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中學時,都曾讀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當時也曾被那篇課文中表達的細膩真摯的父愛所打動,很多人在此後的作文中也曾時常描寫背影,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這篇文章的影響。
但是「眾口難調」,尤其是文學的東西,想要活得一致的認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受到過質疑。
當年武漢一件紙媒披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中學生民意測驗中得分很低,至於原因,主要是集中在文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很不瀟灑」,於是某中學便將《背影》排除在課本之外。這一情況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些人贊同,有些人反對。
在支持這一決定的人中有一位尤為顯眼,他就是知名教授丁啟陣,他還專門發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文中的文中的父親確實違反了交通規則,從法律層面上講,這種行為確實是違法行為,有可能會影響其他旅客的正常出行。
其次,通過父親執意要去給兒子買橘子,不顧交通規則,不考慮自己的安全,來襯託出父親對於兒子的情感,以此達到文章更動人,審美價值更高。這件事本身就是錯誤的,「情」與「理」並不是簡單地對立,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並不一定要違反交通規則去買橘子。這樣不顧自己的安全和別人的權益的審美觀是危險的。
另外,對於父親「形象不夠瀟灑」這一點,他也是認可的。對於很多讀者覺得這一場景很詩意,他認為這些人的審美理論是病態的。因為詩意並不一定要不夠瀟灑,輕鬆、輕快、瀟灑也可以把橘子買回來,就像一個向來節儉的父親,一反常態,在自己囊中羞澀的情況下,不討價還價就為兒子買來了橘子,這同樣是感人的,也是詩意的。
那麼丁教授的看法真的錯了嗎?在我看來其實並沒有錯,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每個人其實都是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的。而丁教授對於朱自清先生也是進行過系統的研究的,根據他的研究認知,他給出他的結論看法,其實並無不可。我們可以對此提出異議,但是沒必要上升到人身攻擊。
不過對於《背影》我也有我的看法,可能在丁教授看來,《背影》中完全可以通過不違反交通規則,或者父親「形象更瀟灑」的方式來表達其中的情感。但這個論調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如果朱自清先生記憶中關於《背影》的場景本就如此,那他為什麼要去改變這些場景來迎合讀者呢?或許他所寫就是他最為印象深刻的,對他感觸最深的,那麼為什麼要去否定這些事情呢?
再者丁教授曾提出,朱自清先生和父親關係並不好,而且朱父在品行上也沒有什麼合乎公眾價值觀的閃光點。但是對於親情,並不是說父母多好,我們才會思念或者記著他們的好,這兩者之間並不是那麼絕對的因果關係,其實更有深藏在血脈中的斬不斷的羈絆。我懷念他,只是因為他是我的父親,無關其他,這樣的邏輯本就沒什麼問題。就像媒體人楊九詮說的「審美有各種層次,不會因為父親背影不美,討過小老婆,違反了交通規則,所以對兒子的感情就是虛假的。教材增減就和淘米一樣,洗多了營養就沒有了。審美應該有寬度和韌度。」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