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關案例淺談自首制度

2021-01-07 中國法院網

2012-04-06 16:46:0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胡敏

  自首制度是我國刑法中一項重要的量刑制度, 是懲罰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具體化、法律化。自首分為一般自首和特別自首。關於自首的認定問題,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容易產生分歧,本文從幾個案例著手,嘗試釐清自首制度。

  一、案例的引出

  我國刑法第67條明確規定了自首制度的構成條件、處罰原則。正確地適用自首制度,對於鼓勵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及時偵破和審理案件,以達到預防和打擊犯罪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由於涉及自首認定的案件紛繁複雜,司法實踐對自首的認定分歧在所難免,為此本文將從四起案件談起從而對自首的認定進行幾點思考:

  案例一:2009年5月23日,被害人陸某的妻子發現陸某失蹤後,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經偵查,確認賴大光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月26日,公安機關電話通知賴大光到公安機關接受調查。賴大光到達公安機關後,公安人員經對賴大光駕駛的轎車後備箱進行檢查,發現有殘留血跡,即對賴大光進行訊問,賴大光隨即供述了殺害陸某的犯罪事實。

  案例二: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被告人餘某某以與他人合作經營為名,採取編造虛假合作項目等方法,共騙取他人人民幣80餘萬元。2010年1月22日上午,公安人員找到餘某某的母親江某詢問相關情況,江某向偵查人員反映:餘某某可能住在鄰縣表哥家中;偵查人員經過偵查,於當天下午3時許將被告人餘某某抓獲。餘某某被抓獲時未作任何反抗,歸案後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

  案例三:2009年10月23日,被告人梁某在自己經營的食品店內將店員韓某殺死後將屍體埋藏在菜地。案發後,公安機關根據掌握的情況到被告人梁某家調查,從洗衣機中查獲了帶血跡的短袖襯衣。公安人員據此對被告人梁某進行傳喚,梁某面對短袖襯衣即供認了其作案的經過。

  案例四:被告人盛某某因有搶劫嫌疑被通知到公安機關接受詢問,但其不交代其犯罪行為。在調查中,警方發現盛某某另有賭博的違法行為,即對其處以行政拘留七天的處罰。在此期間,被告人盛某某以自首書的形式向警方如實交待了搶劫罪的犯罪事實。

  對上述案例中四被告人的認罪供述行為構成自首還是坦白,存在著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案例中四被告人的供述行為,是在司法機關採取強制措施以後的供述,且其交代的達到立案標準的犯罪事實,與司法機關原掌握其違法行為涉嫌罪名相同,因此不能構成刑法第67 條規定的特殊自首情節,只能算是坦白。另外一種意見認為,案例二中被告人是因其母親的行為而被抓獲的,又如實的供述了罪行,其行為符合相關部門對刑法自首的司法解釋,應該屬於自首。案例一、三中兩被告人的供述分別是在被動歸案後,在司法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後作出的,所以供述的夠罪行為只能成立坦白。案例四中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因其賭博行為達不到犯罪立案標準,其供述的後罪應該成立自首。

  二、相關疑難問題的分析

  (一)一般自首在司法認定中的疑難問題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它需要具備兩個法定條件:「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下面針對有關的疑難問題進行分析。

  1. 「自動投案」在司法認定中的疑難問題

  自動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後在未被詢問及未被採取強制措施之前,出於本人的意志而向有關機關或個人承認自己實施了犯罪,並自願置於有關機關或個人的控制之下,等待進一步交代犯罪事實的行為。對自動投案的認定的難點集中在兩點:①自動投案時間的認定。自動投案的時間一般理解為應是在犯罪人尚未歸案之前。例如,在犯罪事實未被發覺時投案;在犯罪事實雖被發覺,但沒有查清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投案;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都被發覺,但犯罪嫌疑人在未受到訊問或未被採取強制措施、未被群眾扭送時投案;犯罪後逃跑,在被通緝、追捕過程中主動投案;經查實確已準備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機關捕獲的,也應視為投案。②自動投案主動性的認定。自動投案的主動性是指犯罪人基於自己的意志積極主動的投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者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待自己的罪行的,也應認為是自動投案;並非出於犯罪嫌疑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的,應視為自動投案;公安機關通知犯罪嫌疑人的親友,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後,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同樣視為自動投案。因此,「自動投案」不要求出於特定動機與目的。實踐中,出於真心悔悟,為了爭取寬大處理,因為親友勸說,由於潛逃後生活所迫等,都可能成為自動投案的動機與目的,投案的動機和目的差異不會影響自首的成立。

