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事情特別用心,對孩子照顧得事無巨細,一點不需要孩子操心。
父母應該注意的是: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不要幫孩子處理,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變得獨立。否則,孩子就會因為依賴而變得懶散、拖延。
熙熙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可還是什麼都不會做。每天晚上,都要媽媽給他整理書包,早晨起床,他就會坐在那裡等著媽媽給他穿衣服,有時還不好好吃飯,還得媽媽餵他吃。晚上做作業時,也是一會媽媽這,一會媽媽那,一會「媽媽,我的數學本在哪裡啊」、「媽媽,我的橡皮不見了。」
媽媽想多幫熙熙分擔掉點事情,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可是這樣養成了熙熙處處依賴的性格,外套得媽媽脫,腳得媽媽洗,牙膏得媽媽擠… 有時候想讓他自己幹,他就立刻反駁:「媽媽,這次我又給你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你也應該給我洗腳吧?」說完還來了一句,「誰讓你是我媽媽呢?你以為當別人的媽那麼容易呀?」孩子的伶牙俐齒直接讓媽媽又好氣又好笑。
這樣的孩子大多都是被慣出來的,這樣一直下去,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面對孩子的過度依賴,父母要學會拒絕,對孩子不要「心太軟」。 有的父母會抱怨:「只要我一離開孩子,他都要不停地哭鬧。」這種情感上的不舍,其實是孩子依賴心理的開端。情感依戀是典型的心理依戀,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離不開父母,而不能去適應沒有父母的環境。很多孩子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還需要陪讀,這樣的例子很多,要引以為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這種可怕的過度的依賴性可能在孩子剛出生時,就被父母不知不覺中寵出來了。
當然,孩子依賴他認為值得相信的人,這是很正常的。年紀越小就越是如此,尤其是父母在身邊的話,孩子會覺得很有安全感。這類孩子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對事情也是難以做決定,父母應該多關注一下這個問題。
有些孩子只會在特定的情況下表現出依賴性,比如說,有幼兒園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都能搞定,但是在家裡,就非要叫媽媽。有些孩子,自己可以處理好一些事情,但是遇到比較難處理的事情時,他們就不會去想辦法嘗試,而是直接向大人求助。也有的孩子因為自信心不足,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失敗,所以乾脆就不去做了。
面對孩子這種依賴性和無力感,父母要儘快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越小培養越有效果。如果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情緒會更加不穩定,那時候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就難上加難了,說不定還會適得其反。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總是寄希望於依賴別人,那麼即使他具有再厲害的本領,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以潰敗收場。獨立能力是具備競爭力的必備前提。獨立,就是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任何形式的對抗中掌握控制的權力。獨立是最基礎的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條件。
俗話說:」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裡馬」,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刻。我們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被稱為「天才神童」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淪為平庸之輩,甚至喪失生活能力。
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自己做事有危險,等到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懂得獨立。以致於很多孩子到七八歲還不會自己穿衣服,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求助於父母。而事實證明,越早獨立的孩子,長大後的自理能力越強,也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
要杜絕孩子的依賴性,父母應當去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遇到困難要求幫助的時候,不是去代勞,而是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讓孩子受到刺激和產生動力,去嘗試獨立完成。
總而言之,父母應該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給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任務。當孩子主動去做並完成得很好時,家長要給予有效的誇獎和一定的獎勵。這裡需要注意,不要以錢作為獎勵,經常把錢作為獎勵,會讓孩子覺得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得到零用錢。
如果孩子有意願自己去嘗試,那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給孩子機會,讓他在自己動手嘗試中獲得經驗教訓,以便將來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比你把怎麼做直接告訴他對他有益得多。孩子自己嘗試的結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是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都會收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