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解易
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易學家,「北宋五子」之一。其易學特點,當時被稱為數學。「北宋五子」中,張載創氣學派,程頤創理學派,邵雍的數學派與前兩者共成鼎足之勢。我們在前面曾引用《宋史·朱震傳》談宋代象數易學的傳承體系:
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
《宋史·道學傳》中,亦有邵雍從李之才那裡「受河圖,洛書,宓犧八卦六十四卦圖象」的記載,因此,邵雍易學屬於來自陳摶的象數學派系統。
邵雍將易學分為先天之學與後天之學,認為先天之學是第一性的,後天之學是第二性的,先天之學明其體,後天之學明其用,因而易學應以先天之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邵雍的易學又被稱為「先天易學」。
邵雍認為以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的圖式是伏羲所畫,稱「先天圖」,而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的圖式是文王所畫,稱「後天圖」,邵雍易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依據先天圖推衍易學圖式。他發展了陳摶以圖解易的風格,也繼承了漢易的卦氣理論,同時摒棄了漢易中煩瑣複雜穿鑿附會的部分,呈現出宋代象數易學不同於漢易的新風貌。
邵雍的易學哲學著作有《皇極經世書》,據文獻記載,書中包括《元會運世》、《聲音律品》、《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然而我們讀兩宋間人王湜《易學》及清人王植《皇極經世書解》,即知邵雍《皇極經世書》原本已失傳,其內容思想皆從後人整理和註解中得來,比如邵伯溫的《皇極系述》《觀物內外篇解》,張行成的《周易通變》,蔡元定的《經世指要》,以及朱熹的《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朱熹撰《周易本義》,取《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載於卷首,指出「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自穆修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下面分別對這幾個圖作簡要的介紹。
①伏羲八卦次序圖
《周易·繫辭上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後六十四卦次序放此。」(《周易本義》)
此圖式顯示伏羲八卦的排列次序,由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由乾一至坤八,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排列,皆是陰陽剛柔自然生成,此圖又被稱為小橫圖。
如果用符號來代替上圖中的文字,即可成為下圖所示,則陰陽一層層疊加,三層而成八卦的過程清晰可辨,自右向左,從乾到坤的排列順序是陰陽相交而形成的自然排列。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
②伏羲八卦方位圖與文王八卦方位圖
伏羲八卦方位圖(又稱「先天八卦方位圖」)和文王八卦方位圖(又稱「後天八卦方位圖」)同出於邵雍。若將上述的小橫圖從中間拆分左右兩半,然後拼成圓圖,即得伏羲八卦方位圖。《周易·說卦傳》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邵雍以此為依據,以「天地定位」為乾一居南,坤八居北;以「水火不相射」為離三居東,坎六居西,形成了伏羲八卦方位圖。乾與坤,山與澤,雷與風,水與火是相對的關係,而圖的左半圓各卦及右半圓各卦又有流行消長的關係。「數往者順」即由左半圓一個陽爻的震經歷各兩個陽爻的離和兌,至三個陽爻的乾,是陽氣漸長的過程,現在按照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的順序自乾往回數,所數的各卦都已是生成之卦,因此是在追數其往,稱作「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即由一個陰爻的巽經歷各兩個陰爻的坎和艮,至三個陰爻的坤,按照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自巽往前數,所數的卦都是未生之卦,因此是在推測未來,稱作「知來者逆」。
邵雍此圖式闡明了一年四季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其在《觀物外篇》中說:
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消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故震兌上陰而下陽,巽艮上陽而下陰。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闢,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
再說文王八卦方位圖,此是邵雍後天之學。邵雍依據《周易·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得出文王八卦方位圖,邵雍認為「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此圖式的八卦方位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坤西南,乾西北,巽東南,艮東北。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兌震為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邵雍認為後天八卦方位圖是由先天八卦方位圖轉化而來,乾由南退居西北,坤由北退居於西南,這樣就可以使震居東方,東方生物,震為長男,此即「長子用事」;巽居東南,東南長物,巽為長女,此即「長女代母」;離居南,坎居北,即「坎離得位」;兌居西與東方的震相配,艮居東北與東南的巽相配,即「兌震為偶」,兌能成物,艮能終物,這樣的後天八卦方位圖式體現的是地道,而先天八卦方位圖式體現的是天道。邵雍因此認為先天八卦是易之體,後天八卦是易之用。
③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此圖式見於《周易本義》和《宋元學案·百源學案》,是邵氏四圖之一的「六十四卦次序圖」,又稱「大橫圖」。《易學啟蒙》這樣解釋此圖:
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四畫者十六,於經無見,邵子所謂八分為十六者是也。又為兩儀之上各加八卦,又為八卦之上各加兩儀也。四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五畫者三十二,邵子所謂十六分為三十二者是也。又為四象之上各加八卦,又為八卦之上各加四象也。五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六畫者六十四,則兼三才而兩之,而八卦之乘八卦亦周。於是六十四卦之名立而易道大成矣。
如上圖所示,邵雍排列此圖式的基本法則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程顥稱此法則為「加一倍法」,朱熹稱之為「一分為二法」。邵雍以加一倍法(一分為二法)解釋六十四卦卦數和卦象的形成,是把奇偶二數的演變置於第一位,採用的是一種數學推衍的方法,同近代的數學中的二進位制有相似之處,奇偶二數相當於二進位制中的1和0兩個數碼,從兩儀開始,類似於逢二進位。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詳細敘述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基本法則: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幹,幹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在同一篇中,邵雍又說:
陰陽分而生二儀,二儀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萬物。故兩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日月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類者,生之序也,體者,象之交也。推類者必本乎生,觀體者必由乎象。生則未來而逆推,象則既成而順觀。是故,日月一類也,同出而異處也,異處而同象也。推此以往,物奚逃哉!
