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生於林縣上杆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讀書並遊歷天下,而後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
天聖四年,邵雍十六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定居在此。宋仁宗康定元年,邵雍三十歲,遊歷河南,將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內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為河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為生。嘉祐七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諡康節。
苦讀遊歷,學易悟道
邵雍年少時才智出眾,愛讀書,求學中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而刻苦。為磨練出堅強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爐子,夏天不扇扇子,夜裡不睡覺的刻苦地學習了好幾年。在苦讀中他嘆息道:「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也就是說過去的人學習古人經典,還和古人做朋友,不單讀古人的書,而且要廣泛遊歷古人曾經遊歷過的地方,而我現在只讀了古人的書,卻還沒有去四方遊歷過。所以,他越過黃河、汾河、徒涉江淮、漢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國的齊、魯、宋、鄭等遺址,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遊歷增長見識,待到邵雍歸來時,他感嘆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沒有出去遊歷了。當時李之才為共城縣令,聽說邵雍好學,便去見邵雍,並對他說:「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
意思是說「你知道宇宙萬物周期發展過程的物理之學與有關性命的學問嗎?」 邵雍回答道:「幸受教。」意指得是願受李之才的教導,這樣邵雍就拜李之才為師,學習了《河圖》《洛書》,伏羲氏的八卦六十四卦圖像。李之才所傳授的這些東西都是久遠年代流傳下來,而邵雍探索其中深奧的內涵時,往往像有神助一般的能妙悟、洞徹其內涵,最後獲得的如同汪洋一般浩瀚博大的知識,多半是邵雍自行參悟。邵雍研習這些經典的時間越久,其德行也越來越為世人所稱頌。同時,邵雍的智慧也在增長,他明白了天地運動變化規律、陰陽消長的規律、世道變遷的規律,甚至對微小的走、飛行類動物和草本、木本植物特性也一樣瞭然於胸。他高深的智慧,被當時世人認為已達到不惑的程度。
易學成就
邵雍是兩宋理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受到《列子》、《莊子》的影響,在吸收道家易與漢代《易》學思想成分的基礎上,形成了對《周易》的獨特理解,其所作《皇極經世書》的基本精神是質諸天道而本於人事。邵雍編制了宇宙年譜,其對道的概念的形而上理解超越以往歷代儒家,對於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用天地之數和圓方之數作為天地源起之象徵,以此二數分為十六大位,以探究天地體用變化。第二,以陰陽奇偶之數為天圓地方之數的基礎,並且以陰陽剛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幹支之數,參以天地變化之數和體四月三原則,進而導出象徵生靈萬有之動植通數。
第三,結合前兩部分所探討之天圓地方變化十六位數及陰陽剛柔奇偶動植通數,呈現出一體用生物運行具象之數,來代表天地萬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運行,地主生化》。接著,將天行剛健之數進一步細分為元會運世之數,以成就邵雍獨創的曆法紀年。同時,將地生柔順之數進而體現在律呂聲音之多元性和差異性,以此表現動植生物之不齊。最後,以五類大數施行、旁通而統貫於自然界與人文界之一切萬有,作為邵雍易學中窮理之學的終結。
德感世人
司馬光以邵雍為兄,他們兩人高尚品德被周圍鄉鄰所仰慕。父親訓斥兒子,哥哥教育弟弟時往往說:「你做不好的事,恐怕司馬先生、邵先生會知道的。」有官員、讀書的士子到洛陽,即使不去拜訪官府,必會去邵雍住處拜望。邵雍德行純正,但邵雍自己卻從來不表露自己,也從不提防別人什麼,和大家在一起談笑風生,沒有避諱。與人交談,喜歡說人家的長處但不喜歡說別人的缺點。有向他請教的他總是盡力解答,從來不用強制的方式向別人說教。邵雍待人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誠懇。所以,賢良的人喜歡他的德行,不賢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
熙寧三年,宋神宗全面推廣新法,官吏受脅迫難以推行,有的就遞上引咎辭職的呈文,想要離開。邵雍居住在州縣的門生舊友都帶著書信去造訪邵雍,邵雍說:「這是賢德的人應當盡力的時候,新法固然苛嚴,能儘自己為官之力對百姓寬厚一分,那百姓就會受到一分恩賜。棄官對百姓又有什麼好處呢?」LEAD人物君想說,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精通易學的人不少,但達到出神入化的唯有一人就是邵雍。這除了他「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學習遊歷經歷,也離不開他隱居生活中的靜心思考。能把一件事琢磨透徹是一項硬本領,我們都應該練就這項硬本領,成為德行兼備的棟梁之才。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