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一首經典古詩《山村詠懷》出自北宋

2020-12-11 語文輕鬆學

Hello,大家好,歡迎瀏覽百家號原創作者「語文輕鬆學」的一篇古詩系列的文章。

相信有一首古詩一定令你記憶猶新,甚至勾起你許多的童年回憶。

好的,閒話就不多說了,這首古詩是我們幾乎所有人在剛讀一年級的時候的一首必學古詩,它就是北宋大詩人邵雍所作的《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譯:一眼望去有二三裡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大大小小的亭臺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正在開放。

作者邵雍與周敦頤(yí)、張載(zài)、程顥(hào)、程頤(yí)並稱「北宋五子」,是兩宋理學奠基人之一,代表著作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

故事: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裡路,眼前就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繁盛,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裡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摘,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的人就看不到這些美麗的花兒了。」後來,這裡的花兒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創作背景: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遊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dài)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閒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相關焦點

  • 宋詩裡最歡快的一首小詩,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寫得很是傳神
    宋詩裡的經典名篇也是比比皆是,例如邵雍的這首《山村詠懷》,便是宋詩裡最歡快的一首小詩,通篇看似寫得很普通,但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猶如一首節奏歡快的兒歌,詩人描寫的也是極為生動,完全是信手拈來,可是讀來卻是令人拍案叫絕,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不容錯過,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二十字小詩,清新雅致,意境幽遠
    這首《山村詠懷》,也是與眾不同,別有一番韻味在裡面: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老先生年輕時學習刻苦,並且以古人為榜樣,不但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他在學習之餘,還雲遊四方,考察遊歷,增長自己的學問。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寫這首詩的人,3000年也就出了一位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之花。」這首詩只要上過小學的人都學過,即便許多年,讀起來仍然朗朗上口,完全不像其它許多詩一樣學過之後就忘了,其詩雖然簡單,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如此出名的詩,它的作者卻鮮為人知。
  • 可還記得這首詩嗎:一去二三裡,一去二三裡
    山村詠懷宋代:邵雍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諡康節。譯文:一眼看去有二三裡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亭臺的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 先來誦誦《一去二三裡》
    這是一首數字詩。我們就在認數、讀數、寫數的過程中誦讀古詩,領會詩的意思,感受山村寧靜清遠的恬淡美。我們先來解讀一下這首詩吧:「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詩20個字用了10個數字,卻顯得自然不堆砌,好像一幅錯落有致的風景畫,讀起來琅琅上口,令人回味。
  • 羅爭鳴︱「一去二三裡」是邵雍寫的嗎?
    邵雍有一首小詩,據說出自邵雍(1012-1077),題名「山村」,讀起來朗朗上口,饒有趣味: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自己的田園就有數十畝,且經營數十載未嘗熟觀園子裡的花,很難想像他會「一去二三裡」到山裡去看四五戶人家。而從這首詩作的流傳來看,它很可能是一首偽託邵雍的民間作品。通過海量的文獻檢索,我們發現「一去二三裡」這首小詩較早出現在清代俗曲家華廣生在嘉慶、道光年間編纂的俗曲總集《白雪遺音》中。再往前推,甚至明代文獻也未見此詩,可見其出現是相當晚近的事情。
  • 論及中國古代那些「簡單」的古詩,您更欣賞哪首?
    邵雍 作者:邵雍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不但詩中的景致立刻浮現眼前,而且很容易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童趣畫面:一個小孩拉著媽媽的手,高高興興的一蹦一跳,一口氣輕鬆走過二三裡路,就看到了前面有四五戶人家的煙囪正冒著嫋嫋青煙。 再接著的第三和第四句「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幼教試講 | 高頻篇目《一去二三裡》音頻示範+教案設計+試講稿
