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日漸變熱,大家都紛紛換上清涼的衣物鞋襪,打扮一新。
換季的時候,這些外在的功夫固然要做,但內在的五臟六腑,也正隨著夏天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尤其是你的脾胃,在夏天特別脆弱,小固建議大家不可掉以輕心!
一個人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著他的生命力的盛衰。脾胃虛弱的人,說話無力,身體羸弱,健康問題叢生。
「人體的氣血是由脾胃將食物轉化而來」,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脾胃若正常運轉,則人體能時時得到營養的補充,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脾胃若受損失調,身材走樣事小,長期如此,就可能出現容顏憔悴、氣血虧虛等狀況。那夏天有什麼不好的習慣,會傷脾胃呢?
平時做這些事,傷脾胃!
01
飲食習慣與脾胃健康有莫大的關係
夏天不少人喜歡吃冷的食物,生冷的食物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部神經失調。「脾喜燥不喜溼」、「胃喜溫不喜涼」, 是人體脾胃的特性。喝冷飲或吃其他冰凍食物會加重體內寒溼,對脾胃傷害很大!
在進食冰冷食物的時候,由於食物與人體溫差大,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急速收縮,黏膜層變薄,經常受到這樣的刺激,容易導致慢性胃炎。
02
生活不規律對脾胃失調也有影響
生活不規律導致內分泌失調、脾胃神經功能紊亂,也會引起脾胃不和。
03
情緒對胃的影響更不可忽略
「胃是情緒晴雨表」,中醫認為肝氣不舒會損傷脾胃。不良的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生氣、緊張會令胃酸分泌增多,導致人體消化不良。
我們常看到那些容易生氣、敏感的人,在情緒不佳時往往會有食欲不振、胃脘脹滿、身體消瘦等問題。
日常注意脾胃保健,很關鍵!
1、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
脾胃喜溫不喜冷,不僅要少吃生冷的食物,穿衣時也要注意上護脾胃、中護肚臍、下護子宮。堅持「多菜少肉七分飽」的飲食原則,規律地進食是脾胃調養的關鍵。
立夏後晝長夜短,應對漫長夏日,午睡必不可少。每天午後1~3點,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段,人易出汗,出汗多散熱,血液大量集中於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午飯後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腦的供血就更為減少,人就易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此時相應安排午睡,有助於補養體內陽氣,推動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一般來說,午休20分鐘為宜,時間不宜過長。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空調風口處睡覺,以防受風著涼。
2、胃黏膜與胃健康的關係
胃黏膜是胃內與食物接觸最多的部位,是胃部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一旦胃黏膜受損,就會出現打嗝、反酸、胃脹、胃痛等不適。
保護胃黏膜,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吃過燙的食物。
食道是連接咽喉和胃部的器官,它對溫度較不敏感,所以很多人在吃燙食時,只會覺得嘴燙甚至舌頭起泡,當下卻不會覺得食道或胃有什麼不舒服。
而事實上,食道黏膜和胃黏膜都非常嬌嫩,只能耐受50℃至60℃的食物,超過這個溫度就容易灼傷。
3、腸胃是情緒調色板
我們經常說「氣得我胃都痛」,在中醫看來就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影響肝的疏洩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平時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現象: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會食欲不振;心情高興時,則會食慾大增,「酒逢知己千杯少」,顯然,我們的情緒在影響著腸胃功能。
所以,想要保護胃部健康,除了飲食上遵循按時就餐、清淡飲食、品種豐富的原則外,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非常重要。
4、
當胃病發作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直接吃胃藥,但是胃藥只是暫時緩解,而且吃胃藥太「霸道」,日常養胃的食物效果又來的太慢,難道就沒有一種既有效又溫和的養胃方法嗎?
