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應有說「不」的勇氣和行動

2020-12-08 聞是教育


「媽媽,給我買個新的塑料遊泳池。」史蒂夫要求道。「為什麼?」「我不喜歡現在這個了,你現在就去給我買個新的!」「史蒂夫,我太累了,咱們明天再去買。」


孩子使勁地跺腳:「現在就去!」「拜託,史蒂夫,我們今天出去很多次了。先去遊泳,又去上你的騎馬課。然後又去遊泳。你就不能等到明天再買嗎?」


「我現在就要去!」媽媽繼續強調她很累,而小男孩大哭大叫、尖叫詛咒,甚至最後還踢媽媽。結果,媽媽讓步了,開車帶兒子買了一個新的更大的塑料遊泳池。


媽媽一直對史蒂夫有深深的內疚感,因為她和史蒂夫的爸爸離婚了。為了彌補,她努力讓史蒂夫得到儘可能多的好處。


史蒂夫能感受到媽媽的心態,並用在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上。如果媽媽對史蒂夫的不合理要求說「不」,他就會表現出很失望。


而媽媽覺得,單親生活已經夠史蒂夫難受的了,不應該再「剝奪」他的其他要求。


如果媽媽確定她能永遠滿足史蒂夫突然興起的念頭,那她總是滿足他也就沒什麼要擔心的了。如果媽媽能確定永遠守在史蒂夫旁邊保護他,不讓他受挫,那史蒂夫就不用學習如何應對困難了。


媽媽沒有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他們的生活裡,媽媽扮演著可憐的奴僕,容忍不被尊重,任由她的「小霸王」兒子踢她,容忍他破環規則,對她無禮,讓史蒂夫認為自己是個有極大權力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甚至還發展出用發脾氣控制別人。



「媽媽,求你了,今天晚上我和琳達一起去看演出可以嗎?」卡拉給媽媽打電話問,「她媽媽會送我們。」「不行,卡拉,你知道上學的日子,晚上不能去。」


「可是媽媽,這是個很特別的演出,到星期五就不演了。」「有什麼特別的?」「是個特別好的關於一隻狗的真實故事,你知道的,媽媽,你知道那本書,你看過廣告呀。拜託啦,就這一次,我保證明天不會很累的。」


媽媽想,我不想阻止她這件事,這件事非常有意義,而且她那麼喜歡動物,這又是個好故事。就一次應該問題不大。再說,我要不讓她去,她很可能整晚都吊著臉不高興,讓我難受。


於是媽媽說:「好吧,但是看完以後要立刻回家。」卡拉掛了電話以後,學著狗叫的聲音說:「他說我可以去!」


卡拉把媽媽訓練得很好。她的要求聽起來很合理,說得又很讓人高興。而且她知道媽媽不想讓她生氣,如果媽媽拒絕她,她就會弔著臉擺出不高興的樣子,讓媽媽難受。


卡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守規則,當媽媽沒有說「不」時,她表現出的是對自己、對卡拉、對卡拉的健康需要以及對規則和規律的不尊重。


如果媽媽做一下記錄,她會驚訝地發現,這樣的「就這一次」其實有多少!每次聽到這個的時候,卡拉總能說得很合理。


但媽媽應該思考一下,卡拉這樣的「經常勝利」其實暗暗傳達出隱約的恐嚇,讓她的要求越來越過分。


覺得自己有義務讓孩子高興,這是個錯誤,這樣容易造成家長卑微的心態,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卡拉會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或者完全相反。她關注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情景所需。她應該被培養的合作能力受到了損害。當她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時,她會讓每個人都不好過。


卡拉被寵壞了,受到挫折她就會不知所措,她不會有尊嚴地接受「不」並且坦然面對。這樣下去,當生活中沒有人去討好她時,卡拉可能會遇到嚴重的挫折。


當我們使得孩子高興的時候,通常會給家裡帶來短暫的和諧,我們容易只注重這個短期效果,而對孩子隨心所欲的要求做出讓步,結果我們就會很難看到讓步妥協帶給孩子的長期影響。


因此,當我們取悅孩子時,我們要非常小心謹慎。孩子需要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因為成人的世界裡有很多挫折。「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有能力面對挫折了」,這是無稽之談。


這些應該從小培養的技能,長大了怎會突然擁有,除非是魔法!取悅孩子和不取悅孩子之間的平衡非常微妙,要小心把握。


如果家裡的規定和慣例是上學的日子晚上不能出門,而且媽媽有勇氣說「不」,那麼卡拉就能學會面對失望,而這正是她非常需要的。



三歲的威利站在商店玩具架前,哼哼唧唧。「威利,你要幹嗎?」威利指著一個玩具手風琴:「那個!」「不行,威利,那個東西太吵了,不能買,我給你買個小汽車。」威利開始哭:「我不要汽車,我要那個!」


媽媽沒理他,繼續看別的架子上的貨品。威利過來緊緊抱著媽媽的腿大哭起來:「我要那個!我要那個!我要那個!」「天哪!看在上帝的份上,好吧,我給你買。」當收銀員把東西包好交給媽媽,威利伸手要拿。