    2.提問數字除了在兒歌裡聽過,還在哪裡聽到過呢?小結:古代詩人把數字寫到詩裡,一起聽一聽!(二)初步感知—播放音頻《一去二三裡》請幼兒說一說古詩的場景。幼兒進行畫面猜想,大膽表達介紹題目,題材數字詩。古詩是中國人流傳千百年的語言文化,用精練的語言表達美好的情感,就好比這首《一去二三裡》用了小朋友都知道的數字創作了數字詩,有趣又聲動。小朋友們喜歡嗎?」五、活動延伸為古詩進行配畫附:古詩《一去二三裡》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一年級語文課本的古詩,讀音變了,為什麼字也變了?家長想不明白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本裡編錄有一首《一望二三裡》的古詩: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五言詩短小精煉,讀起來琅琅上口,描繪出陽春三月,詩人在鄉間野外看到的怡麗春光和迷人的風物,表達出詩人的閒適和享受生活的樂觀態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每一句裡面都有一個量詞,新穎有變化。
  •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有多厲害?
    可如果看到他的名作《山村詠懷》,人們或許會恍然大悟,詩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沒錯,這首著名的啟蒙詩便是其作品。不過,要是以為邵雍不過是個啟蒙讀物作者,那就大錯特錯了。據《宋史》記載,小時候的邵雍認為自己天賦異稟,想要投身宦海,立下一番大成就。
  • 幼教試講 | 高頻篇目《一去二三裡》教案設計+試講稿
    2.提問數字除了在兒歌裡聽過,還在哪裡聽到過呢?小結:古代詩人把數字寫到詩裡,一起聽一聽!(二)初步感知—播放音頻《一去二三裡》請幼兒說一說古詩的場景。幼兒進行畫面猜想,大膽表達介紹題目,題材數字詩。五、活動延伸為古詩進行配畫附:古詩《一去二三裡》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簡單在上的古詩是什麼?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古詩詞本身「用語」「意境」「修辭」「詩風」,我很羨慕宋朝的《山村詠懷》邵雍。在我看來,最簡單在世界上的古詩不僅要符合簡和簡的筆風的語言,而且要從中獲得非凡的魅力體驗,使他們流傳千年!越來越持久!
  • 一年級語文,為什麼課本裡這首詩裡的字和以前不一樣?家長有迷惑
    一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本裡編錄有一首《一望二三裡》的古詩: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五言詩短小精煉,讀起來琅琅上口,描繪出陽春三月,詩人在鄉間野外看到的怡麗春光和迷人的風物,表達出詩人的閒適和享受生活的樂觀態度。
  • 中國古代最神奇的一首詞,暗藏了25個中藥名,能找出20個算高手
    有這樣一首古詩,想必大家聽到開頭一句就能不假思索背出後面的,它就是北宋詩人邵雍寫的《山村詠懷》。如果對這個詩題印象不深,那聽到第1句「一去二三裡」,接下來的就能背得出了吧?
  • 幼教試講 | 17學員《一去二三裡》音頻示範+教案設計+試講稿
    我今天抽到的試講題目是大班語言領域《一去二三裡》,下面開始我的試講。一、兒歌導入師:小朋友們,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快樂的活動時光了!還記得那首數字歌嗎?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師:這張圖片上面是一個小鄉村,有四五間房子。師:咦,小朋友問這飄在房子上面白色的是什麼?師:誰知道呢?師:你們說是煙啊。師:恩,有可能是人們做飯時候飄出來的炊煙,也有可能是空氣中的霧氣。師:這樣的畫面就是古詩的第一句,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寶貝們明白了嗎?師:好的,明白了咱們繼續看。
  • 《一去二三裡》的作者是邵雍嗎?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嗎?
    一去二三裡是誰寫的,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一去二三裡》這首詩,小學的書本裡也有。這首詩描繪的是簡單樸素的田園風光,有美麗的亭臺,一座座排列整齊的房屋,還有屋前的鮮花,房屋上的炊煙隨著風緩緩飄起,這是一副美麗的畫,這麼好的詩,到底哪位作家寫的呢?
  • 幼教說課 | 高頻篇目《一去二三裡》教案設計+說課稿
    2.提問數字除了在兒歌裡聽過,還在哪裡聽到過呢?小結:古代詩人把數字寫到詩裡,一起聽一聽!(二)初步感知—播放音頻《一去二三裡》請幼兒說一說古詩的場景。幼兒進行畫面猜想,大膽表達介紹題目,題材數字詩。2、教師示範演奏古詩(配樂)--幼兒觀看3、師幼共同演奏古詩(配樂)(五)總結結束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回憶小結「今天小朋友們學習了優美的古詩,感受了邵雍詩人寫的田園風光。古詩是中國人流傳千百年的語言文化,用精練的語言表達美好的情感,就好比這首《一去二三裡》用了小朋友都知道的數字創作了數字詩,有趣又聲動。小朋友們喜歡嗎?」
  • 北宋詩人寫首「奇詩」,短短20字數字「一」到「十」全都有
    有的比賽是用十個一字寫出一首詩,有的是目之所見寫出最美的作品。相傳曹植在洛水看見一位即將飄然而去的絕代佳人,後來念念不忘,寫下《洛神賦》。下面這首詩也是一樣,作者看見優美的山村,不禁詩意大發,寫出了將數學與語文合在一起卻相得益彰的千古詩篇。《山村詠懷》(宋)邵雍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