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洛陽市開元大道220號,聳立著兩棟鋼筋水泥裸露的爛尾樓。按照建設規劃,這裡是河南恆和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和公司)開發的恆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項目。但如今,這個坐落在洛陽繁華商務中心地帶的建築項目,停工已達5年。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樓盤爛尾是由於原開發商資金斷裂,在破產重整過程中,重整投資人資格產生糾紛,遲遲未定。一家曾被確定為重整投資人的公司因資金支付等問題被取消資格。目前,新一輪重整投資人招募已經開始,爛尾樓或迎轉機。
洛陽市繁華地段樓盤已爛尾五年
恆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項目(下稱恆和商務中心)位於洛陽市最繁華的位置——洛龍區開元大道中段,距離洛陽市政府僅約500米,這裡高樓林立,聚集了多家商場和寫字樓。
但恆和商務中心卻與周邊的繁華格格不入。它由一座球形建築和一座高樓組成,鋼筋水泥裸露,大門緊閉,工地沉寂,處於「爛尾」狀態。根據《河南恆和置業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意向投資人招募公告》,這棟爛尾樓南部為高58米的10層球形會展中心,會展中心主體已完工;北側原設計高221米42層的商務辦公樓,主體已建至38層。
「球狀建築的主體蓋完了,後面的樓還有三四層結構沒蓋。後續就是裝修,弄玻璃幕牆。」一名駐留現場的工人透露,目前整個工程項目處於「暫時停工」的狀態,他未接到何時繼續開工的通知。
一位當地計程車司機張師傅對新京報記者說,「那棟樓『爛』在那裡很久了,至少也有個五年吧。」
新京報記者致電洛陽市洛龍區房地產市場監管投訴電話,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恆和商務中心於2011年6月開工建設,由於開發商恆和公司未完善相應的施工手續,且拖延支付工程價款,項目於2015年2月停工至今。後來,恆和公司因為資金鍊斷裂等問題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如果沒爛尾,恆和商務中心原本有機會成為洛陽市的地標建築。據《洛陽晚報》此前報導,2016年,高210米的洛陽正大國際城市廣場暨市民中心項目東區7號樓封頂,帶領洛陽市進入「200米以上高樓時代」。而恆和商務中心比它還要高出10餘米。
「市政府區域是洛陽市房價最高的地方之一。」從事洛龍區房產銷售多年的地產中介李先生說,近年來該地段房價不斷上漲,爛尾樓附近的正大國際廣場租賃價格為近2元/平方米/天,能達到較遠地段其他寫字樓的近3倍。李先生估計,如果恆和商務中心項目沒有爛尾,其寫字樓價格應與正大國際廣場相當。
11月17日,位於河南洛陽市開元大道220號的恆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項目,停工已達五年。新京報記者 陳雯莉 攝
第一家重整投資人資格被取消
梳理恆和商務中心項目相關資料可知,2018年4月10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恆和公司的破產清算申請;同年4月11日,指定河南兩家律師事務所共同擔任恆和公司管理人;2019年7月18日,洛陽中院裁定對恆和公司進行重整。而恆和公司的主要資產,就是爛尾多年的恆和商務中心項目。
重整程序的關鍵一環是引入重整投資人,來提供企業繼續經營所需資金,解決企業短期財務困境,盤活資產。2019年7月30日,恆和公司管理人發布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的公告,河南省經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經協資產)報了名。
「在這期間我們是唯一的報名人。」經協資產總經理馬浩添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很早就與恆和公司管理人接觸,在協商後籤署了投資協議。2019年8月15日,恆和公司管理人發布通知書告知,經協資產經過審核,成為恆和公司重整投資人。
「確定完投資人(資格)以後,重整計劃就正式轉入執行階段了。」馬浩添說,他們委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第六冶金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六冶)進行恆和商務中心的後期工程建設。
然而,中國六冶還沒開工,經協資產的重整投資人資格就被動搖了。
當年10月,因為支付方式的問題,經協資產兩次收到管理人通知,要求其以現金形式支付相關費用,但經協資產並未遵循管理人的要求。
到了2020年4月3日,恆和公司的債權人之一、河南省前進化工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前進化工)申請召開債權人會議,提出取消經協資產的重整投資人資格。公開資料顯示,前進化工的債權額超過恆和公司債權總額的四分之一。