媽媽說:「我們到家再玩,在店裡玩太吵了。」威利又放聲大哭:「就要現在玩!現在!現在!」「你可以拿著盒子,但不要拿出來。」可是威利立刻把玩具包裝打開玩,媽媽則一臉無可奈何。


威利來回拉玩具手風琴,發出刺耳的噪音。「好了,威利,現在你知道這是什麼聲音了吧?回家再玩,不然我就拿走了啊?」可是威利就是不聽,媽媽拿起手風琴,威利又開始尖叫,媽媽只好還給他。


威利又開始拉,媽媽越來越生氣。「你就不能等到我們出了商店再玩嗎?」威利完全不理媽媽。最後媽媽把威利推到商店外面:「你怎麼就不能等到出來再玩呢?你太讓我生氣了!」


媽媽沒有勇氣說「不」和面對威利的懊惱,而是用盡辦法去取悅和滿足他。威利的媽媽完全在威利的掌控之下。


我們不應該給孩子買所有他想要的玩具,也沒有理由每次我們買東西的時候,都要給孩子買點東西,這樣做是在縱容孩子的任性,而且讓他覺得他有權利讓我們給他買東西。


「如果媽媽不給我買東西,她就不愛我。」威利並不是特別喜愛那個玩具手風琴就會被丟棄了,迫使媽媽買,才是整個事情的重點。


買玩具應該有恰當的用途,或者符合購買、給予的需要,應該是特別的日子或者合符季節特性,例如春天買跳繩,夏天買棒球手套或戲水玩具,冬天買室內玩具,等等,不應盲目購物。


我們帶著孩子購物,也是教給孩子金錢和購買的概念的時候。如果我們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孩子認為金錢的來源也沒有限制,會發展出不健康的物質觀。


如果威利的媽媽對取悅孩子這件事很謹慎,有對孩子隨意買東西說「不」的態度,她就能夠表現出對孩子健康的愛,關心他的身心發展。


而在這個例子中,威利的媽媽沒有辦法給孩子設立界限,因為她缺乏勇氣,害怕孩子憤怒和報復,所以她沒有辦法說「不」。


想讓孩子高興時我們的天性,我們會很自然地想要滿足孩子的願望。然而,如果我們通過犧牲規則來換取孩子的高興,或者出於害怕而對孩子妥協,這時就需要提高警惕警覺了。


我們並不是說要隨意拒絕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說當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規則相牴觸,或者不符合情勢,我們必須有判斷能力,以及有說「不」的勇氣。


