠之教。第三十五化,劫大山。太上至月支國,有邪師令劫大山,王請太上以九節杖撥椰,如人棄一把。太上不奉,耶人師歸太上為弟子。第三十六化,降外道。太上老君俱隆羅舍提婆城,坐□獅子與諸仙降九十六種邪道,不使冥死鬼神流布世間。第三十七化,藏日月。太上於迦夷國,王好殺不信陵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於頭中,天地冥味,國人恐怖。第三十八化,遊于闐。太上于于闐國,王迎南渠山教汝□不知罪福,飲酒殺生,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長丈六,從空而降,為汝之師。第三十九化,留神缽。太上告諸眾神,吾有神缽,得法開天,神人以缽置空中,其獲此名缽,靈羅一滿,災清道靜,若輕□睹不見。第四十化,化諸國。太上身放九色神光,照見西方八十餘國王及婦人,集聽法禁,致令尹喜為佛,身放金光,西東而座,諸國授教。第四十一化,到太上。太上於慈領降毒龍畢,至天竺國耆闍山,獨樹下化,至座與王說浮屠戒律,度喪門,立佛法。第四十二化,入摩竭。太上入摩竭國,現□□希有像,手執空壺化王,立浮屠教,名清淨佛,號摩尼,令彼剎婆羅門寺奉行。第四十三化,舍衛國。太上於舍衛國,自化作佛,遊至西域番邦胡地舍衛國,從空墜下番王金殿莫能識認,議名曰佛,座七寶座,王臣達佛瞻仰,身長千萬丈,遍滿虛空。第四十四化,賜丹方。杜衝子玄逸,學道祁真,靜神守一,感展真人,降九華丹方,告曰:太上於東海八亭山集真地官舉子,故敕我仙方。第四十五化,弘釋教。太上欲弘浮屠教說法,周莊王九年,命令煩厄金之丹精,騎白象,禮託天竺摩耶夫人,釋迦於周莊王九年甲午四月八日夜子時生。第四十六化,授貞經。太上於樓觀授道士宋綸□中景道通□真經,景王時,遣仙官迎為太清真人,下司中六書奉山神仙之錄。第四十七化,嘆猶龍。孔子與南宮敬叔見太上,謂弟子曰:鳥魚獸吾知其飛遊走,可為射綸縛,至於龍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子猶龍也。第四十八化,揚聖德。商大宰問於孔子曰:丘聖□,曰博學。間三王善任智勇五常,善任仁義。宰曰:孰□聖歟,子曰:西方有聖人焉,不治不亂,此聖德老君。第四十九化,改四真。太上之道,經身立國,四真奉兮。莫違不□□百代宗兮。摩改四真者,莊周,列禦寇,庚桑楚曰辛研,乃太上弟子也。第五十化,教衛生。南縈赴見庚桑子曰:蜂不能化藿,蠍起不能伏雞,鴿卵魯雞能之,吾材不足化子,胡不見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問道,教衛生經。第五十一化,訓陽子。太上遊秦梁,遇道教南沛陽子,不答,至舍款巾櫛脫履戶外,問其過,老子曰,惟即而盱□而誰太白辱盛德,陽子變容問命。第五十二化,天地教。太上居景寶山,與五老帝君,談天地數,撰集經書,墨汁汲盡,有浮提國二神人刳心瀝血代墨汁。第五十三化,敕沈羲。沈羲學道問赦王,時路逢三仙官,駕青龍車,白鹿車,白虎車。從者告曰:太上遣吾持節白玉版青玉字,授羲升天。第五十四化,釋道德。漢文帝遣使問道,太上曰:尊道貴德,非可遙問。帝曰:普天下莫非王土,子惟有道,朕民也。附掌躍升半空,何民?此帝悟,授道德。第五十五化,授道像。漢武帝好道,遣東方朔太始之年見青禽。帝問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賜不死藥,帝曰,銀像五軀,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賜帝。第五十六化,遊琅瑘。太上於漢成帝時,下遊琅瑘曲陽泉,傳授于吉太平經一千七百卷。後漢章帝時,復降吉一百八十歲,受戒律一百八十條。第五十七化,校薄書。太上於漢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劉圖校訂天下薄籍,天堂地獄罪惡報應除罪,悔過文。第五十八化,傳正一。張天師者道陵,漢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詔道陵應仙道,魔鬼害人,吾斬邪劍□功垂職正一月成之□□。第五十九化,說丹經。太上乘白鹿,漢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於成都大靈玉女修丹所湧王局,與天師說北鬥經,後說南鬥經。第六十化,教飛升。太上於玄古三師,降漢洲萬安山,授李真多飛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第六十一化,授三洞。太上與太極真人,於漢靈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靈大洞真經及上清齋法。第六十二化,拯民災。道士暮居馬跡山,晉亂,遂飛稟告,感太上,西北來降。第六十三化,授神丹。王巖衝,琅瑘人,常濟物,一旦異人來家,曰,早樂仙道,太上令我授於神丹,忽見雲鶴滿室,迎即升天。第六十四化,封寇謙。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謙有神人曰:太上授謙新科經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聞道,改年號太平真君元年。第六十五化,健安化。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語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聖□理,社稷延長,宜於長安,□化宮,言訖升天。