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制度的法律適用

2021-01-07 普法者

引言:局長公開信

1月5日,山西省運城市公安局禹門分局局長發布了一則「致在逃人員及親屬的一封公開信」。規勸在逃嫌疑人解麗萍與柴保軍歸案。該分局長在信中寫道,作為在逃人員,你可能與勞榮枝逃亡20年中的生活一樣,酒照喝、舞照跳、妝照化、錢照花。但是,作為身負命案的逃犯,也要想到父親背負恥名過世、70歲的老母親仍然在租住舊房,而勞榮枝的兄弟姐妹們也因她而受到鄰居街坊的冷眼和非議。

鼓勵罪犯自首是政法機關常用的執法方式,大家生活中並不少見,這封公開信局長親自代言,少了執法文書嚴肅生硬,多了份關懷規勸,給執法工作加了人文溫度。普法者有感而發,與大家交流一下自首制度。

01

自首制度及分類

自首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刑罰制度,對於減少司法運作成本,鼓勵犯罪人改過自新有著重大的意義。我國的自首制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尚書·康浩》中就有「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的記載,意為如果犯罪人已經把犯罪事實全部述說出來,即便是犯了大罪,也可以免除死刑。據此可知,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自首制度的雛形。我國現行刑法中的自首制度繼承與發展了古代的自首制度,使得自首制度更具具體性、適用性和科學性。

什麼是自首呢?

《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自首的分類

我國刑法將自首分為一般自首、特別自首和準自首三種類型。

1、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我們稱為一般自首。

2、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我們稱之為特別自首或準自首。

3、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不同種罪行的,以自首論。我們稱之為特別自首或準自首。

02

自首構成要件

不論是一般自首還是特別自首或準自首,是否符合法定條件,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審查。

(1)自動投案

一是時間。自動投案的時間既可以是犯罪事實發覺以前,也可以是犯罪事實被察覺之後。關鍵在於犯罪分子須自動投案。犯罪分子自動投案說明其有認罪悔改,願意接受懲處,從司法實踐中看,將自首時間限制的太窄,不利於分化瓦解犯罪,爭取犯罪分子走自首的道路。

二是自動投案的方式和動機。犯罪分子出於真誠悔罪自動投案的自首,犯罪分子雖有投案的誠意,但由於傷病不能投案的而委託他人代為投案,或首先信電投案的等一切方式,總之不論採取何種方式和出於何種動機都屬於投案自首。至於被公安機關,群眾圍攻,走投無路,當場投案的,以及經司法機關傳訊,採取強制措施歸案的,都不是自動投案。

(2)如實供述自己罪行

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的本質特徵。犯罪分子供述的必須是自己實施並由自己承擔刑事責任的犯罪事實。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自首時,不僅要求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而且要交待所知的共同犯罪,如果是主犯必須揭發同案犯的罪行。否則,不構成自首。

犯罪人如犯數罪的,投案時只交待了一罪,則可視為這一罪有自首情節。如果數罪中的一罪已被發覺,犯罪人在偵查、起訴、審判過程中或被判決以後,又將尚未被司法機關發現的其他罪行供述出來,對其交待的部分罪行可以視為自首。

犯罪分子如果只交待次要罪行,隱瞞主要罪行,或者以虛假情況,掩蓋其真實罪行,都不能認定為自首。

(3)犯罪人願意接受國家的審查和追訴。犯罪人主動的聽候司法機關的偵查、起訴、審判活動是衡量犯罪人是否悔改的重要表現之一。如果投案後,又逃脫司法機關對他採取的強制措施;或僅以電信方式交待罪行,久不歸案的;或偷偷把贓物送到司法機關門口,不肯講明身份;這些明顯是不願接受國家的制裁的表現,不能以自首論,只能視為悔罪的一般表現。犯罪分子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為自己進行辯護,提出上訴,或更正和補充某些事實的都是允許的,可不能視為不接受審查和追訴。綜上所述,符合上述之條件,才可以認定為自首,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只有這樣認識自首才是完整的,系統化的。

03

自首的法律適用

法律適用通常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運用法律處理案件、解決糾紛的活動。

《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從輕處罰」,是指在法定刑的幅度內適用相對較輕的刑種或者處以較短的刑期。

「減輕處罰」,是指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處刑罰。最髙人民法院2010年9月印發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法發[2010]36號)規定,對於自首情節,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犯罪較輕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

「免除處罰」,是指雖已構成犯罪,但由於法定原因不判處刑罰。

自首犯罪人可以從寬處罰,已經得到我國立法、司法以及理論界的充分肯定。但是為什麼要對自首犯罪人從寬處罰,普法者認為:

