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輩起堅守沙漠植樹造林他說「種樹更要植心」

2020-12-27 大眾網

  吳向榮講述「發現沙漠裡的百萬森林」。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3月25日16時48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5)日,重慶科技館舉辦第67期「科技?人文大講壇」,「沙漠種樹人」吳向榮與到場的上百名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了他從父輩起就堅守沙漠一線種樹的經歷,並提出「種樹植心」的理念,倡導「在沙漠種一棵樹,在心中種一棵樹」,喚醒全社會對自然生態的認知。

  他倡導在沙漠種一棵樹 在心中種一棵樹

  「有朋友見我在基地修剪樹木,便問:『你一個人剪樹不孤獨嗎?』『不孤獨,因為我有樹!』朋友又說:『但是樹不懂你呀?』『你不是樹,你怎麼知道樹不懂我!』」在今天的「科技?人文大講壇」上,吳向榮講起了自己曾經和朋友的一段對話,在他看來,「沙漠不可怕,沙漠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內心的沙漠化。」

  吳向榮說,他希望環境保護的種子能種進更多人的心裡,讓大家都能夠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進去,「不僅要種樹,更要植心。」

  吳向榮是土生土長的阿拉善人,目前是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項目基地負責人,從他的父輩開始就一直從事沙漠治沙的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阿拉善騰格里種樹造林、防沙治沙的最前沿。

  吳向榮回憶說,兒時最深的印象,就是跟著父親坐上農用播種機,「看著種子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四散開來,感覺它們好像是長了翅膀的精靈,擁有讓沙漠變得靈動的活力……」這樣的場景深深刻在吳向榮的心底。

  數十年如一日堅守沙漠 種樹幾乎就是生活的全部

  臺下觀眾聽得很認真。記者 李文科 攝

  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沙丘面積佔71%,年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但是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多毫米,每年二三月份會出現8級暴風……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生態環境下,從2003年開始,吳向榮及其團隊通過大量實踐和摸索,採用工程固沙和生態固沙相結合、人工種植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長期在騰格里沙漠東緣種植複合型生態鎖邊林。

  吳向榮團隊裡固定的種樹人也才8個人,基地周邊也只有11戶農牧民。放眼望去,唯有茫茫黃沙相伴,種樹幾乎就是吳向榮每天生活的全部,日子無疑是清寂的,而他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每一棵樹都是一個生命,我們把一個生命種在了自然環境惡劣的荒漠裡,就需要我們用心去關愛和呵護。」吳向榮把每一個樹苗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全心全意呵護著它的成長。

  15年打造百萬森林「鎖邊綠色屏障」成活率提高到9成以上

  吳向榮及其團隊引入滴灌節水、灌木容器育苗、開溝造林、釺插造林以及採種育苗等相關技術,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項目基地平均每年造林超過3000畝,截至2017年,已實際完成造林15120畝,管理面積達33000多畝,成活率從過去的7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造林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對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貢獻。

  經過近15年的連續攻堅克難,目前,這片「百萬森林」鎖邊林基地已形成長度約18.5公裡、寬度500至2000米的「鎖邊綠色屏障」,有效阻攔了騰格里沙漠東移,促進了賀蘭山西麓植被的自然恢復。

推薦閱讀

  • 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籤署對華貿易備忘錄,稱要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商務部在3月23日早7時左右發布「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約3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徵關稅。[詳細]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披露,2018年3月23日是中國首架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戰機殲10成功首飛20周年紀念日。[詳細]

  • 2018年3月20日,杭州,黃曉斌正在做麵包。[詳細]

  •  2018年3月22日,重慶,102歲的戴立明老人十分喜歡做讀書筆記,所有筆記都是用中英文書寫。[詳細]

  • 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中新網3月25日電。[詳細]

  • 韓國觸礁客輪搭載163人已全部獲救觸礁瞬間來源:紐西斯通訊社東方網3月25日消息:韓國海警方面3月25日稱,當天下午韓國西南海域觸礁客輪上搭載163人已全部獲救。據韓聯社報導,當地時間當天下午15時47分(北京時間14時47分)許,一艘載有163人的客輪在韓國全羅南道...[詳細]