  2. 「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在司法認定中的疑難問題

  所謂「如實供述」,是指實事求是地、客觀地將自己的犯罪事實予以陳述,在如實供述的基礎上,犯罪嫌疑人對案件事實和法律性質及刑事責任大小所進行的自我辯解,不影響自首的成立。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為了使將來的判決結果有利於自己,而故意歪曲事實,在關鍵情節上矇騙司法機關,為自己開脫,則不能認定為如實供述,不構成自首。

  (二)「特別自首」在司法認定中的疑難問題

  特別自首,又稱準自首,是指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論」的情形。準自首在司法認定中的疑難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對強制措施的理解。

  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包括其他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或者剝奪的各種強制性方法。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強制措施主要包括:拘傳、拘留、逮捕、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五種。採取強制措施是對公民人身自由進行一定期限的限制和剝奪,使用不當會對公民合法權利造成嚴重侵犯,所以法律對採取強制措施的主體和程序均有嚴格的要求。除了上述三機關和五種措施外,其他機關採取的任何行為或公檢法機關的其他行為、手段都不是合法的強制措施。

  2. 對「其他罪行」的理解和認定

  這裡的「其他罪行」是否包括同種犯罪的問題是刑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解釋》為了統一認識規定:「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不同種的罪行。」這一規定可以平息理論界的爭論。但仍然存在不少反對意見,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其他罪行」是相對於已被查獲、被指控或被認定的罪行而言的,《解釋》對此卻作出了不利於被告人的限制性解釋,僅限於不同種罪行是片面的。(三)坦白在司法認定中的疑難問題

  (三)坦白與自首的區別

  一般意義上的坦白,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動歸案以後,如實交代被司法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的行為。坦白的構成要件主要有兩個:「被動歸案」和「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已經掌握的犯罪事實」。坦白與自首最大的區別在於:是「主動投案」還是「被動到案」;供述的是「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事實,或已經發現尚未對其進行指控的事實」還是「被司法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坦白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犯罪分子的認罪態度、悔罪程度,表明其人身危險性有所降低,也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因此,刑法也把其規定為從寬處罰的情節,只是這種從寬處罰是酌定情節,沒有自首這麼「名正言順」,而且一般情況下,自首比坦白的從寬幅度要大。

  三、案例的分析

  (一)接受初查詢問時主動供述的性質認定

  在案例一中,賴大光在接受檢察機關初查詢問時如實交代自己殺害陸某的供述是自首還是坦白?有辦案人員認為行為屬於「被動投案」後供述的「司法機關已經掌握的罪行」,是坦白而不是自首。筆者認為,賴大光構成自首。理由如下:接受初查詢問時犯罪嫌疑人所作的認罪供述,與《解釋》第1 條第3 款規定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僅因形跡可疑,被有關組織或者司法機關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自己罪行的,應當視為自動投案」情形本質相同。本案中爭論疑點在於:賴大光供述殺害陸某的犯罪事實是在公安人員對賴大光駕駛的轎車後備箱進行檢查,發現有殘留血跡,對其進行訊問時交代的。這是否是「被動歸案」?筆者認為,公安機關尚未掌握其基本犯罪事實,僅憑轎車後備箱的殘留血跡是不能認定其犯罪的,只是懷疑其犯罪,需要其配合調查,在此種情況下獲取的供述,應該屬於主動向司法機關供述罪行。

  (二)家長主動反映情況後主動供述的性質認定

  在案例二中,餘某某是否構成自首的焦點在於:此處是否構成《解釋》中的「並非出於犯罪嫌疑人主動,而是經親友規勸、陪同投案的;公安機關通知犯罪嫌疑人的親友,或者親友主動報案後,將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應當視為自動投案的情形?筆者認為本案符合親友主動報案的情形,餘某某是構成自首的。因為:在本案中,公安人員找到江某詢問相關情況時,如果江某主觀上沒有將餘某某送去投案的意思,是不會主動向公安機關反映餘某某住址的。並且,餘某某被抓獲時未作任何反抗,歸案後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司法解釋的規定的,因而,構成自首。

