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的道德學問

2021-02-13 華人知音

點擊上方  華人知音  免費訂閱


在中國文化史上,邵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道德學問,堪稱後世師表。他雖然逝去一千餘年了,但他的形象仍在人們的心目中。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是北宋時期的易學大師、理學家。

邵雍的先祖是河北範陽人。他的父親遷家到衡漳,後來又遷到衛州共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輝縣市。共城西北五華裡處有一個地方叫百泉,這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這裡有一座小山叫蘇門山,山上遍布著歷代名人志士遊覽和隱居的遺蹟。山的南面有一泓五十畝大、無數泉眼日夜噴湧的湖泊,叫百泉。邵雍的家就在蘇門山腳下。大宋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邵雍在這裡誕生。

邵雍的父親邵古,性情簡樸淳厚,而且極愛讀書。對書的內容和道理,刨根問底,不到弄懂的地步決不停止。受其父親的影響,邵雍從小便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並且有建立功名的遠大志向。雖然當時家境拮据,生活清貧,每日布衣蔬食,但邵雍從不叫苦,他一方面躬耕打柴,以養父母,一方面發奮讀書,堅志苦學,立志成才。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感到僅靠讀書還不能全面長進,於是便走出家門,遊歷了黃河、汾水、淮河、漢水等地,考察了齊、魯、宋、鄭之廢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歸來之後,讀書更加用功。

傳說,邵雍家裡有兩個陶枕,就是用泥土燒制的藍色瓦枕,夏天枕著它很涼爽。一個夏日的午後,邵雍正坐在屋裡讀書,一隻老鼠在他床上跑來跑去,情急之中,他抓起陶枕便向老鼠擲去,老鼠沒擲住,陶枕卻碎了。這時,邵雍發現陶枕裡面有一張紙條,他拿起來一看,上面寫著四個字:鼠過擊破。邵雍感到非常神奇:難道一切事物的生滅都是事前定好的嗎?於是,他就把另一個陶枕也打碎了,裡面也有一張字條:你破我也破。由此,邵雍便對周易象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當時的共城縣令李之才,是宋初華山道士、道教學者陳摶老祖的三傳弟子(陳摶傳种放,种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著名的易學家。他非常擔心自己所掌握的物理性命學問後繼無人。當他聽說了邵雍好學上進的情況後,便親自到百泉去見邵雍。經過交談,知道邵雍慷慨有大志,便問邵雍:「你想知道物理性命的學問嗎?」邵雍說:「我希望得到您的傳授。」於是,李之才便把《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等秘籍送給了邵雍。

物理性命之學,實際上就是《周易》象數之學。從此以後,邵雍便一心攻讀物理性命之學了。他晨誦夜讀,數九寒天顧不得生爐,三伏酷暑來不及舉扇,通宵讀書不就席枕,經過二十多年的精研極思,邵雍終於洞察了這些典籍所蘊藏的奧妙,領悟了他們的精髓,掌握了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人世之變化的規律,在易學象數派中自成一家,他先後寫出了《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等十餘萬字的物理性命學著作,成為中國一代易學大師。

《皇極經世》十二卷,是邵雍根據《易經》基本範疇和李之才的「物理性命之學」敷衍鋪陳,而創製成的「象數學」。其書以「元」、「會」、「運」、「世」之數,推天地運化之始終,推治亂興衰之時節,在探索宇宙演化規律方面,作出了獨特貢獻。

邵雍在研究「先天象數學」的同時,還致力於現實人倫物理的研究。邵雍在《皇極經世》中描繪出宇宙萬物生化圖。他指出,人也處於萬物之列。但人又不同於萬物,而秀於萬物。因為物有「聲色氣味」,而人有「耳目口鼻」,耳能收萬物之聲;目能收萬物之色;口能收萬物之味;鼻能收萬物之氣,所以人為萬物之靈,又是天地之道的體現者。因此人的立身處世、言談舉止都必須遵循天地之道,亦即必須遵循天理。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天理存在其間。若能遵循天理,則不但能滋潤身心性命,而且能得到體現天理的真正快樂。這些論述是非常正確和精闢的。

邵雍認為,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實現「內聖」的道路問題。「內聖」,就是說人的內心應該具備聖人之至德。而這種聖人,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的哲人。那麼,如何實現「內聖」的道路呢?邵雍認為,關鍵是在於內心的修養:「言之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盡之於心。」聖人之所以能夠立於無過之地者,就是因為他善於進行內心修養。

