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科學實驗的答案細思極恐

2022-01-03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靠譜童書每周推薦 ▲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

點擊標題下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關注

6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西方爭論了兩千多年。

 

我自己深受一些看過的書籍影響,一直認為「人天生是向上向善的」,對孩子也有一種天然的信任。

 

最近在微博上,無意間看到一段視頻,是耶魯大學嬰兒認知研究中心,對這個問題做的實驗研究,讓我看得津津有味,覺得很有意思。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為了搞清楚這些神秘小生物的道德觀,實驗人員專門為他們設計了一段玩偶戲。

 

他們讓放在中間的玩偶試圖打開玩具盒子,右邊的玩偶過來幫忙;同樣的情境再重現一次,左邊的玩偶過來,卻砰地一聲關上了盒子。

 

 

一個玩偶比較友善,另一個玩偶不那麼友善,拿這兩個玩偶讓嬰兒們選擇喜歡的那一個。

 

結果呢?

不僅是五個月大的嬰兒,還是三個月大的嬰兒參與實驗,都是同樣的結果。

2007年,這個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他們對嬰兒道德觀的發現,後續又做了一系列的跟進研究,還設計了更複雜的玩偶劇。

 

實驗人員先是讓中間的老虎玩偶,傳一個球給左邊的兔子玩偶,但是兔子玩偶拿到球並沒有傳回給老虎玩偶,還直接就跑了。

 

 

接著第二場玩偶劇,就讓偷了球的兔子玩偶去試圖打開玩具盒,右邊的玩偶幫助它打開,左邊的玩偶過來,砰地一聲關上了盒子。

 

 

實驗人員讓小嬰兒選擇更喜歡的玩偶,竟然有81%的嬰兒選了關上盒子的那一個。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認為,嬰兒似乎認為偷球賊應該受到懲罰,他們天生帶有正義感。這就是他們最基礎的道德觀。

 

看到這裡,我為這些小肉球嘖嘖稱奇,他們看似無知得可愛,腦袋裡卻裝著不知道多少,讓我們大人無法想像的事物。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稱他們是「驚人地成熟,擁有微妙知識的生物」。

 

那按照耶魯大學的研究結論,人類生來就是善良的,萬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他們又設計了實驗,給小嬰兒兩個選擇,是喜歡吃全麥餅乾還是燕麥片。

接著,用兩個玩偶也在小嬰兒面前表示了自己的喜好,一個喜歡吃全麥餅乾,一個喜歡吃燕麥片。

結果,大部分小嬰兒都選擇了跟自己喜好相同的玩偶。

 

實驗人員拿另一個跟小嬰兒喜好不同的玩偶去演玩偶劇,試圖打開玩具盒,右邊的玩偶過來幫忙;左邊的玩偶繼續砰地一聲關上玩具盒。

小嬰兒最後選擇的,竟然就是「不夠友善」的左邊玩偶。

 

參與實驗的嬰兒有87%都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他們用這種方式實現偏見!

所以人類天生就會區分「我們」和「他們」,偏好同類和品味相似的人,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群體,「排外」簡直是與生俱來的。

 

這種實驗和結論,我還是第一次見,讓我真是夠震驚的。

 

原來我們生來就是基因裡帶有偏見的物種,是不是細思極恐。

 

Paul Bloom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最初有一種道德觀,在某些方面很感人,在某些方面卻很令人失望。」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不涉及偏見,我們天生是一個正義感爆棚的物種;可一旦涉及偏見,對於和我們不同的人,我們天生的邪惡與自私也就暴露出來了。

 

看來,生而為人,有善,也有惡。

 

 

當然,這一系列的實驗,從媒體報導來看,的確有一些過於簡單。

 

小嬰兒的選擇,有沒有顏色偏好,有沒有動物偏好,會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都是我們觀眾可能提出的問題。

 

學術界也有一些質疑,善與惡的參考標準是以成人的視角而定,參與實驗的嬰兒最小也有三個月,是不是真的能證明人類天生就有道德觀,都要打一些問號。

 

但不論如何,這段實驗讓我看待與生俱來的人性,還是多了一些思考和啟發。

 

Paul Bloom還給大一點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參與實驗的孩子,能夠決定自己和後面進來的孩子,能夠拿到多少籌碼,籌碼能夠用來換獎品。

 

他們有兩個選擇,要麼就選擇和另一個孩子一樣多,都是兩個籌碼,要麼就選擇自己有一個,而另一個孩子什麼也沒有。

結果,年齡越小的孩子,更願意選擇自己有一個,另一個孩子什麼也沒有,他們很看重和別人的比較,自己要拿得多。

而8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看重公平,要和另一個孩子拿得一樣多。

到了九歲十歲,他們甚至還會故意讓另一個孩子拿得更多一些,自己少一點都可以。

這些孩子都被學校和家庭教育,腦子裡漸漸有了許多符合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和優良美德。

