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玉帶貫山川
——隴西縣「四好農村路」助力扶貧增收見聞
隴西縣馬河鎮楊營村村民王曉軍在香菇大棚裡管護香菇。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隴西境內多山。山連山,峁接峁。
大山不僅「圈」住了山裡人的日子,也遮蔽了人們的眼界。
今年61歲的景盛德是權家灣鎮焦家灣村村民,村子裡沒有通路時,除了買農資這樣迫不得已的事情,幾乎不怎麼出村。「到鎮裡要翻過這座山,單程就要兩個小時哩。」老人手指眼前的大山,繼續說道,「村子裡是土路,下雨了我們光著腳出門。幾乎家家養著毛驢,誰家蓋房子就用毛驢架子車拉磚拉瓦。」
馬河鎮楊營村距縣城60公裡,曾是深度貧困村。王曉軍的家曾經住在這裡的大山中,山路彎彎,孩子們上學就要走1個多小時,中午只能在學校裡吃個泡麵、幹饃饃等。自己家裡種些洋芋、玉米和柴胡。因為路不通,王曉軍和鄉親們沒辦法把莊稼和中藥材拉出山,只能等中間商進村收購。「人家說啥價就是啥價,當時一斤柴胡只能賣個三四元。」
馬河鎮幹部想帶動群眾發展產業,但是群眾並沒有多少熱情。「以前沒有硬化路,種的東西都賣不出去,所以大家沒多少信心。」馬河鎮人大主席金博淵說,鎮裡想試著種植香菇,河南的專家,人家一看路不成,也沒多少興趣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經常在農村牆壁上看到的標語,說得實在,說的是群眾的心中願景。
修好「四好農村路」,打通「最後一公裡」。幾年來,隴西交通人以此為目標,強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一組組數字就是他們為全縣鄉親交出的答卷:17個鄉鎮通油路率100%,215個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鄉鎮通班車率100%,建制村通客車率100%。公路密度高於全省的平均水平。
路通,思想通;路寬,天地寬。
2017年,通過撤併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設項目,馬河鎮楊營至山莊通村路建成。從此,楊營村開始大步走向外面的世界,並在本村硬化路旁統一規劃了佔地34畝的菌菜種植基地。
從菌棒生產、菌種培育到香菇種植、銷售,如今,馬河鎮實現了香菇全產業鏈發展。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12月16日,雖說室外天寒地凍,但馬河鎮楊營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大棚內暖意融融,一個個小香菇在菌棒上探出頭,當地群眾忙著進行管護。王曉軍在承包的大棚內一會看看這邊,一會瞅瞅那邊,對這些香菇甚是上心。「現在路通了,行情好的時候,柴胡一斤能賣出30元的好價錢。香菇也不愁賣,蘭州、隴南來的客商會來收,一年這座棚能收入1萬多元。」有了這座棚,王曉軍再不去岷縣打工了,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同樣,馬雲(通渭馬營至隴西雲田)公路的修建,讓焦家灣村到縣城的時間從2個多小時縮短到半小時,由「偏僻村」變成「郊區村」,群眾增收產業在村子裡落地生根,村子的發展也隨之進入快車道。100萬棒菌棒生產車間、80座菌棚拔地而起,年均產菇25萬公斤,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農戶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現在村子裡好多人家都買了私家車,毛驢不多見了。」景盛德說起村子的變化來,滿心歡喜。
如今,焦家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我們接下來要發展鄉村旅遊,規劃已經做好了。」權家灣鎮黨委書記許貴祥說,「道路修好了,發展產業的信心也增強了。」
權家灣鎮焦家灣村硬化道路4條18.7公裡。圖為道路沿線一瞥。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