第六十六化,毗摩城。太上于于闐國毗摩城伽藍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羅漢盧旗所造銘,東方聖人號是老君,化我國作佛,其銘尚在。第六十七化,光醮壇。龍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觀設醮,太上觀於殿上,又儀鳳四年,遣道士鄭玄隱醮垂觀。第六十八化,黃天原。文明元年,道士鄔玄崇同縣令黃天原敕齎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畢升天。第六十九化,新興寺。太上於唐開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縣新興尼寺,佛殿柱上現太上聖像,奉詔迎柱於大同殿供奉。第七十化,彰靈寶。太上坐白馬,於開元二十九年參軍日,同秀於丹鳳門,曰,西與尹喜入流沙藏金匱,函關穿□□有天□□符。第七十一化,應帝夢。太上於唐天寶元年,帝夢喜在城西與汝相見,帝差道士蕭元裕錄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興慶宮。第七十二化,傳丹訣。唐明王妹天寶公主,投龍中條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訣。第七十三化,觀朝元。唐天寶五年冬帝駕幸華清宮,見驪山祥雲,擁太上於朝元閣上,帝與內人贍謁良久,隱。詔為降聖閣。第七十四化,頒流霞。臨津縣女冠王清進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為汝宿稟仙骨,詔上王京賜玉杯霞漿,飲之升天。第七十五化,刻三泉。太上於唐天寶五年,現於漢中石三泉黑水之側,帝以禮竭,遂令刻石於所現處。第七十六化,雲龍巖。太上於蕭宗至德二年,現於龍巖,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執玉明扇,眾瞻禮良久乃現。第七十七化,居玉堂。太上□金母於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謝自然法錄,然升天。後語刺史李堅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間三輔朝拜焉,言訖升天。第七十八化,明崖壁。唐文宗開成二年,閬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現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於石,每祈紫雲上浮。第七十九化,殄龐勳。唐懿宗時,徐州寇龐勳,焚太清宮,見太上自宮而南,須臾,黑霧遍野,群寇迷路,自殺溺水而死。第八十化,傳古磚。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玄中觀設醮,見紅穿地得寶磚,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災。第八十一化,起相光。紹聖五年,亳州太清宮道士張景元寺夜朝禮,見太上眉間起光,入洞霄宮,先天聖母殿左右爛紅霞,二更散西北。

太清寶誥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⑴太清:原指三清境之太清仙境,為太上老君所治之處。。此引指太上老君。⑵隨方設教,歷劫度人:隨方,隨便在什麼地方。此指到處。設教,即開壇傳教。道教奉太上老君為至高神之一,尊為教主。認為老君應感隨方變化,無世不在。因此,老君自然會處處開壇傳教。歷劫,天地一成一敗為一劫。此指無數此劫。度人,度化世人。因老君為代代化生,故言歷劫度人。⑶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皇,黃帝。《太上老君開天經》稱:「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故言「為皇者師」。《猶龍傳》說:自三皇五帝以來,老子改名換號,成為歷代皇帝的老師。神農時的太成子,軒轅時的廣成子,帝堯時的務成子,秦漢時的河上公,都是老子的化生。唐代帝王尊崇道教,奉老子為先祖,立廟祭祀。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太上老君為「大聖玄元皇帝」。故又稱之為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道經稱老子雖降生子殷代。但老子之號則始子無數劫,甚杳杳冥冥,渺邈久遠。開闢之前,復下為帝師,代代不絕,後又化生降世,為王者師。老君為代代化生,無世不在,只不過其名不同,故稱假名易號。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立,建樹、成就。天之道,即天道。指宇宙萬物化生之本源。地之道,指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隱聖顯凡,指老君隱聖降凡,成就天道、地道和人道,從而造化社會和世人。⑸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總,聚積。官君,官員及君王。