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爭鳴︱「一去二三裡」是邵雍寫的嗎?

2020-12-19 澎湃新聞

邵雍

有一首小詩,據說出自邵雍(1012-1077),題名「山村」,讀起來朗朗上口,饒有趣味: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詩作巧妙地嵌入十個數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恬淡寧靜的山鄉圖景。詩史上有很多文字遊戲之作,比如藏頭詩、寶塔詩、數字詩,而唯獨這首《山村》,超乎其類,流傳極廣,「一去二三裡」成為無數人的童年記憶,乃至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仍有選錄。那麼這首題為《山村》的小詩,到底是不是邵雍的作品?其實,詩題就值得我們注意,有的版本題《山村》,有的又題《山村詠懷》,還有的無題,這種詩題的隨意性也說明此詩缺乏信實可靠的文本來源。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翻檢了邵雍幾個版本的《伊川擊壤集》。《伊川擊壤集》現存多個版本,《道藏》太玄部所收相對完整,中華書局曾據此校點整理了這部詩集;另外《全宋詩》第七冊的邵雍部分以明初刻本為底本,參校了元、明諸刻及《四庫全書》本,也較為精審。這兩個本子,筆者都曾逐頁翻檢,未見小詩蹤影。1975年江西省星子縣南宋陶桂一(南宋景定二年正月十六日卒)墓中出土了《邵堯夫先生詩全集》和蔡弼重編的《重刊邵堯夫擊壤集》。這兩個本子與通行本在卷次、詩作數量和詩歌內容上有些差別,可補二十幾首逸詩,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但筆者翻檢此本,也未見這首小詩。而我們從內容上仔細揣摩,《山村》似乎也不大像邵雍的作品。

這首詩依序嵌入十個數字,而全詩不過二十字,整整佔了一半。粗粗看來,十個數字加上炊煙、村舍、亭臺、花等四個意象,勾勒出一幅春意濃濃、歲月靜好的山村圖景,但仔細琢磨,似情理不通:煙村四五家,何以亭臺就有六七座?而花亦怎能只有八九十來枝?這不過是為了押韻和嵌入數字而「製造」出來的,與現實生活場景並不相符。雖然有所謂「詩不達詁」,但藝術真實也要以生活真實為基礎,而我們在解釋這首詩的時候,往往含糊其辭,不明就裡。

邵雍集中有很多與春天有關的詩作,如《新春吟》《暮春吟》《芳菲吟》,這些作品大都表現淡泊放達的道家情懷。邵雍與周敦頤、張載、二程號稱「北宋五子」,是隱於市的大隱,並非隱於野的離群索居之輩,其《共城十吟》小序謂:「予家有園數十畝,皆桃李梨杏之類,在衛之西郊。自始經營十餘載矣,未嘗熟觀花之開,……至今年春,始偶花之繁茂,復悼身之窮處,故有《春郊詩》一什。」邵雍定居洛陽後,王宣徽、富弼、司馬光等先後為其置地、構屋,自命其園居為「安樂窩」,名重一時。邵雍自己的田園就有數十畝,且經營數十載未嘗熟觀園子裡的花,很難想像他會「一去二三裡」到山裡去看四五戶人家。而從這首詩作的流傳來看,它很可能是一首偽託邵雍的民間作品。

通過海量的文獻檢索,我們發現「一去二三裡」這首小詩較早出現在清代俗曲家華廣生在嘉慶、道光年間編纂的俗曲總集《白雪遺音》中。再往前推,甚至明代文獻也未見此詩,可見其出現是相當晚近的事情。《白雪遺音》嘉慶九年(1804)編訂,道光八年(1828)由玉慶堂刊刻,全書二十二萬字,分四卷,所收曲詞大多採摭於民間單弦角鼓,時調彈詞,內容多為街衢裡巷的情歌與興懷之作。其中有一篇《艾葉重發》,化用了這首小詩:

艾葉重發,草木萌芽。閒來無事到故友家,一同到望江樓上去飲茶。走過一去二三裡,又過煙村四五家,瞧見亭臺六七座,又看八九十枝花。……我看此地好風景,想必就是故友家。故友一見往裡拉,拉過草團坐下,童兒倒過一杯茶。茶罷抬頭四下觀,粉壁牆上一軸畫,畫的是渭水河邊姜子牙。