相關焦點

  • 從父輩起堅守沙漠植樹造林 他用經歷告訴你「種樹更要植心」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3月25日16時48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5)日,重慶科技館舉辦第67期「科技•人文大講壇」,「沙漠種樹人」吳向榮與到場的上百名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了他從父輩起就堅守沙漠一線種樹的經歷,並提出「種樹植心」的理念,倡導「在沙漠種一棵樹,在心中種一棵樹」,喚醒全社會對自然生態的認知。
  • 中國打造「綠色長城」:沙漠裡種樹的驚人壯舉
    多年來,我國一直開展植樹造林,希望可以有效遏制荒漠化趨勢。英國籍馬來西亞攝影師鄭永仁(Ian Teh)穿越中國北方,用他的視角記錄下了這一驚人的壯舉。沙漠聽上去不像是最理想的種樹之地。但是自1978年以來,中國已在乾旱的北方地區栽種了至少660億棵樹,希望能將沙質草原和黃色沙丘改造成綠色長城。Ian Teh documented this epic undertaking while traveling through northern China last year.
  • 四川大叔16年花光千萬積蓄沙漠種樹,種出萬畝綠洲
    在100多年寸草不生的地方種樹,他「瘋」了 16年前,孫國友決定在這裡種樹之時,當地人都覺得他瘋了。在孫國友種樹的地方,這裡超過100年一直寸草不生。孫國友說,「他們爺爺的爺爺都說,這裡一直是沙漠,從來不長草。」 沒有人相信,這裡能夠種出樹來。但孫國友相信官方的檢測結果。
  • 花幾千億在沙漠種樹,日本專家:你懂什麼
    中國國土面積非常大,其中就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沙漠地區,如今沙漠的面積還在不斷的擴張。雖然是世界面積第三大國,但人類的居住面積比例卻比較少,沙漠佔地比例非常大,於是國家就開始實施植樹造林的計劃。各個國家也都開始越來越重視起了環境的問題來,開始有節制的開採資源,恢復一些自然地區等等。
  • 原來梭梭樹的作用這麼大,怪不得被當成沙漠植樹造林的先驅者
    可能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積攢能種樹,而且很多人積攢的能量兌換的第一棵樹就是「梭梭樹」,現如今,經過5億多網友的努力,在沙漠地區已經種植了10億多棵樹,其中大多數都是梭梭樹。那麼問題來了,梭梭樹究竟有什麼魔力,為什麼首選的植樹品種是它們呢?
  • 上海種樹母親獲澎湃和阿里2萬獎勵:沙漠種的樹都是我的孩子
    3月15日,上海賣房到內蒙古沙漠種樹的母親易解放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自己已經67歲了,希望有年輕人能來接手這份公益事業。此前在3月14日,澎湃新聞刊發《上海一母親賣房完成兒子遺願,內蒙古沙漠12年種樹兩百萬棵》,講述易解放為完成兒子的遺願,從2004年起變賣房產,帶頭在內蒙古沙漠種下了200多萬棵樹的故事。3月15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第133期正能量故事評選中,易解放獲評特等獎,得到阿里公益提供的20000元獎金。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據榆林發布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境內。毛烏素沙漠被稱為「人造沙漠」。歷史上,這裡曾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於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毛烏素地區逐漸變成茫茫大漠。新中國成立之初,「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
  • 報告文學:鄧師傅和他的「小沙漠」
    小沙漠是一隻可愛的京巴,灰黃的絨毛,大大的眼。剛來時只有巴掌大,一個雞蛋黃兒要舔兩天才能吃完。鄧師傅把袋裝牛奶擠在手心裡,一滴一滴地喂,生怕養不活。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著;白天揣在懷裡,晚上摟進被窩。他臉對臉親著小東西說,你毛色像沙子,又來到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就叫你小沙漠吧!   就這樣,大沙漠裡有了小沙漠,鄧師傅家再也不寂寞。
  • 花「天價」打造的螞蟻森林,還在種樹嗎?曾經的沙漠如今啥樣了?
    雖然馬雲在去年就正式退休了,但是他的影響依舊絲毫不減,他的一舉一動也都受到了眾多媒體的關注,那麼馬雲曾經花「天價」打造的螞蟻森林,如今還會繼續種樹嗎?想必經常使用支付寶的朋友對「螞蟻森林」並不陌生,在支付寶的螞蟻森林中種下一棵樹,就相當於在現實生活中種下一棵樹。
  • 當年,馬雲承諾要帶領全國人在沙漠種樹,過去4年如今怎樣了?
    ——出自唐·呂巖《七言》大家都知道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地球是屬於我們全人類的家園,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只有生的環境好了,人類才能夠更好的投入生產還有工作,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商業奇才,曾經的他帶領著全中國的人民在中國最大的沙漠裡面植樹造林,那個時候並沒有多少個人覺得如此荒唐的計劃會實現,一眨眼過去了四年,人民有沒有為實現這一個計劃付諸行動
