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咖啡」在中國哪座城市最流行,上海人是很有發言權的。今天就一起重溫魔都喝咖啡簡史,體驗這段咖啡文化。評論區告訴小布,儂歡喜吃茶還是吃咖啡呢?
1
磕肥、加非、高馡、考非……
1843年後,在滬外國人開設西式飯店。據《上海通志》記載,上海最早經營西式糕點的是英國人勞惠霖(J.Lewellyn)創設的老德記藥店,位於花園弄(今南京東路)1號。老德記以經營歐美成藥為主,兼營醫療器械、化妝品、菸酒、糖果、冷飲等。最開始咖啡被當作「咳嗽藥水」,而隨著西餐的推廣和普及,這種「咳嗽藥水」,逐漸時髦起來。
咖啡進入上海後,初由洋行販售,後咖啡館、西餐社焙炒調製,俗稱「小壺咖啡」。1924年,公和祥餘記咖啡公司創辦,開始批量生產咖啡,也為上海固體飲料生產開了先河。
目前所知最早介紹咖啡的烹飪書籍,是一本由西方人用漢語編寫的西餐食譜——《造洋飯書》,1866年由美華書館出版,編者是美國高第丕夫人(Mrs.Crawford)。這位作者1852年春天隨夫婿來滬。高第丕夫婦二人漢語造詣很高,在華期間出版過多種中文傳教手冊和其他書籍。
1885年版《造洋飯書》內封與英文序文
《造洋飯書》中介紹了268種西菜、西餐的做法。「咖啡」在書中被翻譯為「磕肥」,這應該是在「coffee」在中國較早的譯名之一。書中寫道:
磕肥 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兩大匙磕肥,一個雞蛋,連皮(註:文意不清,疑為蛋清)下於磕肥內,調和起來,燉十分時候,再加熱水二杯,一離火,加涼水半杯,穩放不要動。
除了「磕肥」之外,在當時的報刊書籍中,「coffee」可謂是名目繁多。《申報》中第一次提及,是在1873年9月22日《電報英京巨銀行閉歇事乃係訛傳》一文中,彼時「coffee」被譯為「加非」。
文中有一句「在英屬國西蘭地方,風傳有種產加非一大莊,已經虧空」
而在1875年11月10日《申報》刊載的一篇《輕生說》中,第一次出現「咖啡」二字。
文中有一句「渴則飲以濃茶,如有咖啡茶則更好」
此外,當時還可以看到「珈琲」「茄菲」等等譯名。直到1920年代後期,「coffee」這一舶來品才有了相對統一的譯名——咖啡。
2
清末民初的咖啡館概覽
1880年後,許多中國人也效仿外國人開起了西餐館。據記載,第一家由華人開設的西餐館是福州路上的「一品香」:「我國之設肆售西餐者,始於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於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萬長春、吉祥春等繼起,且分室設座焉。」一品香建於1883年,20世紀初從福州路搬遷到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兼營旅館和中西酒席,西餐廳也供應咖啡。
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的一品香歐菜社中西旅社,1917年攝
但無論是外僑還是本土華人經營,起初咖啡館都是一種附設,並不具備獨立營業性質。據記載,1886年,公共租界虹口區出現了一家獨立營業的咖啡館,即「虹口咖啡館」,主要對航海人員開放。
檔案文獻顯示,營業性咖啡館的大量出現是在1920年以後。就文獻資料來看,上世紀20年代出現頻率較高的咖啡館有卡爾頓咖啡(Carlton Café)、皇家咖啡(Royal Café)、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館(Tkachenko Café)、愚園路上的惠爾康咖啡室(Welcome Café)、開設於虹口區北四川路的上海珈琲館和公啡咖啡館等。
霞飛路(今淮海中路)643號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館
1910年,卡爾頓咖啡廳的菜單一份
開咖啡館的外國人大多為法、俄、意、日僑民。這些咖啡館主要集中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北四川路上。
20世紀30年代,在虹口猶太聚集區附近的一家咖啡館
而開設咖啡館的中國人則主要以廣東人為主。比如北四川路的上海珈琲館,就是廣東籍作家張資平在1928年與創造社成員合股開設的。