老君代代化生,為歷代帝王師,眾多達官貴族皆宗奉於他。包,包容。梵炁,大梵之氣。指構建太清聖境之氣。⑹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老子銘》稱老君「道成仙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故言其化行今古。道德,即《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或又稱《老子五千言》,為道教之祖經。《呂覽·不二篇》謂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下經」五千言,即此書。該書分上下兩卷,八十一章。為韻文哲理詩體,上卷三十七章言「道」,下卷四十四章言「德」。故稱「道德凡五千言」。⑺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主握,主持和掌握。陰陽,指化生天地萬物的原質之氣,雷霆,指疾雷。九五數,即九五之道。指雷法中的修持修煉養方法。認為,金長生在已,旺於酉五數也,墓於醜九數也;水土長生在申,旺於子五數也,墓於辰九數也;木長生在亥,旺於卯五數也,墓於未九數也;火長生在寅,旺於午五數也,墓子戌九數也。壬子為東方之根,丙子為北方之源,甲為雷,庚為霆,甲庚為雷霆之號令,壬為雷霆之局,丙為雷霆之令,子為雷霆之宗。即施用雷霆須依時令而發。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靈寶天尊之盛德。⑼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等同於「道」,稱其「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為先於天地的神靈。東漢時,張陵創立道教後,著《老子想爾注》謂「一(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把老子尊奉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為老子的神名。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三位神。

相關焦點

  • 道教三清住三清天,大羅天住誰,大羅神仙指怎樣的神仙
    道教三清住三清天,大羅天住誰,大羅神仙指怎樣的神仙大羅,意為一切空間永恆逍遙。大羅神仙即超脫一切時空,永恆逍遙的仙人。大羅神仙中的大羅是學道者的最高追求是升至道教三十六天最高的大羅天。這就是大羅神仙的由來。也就是所有大羅神仙共有的一層天,是與三清天一個層次的,但又比三清天廣闊。下面便是描述大羅天的具體依據:《九天生神章經》介紹三清天是以無先、無上的意義,自然居於天界最高處。
  • 你知道道教中的三清四御是哪幾位神仙嗎?
    三清四御是我國民間信仰的諸位神仙,至於他們的起源是與道教的發展相關聯的,最開始,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到了東漢時期,道教與佛教的競爭便產生了眾多神的出現,三清四御就在這個階段出現在道教中。他生於混沌之前,《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 元始是宇宙生發最初的本源,為一切神仙之上,所以叫"天尊"。元始天尊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有著不滅之身,每當新的天地形成時,天尊就會降臨人世間,傳道度人。
  • 道教最高神——三清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
  • 道教文化: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重要的名族信仰之一,而道教的創始者也一直成為道教最尊崇的尊神。他們一直被稱為道教三清,三清是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渡神的大神。那麼,道教的三清分別是指哪位大神呢?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 中國正統道教神仙彙編,其各自神位排行大盤點
    中國正統道教神仙彙編,其各自神位排行大盤點 1、三清道祖(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 中國道教神仙級別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神話小說中提到的鴻鈞老祖,在道教典籍中沒有記載,道教也不承認有這麼一位大能。那麼道教神仙級別從高到低都有哪些人?最高級別是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乃是造化之根,造化之本,萬物之主。
  • 神仙傳丨道教三清中誰地位最高,姜子牙的師傅位列第一!
    今天起我們要講的就是關於道教重要神仙個體的細緻情況了。首先是三清,三清是道教神仙圖譜內的三位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 發現洪雅之「尹道新與瓦屋山道教三清神像之緣」!
