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懷孕,不少人都會想像到寶寶出生後可愛的模樣,殊不知為了這個小生命的到來,孕媽媽在懷孕期間要遭受的種種磨難~
除了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之外,不少孕媽媽還會經歷一個身體的「膨脹期」——水腫。
孕期變「腫」,其實多是孕期水腫所引起的,常見於妊娠後期,多發生於腳掌、腳踝、小腿等人體較低處部位,有時臉部也可以見到輕微水腫。
為什麼孕期會出現這種變化呢?
孕期水腫正常嗎?
孕期水腫的發生,是由於孕期血管內的液體成分滲出血管,積聚到組織間隙而致。
多數的孕期水腫都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也不排除一些是病理原因所致的水腫,如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合併腎臟疾病等,也可導致孕媽媽在孕期出現水腫。
那麼孕媽媽怎麼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水腫,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什麼是「生理性水腫」?
所謂生理性水腫,主要是由於子宮壓迫造成的。孕期不斷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從心臟經骨盆到雙腿的血管,血液和淋巴液循環不暢,代謝不良,導致腿部組織體液淤積,一般多發生在腳踝或膝蓋以下。
腫脹的手腳,做事和走路都覺得不方便,通常準媽媽在早晨起床時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在經過白天久站和夜間活動量減少後,大約在晚上睡覺前,水腫症狀就會比較明顯,但生理性水腫大致是不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的,這種水腫產後會自愈,所以不需要太擔心。
什麼是「病理性水腫」?
病理性水腫則是由疾病引起的,例如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腎臟病、心臟病或其他肝臟方面的疾病。這些疾病不僅會影響孕婦的身體健康,還會對胎兒的發育造成一定影響,最常見的就是胎兒發育遲緩、早產等。
病理性水腫的症狀,呈現在腿部,雙手、臉部、腹部等,皮膚呈暗藍色,而且全身狀態不佳,常伴有頭暈、眼花、耳鳴、四肢無力等症狀。
重點提醒:一定要預防孕期貧血的發生,這是孕期妊高症發生的一大主因。因為懷孕後,為了滿足胎兒的營養供給,準媽媽的血容量會有所增加,但貧血的孕媽們血漿含量明顯高於血紅蛋白含量,會改變血管細胞壁的通透性,導致體液外滲。
因此,孕期出現水腫最好還是到醫院由專業的醫生去判斷,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如何緩解孕期水腫?
若為生理性水腫,準媽媽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緩解:
合理安排休息和運動
生理性水腫在久坐或長時間站立後出現,在休息後可得到緩解,因此孕媽媽要合理安排好休息和運動,不宜長時間久坐或站立,站立時間久了後要適當坐下來休息會,坐的時間長了也要站起來換換姿勢,活動一下雙腿。
注意臥躺姿勢
到了孕晚期後,為了避免增大的子宮對下肢靜脈的壓迫,減少血液回流的阻力,孕媽媽可以採取左側臥位的姿勢,另外,把腳墊高15度左右也可使下肢血液回流改善,使浮腫減輕。
按摩小腿
飯後休息時,準爸爸可以幫準媽媽捏捏小腿和腳,這不僅可以增進夫妻間的感情,還可以幫助預防和消除水腫。
此外,
合理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孕媽媽在飲食上要注意低鹽高蛋白飲食,儘量少吃甚至不吃一些含鹽量較高的醃製品,多進食一些肉、蛋、魚、奶及奶製品、大豆及豆製品等優質蛋白豐富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難消化和易脹氣食物。
有關預約產檢、就診等問題,可以隨時詳詢在線客服,預約好後直接來我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