邵雍還有一篇談天地自然、人間義利的著名文章,名字叫《漁樵問對》。文章的開篇是這樣寫的:一個漁翁在河邊釣魚,一個樵夫走了過來,問道:「你在幹啥呀?」漁翁回答:「釣魚。」「樵夫又問:「魚是不是用釣魚鉤就可以釣出來呢?」漁翁答:「是的。」樵夫又問:「釣魚鉤上如果沒有魚餌行不行呢?」漁翁答:「不行。」樵夫感嘆起來:「看來魚上鉤不是在鉤而主要是在魚餌。魚,就為了那一點點的魚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就搭上去了。而有些人,也和魚一樣,為了貪圖一點點小利益,就把自己整個前途給毀了。」邵雍認為:大凡治世、盛世,則人必尚義;天下將亂將衰,則人必尚利。尚義則謙讓之風行,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當然,尚義不是說不可得利,而是看以何種手段去謀利。社會發展實踐證明,邵雍的這些論斷都非常正確。現在很多人為了獲得個人利益,不擇手段,什麼壞事都能幹得出來,甚至無惡不作,因此,人類社會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許多人只看到遍地的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的商品,眼花繚亂的現代科技,就錯把亂世末世當盛世,而不知道自己面臨的危險,救度世人的航船開到了他眼前,拉他上他也不上。

邵雍從物理性命學的研究中,體悟到人的立身處世、言談舉止都必須遵循天理,達到「內聖」。因此,邵雍先生一生都非常注重自己道德品質的修養。他的立身、行事、為人,成為後世人們的楷模。《宋史》說邵雍隨著年齡的增長,道德品質越來越高尚。他與人相處,不論貴賤少長,均以誠心接待。與人共事,總是燕笑終日,隨和平易。與人言談,常常是樂道其善而隱其惡。有求學問者,有問必答,但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因此,賢明的人折服他的德行,一般的人受到他的教育也心悅誠服。因此知道邵雍的人們都互相勸誡說:「可不要做不善的事,恐怕邵先生知道。」

由於邵雍道德高尚,學識淵博,因此深受人們的愛戴。邵雍三十八歲時,移居洛陽,著書教學。邵雍雖然終身不仕,可是卻結交了許多官場好友,象丞相富弻、司馬光、呂公著等,這些好友都對他十分尊敬。很多士大夫過往洛陽,不到官府者有之,而必到邵雍家中拜訪他。據《宋史》記載,邵雍出門時,常 「乘一小車,一人挽之,唯意所適。」所到之處,人們都是爭相迎候。無論是老人還是孩童,見到他都高興地稱呼:「我家先生來也。」更有喜歡做事的人,模仿邵雍家房子的樣式在各地造屋,以等候邵雍到來後居住,稱之為「行窩」。邵雍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可見一斑。

《宋史·邵雍傳》說:邵雍「知慮過人,遇事能前知。」很多事情發生後,有人說邵先生早就說過要發生這樣的事情。邵雍一生寫了很多預言和關於預測方法的書籍,如《梅花詩》、《梅花易數》、《鐵板神數》、《河洛真數》等。《梅花詩》共十節,每節四句七言律詩,預言了從北宋到今天歷史的演變過程以及將要發生的大事情,被過去的歷史一一證實。

宋神宗熙寧十年,即公元1077年,邵雍病逝於洛陽,終年67歲。宋哲宗元祐年間,皇帝賜諡邵雍為「康節」。宋高宗紹興八年,詔稱邵雍「道德學術為萬世師」。宋度宗鹹淳初年,讓邵雍從祀於孔子廟庭。明嘉靖中祀稱邵雍為先儒邵子。

版權聲明

除特別註明均來源網絡。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們會及時刪除

長按 識別圖中二維碼

傳播不易     打賞隨意

擊    閱讀

  金剛酊精油 | 用戶反饋實錄

👉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每天塗點這個,擁有健康不是夢!

👉滑膜炎、膝關節炎、半月板損傷、膝蓋部位酸
👉前列腺炎怎麼辦?這個辦法很簡單!
👉皮下長了脂肪瘤怎麼辦?