——摘自魯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爾茲《孩子:挑戰》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孩子說不
    父母的縱容和溺愛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孩子越來越多的要求和日漸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來拒絕孩子的時候了。不同年齡的孩子 不同的拒絕招式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也有不同的拒絕招式。
  • 如何巧妙地對孩子說「不」,90%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拒絕
    ,父母討厭說的一個字。1父母對孩子的愛,從來都是最自覺的。不等孩子開口要,能給的早就給了。很多父母,並不懂得拒絕孩子,或者說,不忍心、不太會拒絕孩子。合理地拒絕對孩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幫助。愛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欲望,那樣反是一種害。為什麼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 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時候提出的要求,在父母看來是不合理的,比如儘管家裡已經有電腦了,還要求買最新款的電腦,比如不顧家裡的經濟狀況,想要父母帶自己環球旅行等等。很多時候孩子很任性,提一些家庭無法承擔的要求,往往也是小時候父母太過遷就,慢慢讓孩子養成了自我中心的習慣,形成了自私性格。這種習慣和性格會非常影響孩子日後的社會交往能力。所以家長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引導孩子明辨是非。
  • 「深度好文」學會對孩子說「不」,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作為父母,是否應該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呢?也許你會說:「孩子還小,先滿足他,以後他長大了就會懂事了。」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懂得拒絕孩子,沒人和孩子說「不」,他是長不大的......
  • 巨嬰父母:對孩子的愛和要求裡,有多少是自己的需要
    還有一個剛高考完的學生,高考成績有六百多分,已超出預期,填報志願時,他媽媽一邊幫他選學校一邊說:「哎呀,如果多考幾分就可以報xx學校或者xx學校了,真是可惜了!」他爸爸在旁邊聽了,就說他媽媽:「你也太貪心了,要了一個高分,還想要更高的分,估計兒子考到700分,你也不滿足。」
  • 教育孩子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
    中國的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不,不準說話,不許插嘴,不能這樣。而從不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的想法有時候雖然幼稚,但卻是最自由和天真的,父母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注重和孩子的溝通。  如果父母認為自己能夠幫助孩子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就站在高於孩子的地位上,來評判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必定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牴觸情緒,甚至隨著成長出現逆反心理。
  • 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請你要明白3點
    「只要孩子快樂我就快樂」,「孩子過得好比什麼都重要」,這是無數中年父母的生活準則。然而,這種總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僅換不來孩子的感恩,還會讓孩子越來越壓抑和內疚。2、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說:「孩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與父母的分離。」
  • 父母對孩子要求的比較嚴格,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
    這時劉璇對赳赳說:「寫字這件事情哭也得寫,不哭也得寫,開開心心的也得寫,翻滾著也得寫。「最後赳赳在媽媽的嚴格教育下,乖乖地去寫字了。這時爸爸王弢安慰他,爸爸不會因為你打碎杯子而生氣,讓他不要哭,去和媽媽一起繼續寫字吧!而赳赳聽到爸爸說的話後,便走到劉璇身邊讓劉璇抱著他,對劉璇說:「不寫字了。」當媽媽劉璇聽到赳赳不想寫字了,於是又不停地告訴赳赳:「寫字這件事,跟學習一樣,每天都要做,哭也得寫,不哭也得寫,開開心心也得寫,翻滾著也得寫。」
  • 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幼兒期(3--6歲)是智力發展和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是什麼性格的人。通常來說,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有以下三種:民主型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慈祥、坦誠的、有耐心的。善於、也樂於與孩子溝通互動,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和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並對孩子有一定的管控。生活中能對孩子提出明確又合理的要求,並積極鼓勵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 對孩子說「不」的藝術系列策略之——說不得重要性
    拒絕行為,而不要拒絕孩子 在孩子出生後最初的九個月中,父母事事都會順著他。從9~18個月,你將要花費許多精力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對他的行為加以引導。隨著你對他的要求和需要做出的回應變得越來越不及時,他就漸漸有了挫敗感。在這之後你會越來越直接地對他說「不」。
  • 倒數第一考入清華,父母對孩子教育應有的一些思考與應對
    既不自暴自棄,也不驕傲自滿。從高一到高三,沒有任何時間可以鬆懈浪費。而刻苦努力,從何時起都不算晚。任何一分努力,都有它的價值。」他怎麼考上清華的呢?其中有很多因素,除了自己的堅持努力和對好成績嚮往的信念,其他最大的因素,其實主要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以及相處的方式。
  • 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做好5點降低期望值,欲速則不達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有一定標準,不可脫離社會的需要和孩子自己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要讓孩子感覺到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否則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進展。在我們的生活中,給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事情,父母對孩子說:「你如果考不好,我就不想活了。」
  • 父母最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
    不同的語言在不同場合,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樣的一句話有很多種說法,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說法能使人歡呼雀躍,也能使人暴跳如雷。所以,說話要講究技巧。你平時有注意過自己和孩子的說話方式嗎?有沒有覺得有哪些不妥當的地方呢?
  • 對孩子的要求,家長「全滿足」和「全不滿足」都會養出暴脾氣寶寶
    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絕,使他的欲望總是求而不得,也會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有時還會產生懷恨心理。因此,家長應儘量滿足其合理的要求;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說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斷然拒絕。
  • 【心分享】中高考後,父母對孩子「該說」和「不該說」的
    無論孩子思想成熟度高或低,也都不同程度的,內心充滿了壓力和對未來的迷茫。此時父母也焦慮,尤其是孩子的成績,下一步何去何從,操碎了心。一、這些「不該說」的,父母卻經常說考試結束後,父母考前的各種壓抑,瞬間打回原型。不該說的,也都脫口而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高考後,孩子們都有哪些「原生態」的父母。
  • 孩子經常提出不合理要求,不需要責罵,兩個方法避免無理要求
    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奇思妙想特別多,甚至有時候會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要求。比如:&34;&34;其實很多時候他們知道自己的要求並不合理,堅持提出來不是為了滿足,而是通過這一要求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特別的那一個,或者是父母會不會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提出這些要求,家長萬不可盲目同意,因為他們會一次次地挑戰父母的底線。
  • 中國父母對孩子最難說出口的,不是「我愛你」,而是「對不起」
    ,談到孩子教育的問題時候,老A說: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我們很少和孩子道過歉,就算是心中有歉意也不會說「對不起」。1為什麼不願意說「對不起」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和孩子說「對不起」,是一件很掉面子的事情,他們覺得,自己這種「獨特」的道歉方式,已經是在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 聰明的父母,從不對孩子說「你怎麼總是不聽話」
    01、親子之間無法有效溝通的原因所在比如,父母總會下意識的把孩子當成年人看待。很多在成年人看來非常簡單、可以秒懂的道理,對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可能非常困難。理解不了,自然不想聽,更不想表達。畢竟孩子,僅僅只是個孩子,父母需要從孩子的心理出發,摸透孩子的心理,才能建立雙方良好的溝通。
  • 不要過分寵愛孩子,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為了要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主義祖國需要的一代新人,就應該把愛和嚴相結合,把情感同培養教育相結合。許多教育家認為:對孩子既要「愛」,也要「嚴」,應「慈嚴適度"、「寬嚴並濟」,把愛滲透於嚴格要求之中。具體的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 父母一句話,說得合情合理是教育孩子,說得簡單粗暴就是傷害孩子
    很多時間如果「毀滅」一個孩子,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行動和言語,最簡單的話語可能就會把孩子傷得體無完膚。同樣,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需要設立一條底線,需要慎重地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帶給孩子的影響。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誤區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以偏概全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