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而往往此時伴隨著愧疚的情緒,有的人甚至默默地打壓自己,批評自己。
本以為這是讓自己進步的方式,指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批評自己甚至一些作風嚴厲的人會想法子懲罰自己。
其實,自我批評是一個多年來的陋習。
記得上小學不小心做錯了事時,老師首先會叫我們寫一份檢討書,或者一份自我批評書,以此來讓我們記住下次不要再犯錯。
陋習!
其實自我批評不但會讓我們攻擊自己,甚至容易產生抑鬱。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人類發展與文化副教授克裡斯汀·內夫,與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克里斯多福·傑默在靜觀自我關懷這一開創性領域均有獨特見解。
為了讓更多人摒棄自我批評,從而認識自我,關注自我,關懷自我,讓身心更健康發展,他們合著了《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成為迄今為止有具體練習方法的自我關懷書籍。
也許從這本書開始,你會對自我關懷有新的認知!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好時,自我概念就會受到威脅,所以我們會攻擊問題的所在——我們自己!
經常被批評,心情會很不好,久而久之便容易與抑鬱沾上邊,這種生理及心理機制在心理學上成為「威脅-防禦系統」。
當我們在批評自己的時候,身體感知到威脅,大腦中杏仁核被激活,隨即釋放出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做好戰鬥、逃跑或僵住的準備。因此心理和身體都會承受壓力,長期的壓力會導致焦慮和抑鬱。
這就好解釋了為什麼經常被批評或者自我批評,會讓人出現焦慮和抑鬱。
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中提到: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範化管理!
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幹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幹預力度。
國家越來越重視的精神健康發展,作為個人的我們無論從各個層面上看,都要健康地發展,健康地生活。
為了避免抑鬱和焦慮,我們需要自我關懷。
那麼自我關懷到底能起什麼作用呢?
克裡斯汀·內夫指出,善於自我關懷的人會有更高的幸福感。比如對生活滿意度提高了,人更加自信了,身體更加健康了。
相對應的,抑鬱變得更少了,焦慮也不見了,壓力減輕了,羞愧感也越來越少。
瑪利亞有一個近乎完美的家庭和人際關係,但她經常感到很緊張,經常莫名地批評自己,慢慢地她變得抑鬱起來。
原來她經常會擔心自己冒犯了別人,責備自己是個不稱職的母親,對自己要求極高。而事實上她有一段美滿的婚姻,兩個優秀的孩子,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
當她意識到這個自我批評、自我孤立的大問題時,很快邁向自我關懷的第一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中,可以看到更多跟我們一樣的案例,我們不是一個人,我們都一樣。
也許你會問,自我關懷不就是對自己好點,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太嚴格!
不全對!
自我關懷需要做到這三要素,才是真的自我關懷:善待自我、共同人性、靜觀當下。
在這裡我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共同人性」,假如有一天,你的一位朋友犯了錯或者遭遇失敗,作為朋友的你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呢?
對,就是安慰他,鼓勵他。你肯定不會在一邊繼續的批評他,打壓他,責罵他。
同樣地,當我們自己也犯了錯或者遭遇失敗時,我們應該像對待朋友一樣,用安慰鼓勵的態度對待我們自己。
這就是共同人性。
《靜觀自我關懷》中給我們列舉具體而又落地的自我關懷練習,而這些正正是我們所缺少的生活習慣。
通過自我關懷,我們會成為自己內在的盟友,而非敵人。
希望這本書能幫到你,善待自己從自我關懷開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