  (三)傳喚到案時主動供述的性質認定

  在案例三中,筆者認為梁某不構成自首。因為:雖然不能將接受司法機關的傳喚到案理所當然地視為「被動到案」,但是對於司法機關已經基本掌握其罪行而採取傳喚措施,犯罪嫌疑人到案供述的,算是被動的坦白。在本案中,公安機關根據掌握的情況到被告人梁某家調查,從洗衣機中查獲了帶血跡的短袖襯衣之後,即基本掌握了其犯罪事實的情況下而採取的傳喚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犯罪嫌疑人主動供述的性質應認定為坦白。

  (四)採取行政拘留後供述罪行的性質

  根據《解釋》的有關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後如實供述的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異種餘罪的行為以自首論,對於供述的同種餘罪的行為可以酌情定為坦白。這是對特別自首的相關規定。但在本案中,筆者認為被告人盛某某構成自首,但只是一般自首,而非特別自首。理由如下:在本案中,是否認定特別自首,有兩點值得討論:一是被告人盛某某因有搶劫嫌疑而被通知到公安機關接受詢問而此情形並不能被認定被採取了「強制措施」。二是盛某某因另有賭博的違法行為,被處以行政拘留七天的處罰行為也不能被認定為強制措施。盛某某在公安機關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實的前提下,雖被採取了調查的情況下以自首書的形式向警方如實交待了搶劫罪的犯罪事實,但此種情況是符合一般自首的構成要件,而非特別自首。