民間常說:胃病是三分治七分養,「養」——除了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還可以用一些有功效的食物或中藥材進行調理。
呵護胃健康·三七有絕招
1、雞內金
中醫認為它入胃經、小腸經和膀胱經。臨床研究發現,它有提高胃液分泌量、酸度和消化能力的作用,可以讓胃的蠕動得到加強、排空加快。它對於米麵、肉食等食物帶來的食滯之症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它的安全性很高,很多時候被用來治療小兒的消化不良。所以,雞內金仿佛是一針胃的強心劑,給胃增添動力。
雞內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癒。又凡虛勞之證,其經絡多瘀滯,加雞內金於滋補藥中,以化其經絡之瘀滯,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見者,尤為要藥。蓋以能助當歸、白芍以通經,又能助健補脾胃之藥,多進飲食以生血也。
2、山楂
山楂,亦食亦藥
山楂之所以為我們所熟知是因為冰糖葫蘆,但其實山楂還是一種中藥材,其味酸甘,性微溫,屬肝膽脾經。通常山楂為人所知的作用是消食、開胃、健胃。吃多了胃脹可以吃一點山楂來緩解,原理就是利用山楂的消食。但是山楂雖小,作用卻不僅僅只有消食、開胃這麼簡單。
中醫一直在對山楂的藥理進行研究,發現山楂還有降血脂、抗腫瘤、抗癌、抗衰老、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中山楂的降血脂和抗腫瘤的功效尤為明顯。中醫建議,老人家們在血脂有點偏高時,可以適量地食用山楂,起到一定的降血脂的作用。目前市面上也已經出現了以山楂為原料的山楂降脂片,中醫提醒,老人在發現血脂明顯高於正常值時,一定要及時就醫,藥品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能單純靠山楂食療降脂。另外,平日常吃山楂,對於心血管疾病、腫瘤等有預防保健作用。
3、茯苓
茯苓。茯苓味甘、淡、百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除溼利水,還有抗衰度老的作用。除了最常見的茯苓餅,還可以將茯苓打磨成粉後放入粥中食用知,或拌蜂蜜後抹到糕點上蒸熟食用。《本草綱目》道中記載著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專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屬,言其功也。
茯苓+雞內金+山楂
三種食材科學搭配養胃梗健康
這三種食材放到一起的比例又是多少呢?有沒有一種產品能把三種食材結合到一起呢?
今天就給大家送來福利,搜遍全網找到這款山楂六物膏,由麥芽,山藥,陳皮,雞內金,山楂,茯苓六種食材所組成,可粗而配比更進康。
溫馨提示:孕婦及2歲以下兒童禁用
健脾胃雙穴:足三裡穴和腹哀穴
1、熟知的穴位:足三裡穴
足三裡是我們所熟知的穴位,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脛骨邊緣,距脛骨前嵴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專門治療胃的病症,比如胃脹、胃痛、食慾下降等。
當出現胃疼的時候,裡面是痙攣的狀態,腹壁腹肌都會收縮。在胸部的胸廓到骨盆的髂骨、恥骨之間,只有腹直肌是縱行的,當腹直肌收縮,人就會前傾。人處於前傾位的時候,小腿正面那塊肌肉叫脛骨前肌,即足三裡經過的肌肉,就會收縮,在肌肉上的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等胃腸的下合穴就會出現反應。
2、錯過的穴位:腹哀穴
程博士給出的第一個錯過的穴位是腹哀穴,並說,在有些時候,腹哀穴比足三裡穴對脾胃的幫助會更大。腹哀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脾主肌肉四肢,肌肉附著在腹腔的臟器之上,肌肉的張力影響腹腔的壓力,腹腔壓力正常,胃腸的蠕動才有正常的節律。
腹直肌是腹部、胸廓和髂骨、恥骨相互聯繫的縱行的肌肉,附著在肋骨下方的位置。腹哀穴位於腹部中線旁開四指,肋骨下緣的地方,觸摸肋骨下緣會摸到明顯的顆粒感。
肌肉附著在骨頭邊上,有筋膜,經常拉拽,會出現一些炎性的反應,皺褶或陽性點,腹哀穴剛好位於這種特殊的陽性點關鍵部位上,經常按一按,有利於緩解胃腸不適。
【按摩手法】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緣,手掌凸起來,用掌指關節骨頭位置,放到肋骨的邊上,沿著肋骨的邊緣擦。
【作用】加速胃腸蠕動,緩解胃腸不適。
【注意】不要隔著太厚的衣服,最好直接放在皮膚表面,速度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