相關焦點

  • 北宋邵雍預言靈驗的奇事
    「筷」字論吉兇某年春天的一天,邵雍到洛河橋頭擺了卦攤。臨近中午,一位老農過來問道:「早上出門時,總覺著會有事,這不,菜賣完了就急急忙忙往回趕,您給算算是吉是兇?」邵雍讓他抽個字,老農彎腰拿了一個遞給邵雍說:「我大字不識,還是請先生明示吧。」
  • 邵雍解易
    「北宋五子」中,張載創氣學派,程頤創理學派,邵雍的數學派與前兩者共成鼎足之勢。我們在前面曾引用《宋史·朱震傳》談宋代象數易學的傳承體系: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
  • 邵雍 最好的風水
    >
  • LEAD 立德人物|北宋五子之一邵雍,學易悟道,德感世人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國的齊、魯、宋、鄭等遺址,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遊歷增長見識,待到邵雍歸來時,他感嘆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沒有出去遊歷了。當時李之才為共城縣令,聽說邵雍好學,便去見邵雍,並對他說:「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意思是說「你知道宇宙萬物周期發展過程的物理之學與有關性命的學問嗎?」 邵雍回答道:「幸受教。」
  • 大師邵雍臨終前的最後一次預言,驚天地泣鬼神!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北宋時期的預測大師--邵雍邵康節。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著作《觀物篇》、《先天圖》、《皇極經世》、《梅花詩》等。邵康節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領悟與鍛鍊,後自成一派,其「梅花心易」是預測學中極其高深的一門技術,準確率也被世人驚呼為神。梅花心易的抓象是非常抽象的,但大道至簡的高深之道也在邵康節的梅花心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神秘的邵雍,傳奇的一生,死後得道成仙了嗎?
    於是著名的卜術梅花易數就出現了,而這位高人就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易學家、理學家、數學家、詩人—邵雍。02邵雍,字堯夫,諡號康節,1011年生於林縣上杆莊,父親邵古。從小並沒有過人的天資,但是愛好讀書,是一個讀書狂。但是教書先生卻看不上他,作為儒生的教書先生,堅決不能容忍他學習儒學之外的東西。
  • 安樂窩邵姓邵雍後裔(修改版)
    安樂窩邵姓邵雍後裔河南洛陽安樂窩邵氏始祖邵雍(康節),始遷祖邵仁。河南新安邵氏始祖邵雍,始遷祖邵讓,字伯謙,號萬石,明初由山西洪洞縣移居河南新安縣西克昌村。1937年重修宗譜。 河南鞏義回郭邵氏始祖邵雍。
  • 命理學是庸俗的學問,不可盡信也不可不信,改變的關鍵在於這一點
    北宋大儒張載曾經問邵雍:「先生信命乎?載試為先生推之。」邵雍則說:「若天命則知之矣,世俗所謂命者,某所不知。」然而,我很認同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教授,說過的一句話:「命理學是庸俗的學問,它是在講我們平常人的幸福。」有的人一生左右逢源,但卻淪落為平庸之輩,不過平庸就是幸福,也沒什麼不好的,但是如果你擔當大任,如果你是要起到非凡作用的人,那麼八字一定會有嚴重的缺陷。
  • 羅爭鳴︱「一去二三裡」是邵雍寫的嗎?
    邵雍有一首小詩,據說出自邵雍(1012-1077),題名「山村」,讀起來朗朗上口,饒有趣味: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那麼這首題為《山村》的小詩,到底是不是邵雍的作品?其實,詩題就值得我們注意,有的版本題《山村》,有的又題《山村詠懷》,還有的無題,這種詩題的隨意性也說明此詩缺乏信實可靠的文本來源。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翻檢了邵雍幾個版本的《伊川擊壤集》。
  • 北宋邵雍創設安樂書院 講學於家著書立說(圖)
    邵雍塑像  核心提示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易學家、歷史學家邵雍,在伊川隱居30年,創辦了安樂書院。這裡不但是著名理學名家程顥、程頤潛心求學之地,而且也是邵雍傳世經典《皇極經世》《觀物篇》等著成之地。至明代,安樂書院頗具規模,成為當地莘莘學子求學的重要場所。新中國成立後,安樂書院原址先後成為政府辦公場所和學校;2010年伊川縣決定重建安樂書院。
  • 【歷史人物故事之十三】歐陽修父子與邵雍諡號的來歷