看來清中葉這首小詩已經在民間流傳,當屬於街衢裡巷的興懷之作,但如大多數說唱文學一樣,無從查考它的確切作者和創作時間。此後,「一去二三裡」這首小詩仍時見於各種說唱曲詞,而至清末,這首小詩用於兒童習字描紅的記載逐漸增多。晚清經學家王闓運(1833-1916)在其《湘綺樓全集·箋啟》卷三致李黻堂的信裡曾提到:「吾兩人只看舊書,幾葉詩曰『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又曰『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小時寫影本,不覺其佳,今乃為斯,言之有味也。」 時至民國,兒童習字仍用這首小詩。1940年《進修》第二卷第七期登過一封讀者來信,信裡問到:「從前小學生初習字的印格,多用『上、大、人』或『一去二三裡』等筆劃較少的文句拿來應用;現在應當合於抗戰方面,不知用何種材料,才能合戰時需要?請導師指示。」從這封信的口吻看,小學生書法描紅用「一去二三裡」當是流傳極廣的舊傳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如上過私塾,習過毛筆,大都有這個印象。當時據此編排的笑話還能登上報紙,1939年《藝海周刊》第六期就登過這樣一則: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初學把筆塾師,輒書此二十字俾作仿影,迄未察其何人所做也。某村有田舍翁,數家共延一師,設塾廟中,遣子就學,而各家均慳吝束脩,不以時給,先生苦之,乃改前詩云:「一去二三裡,東翁四五家,學錢六七百,八九十回拿。」令學生續寫,東翁見而大慚,竟奪先生館。

東家見塾師表達不滿,沒有自省改正,反而「竟奪先生館」,聊聊幾句把吝嗇刻薄的田舍翁刻畫得淋漓盡致。這種「段子」當時應有不少,能登上報紙的當是滑稽而富有深意的少數。再如1948年《滬西》報登過這樣一則《妙喻》:

一去二三裡,煙館四五家。

茶樓六七座,八九十輛車。

小詩用同樣的數字結構,把解放前上海的市井風貌刻畫得相當生動。總體來看,晚清以來,凡提到這首習字描紅用的小詩,大都沒有明確作者是誰,也無從明確作者,正如上引《藝海周刊》的笑話也說「迄未察其何人所做也」。

但是,不知從何時何地,又起於何人,這首詩在語文教材和各種媒體上,都被冠以邵雍的名字。也許這是一種良好的願望,一首好詩總要有一個作者,而如此巧妙的數字組合,唯精通易學、深研數術的邵雍足以當之。邵雍詩作不刻意求工,疏于格律,但理趣深遠,這首小詩乍一體會,也頗有韻味,託名邵雍似也在情理之中。邵雍、邵康節,幾乎成為一個符號,在民間廣為託指,《梅花易數》就是託名邵康節而影響最大的偽作。豈不知,邵雍自己曾明確說明:「若天命已知之矣,世俗所謂之命則不知也」,臨終的時候拒絕張載為其推世俗之命。邵雍若有在天之靈,見到《梅花易數》不知作何想,而對於小詩《山村》「一去二三裡」,大概只能哂如也。