 

而這些教育,遏制了天性中自私、偏見的那一面,放大孩子們天性中善的那一面,讓孩子們變得更加融入社會和集體。

 

但這並不意味著,自私、偏見、欺凌……就會消失。

對這些特點保持一份理解,並不斷擴大自己和孩子的道德圈子,對「他人」的敵意降低一些,或許整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好吧。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完整版視頻,嬰兒的大腦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視頻後段也很精彩哦)

-End-

這才是英語啟蒙的關鍵時期,科學給的答案你絕對想不到

到底什麼是言傳身教?真相原來不簡單


親愛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緣分,我是三個女兒的媽媽小莉。

我畢業於播音專業,和三個娃一起讀了2000多本繪本,在這裡,我每天都會更新一個故事音頻,分享我的育兒故事,這個小小的公號也因為媽媽們的傳播,吸引了百萬媽媽關注。

做媽媽的路上,讓我們彼此依偎,共同成長。

小莉這幾年為大家精挑細選的書單

在公眾號回復「書單」可以看哦!

0-3歲 |  那些我和孩子看了100遍的書

3-6歲 | 78本經典繪本缺了一本都不行

6-10歲 |休想從孩子手上奪下來的50本書

科普書單 | 1000個小時陪讀才磨出的泣血推薦

數學書單 | 看過不愁孩子將來學不好數學

童詩書單 | 詩一樣年華的孩子不能錯過

家長書單 | 隨時用這20本家教書武裝自己

想看更多育兒乾貨,就戳「閱讀原文」啦……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尤其還是這種情況下遇害的,不要說住,就是想想都會毛骨悚然。父母受害後淡定將空調溫度調低,還將財物悉數打包、逃出國,這樣的「心理素質」連「衝動」都解釋不了,更像是蓄謀已久或者是積怨已久。很多人都想著子成龍女成鳳,但是看到這個新聞,內心裡更多的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成「仇人」吧?
  • 我們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忘了後面兩句……記杭州殺妻碎屍案
    真相與細節令人震驚震撼,細思極恐,背後人性的惡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啊,瘋狂殺妻之後,許某竟然冷靜報警,還貼出尋人啟事懸賞通告,又平靜面對媒體採訪,給大眾一副感同身受的受害者的樣子,妄圖瞞天過海,真是好演員!網上看到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如果真的有,那麼這個鬼一定是人裝出來的。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性本善?性本惡?這群學生給你答案
    「我方的觀點是人性本惡,不是人性變惡,請對方辯友用語要準確。」4月1日下午,涪陽中學大會議室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大賽。這場辯論賽由歷史學科組主辦,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參與,旨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擔任本次辯論賽的評委有李曲文副校長、鄒雲發主任、唐建生主任、謝海濤老師、熊勇老師、陳靜老師、甘秀老師、胡濤老師。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
  • 「人之初,性本惡」 之九 ------ 小學生說髒話
    因為-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惡」,並不是我的捏造,而且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已經提過「性惡論」。臺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也曾說過: 如果你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的話,正好是比孟子晚50年的荀子所說的孟子的意思。然後荀子對孟子痛加批判,就是一句話: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人還要受教育?為什麼需要法律?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你心底潛伏的那頭野獸還好嗎?
    去發現自己內心的惡 相信每個人都會樂於去展現自己的善良,但對善的另一面,總是避之不及,可視而不見,逃避就能解決問題嗎?​​​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大惡之人也有大善的點,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心底也有一直以來不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許的欲望,也許你也曾在某個瞬間感覺到過它的存在,覺得荒唐到無以復加,會自問著:「這怎麼可能是我?」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人之初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惡!每一個胚胎在孕育的時候,就開始和母親爭奪營養,甚至拓展領土(子宮)他們不管母親嘔吐,還是身體不適,生下來的寶寶,天生貪婪,大口允吸母乳!然後他們會慢長大,爭奪玩具,一切能爭奪的東西。慢慢學習好多道理,什麼國學思想,儒家思想,佛法一系列都是為了制止人性的惡!!!人之初性本惡!這個觀點,你贊同嗎???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義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在中國已經傳遞了700多年了,每個中國人都張口就來……可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準確理解其意思呢?我可以肯定地說,寥寥無幾。每個人剛剛出生的時候,秉性都是原始的,本真的,其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本能,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是未發之中,是中庸……這個狀態合於道,這就是「善」。所以,這句話最初的意思應該是:剛剛出生的嬰兒,它的秉性無善無惡,原始本真,最合於道。各位親,你覺得呢?如有不同見解,積極留言溝通哦!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