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愛依賴,媽媽如何拒絕不傷大雅

2020-11-16 二寶路上的芽媽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事情特別用心,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一點不需要孩子操心。

父母應該注意的是: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不要幫孩子處理,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變得獨立。否則,孩子就會因為依賴而變得懶散、拖延。

熙熙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可還是什麼都不會做。每天晚上,都要媽媽給他整理書包,早晨起床,他就會坐在那裡等著媽媽給他穿衣服,有時還不好好吃飯,還得媽媽餵他吃。晚上做作業時,也是一會媽媽這,一會媽媽那,一會「媽媽,我的數學本在哪裡啊」、「媽媽,我的橡皮不見了。」

媽媽想多幫熙熙分擔掉點事情,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可是這樣養成了熙熙處處依賴的性格,外套得媽媽脫,腳得媽媽洗,牙膏得媽媽擠… 有時候想讓他自己幹,他就立刻反駁:「媽媽,這次我又給你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你也應該給我洗腳吧?」說完還來了一句,「誰讓你是我媽媽呢?你以為當別人的媽那麼容易呀?」孩子的伶牙俐齒直接讓媽媽又好氣又好笑。

這樣的孩子大多都是被慣出來的,這樣一直下去,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面對孩子的過度依賴,父母要學會拒絕,對孩子不要「心太軟」。 有的父母會抱怨:「只要我一離開孩子,他都要不停地哭鬧。」這種情感上的不舍,其實是孩子依賴心理的開端。情感依戀是典型的心理依戀,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離不開父母,而不能去適應沒有父母的環境。很多孩子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還需要陪讀,這樣的例子很多,要引以為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這種可怕的過度的依賴性可能在孩子剛出生時,就被父母不知不覺中寵出來了。

當然,孩子依賴他認為值得相信的人,這是很正常的。年紀越小就越是如此,尤其是父母在身邊的話,孩子會覺得很有安全感。這類孩子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對事情也是難以做決定,父母應該多關注一下這個問題。

有些孩子只會在特定的情況下表現出依賴性,比如說,有幼兒園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都能搞定,但是在家裡,就非要叫媽媽。有些孩子,自己可以處理好一些事情,但是遇到比較難處理的事情時,他們就不會去想辦法嘗試,而是直接向大人求助。也有的孩子因為自信心不足,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失敗,所以乾脆就不去做了。

面對孩子這種依賴性和無力感,父母要儘快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越小培養越有效果。如果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情緒會更加不穩定,那時候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就難上加難了,說不定還會適得其反。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總是寄希望於依賴別人,那麼即使他具有再厲害的本領,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以潰敗收場。獨立能力是具備競爭力的必備前提。獨立,就是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任何形式的對抗中掌握控制的權力。獨立是最基礎的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條件。

俗話說:」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裡馬」,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刻。我們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被稱為「天才神童」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淪為平庸之輩,甚至喪失生活能力。

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自己做事有危險,等到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懂得獨立。以致於很多孩子到七八歲還不會自己穿衣服,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求助於父母。而事實證明,越早獨立的孩子,長大後的自理能力越強,也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

要杜絕孩子的依賴性,父母應當去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遇到困難要求幫助的時候,不是去代勞,而是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讓孩子受到刺激和產生動力,去嘗試獨立完成。

總而言之,父母應該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給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任務。當孩子主動去做並完成得很好時,家長要給予有效的誇獎和一定的獎勵。這裡需要注意,不要以錢作為獎勵,經常把錢作為獎勵,會讓孩子覺得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得到零用錢。

如果孩子有意願自己去嘗試,那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給孩子機會,讓他在自己動手嘗試中獲得經驗教訓,以便將來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比你把怎麼做直接告訴他對他有益得多。孩子自己嘗試的結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是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會收穫很多。