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由自首的規定和演變論我國的自首制度
    意思是說:攜帶借用的官有物品逃亡,被逮及自首,應否作為盜竊罪論處?自首,以逃亡論罪。如系捕獲,按贓數作為盜竊;如以盜竊論罪輕於逃亡論罪,則仍以逃亡論處。由此可見,這個案例是自首者犯有盜竊和逃亡兩個罪,自首可以免除其中的一個罪,以逃亡論處。如系捕獲,就不一樣了,則要按兩罪之中處刑較重之罪,從一重斷。《秦律》把自首稱作「自出」,其中不僅有自首的規定,還有自首兼立功免除其罪的規定。
  • 自首制度的法律適用
    鼓勵罪犯自首是政法機關常用的執法方式,大家生活中並不少見,這封公開信局長親自代言,少了執法文書嚴肅生硬,多了份關懷規勸,給執法工作加了人文溫度。普法者有感而發,與大家交流一下自首制度。01自首制度及分類自首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刑罰制度,對於減少司法運作成本,鼓勵犯罪人改過自新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國的自首制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特別自首與一般自首、準自首的關係
    正確地適用自首制度,對於鼓勵和引導犯罪分子自動投案,改過自新,從而有效地實施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現行刑法對於自首制度的規定屬於總則分則雙重立法例,即混合式立法設置,自首制度在刑法總則和分則中作出雙重規定。將自首分為一般自首、準自首和特別自首,是我國刑法對自首的法定分類。
  • 論自首構成條件之間的關係
    在我國刑法理論上,自首有一般自首和特殊自首之分。所謂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所謂特殊自首,即準自首,是指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此處筆者只對一般自首(下文簡稱「自首」)的成立條件之間的關係作一探討。
  • 甘肅省檢察機關發布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典型案例
    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甘肅網12月30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12月30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發布甘肅省檢察機關推進落實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關情況。
  • 認罪認罰與自首、坦白並存時,如何依法量刑?
    那麼,在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從寬」考量呢?我們梳理了兩高三部以及湖北省有關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相關指導性文件,總結出了一些量刑方法。即對認罪認罰與自首、坦白相交叉和疊加的「認罪」部分,在把握從寬具體幅度時,不再重複評價。最高檢在2019年10月發布的典型案例「呂某某、郭某某故意傷害案」中。呂某某和郭某某二人認罪認罰,同時還具有自首、賠償被害人損失和取得諒解等量刑情節。
  • 自首的司法認定
    自首是法定的量刑情節,只有對自首情節的正確認定,才能保證量刑的準確得當。  一、自首概述  根據刑法規定,關於自首的定義,刑法第67條第1款已作明確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據此,認定自首必須同時具備兩項基本要件。一是必須自動投案;二是必須如實地供述自己的罪行。
  • 準自首的認定(下篇)——4則案例看準自首中「其他罪行」的認定
    根據刑法的規定,準自首的成立要求「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在《準自首的成立條件(上篇)》一文中,筆者已詳細論述了準自首成立的主體條件及對「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理解。現通過4則刑事審判參考案例,論述對此處「其他罪行」的理解。
  • 準自首的認定(上篇)
    因此,準自首制度的確定,能夠起到鼓勵引導自首的作用,從而節約辦案資源和司法成本,不僅體現了刑法的功利性目的,也符合刑法的經濟性特徵。對此,2010年《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2010年《意見》」)中作出了相關規定,該意見第1條規定:因特定違法行為被採取勞動教養、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強制隔離戒毒等行政、司法強制措施期間,主動向執行機關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為的,視為自動投案。
  • 淺論特殊自首
    2004-03-18 16:37:0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李昊斌   自首制度
  • 翻供的還構成自首嗎,自首的條件有哪些?
    司法實踐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形,有的犯罪行為人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但是在隨後的審判階段卻推翻自己的原有供詞,那麼,翻供的還構成自首嗎,自首的條件有哪些?網友諮詢:我想問一下,自己主動投案自首後,又當庭翻供的,還會被認定為自首嗎?自首的條件有哪些?
  • 拘傳後被監視居住是否構成自首,一般自首減刑幅度是多少?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自首有兩個構成要件:「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投案是構成自首的基本條件,但如果投案後不如實供述,也不構成自首。從時間上來說,投案在前,自首在後。那麼,拘傳後被監視居住是否構成自首,一般自首減刑幅度是多少?網友諮詢:主動投案自首減刑幅度是多少?
  • 案例指導制度比較、分析與本土構建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關於案例指導制度的規範性文件,規定指導性案例的編選標準、編選程序、發布方式、指導規則等。該文件將案例指導制度作為法院系統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由此將案例指導制度正式列入司法改革的日程。  何謂案例指導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綱要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 海南又發布一批制度創新案例 自貿港制度創新案例突破100例
    摘要 【海南又發布一批制度創新案例 自貿港制度創新案例突破100例】海南又發布一批12項自貿港建設制度創新案例。截至目前,海南先後分10批發布了103項制度創新案例,體現了自貿港建設制度創新工作的階段性成果。
  • 一起看「典」 | 淺談對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理解
    淺談對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誕生歷經艱辛,其內容凝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尤其是在婚姻家庭編中規定了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離婚冷靜期、繼承寬宥制度等植根於中華民族家文化之上,帶有民族文化基因的條款,回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承載著每一個公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剖析案例堵塞教育系統制度漏洞
    【豐縣檢察院】 剖析案例堵塞教育系統制度漏洞 範運坤 何春明
  • 一般自首的成立條件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或者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我國刑法設置的自首制度及其所確立的對自首犯從寬處理的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1、它對分化瓦解犯罪勢力,感召犯罪分子主動投案,吉利犯罪分子悔過自新,減少因犯罪而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起著積極的作用。2、它有利於迅速偵破刑事案件,及時懲治犯罪,提高刑事法律在打擊和預防犯罪中的作用。
  • 辨析坦白、自首與認罪認罰
    圖片來源於網絡2019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那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早有規定的坦白、自首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繫呢?一、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的區別。1、坦白被規定在《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所以坦白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動到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
  • 江西樂安殺人犯潛逃,姐姐希望其能自首,自首能減刑嗎?
    身負命案的嫌犯曾春亮上山逃避逮捕,姐姐曾辛公開表示希望弟弟投案自首,並願陪弟弟去自首。8月8號山碭村發生一場命案,2死1傷,5日之後竟然又發生一起命案。警方稱兇手可能是村民曾春亮,其兩次盜竊入獄,今年5月剛出獄。「你自己出來,一定要自己投案。」姐姐對逃避追捕的弟弟表示痛心。還對受害者家屬表達了歉意。
  • 共同犯罪,一人主動投案,但沒認定為自首?
    但是逃竄的日子太難熬了,宋某決定自首,一五一十的向警察交代了他自己是如何性侵這個姑娘的。但是最後法院並沒有判他自首。兩男子輪姦女子後潛逃,一人主動投案,但沒被認定為自首。那麼,針對這個的問題,下面請繼續觀看曹開陽律師收集整理的相關信息,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歡迎大家的閱讀!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自首需要符合兩個條件,一個是犯罪後主動投案的,另外一個就是如實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