  • 他們在沙漠種樹30年,然後奇蹟出現了!
    出現下面的場景真不是兒戲,牆裡比牆外看著更像沙漠。鹽廠周邊的沙漠固定之後,運鹽又成了問題。要把產品遇到火車站,為了躲開沙漠要多走三百多公裡,賣鹽的利潤全都補貼了運輸費。為此他們又決定修一條穿沙公路,流動沙漠中修公路,曾經的異想天開竟然也成功了。
  • 美國:中國人有毒,他們在沙漠不僅能種水稻,還能把沙漠變成湖
    首先,要跟大家聊聊科技,因為目前很多事情都是建立在科技的基礎上的,沒有科技的力量,很多事情我們都沒有辦法實現,簡單舉個例子,智慧型手機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命脈,試問有多少人能離開智慧型手機,手機在把我們變自由的同時也將我們奴役。為什麼這麼說呢?
  • 馬頭山上的種樹人 幸福指數高就是小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朔州7月1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胡志中)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生活了63年的種樹人李雲生說,40年前他覺得,沒有風沙的生活就是小康。1949年,右玉縣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提出「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的理念,帶領全縣幹部、村民開始種樹開始,到後來的20多任縣委書記,都把種樹當作右玉最重要的事。他們與風沙抗爭,與乾旱打仗,最終讓這片不毛之地,變成滿目綠色的現代化縣城。
  • 左右沙發為什麼要做「綠色星球」公益活動:因熱愛,為大愛!
    也就是說每過1秒鐘,就有2000平方米的土地變成了荒漠。所以,植樹固沙,刻不容緩。「我的公益發願是從點滴做起,只要我走得動,我每年都來沙漠做公益,我的家人也要來,我相信只要這個行為是正能量的,它自然就會被傳遞開來。我希望那些通過我們了解到種樹鎖邊固沙項目的人是自己跟隨自己的意願來參加,只有這樣,我們的公益事業才能永恆持久。」
  • 尋找沙漠和綠洲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在騰格里沙漠14年種了20公裡,等於1年也就是1公裡多點兒,整個騰格里沙漠少說也有600公裡,要按我們這個速度,最少還要再種500年」,他玩笑似地說道。「過去我們總想著要種多大面積,不考慮3年以後、5年以後能不能維護得了。我們到底能種多少,能管多少,能管好多少?」
  • 你在網上種梭梭樹,他在戈壁沙漠種了18年
    年近70歲的圖布巴圖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一個小村莊他一直有個夢想要在這片戈壁荒漠種上一萬畝梭梭修復家鄉生態 讓沙漠變綠洲這一做就是18年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
  • 在中國最大的沙漠裡,國家每年花費數億種樹,只為了保護它
    在中國最大的沙漠裡,國家每年花費數億種樹,只為了保護它—中國最特殊的一條公路: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它因石油而生,每公裡造價是普通國道的數倍,邊種樹邊修路,路修完了還要種樹。種樹花的錢比修路還要多。它就是享譽世界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是所有遊客心中旅遊的聖地。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
    網友觀點:這是國家和一代代當地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實實在在的沙漠變森林。堅守荒漠植樹造林的人功不可沒!一個念頭在老人腦子裡冒了出來:他要來這裡種樹,看護這些梭梭苗。2004年的下半年,蘇和提前從阿拉善盟政協主席的位子上退了下來,帶著老伴兒來到額濟納旗沙漠中安家,開始了漫長的治沙路。◆石述柱:豁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不毛之地變綠洲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受訪者供圖)殷玉珍將一捆捆樹苗背到沙漠,一忙就是一整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30年來,殷玉珍平均每年種植楊樹3萬多株、沙柳20多萬穴,楊柴、紫穗槐40多萬株。在不停歇的造林實踐中,她不斷探索著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沙地水太深,打井要120多米。
  • 中國成功消滅毛烏素沙漠徵服大自然
    位於陝西榆林的毛烏素沙漠成為了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沙漠。也就是說人類終於可以徵服大自然了。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沙漠在放著就行了為啥要治理它呢?其實中國看起來地大物博,資源很多,不過人口也很多,人均下來這些資源其實並不算富足。而沙漠因為遍地沙子,根本沒有辦法發展農業或者工業,等於白白地浪費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