自首從寬處罰的根據有三點。

其一,自首犯罪人自行減小了社會的危害性。

其二,自首犯罪人自首是認罪、悔罪、等主觀意識的客觀表現,表明其願意接受改造,回歸社會後不至再危害社會。

其三,通過鼓勵犯罪分子投案自首,減少司法投入,為司法機關順利地進行偵查、起訴、審判提供方便,有效節省的司法資源。

對具有自首的犯罪人是否從寬處罰、從寬處罰的幅度,應當從犯罪行為,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自首的具體情節三方面綜合考慮,一般應依法從輕、減輕處罰。

這裡的「一般應」強調的是沒有其他特殊情況的都要從寬。如果案件同時具備自首、立功情節和累犯、毒品再犯等法定從重情節,或者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犯罪後果特別嚴重、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等酌定從重情節,在考察犯罪行為和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的基礎上,要重點分析各種量刑情節的性質及真體情況,如自首的主動性、累犯的前罪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等等,根據各情節反映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的程度,具體考量每個情節對刑罰裁量的影響,最終確定從寬、從重處罰或者將從寬、從重情節予抵消。

結語

自首是刑罰適用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這一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體現。正確地適用自首制度,對於鼓勵和引導犯罪分子自動投案,改過自新,對於爭取、挽救、改造犯罪分子中的多數,孤立、打擊少數,分化、瓦解頑固的犯罪分子,節約司法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自首犯罪人也不能廣泛地從寬處罰,對於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犯罪後果特別嚴重、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等類型犯罪就不能從寬處罰,仍有可能判處死刑。只有寬嚴相濟,才能實現預防和減少犯罪的刑罰目的。