相關焦點

  • 《一去二三裡》的作者是邵雍嗎?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嗎?
    一去二三裡是誰寫的,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一去二三裡》這首詩,小學的書本裡也有。這首詩描繪的是簡單樸素的田園風光,有美麗的亭臺,一座座排列整齊的房屋,還有屋前的鮮花,房屋上的炊煙隨著風緩緩飄起,這是一副美麗的畫,這麼好的詩,到底哪位作家寫的呢?
  • 可還記得這首詩嗎:一去二三裡,一去二三裡
    山村詠懷宋代:邵雍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者: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生於範陽(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隨父邵古遷往衡漳(今河南林縣康節村),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
  • 幼教試講 | 高頻篇目《一去二三裡》教案設計+試講稿
    2、教師示範演奏古詩(配樂)--幼兒觀看3、師幼共同演奏古詩(配樂)(五)總結結束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回憶小結「今天小朋友們學習了優美的古詩,感受了邵雍詩人寫的田園風光。古詩是中國人流傳千百年的語言文化,用精練的語言表達美好的情感,就好比這首《一去二三裡》用了小朋友都知道的數字創作了數字詩,有趣又聲動。小朋友們喜歡嗎?」
  • 幼教試講 | 高頻篇目《一去二三裡》音頻示範+教案設計+試講稿
    2.提問數字除了在兒歌裡聽過,還在哪裡聽到過呢?小結:古代詩人把數字寫到詩裡,一起聽一聽!(二)初步感知—播放音頻《一去二三裡》請幼兒說一說古詩的場景。幼兒進行畫面猜想,大膽表達介紹題目,題材數字詩。古詩是中國人流傳千百年的語言文化,用精練的語言表達美好的情感,就好比這首《一去二三裡》用了小朋友都知道的數字創作了數字詩,有趣又聲動。小朋友們喜歡嗎?」五、活動延伸為古詩進行配畫附:古詩《一去二三裡》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宋詩裡最歡快的一首小詩,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寫得很是傳神
    宋詩裡的經典名篇也是比比皆是,例如邵雍的這首《山村詠懷》,便是宋詩裡最歡快的一首小詩,通篇看似寫得很普通,但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猶如一首節奏歡快的兒歌,詩人描寫的也是極為生動,完全是信手拈來,可是讀來卻是令人拍案叫絕,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不容錯過,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幼教試講 | 17學員《一去二三裡》音頻示範+教案設計+試講稿
    我今天抽到的試講題目是大班語言領域《一去二三裡》,下面開始我的試講。一、兒歌導入師:小朋友們,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快樂的活動時光了!還記得那首數字歌嗎?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師:你說聽到了好多數字,還有八枝花師:是呢,古詩裡出現了好多數字,就像剛剛這位小朋友說的有八九十隻花。師:這首古詩的題目叫做《一去二三裡》,像這種用很多數字來描寫東西,我們叫它數字詩。師:古詩中寫了什麼呢?師:快和你旁邊的小夥伴討論一下。師:好了,討論結束。
  • 幼教說課 | 高頻篇目《一去二三裡》教案設計+說課稿
    2.提問數字除了在兒歌裡聽過,還在哪裡聽到過呢?小結:古代詩人把數字寫到詩裡,一起聽一聽!(二)初步感知—播放音頻《一去二三裡》請幼兒說一說古詩的場景。幼兒進行畫面猜想,大膽表達介紹題目,題材數字詩。1師幼協助誦讀第一遍 2幼兒自由誦讀第二遍 3單獨幼兒展示第三遍3、提問為什麼詩人會寫這樣一首詩;是誰寫的這首詩。小結:古詩的作者是離我們很遠的北宋時期的邵雍,這首古詩小朋友們都聽懂了!古詩聽了以後讓我們有一種來到了大自然的感覺,感覺心情很好,很清新。詩人邵雍是十分喜歡大自然,寫這首古詩也是為了告訴大自然自己對它的愛。
  • 先來誦誦《一去二三裡》
    我們先來解讀一下這首詩吧:「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20個字用了10個數字,卻顯得自然不堆砌,好像一幅錯落有致的風景畫,讀起來琅琅上口,令人回味。本詩作者邵雍,北宋哲學家、詩人,理學象數派的創立者,世人尊稱為「易聖」、「八卦大師」。易學家、八卦師筆下的數字,自有他獨特的密碼,絕對不簡單哦。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二十字小詩,清新雅致,意境幽遠
    這就是邵雍的《山村詠懷》邵雍,宋代理學家、數學家,也是一位道士,他對於《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深入研習,都有很大的成就,著有《皇極經世》等經典名著。 他一生沒有做官,樂於隱居。後世對於他的認知,都是停留在他對理學、數學、道學這幾方面的成就與影響上面,對於他的詩詞方面卻不是太了解。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寫這首詩的人,3000年也就出了一位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之花。」這首詩只要上過小學的人都學過,即便許多年,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完全不像其它許多詩一樣學過之後就忘了,其詩雖然簡單,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如此出名的詩,它的作者卻鮮為人知。
