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底,杭十一中都會進行「良師益友」的海選。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05月20日訊沿著的聲音,這是杭十一中的學生,在籃球場上自信地投籃,跑道上揮汗地灑脫……一所重點高中的青春味就這麼撲面而來。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杭十一中有著悠久深厚的文化歷史,蔡元培、沈鈞儒、馬寅初、邵裴子、蘇步青等社會名流,都曾在這裡擔任過校董或教師。如今,在傳統特色和現代教育相結合的辦學理念下,杭十一中更像是學生們的快樂世界,走廊裡懸掛的是同學們的繪畫作品,學生臉上洋溢的是自信與驕傲。在他們眼裡,老師關切的眼神,幫自己找回了被重視被關愛的感覺,學校特色優質的教學管理,讓他們發現了身上的閃光點。
其實,不少杭十一中學生,剛進校門時,是失落、彷徨的。中考的失利讓他們第一次感到人生的挫敗感。眼下正在法國攻讀特洛瓦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學歷的趙心怡至今還記得,高一初進校門時的心情:「由於中考發揮不穩定,高一入學時成績在年級中只能算中下,當時我曾一度產生過進入普高沒前途的想法,但在班主任李春豔和其他老師的鼓勵下,我重拾自信,找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怎樣讓中考受挫者找回學習的樂趣,認同學校、老師和同學,首先要做好情感上的溝通。」學校校長、省數學特級教師毛偉民說,師生關係的和諧體現的是心靈的和諧。班主任家訪後,瞞著學生悄悄幫他們辦理困難補助;校園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奔跑、一起跳街舞……在毛校長看來,這僅僅是第一步。「我們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引發內心需求,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於是在杭十一中,每個學生在學習必修課的同時,還要參加學校精心設計的創意與製作、創意與寫作、創意與設計、創意與表演等特色創意課程。這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幾乎人人有了才藝和特長。這些校本課程教材,全是老師自編的,所學所設的課程,也是根據學生需求而定。
前不久,學校又開設了「快樂德語」選修課,原因就是年初,學生去德國的友好學校交流,回來後向校長提議開設德語課程,等9月份德國學生回訪時,他們可以自己為學校做宣傳。毛校長說,學校一時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老師,可學生們興趣這麼濃,為了孩子們,學校特別去高校聘請了兩位德語老師。
杭十一中有一個特別的節日——師生節,每年12月30日,是老師和學生的「狂歡日」,一場「良師益友」的校內海選,讓他們之間徹底沒大沒小了。
全校師生倡導的是一種「生態課堂」,教師積極創設民主、自然、自主、趣味的課堂學習環境,建立一種師生間如朋友般的和諧氛圍,營造貼近學生自身體驗、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被吸引、被感動、被激勵的寬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師生雙方在「對話」和「互動」中進行情感交流,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壇新秀胡玉萍老師就提出了「把黑板的一半留給學生」,她覺得把一切可利用的空間、時間留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擁有課堂的主體地位,每個學生的思維潛能才能被激活。沒有了束縛,師生就能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在年輕優秀老師張佩琳心中,每個學生都有可愛的地方,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和孩子們建立一種非常友善的關係,是人生中一種幸福的體驗。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杭州市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鄔建雲老師愛給孩子們留些時間和空間,換來學生願意思考的起點。
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教師也得到了發展,學校繼「生態課堂的研究和實踐」課題獲一等獎後,教師積極參加杭州市立項課題「智慧型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和「促成學生高效學習的要素研究」的研究。
師生節、科技節、體藝節、人文周……每年,學校都會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能的不同舞臺,而通過這個舞臺,杭十一中的學生昂著頭走向了更寬廣的世界:第七屆「西湖」杯全國青少年徵文大賽上,陸琦同學獲得了金獎;董佳楠、李南、夏天同學獨特設計的「防雨立體公共自行車棚」,一舉拿下第25屆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
學校努力打造「生態課堂、良師益友、特色課程、名優教師、精緻校園」五大工程,堅持讓每位學生「健康成長,學有所長」的辦學理念,緊緊抓住優質和特色兩大主題,創造地開展各項工作,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適合他們最優發展的「立交橋」,特色辦學路上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更使師生體驗到成長的快樂和幸福的人生。
近幾年,每屆350名左右的畢業生,少部分被國外大學錄取,參加高考的學生上線率達到100%,本科率達90%,有近100名學生達到第一批分數線,其中50~60名同學達到純文理的第一批重點大學分數線,還有部分學生達到音樂,美術,體育,廣電傳媒類的第一批分數線。學校的教學增量尤為明顯,實現了「優進高出,中進優出」的高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