    歐陽修與他的小兒子歐陽棐和伊川翁—邵雍之間,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歐陽修天聖八年(1030年)與誠信狀元王拱辰是同榜進士,參加工作後的第一站即是洛陽,他給時任洛陽主事的錢惟演當主簿。洛陽美麗的山水風景,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這個初出茅廬的文壇青年,詩興大發,寫了很多有名的詩篇。可是當邵雍皇祐元年遷居到洛陽時,歐陽修卻在外地做官。
  • 邵雍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傳統的儒家教學內容為基本核心
    因此形成了一種類似數理的哲學和一個特殊神秘的體系,這就是邵雍「別為一家」的先天象數學。邵雍說:「萬物各有太極、兩儀、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他對太極有心、氣兩解。邵雍說:「心為太極。」《觀物外篇》云:「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四者二而已。」《擊壤集·觀物吟》云:「一氣才分,兩儀已備。圓者為天,方者為地。變化生成,動植類起。
  • 北宋第一人邵雍的預言書——《梅花詩》
    邵雍可以說是北宋第一人,可以和諸葛亮比肩的人。當然,兩人屬於不同的領域難以分出勝負。邵雍(1011年12月25日—1077年7月5日),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今天說說邵雍的預言書——《梅花詩》《梅花詩》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第一首:此詩預言北宋靖康之變,黃金禍胎暗指女真人完顏阿骨打所建的大金國。
  • 邵雍一首《梅花詩》道破人從何處來
    附錄:1.邵雍生平: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生於範陽,幼年隨父邵古遷往衡漳。2.民間傳說:當時有兩個舉子上京應試,路過安樂窩聽聞邵堯夫先生精通義理,妙算神機,不求當官只求學問,二人一同前去拜訪。
  • 全新解讀經典預測案例觀梅佔,正本清源,重新認識易學大師邵雍
    《梅花易數》是不是易學大師邵雍的著作?帶著這些問題,重新了解易學大師邵雍。正本清源,問題一、《梅花易數》是不是邵雍所作?有些人說:「梅花易數不是邵雍所作,是後人假借邵雍之名,《梅花易數》作者:邵康節,為什麼不用邵雍這個名字呢?邵康節是邵雍去世後的諡號」這個解釋看似合理,其實不然。
  • 開蒙詩避開邵雍,是媽媽失誤還是時代遮蔽
    等我們很多人讀到邵雍《山村詠懷》,覺得這才是最適合的幼兒啟蒙詩的時候,孩子可能已經長大到能上中學以後的事情了。邵雍的《山村詠懷》像是一朵漂亮的水花自山泉中湧出,沿著山溪叮咚作響、奔流而下,圍著小魚嬉戲,映出白雲藍天。
  • 《一去二三裡》的作者是邵雍嗎?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嗎?
    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歲,遊歷河南,因將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內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稱其為故居。(2)晝錦:衣錦還鄉。據《漢書、項籍傳》記載,秦朝末年,項羽入關屠城,有人勸其留在關中。項羽見秦宮室已毀,思歸江東,曰:「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後遂稱富貴還鄉為「錦衣晝行」,省作「晝錦」。
  • 讀懂陰陽,才能讀懂《道德經》
    知道陰陽的存在不知陰陽,我們讀《道德經》會覺得很費力,不知道在說什麼。不懂陰陽,不見陰陽,我們讀《道德經》,即使知道一點理論皮毛,對實際生活也沒什麼大用。其實《道德經》並不難,只要我們能轉換一下思維模式,從二元邏輯的思維模式轉向陰陽辯證的思維模式,慢慢就能摸著點門道。
  • 王汎森: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甚麼時候我們研究學問是最快樂的?那就是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而自己又剛剛好略有所得,也就是你有一點點想法、心得,對這個問題有若干美好的想像,手頭邊又有若干的材料的時候,這時候是做學問最快樂的時候。有幾件事情,是我覺得是做研究最痛苦的時候。第一就是校對,尤其是完成一篇文章,然後要重讀,並且不斷更改的時候。
  • 南懷瑾:學問深時意氣平
    所以愛發表意見的,有一點境界就問就說,有一點稀奇就好奇得很,真達到那個境界沒有什麼,天地間沒有稀奇的事,最稀奇的事是最平凡的事,你卻不懂,這個是真稀奇了,所以「進知者亦無言」。 《列子臆說》【何謂德不形?】  怎樣才叫「德不形」呢?一個人內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來,這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