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先從一首簡單的古詩《一去二三裡》學誦起吧。
其實這首古詩,說簡單可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就看你如何來讀了。
這是一首數字詩。我們就在認數、讀數、寫數的過程中誦讀古詩,領會詩的意思,感受山村寧靜清遠的恬淡美。
我們先來解讀一下這首詩吧:「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20個字用了10個數字,卻顯得自然不堆砌,好像一幅錯落有致的風景畫,讀起來琅琅上口,令人回味。
本詩作者邵雍,北宋哲學家、詩人,理學象數派的創立者,世人尊稱為「易聖」、「八卦大師」。易學家、八卦師筆下的數字,自有他獨特的密碼,絕對不簡單哦。
請看,一個「一去」,就使全詩有了動感,於是移步換景,萬物皆入我心;一個「二三裡」,使詩又有了距離,感覺開闊,不近不遠,一路悠閒步來,正合適;煙村,「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煙村,恬淡,悠遠,「四五家」散落,幽靜而靜謐,家居又和祥,如世外桃源;再有「六七座」的亭臺樓閣,「八九十枝」的鮮妍花兒,不覺又添了脈脈的文化春意。更兼是,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應還包含著「一元復始」的春回大地,「五彩斑斕」的春意盎然,「十步芳草」的春滿人間,十個數字列序而來,融融春暖亦已撲面而來。另有,這列數而行所表現出的逗趣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一二三」,排排坐,「四五六」,吃果果,「七八九十」,學數數,在學數寫數中流露著無限的童趣。
10個數字,虛實相間,「一」看出行步之始之過程,「二、三」虛指方圓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體現亭臺之隱約可見,「八、九、十」形容山花爛漫,多而絢麗;10個數字,簡約豐滿,數字中的詩情意趣濃濃呈溢。
如果這樣理解有點深的話,劉老師再用簡單的故事來講講這首詩意吧: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裡地。他們路過一個小村子,村子裡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路邊、山頂,一座座亭臺聳立,足有六七座。娘兒倆走累了,就走進一座亭子裡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理解了這首詩,那我們就來學著誦詩吧
先來學學誦這其中的十個數字哦。這是一首數字詩,誦好數字很重要。古詩中的數字,與平時孩子的數數可不是一樣讀法的。古詩中數字的誦讀,與古詩的誦讀一樣,也要講究平仄長短、抑揚頓挫,這樣才能把數、把詩讀得意蘊悠長、聲韻並茂。
先將這十個數字按原詩行進行分行,變成一首數字小詩。如下:
一二三,
四五,
六七,
八九十。
誦數字的節奏韻律應是這樣的:
▼ ▼▼ ▼ ▼
一二三—— 四五\ 六七\ 八九十\
字後標「——」的表示這字要拉長音讀,字上標「▼」的表示要讀得急挫,標「\」的表示停頓;(註:在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中,只有「三」是平聲,平聲要讀得長些;其他都為仄聲,仄聲應讀得短些。這九個仄聲中,尤其是「一」「六」「七」「八」「十」都是入聲字,讀時更要急挫。)
這樣講了,會誦了嗎?試著把數字誦一誦吧會誦了這些數字,就將這些數字放到詩中來誦。古詩誦讀最講究長聲字與短聲音的配合,這樣讀起來就能像唱歌一樣好聽。所以,數字的音讀得長的,和它相連的字詞應讀得短些,如「一二三」後面的「裡」;數字的音讀得短的,和它相關的景物詞要讀得長,如,與「四五」「六七」「八九十」相聯的「煙村」「亭臺」「花」等。
如此,誦讀這首詩時的長短、頓挫就是這樣的:
一去\二三——裡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劉老師曾經對大家說過,只有誦詩,才能明了古詩的韻律節奏。你看,這樣誦後你可發現什麼?這首五言絕句的韻律節奏是怎樣的呢?
看,第一句的節奏停頓與第四句的節奏停頓是一樣的,而第二句的節奏停頓與第三句的節奏停頓是一樣的。古詩的節奏韻律正是這樣的規則。明白了嗎?
當然,第二句與第四句的末字是平聲韻字,誦時也應拉長讀。所以這首詩完整的誦讀節韻如下:
一去\二三——裡 \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就按著這樣的節韻學著誦讀起來。
古詩的誦讀從來不只是一種形式,詩的意思,包含在字義裡,也包含在聲義裡,聲音也是有意義的呀。所以,在這樣的誦讀中,把「煙村」讀得長長的,讓你感到了什麼?炊煙一縷縷,長長的,不斷地在飄向空中;「亭臺」讀得長長的,讓人感覺亭臺遠遠近近,一座一座,隱隱相連著;「花」長長地讀,說明花兒開得多,讓人數也數不過來。是啊,這是多麼美麗、多麼溫暖、多麼寧靜的山村啊。
還有,我們還可以誦唱這首詩哦。
下節課,劉老師就用視頻或音頻的方式來教大家誦讀、誦唱這首《一去二三裡》。這次先用文字的形式講解,是為了便於大家更仔細深入地理解詩意、了解詩的規則。
學誦詩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