  • 神秘的邵雍,傳奇的一生,死後得道成仙了嗎?
    前言邵雍所寫《山村》寫道:「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描繪的場景很像天上的仙境,同時據說他也是一位仙人。01談到測算未來與過去,我國才最具有發言權。對於第二個夢想,他只想閉門讀書,但是他卻只讀一本書,名為《易經》。這一讀就是三十年,其基本生活就是靠自己好友司馬光接濟,勉強度日。《梅花易數》一書中就有寫到:「冬不爐,夏不扇。蓋心於《易》,忘乎其為寒暑也」,這句話就描述了邵雍這三十年的春秋。一天,邵雍到院子裡散步,正趕上天降大雪。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一首經典古詩《山村詠懷》出自北宋
    好的,閒話就不多說了,這首古詩是我們幾乎所有人在剛讀一年級的時候的一首必學古詩,它就是北宋大詩人邵雍所作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翻譯:一眼望去有二三裡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大大小小的亭臺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正在開放。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有多厲害?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邵雍出生於林縣上杆莊,今天河南林州市的邵康莊村,據說就是其故鄉的舊址。對於此人,相信許多人並不了解。可如果看到他的名作《山村詠懷》,人們或許會恍然大悟,詩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邵雍 最好的風水
    >
  • 開蒙詩避開邵雍,是媽媽失誤還是時代遮蔽
    山村詠懷 宋邵雍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七百年前,邵雍做了一次生態鄉村一日遊——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七八座,八九十朵花。僅僅二十個字,一個生機勃勃的全域旅遊生態村就清晰呈現,一種簡約高能的綠色生活方式就油然而生,一堂溢滿愛意的親鄉土啟蒙教育語文課已經完成。
  • 邵雍的道德學問
    共城西北五華裡處有一個地方叫百泉,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這裡有一座小山叫蘇門山,山上遍布著歷代名人志士遊覽和隱居的遺蹟。山的南面有一泓五十畝大、無數泉眼日夜噴湧的湖泊,叫百泉。邵雍的家就在蘇門山腳下。大宋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邵雍在這裡誕生。邵雍的父親邵古,性情簡樸淳厚,而且極愛讀書。對書的內容和道理,刨根問底,不到弄懂的地步決不停止。
  • 北宋邵雍預言靈驗的奇事
    邵雍一看是一個「筷」字,便抬頭對老農說:「恭喜恭喜,您今日中午必有口福,快快回家吧,晚了就趕不上了。」老農聽完,自言自語地說:「只求平安無事就行,哪敢奢望什麼好事喲。」說完便走了。老農回到家,他的外甥見他就說:「我已等兩個時辰了,見你不回準備走了,今日是我爹的六十大壽請你去喝酒。」老農換了件乾淨衣服,高興地赴宴去了。
  • 北宋邵雍創設安樂書院 講學於家著書立說(圖)
    邵雍塑像  核心提示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易學家、歷史學家邵雍,在伊川隱居30年,創辦了安樂書院。  邵夫子在這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首先,作為易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周易》的太極思想,闡發太極、陰陽、神話原理,論定太極為宇宙本體,即太極為宇宙的本體,並用太極的自我運動,去解釋宇宙萬物。  邵雍闡述的宇宙本體說,豐富和充實了中國思想史上的本體論,為朱熹論述「理一分殊」原理創造了思想前提,深刻影響了程朱、陸王兩派理學家。  其次,開創先天易數理論。
  • 邵雍解易
    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後六十四卦次序放此。」(《周易本義》)此圖式顯示伏羲八卦的排列次序,由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由乾一至坤八,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排列,皆是陰陽剛柔自然生成,此圖又被稱為小橫圖。
  • 大師邵雍臨終前的最後一次預言,驚天地泣鬼神!
    熙寧十年的夏天,邵雍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馬光等人閒談,忽然笑著說:「我要觀看萬物輪迴去了。」程頤擔心地說:「先生的病他人愛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辦法調養調養。」邵雍卻坦然地說:「調養也沒用啊。」到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厲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馬光、富弼、張載和程頤、程顥等幾位朋友天天來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