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濤是閨蜜的侄兒,濤濤父母則標榜快樂教育,底氣是兒子智商高。
是啊!因為這孩子智商高、成績好,每天做完學校那點作業後,家長就允許他無限制地玩遊戲、看電視,他們自己也在一邊玩手機玩得不亦樂乎,這順心的日子當然快樂啦。
他雖從沒得過第一,但每次考試都是班級前幾名,然後爸爸就會獎勵他200塊零花錢,還自豪地說:兒子智商高,照著目前這成績走下去,以後定能輝煌騰達。
可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內容的深入,濤濤漸漸有點力不從心了,就像這期期末考試結果不太理想,而家長卻信心滿滿地獎勵100塊,並安慰說:發揮失常而已。
坐在一旁的閨蜜默默地沒說話,但內心在總結:
都快升初中了,拼音居然都拼不好;
老師走一步,他跟著走一步,絕對不會多走半步;
課前不預習,課後不複習,做完作業不檢查,字越寫越難看,有時寫個字只寫一半;
讓他指導不認識幾個字的弟弟做幼兒園的題,上五年級的他居然看不懂題目,8道題能錯4道;
碰到問題就敷衍而過,比如學過的標點符號沒弄清楚就不折騰了,不認識的字路過了就路過了,把作業做完就算完事;
喜歡聽故事,但讓他獨立閱讀又拒絕,家長沒有幫助他培養閱讀習慣,閨蜜給他買的閱讀書籍被新嶄嶄地扔進了廢紙箱……
長此以往,基礎沒打牢,對學習沒有多大熱情,這樣讀書能不斷進步才怪了!關鍵是這樣學居然還能考班級前幾名,真是好奇這考試題出得有多簡單了?
這還是在一個教學質量和條件都有限的農村學校,他們就因為獲得班級前幾名而沾沾自喜了,那在年級排名如何呢?鎮上呢?縣裡呢?市裡呢?
閨蜜跟我惋惜:他有天才的潛質,但我在見證一個天才是如何一步步淪落成普通人。
他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一個是家長不會教,二是別人教他,他也不學。如果說他學習態度不行,但是他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
有次,濤濤問我閨蜜:我怎麼覺得弟弟比我知道的東西還要多啊?
閨蜜又是笑而不語,她想起了去年問他:月亮會發光嗎?
他脫口而出:會!
不知道他還記得弟弟的回答麼:月亮不會發光,它的光是太陽照射到月球上的光。
閨蜜沒對他說,卻跟我說了:孩子啊,不是我不想告訴你,而是我不想打擊你啊!
弟弟比你小6歲,他看過的書比你看過的所有書(包括教科書)加起來都要多;
他玩手機,但只玩認字,練邏輯,學數學或英語;
他還玩手機遊戲,但僅限一款,這還是我特意找了好久才找到的,用來訓練空間感和培養邏輯推理的;
他也看電視,看的都是紀錄片或者有學習意義的動畫片;
我會跟他討論一些事情來引發他的思考,比如幾加幾,他自己至少能用三種方法找到答案;
我會鼓勵他今天比昨天更優秀,我們有「時間大作戰」的計劃來專門針對他拖延的問題,及跟大腦發出的消極命令來作戰,讓他體會到成功挑戰自己的成就感;
他總想讓自己更可愛而通過一些動作和發音來故作可愛,我會告訴他:人人都可愛,人人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絕對不要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
聽完她的敘述,我不由得向她豎起來大拇指!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快樂成長成才。但成長路上不光只有快樂,他會遭受挫折、嘲笑和不平。這些發生在他生活裡的事只能他自己去經歷,而我們可以在旁觀望。
有些人總把自己那一小水坑當成了太平洋,把生活的那小塊區域當成了全世界。於是本該遨遊深海的鯨魚變成了玻璃缸裡的金魚,本該翱翔天空的天鵝也變成了嘎嘎叫的家鵝,本來可以成為天才的孩子最後淪落成了庸才。
當然,作為家長可以選擇放任自流,讓他獨自面對;還可以全盤包辦,為他們規避風險、遮風擋雨;甚至也可以做一隻鷹媽媽,逼他去破釜沉舟,卻在必要時能撐他一把。
孩子,你知道自己正在被拋棄嗎?你家的快樂教育正拉著你退步走。放任自流是毒藥,它侵蝕了孩子本該奮發向上的念頭,寬容的環境讓他難以適應競爭的需要。
我認為快樂是目標,但在達成目標之前需要體驗過程的酸甜苦辣,在學習的枯燥中找到樂趣,在苦中作樂中達到平衡。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家長的引導,一棵樹小時候長歪了不扶,等後面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矯正。
而人總會懷念輝煌的過去,可跟現狀一對比,落差太大就不快樂了,孩子也會因為沉湎過去而鬱鬱寡歡。
帶孩子不能隨心所欲,總想著如何讓自己更輕鬆,那是不會帶出讓你自豪的孩子的。
作為家長能夠無條件地愛孩子,能夠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這才能使孩子能夠安心地成長。
但光愛孩子還不夠,因為成長路也是一架獨木橋,裹挾孩子穩步前進的力量裡那無條件的愛,還需要腳踏實地的信任和尊重、一如既往的樂觀和勇氣。
我一直覺得家長本身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去調整自己,讓自己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身體和心理變化,讓自己與時俱進地去成長,幫助自己開拓思維和眼界,關鍵時刻能給予孩子力所能及的幫助。
當家長有成熟的心智、穩定的情緒、寬闊的眼界、潤物細無聲地引導,相信快樂教育就在身邊,哪怕自己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天才,但經過家長的悉心引導也至少會讓他成長得很快樂。
我是 ,關注我,和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