    洪雅歷史文化悠久瓦屋山傳說是漢代張道陵的道教道場;葛洪在西晉時期為了問仙尋道也來到了洪雅玉屏山,留有飛仙閣與看花臺、抱撲洞被洪雅縣誌所記載,後羽化成仙在玉屏山飛仙閣,現在保存相關遺址。洪雅瓦屋山之三清神像為道教的祖師神像,在重大的道教活動之中或者是道場法會才會展示出來供人祭拜。尹道新老師說這三清神像能夠重新復原並展示出來,也有一段曲折的傳奇故事。
  • 別受《封神榜》影響,其實在「三清」之中,太上老君排名最後
    小說中的「神仙譜系」,我們暫且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比較正統的道教信仰中的「神仙譜系」。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處於最高位置的,當然就是「三清四御」了。其實,「三清」是「三清」,「四御」則是「四御」,如果再做細分的話,「三清」的地位,又排在「四御」之上;換句話說,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那麼,何為「三清」呢?
  • 道教中的「三清四御」指的是哪幾位?其中有「玉清元始天尊」
    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是道教神仙世界中三位地位最高的尊神。四御四皇上帝是治理三界依順三清的尊神,過去叫六御,為了符合道經四輔(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類,將「玉皇大帝」和「青華大帝」獨列出來,成今日之「四御」。依次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女神)。
  • 道教的十大女神仙
    道教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宗教。張道陵成立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是在道教黃老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原始的神仙信仰和崇拜而發展起來的。道教素有「一陰一陽稱道」之稱,歷來尊重男女平等,這不僅體現在道教的思想學說上,而且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也有許多女性神仙。在這期節目中,我想介紹十位道教神仙。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也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聖誕之日,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合稱為三官大帝。同時農曆正月十五對於道教來說意義非凡,它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
  • 揭秘道教:原來神仙也有等級,你知道太上老君是幾等仙嗎?
    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神仙的數量非常龐大,既有像三清天尊、玉皇大帝這樣的先天尊神,也有呂洞賓、鍾離權等等後天得道的仙真,同時道教還吸納了民間的俗神信仰如灶神、門神等。此外還有許多凡人因為功德無量被祀奉成神,如三國猛將關羽,由於其義薄雲天、忠肝義膽,死後被民間追奉為武聖,道教也將他奉為關聖帝君,成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吸收和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神仙,這就造成了神仙的構成愈加繁雜和混亂。對此,道教的神仙體系進行了多次的革新。
  • 別再信什麼鴻鈞老祖創始元靈了,來看一看正統道教中的那些神仙們
    本文摘自北京白雲觀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教是一個以信仰神仙為核心的宗教,道教信奉的「神」和「仙」兩者有一定的區別。但都屬於「道」的信仰。
  • 道教中的「太乙救苦天尊」指的是哪位神仙?
    道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它蘊藏著中華文明的結晶,伴隨著中華民族發展至今。在道教文化中,有一個龐大的神仙體系,其中有造物主、開天闢地之神、掌管自然之神,以及一些由人得道成仙的神仙,當然還有普渡人間的神仙,他就是太乙救苦天尊。
  • 不要再提創始元靈鴻鈞老祖了,這些神仙才是道教正宗
    清淨/無為/自然一個專注服務於修行人的平臺眾所周知,中國的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道教的神話體系更是自成一脈。但是現在隨著網絡小說的發展,許多人把小說中的杜撰人物當成道教正統。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鴻鈞老祖和創始元靈。
  • 道教常識:道教的「神」與「仙」有何區別?
    在日常我們談論神話傳說時,一般會把「神仙」作為一個詞語放在一起。如果細分的話,「神」與「仙」還是有區別的。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後天的仙真,而且還吸納了很多民間的俗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和聯繫。
  • 比較全的道教傳統神仙(附圖),如有遺漏,請各位斧正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信仰黃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天人合一、宇宙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幸福、長生久視、得道成仙。道教神仙是對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的統稱。
  • 道教的神仙那麼多,你知道他們都是怎樣成仙的嗎?
    道教是一個發源於我國本土的傳統宗教,自東漢中葉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道教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是在道家的黃老思想基礎上,結合原始的神仙崇拜而形成,並以「道」作為最高信仰。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從道教的齋醮儀式上就能看出,道教舉行的羅天大醮儀式中,會供奉1200個神位,據《雲笈七籤》卷一百三:「其下曰祈谷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法物儀範,降中壇一等。」而周天大醮會供奉2400個神位,普天大醮應供奉3600個神位,由此可見道教的神仙之多。
  • 走近道教: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說一說道教的神仙三官大帝
    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是道教神祇水官大帝的聖誕日,它與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三元節」。道教有三官大帝信仰,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大帝分別有不同的神職,道教《太上三官經》有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