相關焦點

  • 「媽媽,幫幫我...」,如何拒絕孩子過度依賴?
    因為每次媽媽和周周提起上學的事情,周周總是哭個不停,說「上學了,就一天都見不到媽媽了,我才不要上學。」周周小時候媽媽雖然累一點,但看到孩子親近自己,感覺非常幸福。可是周周漸漸長大了,其他的小朋友都能自己獨立的完成一件事情,周周卻連吃喝拉撒都總粘著媽媽。因此媽媽也很頭疼,對周周的依賴又心疼又無奈。都說小女孩依賴媽媽的心理是天性,但過度依賴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發育。
  • 跳出「袋鼠媽媽」的育兒袋,拒絕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可別忽視
    這樣的孩子們儼然是一個個活脫脫的"小袋鼠",躲在媽媽的育兒袋裡,過分的依賴父母的幫助,而不能獨立自主的生活。藏在育兒袋裡的孩子——過度依賴的嚴重性:浩浩是個害羞的小男孩,平常總是喜歡躲在媽媽身後,不敢和別人打招呼,也不敢大聲講話。
  • 如何看待孩子的「需求」和「依賴」
    依賴的類型心理學家將孩子的依賴心理分為安全依賴心理和不安全依賴心理兩種。 安全依賴心理是指孩子對自己的看護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認為自己的看護人是愛自己的,並會好好照顧自己,這種依賴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 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根深蒂固
    媽媽的愛,是世界上最真最暖的愛,它堪比天高比海深,它緩緩地流進了我們的心靈深處。媽媽的噪音,如天籟,比百靈鳥更脆更 甜,它融進我們靈魂中,血液裡,永不消散。即使不睜眼,他都能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馬上立杆見影,似乎比流星還快的速度停止哭聲,也許這就是血脈相連的關係吧!
  • 孩子小時候對媽媽有特殊的依賴
    有媽媽認為,孩子會走路還總讓抱,是在無理取鬧,故意添麻煩,不能縱容。但實際上,孩子會走路還喜歡讓媽媽抱,源於對媽媽的特殊依賴。孩子出生後,他長時間地待在媽媽身邊,和媽媽有肌膚接觸的機會多。在媽媽的懷抱裡,孩子容易得到心靈的撫慰,就喜歡讓媽媽抱。相信很多媽媽也會發現,在孩子哭泣的時候,媽媽的安撫很容易讓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 孩子以下舉動雖然很討厭,但卻對媽媽愛得深沉,別再粗暴拒絕了
    以前被孩子弄疼的時候,也總是很生氣,但想想,那時候孩子還不會說話,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和行為來向媽媽表達自己深沉的愛意了。孩子的一些行為在我們大人看來很討厭,但孩子卻是在用自己的肢體動作來向媽媽表達愛意。孩子以下舉動雖然很討厭,但卻對媽媽愛得深沉,別再粗暴拒絕了。
  • 依賴型人格:孩子無法獨立自主?3個小妙招,或能改善孩子依賴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對於父母和子女而言,適度的依賴會增進親子感情,過度的依賴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型人格」。一、孩子會形成依賴型人格的原因1.父母的過度溺愛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應該是無私的,但這種愛不應該變成溺愛。很多父母難以分清楚愛和溺愛的區別,以為自己一切都順著孩子的心意就是愛,以為自己不否定孩子的一切,就是對孩子的鼓勵。其實這只會對孩子產生危害。
  • 孩子提的要求,媽媽從來不拒絕,結果
    籃球場上看見一個小女孩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開心得玩著,過了一會,孩子提出想要吃糖的要求,媽媽說:今天已經給你買過一次糖了,不能再吃了。小女孩一下就不樂意了,堅持要媽媽去買糖,媽媽還是不同意,她就開始哭了。
  • 寶寶愛摸媽媽的胸是「耍流氓」嗎?該忍,還是該拒絕?
    其實,很多寶寶都有愛摸乳房這個習慣有的寶寶從小就習慣摸著媽媽的乳房入睡了,沒有人去幫他糾正他就一直摸著睡。3、對媽媽的身體好奇。就像對自己的身體好奇一樣,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還會意識到,媽媽的身體和自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他就喜歡去探索。
  •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摸著媽媽睡?這是表達「另類飢餓」,寶媽別拒絕