可見,邵雍的六十四卦次序不僅以數學的方式解釋六十四卦的形成規律,同時也用來說明世界形成的過程,具有世界觀或宇宙論的意義,天地萬物都是按照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次序演變而來。
④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圖式外圓內方,將六十四卦次序按一定規律排列,方圖的排列層次,可看作上述大橫圖「六十四卦次序圖」從中(姤和復之間)拆開,將從乾到復的半部變作半圓形置於左邊,再將從姤到坤的半部變作半圓形置於右邊,左右拼接到一起,即是大圓圖。然後,將大圓圖分為八段,左邊半圓分四段,右邊半圓分四段,每段八個卦,自下而上疊成八層,先排左半圓的:第一層從乾到泰,第二層從履到臨,第三層從同人到明夷,第四層從無妄到復。再排右半圓的:第五層從姤到升,第六層從訟到師,第七層從遁到謙,第八層從否到坤,六十四卦就按此次序排成了中間的方圖。
方圖的排列可以用數字圖來顯現,按照先天八卦的排列順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將卦以數字代替,列入方圖中會更直觀地發現其中的規律。
朱熹解釋此方圓合一圖說:「圓圖象天,一順一逆,流行中有對待,如震八卦對巽八卦之類。方圖象地,有逆無順,定位中有對待,四角相對,如乾八對坤八之類。此方圓圖之辨也。」(《宋元學案·百源學案》引)「有逆無順」,是說方圖上下八層,就六十四卦的順序說,都是從右到左。按朱熹的解釋,圓圖的重點在於講陰陽流行,方圖的重點在於講陰陽定位。前者是就時間過程說的,後者是就空間方位說的。此圖後世俗稱「六十四卦方圓圖」。
邵雍指出了此圖式的結構和運行原理:「陽起於復,而陰起於姤」「夫《易》根於乾、坤,而生於復、姤。蓋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自茲而無窮矣。」
邵雍認為,坤為純陰,陰為陽母,母孕長男而生復,坤、復之間非陰非陽,稱「無極」,「天根」以生。乾為純陽,陽為陰父,父生長女而為姤,乾、姤之間,「月窟」以伏。所以,自復卦開始,沿東邊(圓圖左半邊)運行至乾,是陽氣漸長的過程。至乾而陽氣達至極盛,於是姤卦一陰生,沿西邊(圓圖右半邊)運行至坤,是陰長而陽消的過程。然後,坤又接復,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由上面的大橫圖可以看到,太極、二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是陰陽二爻自然疊加而成,井然有序,順理成章,六十四卦方圓圖由大橫圖演變而來,六十四卦陰陽消長的順序仍是一派自然,這是一種不假安排的自然之序,陰陽轉化,此消彼長,形成對稱結構,其中陰陽運行循環無端,其根本皆本於太極,萬物化生皆從此出。邵雍認為此圖即為伏羲所畫的圖式,伏羲當初只畫了圖式,沒有文字,但天地萬物之理已經盡在其中了。
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圓圖是由時間和空間搭建起的宇宙模式,或者說,是邵雍描摹了自然形成的宇宙架構,天地萬物和人類生活都處在此架構之中,無不是一陰一陽的循環消長和對待流行。如果將邵雍的先天易與漢易相比,可以發現,邵雍只講陰陽,不講五行,宇宙萬物的生成是一個陰與陽不斷分化組合的過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以此類推逐次展開,直至無窮。這種說法倒有些現代宇宙學中的「宇宙大爆炸」學說的意味。邵雍這種宇宙認識論和思維方式,對宋代易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宋代象數易學明顯異於漢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