相關焦點

  • 由自首的規定和演變論我國的自首制度
    它有利於儘快偵破刑事案件,及時懲治犯罪,提高刑事法律在打擊和預防犯罪中的功效,它是兼顧懲罰和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罰重要功能的刑罰裁量制度,使刑罰目的的實現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因犯罪人的自動歸案而拓展到犯罪行為實施之後,定罪量刑之前的階段,促使罪犯的自我改造更早開始。
  • 特別自首與一般自首、準自首的關係
    正確地適用自首制度,對於鼓勵和引導犯罪分子自動投案,改過自新,從而有效地實施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現行刑法對於自首制度的規定屬於總則分則雙重立法例,即混合式立法設置,自首制度在刑法總則和分則中作出雙重規定。將自首分為一般自首、準自首和特別自首,是我國刑法對自首的法定分類。
  • 從相關案例淺談自首制度
    2012-04-06 16:46:0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胡敏   自首制度是我國刑法中一項重要的量刑制度
  • 以案說法:緩刑制度的適用和法律規定
    被告人王某在發生事故後,保護好現場並主動報警,如實向公安機關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屬自首,依法可以從輕處罰;同時,案發後,被告人積極要求家屬設法籌款,給被害人家屬額外進行補償,有一定的悔罪表現,因此得到了被害人家屬的諒解,亦可對被告人王某酌情從輕處罰。綜上,對被告人王某從輕處罰並可適用緩刑。辯護人對此提出的辯護意見有理,本院予以採納。
  • 京師實務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
    【珠海律師、珠海法律諮詢、珠海律師事務所、京師律所、京師珠海】2020年12月12日,受邀參加京師(全國)刑委會在京師(重慶)律師事務所京師大講堂舉辦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解與適用專題研討會,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這一「命題作文」做了專題發言,經簡要梳理、補充和完善,現分享如下
  • 民法典民事法律行為與代理制度解讀與法律適用
    法制網6月12日訊 為了深入開展民法典普法教育工作,為廣大青少年、人民群眾、法律職業人士及黨政領導幹部進行民法典系統學習提供便利,助力國家法治建設。中國政法大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網、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法制網、央視頻發揮各自資源優勢,自6月9日開始聯合開展民法典普法宣傳活動。
  • 淺論特殊自首
    ,也稱自首從寬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刑事立法中普遍採納的量刑制度之一。  相對於一般自首,特殊自首之所以特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是適用對象的特殊性。一般自首適用於一般犯罪人,而特殊自首隻適用於已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其次是適用條件的特殊性,特殊自首的適用條件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本文擬就論述一下這兩方面的特殊性。
  • 苗生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基本問題
    由此,有別於單純的刑事政策或訴訟程序,認罪認罰從寬成為獨立於其他體現認罪從寬(如坦白、自首、刑事和解、刑事簡易程序等)的一項全新的法律制度。它既是刑事司法的一項原則,又是一項重要的刑事制度;既是實體制度,又是程序制度,是集實體規範與程序規則於一體的綜合性法律制度。它帶有其他從寬制度所沒有的廣泛覆蓋性。
  • 民法典用益物權制度解讀及法律適用
    活動分別圍繞民法典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解讀及法律適用展開,同時兼顧大眾關注的法律問題講解,計劃講授21期課程。民法典用益物權制度評析與解讀課程介紹:民法典中用益物權制度是我國財產權制度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是用西方法律技術解決我國特有問題的典範。
  • 辨析坦白、自首與認罪認罰
    圖片來源於網絡2019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那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早有規定的坦白、自首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繫呢?一、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的區別。1、坦白被規定在《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所以坦白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動到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
  • 法律方法與法律統一適用
    2020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工作機制的意見》。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已有一系列關於統一法律適用的規範性文件發布,足見這個問題備受重視。其實,法律統一適用本身即內含著對法律方法的要求。法律方法有助於促進法律統一適用。二者之間關係非常密切。在當前中國,法律統一適用的制度構建與完善,需要重視並發揮法律方法應有的作用。
  • 翻供的還構成自首嗎,自首的條件有哪些?
    司法實踐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形,有的犯罪行為人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後,但是在隨後的審判階段卻推翻自己的原有供詞,那麼,翻供的還構成自首嗎,自首的條件有哪些?網友諮詢:我想問一下,自己主動投案自首後,又當庭翻供的,還會被認定為自首嗎?自首的條件有哪些?
  • 拘傳後被監視居住是否構成自首,一般自首減刑幅度是多少?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自首有兩個構成要件:「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投案是構成自首的基本條件,但如果投案後不如實供述,也不構成自首。從時間上來說,投案在前,自首在後。那麼,拘傳後被監視居住是否構成自首,一般自首減刑幅度是多少?網友諮詢:主動投案自首減刑幅度是多少?
  • 交通肇事逃逸自首怎麼處理?
    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後又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的,構成自首,但應以「交通肇事後逃逸」的法定刑為基準,對其自首從輕處罰。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一條第三款明確規定:「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為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處罰的幅度。」
  • 百色中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依法當庭宣判一起故意殺人案
    由於蘭某某從偵查階段開始認罪認罰,在審查起訴階段籤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審判長劉紅雲在庭審中依法告知被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並審查蘭某某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具結書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在審查確認以後,依法適用認罪認罰程序進行審理,簡化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程序。經開庭審理和合議庭評議後,法院當庭宣判,被告人蘭某某當庭表示服判不上訴。整個庭審過程規範、高效、簡潔、順暢。
  • 抓獲後逃跑再投案不能構成自首
    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而在司法實踐中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抓獲而在被帶往司法機關的途中或帶至司法機關後,乘偵查人員不注意而逃脫,其後被司法機關上網追逃,又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筆者以為,對此種情形認定自首並不妥當,理由如下:   首先,該種情形認定為自首,不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則。
  • 民法典來了|龍翼飛:婚姻家庭繼承編的制度創新與法律適用
    本次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龍翼飛就《民法典》婚姻家庭繼承編的制度創新與法律適用進行解讀。龍教授是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民法典首批學習培訓師資庫》中指定的專家教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 宿敏:抵押權預告登記制度法律適用問題探析|法官說
    [3]放眼民商法領域,能夠引發觀點如此針鋒相對的規定和制度並不多見。同時,抵押權預告登記制度的法律適用問題不僅涉及眾多案件,而且關係到房產按揭市場的秩序穩定與金融安全。因此,筆者試對抵押權預告登記制度的法律適用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有助於該制度的修正與完善。
  • 【認罪認罰從寬】最高法: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一、關於制度定位和基本內涵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對自願如實認罪、真誠悔罪認罰的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從寬處理的法律制度,是實體規範和程序保障一體構建的綜合性法律制度。從制度定位講,是對坦白從寬刑事政策的制度化和深化發展。
  • 《民法典》情勢變更制度在智慧財產權侵權事先約定賠償中的法律適用
    《民法典》第533條引入情勢變更制度,那麼情勢變更制度是否適用於智慧財產權侵權的事先約定賠償,在權利人和侵權人依法約定侵權賠償數額或者賠償計算方法的情況下,能否引用情勢變更制度要求變更或者不適用?本文認為,侵權人有權引用情勢變更制度對事先約定賠償數額提出抗辯意見,對約定賠償數額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