說起「沙利文」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說起生產「光明牌」冷飲的國營上海益民食品廠,一定就親切了許多。其的前身就是沙利文食品廠。1914年,美國人沙利文開設沙利文精美糖果店,幾經易主、改名,1925年時,正式定名「沙利文麵包餅乾糖果公司」(Bakeries Co. Federal Inc. U.S.A)。在19世紀20年代的上海,比起沙利文的糖果、餅乾,更受青睞的是沙利文咖啡館。沙利文咖啡館一共有兩家:一家開在南京路上,通常被稱為東沙利文;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一家則被稱為西沙利文。沙利文咖啡館的特色之一,就是咖啡都是用小壺煮的,以保持咖啡豆的原香。
1947年上海市行號地圖中南京東路229號的東沙利文
1947年上海市行號地圖中南京西路(原靜安寺路)883號的西沙利文,其對面是皇家咖啡館
霞飛路上的DD'S,也是舊上海最出名的咖啡館之一,上海人叫「甜甜斯」。其位置在國泰電影院斜對面,話劇、電影演員是那裡的常客。DD'S咖啡館在大門設計和建築外觀上採用西方半圓拱形結構,內設螺旋形旋轉樓梯,鄰街裝著敞亮的長玻璃窗,室內還有衛生間、電話等現代設施,及強烈西式風格的油畫、擺件、器皿等。
3
咖啡館裡的紅色記憶
咖啡館多位於租界。咖啡館不僅僅是上海市民休閒娛樂、聚會聊天的活動的空間,更為很多革命活動起到了特殊的掩護作用。
比如魯迅常去的「公啡咖啡館」就是當年「左聯」聚會的地方。1929年10月,左聯首次籌備會就在這裡舉行。據夏衍回憶,籌備會一般每周一次,幾乎都在「公啡」二樓包間。馮乃超也在回憶中提到過「公啡」:「顧客很少,我們倒是常去……幾乎被我們包下了。」
公啡咖啡館舊址,現為上海時裝商廈 。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沙利文咖啡館。它的英文名很有意思:「Chocolate Shop」
4
上海咖啡廠:曾經一枝獨秀
抗日戰爭勝利後,小型咖啡館在上海灘上劇增。單是從南京路外灘至靜安寺,就有咖啡館30餘家。到1946年10月,整個上海市已有咖啡館186家,加上西餐館,喝咖啡的場所達到297家。
上海咖啡廠生產的「上海牌」咖啡,以及風靡一時的麥乳精、菊花晶,也產自這裡
而知名的「上海牌咖啡」,生產自上海咖啡廠。在20世紀60-80年代,幾乎全國各地所有的咖啡,都來自這裡。
上海咖啡廠的前身,是1935年浙江人張寶存在靜安寺路創辦的「德勝咖啡行」。張寶存從國外進口咖啡生豆,焙炒加工,有罐裝與散裝,並以「C.P.C.」註冊商標,銷售給上海的西餐廳、飯店和咖啡館。同時,德勝咖啡行還在靜安寺路上設有門店德勝咖啡館(C.P.C. Coffeehouse),零售與堂飲咖啡。
德勝咖啡行的進貨單
1958年,「C.P.C.」商標改為「上海牌」商標。1959年3月,「德勝咖啡行」更名為地方國營「上海咖啡廠」,成為全國唯一以「咖啡」命名的企業。
後來,上海咖啡廠開始生產低成本的「咖啡茶」。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三星糖果廠生產鵝牌咖啡茶。到了60年代,開始由上海咖啡廠生產,改為上海牌咖啡茶。
所謂咖啡茶,其實就是一些咖啡豆磨成極細粉,和糖粉壓成方糖塊,喝的時候像速溶咖啡一樣直接放一塊進滾水裡。
福建生產的鵝牌咖啡茶,如今還有銷售。
5
東海咖啡館:一代上海人的記憶
改革開放以後,來滬從事商務活動、旅遊觀光的外國遊客大量增加,給上海的西餐市場也帶來無限生機。菜館開設音樂茶座,配套供應咖啡、飲料、西點,上海咖啡業逐漸恢復。
南京路上的「東海咖啡館」,是一代時髦青年劈情操的地方。其前身是蘇籍猶太人在1934年開設的馬爾斯(Mars)咖啡館,專營俄國大菜、羅宋湯等。1954年,猶太老闆回國後,咖啡館改東海飯店,1988年改稱「東海咖啡館」,經營咖啡、西點,兼營西菜。東海咖啡館選用海南島、雲南咖啡豆,現磨現煮,香氣四溢,新老顧客近悅遠來。1998年,東海與德大西菜社合併轉制為德大西餐有限公司。
東海咖啡館以工薪階層為服務對象,1980年前後的菜單價格:清咖1角8分,奶咖2角3分,頂配的冰激凌咖啡也只要5角1分;紅燴牛肉1元1角,炸豬排1元8角,鄉下濃湯2角7分,餐包6分。就是到了2007年,這裡的咖啡也只賣10元一杯,很多老上海天天到東海報到。
今天各種各樣的咖啡正像雨後春筍一樣的冒出來,各具特色的小咖啡店,更是散落在大街小巷、商場樓宇,隨處可見。
隨著咖啡文化普及,咖啡的製作方法也越來越多地為人所熟知:意式、手衝、冷萃、虹吸……而愛喝咖啡的人也越來越講究:不同的製作方式會帶來不一樣的純淨度,不同咖啡產地的豆子都有自己的獨特風味,不同烘焙程度呈現不同的酸苦醇香,甚至不同的濾紙質地都能影響一杯咖啡的好壞……
對於當代人而言,喝咖啡早已不再是趕時髦的象徵,甚至也不止是一種口舌享受,或許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就像每天早上選擇喝牛奶還是喝豆漿一樣。
資料:上海通志館
原標題:《【記憶】魔都咖啡簡史,儂今朝吃咖啡了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