    執筆:檸兒朋友最近很苦惱,她家兒子都3歲了,晚上睡覺還老是習慣摸著她睡。比如,睡覺前要摸著媽媽的臉、拽著媽媽的手、摟著媽媽的胳膊等,如果媽媽不讓摸,他就睡不著,還會哭鬧。朋友擔心這是一種過分依賴媽媽的病,就想帶他到醫院檢查一下。結果,醫生說這孩子一點問題都沒有,晚上要摸著媽媽才能睡,估計是內心缺乏安全感。
  • 孩子過度依賴媽媽不是好事,避免產生「戀母情結」,媽媽請重視
    寶寶喜歡依賴媽媽並不是一件錯事,但是在依賴依賴與獨立的平衡,媽媽需把握尺度與分寸問題,過度依賴容易讓孩子產生戀母情結,反而不利於寶寶成長,你知道嗎?三、讓孩子走向獨立,媽媽可以這麼引導1、 讓爸爸參與孩子的生活,拒絕喪偶式育兒沒有了爸爸的生活,自然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主要內容的便是寶寶的媽媽了,由於和媽媽的相處時間很多,所以孩子會很喜歡的依賴母親這一關係,時間長了,孩子想沒有戀母情結都難。
  • 為什麼孩子都不喜歡一個愛抱怨、愛嘮叨的媽媽?
    我曾書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依賴別人的觀點和看法。當孩子對父母建立起防火牆的時候,也很容易把我們要傳遞的愛和關懷一併拒絕。03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正確的溝通,不要過度嘮叨呢?
  • 孩子上課愛走神?如何幫娃提升專注力,「路徑依賴理論」需了解
    娜娜媽媽給娜娜報了鋼琴、繪畫和珠心算等好幾個興趣班,原本進展比較順利,娜娜媽媽也較為心寬,而最近,珠心算的老師給娜娜媽媽發微信說,娜娜上課時不太專注了,老師講完讓同學們練習,娜娜卻是一愣神!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不時就走神,是困擾家長的難題之一。上課不注意聽講,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就會不完整,課下就不會做作業。
  • 「媽媽別走!」過度依賴會讓孩子產生「戀母情結」,媽媽要重視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才是成功的父母,很多家長寵溺孩子,會讓他們過度依賴,尤其是母親這個角色,孩子甚至會產生戀母情結。媽媽們一定要重視起來,讓孩子學會獨立。
  • 允許孩子「適度依賴」,是獨立的關鍵,家長別拒絕孩子靠近
    家長的出發點總是好的,可是真的要完全拒絕孩子的靠近嗎?依依的兒子已經在幼兒園待了一年了,可是還是會出現每次入園前,抱著媽媽不放手的現象。開始依依還會安慰孩子,漸漸地就不哄著,總是直接扭頭就走,把孩子放在老師身邊,孩子總會追著媽媽跑。
  • 孩子的從依賴到獨立是如何發展的?
    如何養育孩子是每個媽媽都要面臨的問題。現在社會節奏快,職業媽媽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需要付出的更多。看看我們的人類的嬰兒怎麼成長的:人類的嬰兒出生是很脆弱的,從心理發展角度上,經歷了幾個階段,胎兒時在媽媽腹中這個時候是極度依賴的階段。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依賴父母?黏人≠不獨立
    有時候在小區玩的時候,也能看到一些孩子,特別黏家長,玩要拉著家長去,小手緊緊拽著家長的衣服或者手,不敢主動融入,看上去特別黏家長!無論家長如何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玩,孩子都一個勁兒的搖頭,除非家長跟著一起去玩,才會特別開心放得開!
  • 孩子特別依賴父母,不做事情也怕事,怎麼讓孩子學會獨立?
    以上的孩子都是對爸爸媽媽太過於依賴導致的,那怎麼讓孩子不要那麼依賴父母,獨立自主一些呢?,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敢反對別人,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要低人一等的感覺5.非常的膽小怕事,對於身邊發生的一些緊急事情反應異常,比如別人大聲說一句話可以把他嚇哭或者嚇愣住等我的班上就有這樣一個學生特別符合以上幾點,不敢大聲和我說話,每一次聽她表達需要耳朵靠近她,並且她每一次遇到媽媽也是低著頭不笑,感覺很需要保護
  • 寶寶依賴媽媽,為何不和爸爸親?原因在這裡
    很多家庭有這樣一種現象,家裡的孩子總是依賴媽媽,和爸爸非常生疏,小時候總是「媽媽,媽媽,我要這個!」長大後說「媽,什麼時候吃飯!」等等,而爸爸的作用無非就是「爸,我媽呢?」,不知不覺中,爸爸的身影好像在孩子身邊慢慢淡化,父母們,你們覺得這樣是一個家庭的正常相處模式嗎?
  • 媽媽拒絕給孩子買名牌鞋,孩子:奶奶都同意了,你憑什麼不同意
    導讀:媽媽拒絕給孩子買名牌鞋,孩子:奶奶都同意了,你憑什麼不同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拒絕給孩子買名牌鞋,孩子:奶奶都同意了,你憑什麼不同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