隨後,經過恆和公司第五次債權人會議表決,經協資產的重整投資人資格被取消。一份洛陽中院後來的民事裁定書顯示,本次債權人會議所代表的債權額佔無財產擔保債權總額的85.38%,同意取消經協資產作為重整投資人的人數過半。「重大事項交由債權人會議表決是體現債權人意志的基本原則……關於『取消經協公司重整投資人資格』議項合法。」
11月11日,爛尾的恆和國際商務會展中心項目。新京報記者 陳雯莉 攝
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成爭議焦點
支付方式的爭議主要集中在經協資產使用的電子商業承兌匯票上。
按照《重整投資協議》,經協資產應在確定了重整投資人資格之後30個工作日內支付1.5億元,其中1億元為工程建設費,5000萬元為對價款中的首批對價款(含前期支付的保證金)。但經協資產支付了5000萬元的現金,另外1億為電子商業承兌匯票。
一位債權人透露,在第五次債權人會議上,這一支付形式被前進化工認為是經協資產實力不足的體現。他表示,當時恆和公司的債主們也分成了兩派,一部分支持經協資產,因為項目拖的時間太長,好不容易才啟動重整工作,不想讓進度停下;另一部分支持前進化工,認為如果經協資產真有實力對爛尾樓盤進行重整,就應該拿出全額現金。
公開資料顯示,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是指出票人依託電子商業匯票系統,以數據電文形式製作的,由銀行承兌後在指定日期支付確定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電子商業承兌匯票在工程行業是經常用到的。」另一位債權人對新京報記者說,經協資產支付的1億元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是用於支付工程建設,並非債權人的賠付款,所以沒有什麼不妥。
但這一支付形式並非毫無風險。「不認(電子商業承兌匯票)也能理解,畢竟這是變現能力較差的一種支付工具。」一位金融業資深從業者張女士向新京報記者解釋,電子商業承兌匯票帶有一定風險性。一般情況下,企業經過貸前調查之後從銀行開出電子商業承兌匯票,無須繳納保證金。電子商業承兌匯票只能到期支付,要想提前置換需要貼現,從而損失因貼現利率導致的費用。如果開票人遭遇破產或帳戶被凍結等經營問題,那麼收票人在匯票到期後就可能沒辦法兌付現金,需要尋求法律途徑解決。
多年從事破產法律業務的律師宋亮也表示,如果商業承兌匯票到期未能兌付的,在刑事方面就有可能構成票據詐騙罪。但他同時認為,就經協資產的情況而言,如果在沒有其他相應證據充分證明經協資產無支付能力的情況下,僅憑經協資產採用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方式支付重整投資款就認定其無經濟實力進行重整,這是缺乏合理性的。
「在我們重整計劃當中並沒有約定必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支付後續建設資金,我們使用這種支付方式,這也是在國家法定範圍之內的。」馬浩添說,幾家意向合作的施工單位都表示願意接受這種支付方式;管理人最初也是接受這種支付方式的,因為在支付5天後即2019年9月30日,管理人再次通知明確了經協資產的重整投資人資格。
新京報記者翻閱恆和公司重整計劃看到,該計劃註明了重整投資人的基本條件、確定方式、報價條件的設定、報價支付期限設定等內容,但對支付方式沒有明確限定。另外,在《重整投資協議》中,同樣只寫了項目再投資價款和支付時間,沒有註明價款的支付方式。
然而,2019年10月22日和2019年10月30日,經協資產兩次收到管理人通知,要求其在當月31日之前將1億元電子商業承兌匯票置換成1億元現金。最終,經協資產沒有置換,它在後來回應管理人的文書中稱,恆和公司破產重整計劃方案未明確後續建設資金以何種支付方式支付,經協資產開具的商業承兌匯票完全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但這一回應未能改變其在第五次債權人會議上被取消重整投資人資格的結果。
11月11日,經協資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公司。新京報記者 陳雯莉 攝
開啟新一輪重整投資人資格招募
目前,新一輪重整投資人招募已經開始。11月28日,恆和公司管理人再一次發布意向投資人招募公告。一位恆和公司的債權人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到12月15日18時報名截止,只有一家公司報名。經協資產並未報名。
「如果我再走公開招募程序,那不相當於我認可他們之前的做法是對的嗎?」馬浩添說,經協資產是通過合法程序取得的重整投資人資格,此前被取消資格的決議是無效的,所以「我不能報名,我報名就承認他們是對的了」。
馬浩添稱,因為重整投資人資格被取消,公司面臨至少8000萬元的損失,其中包括與項目施工方中國六冶的違約賠償金超5000萬元。「現在給我們造成的損失怎麼解決?中國六冶的損失誰來負責?」他表示,經協資產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訴。
新京報記者採訪中國六冶恆和項目負責人了解到,由於經協資產的重整投資人資格被取消,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在11月26日給他們發出搬離通知。目前施工方已全部搬離現場,相關人員暫時租住在洛陽的民房裡。
而這座位於市中心的爛尾樓接下來將再一次經歷前面的流程。恆和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根據重整投資人評選流程,接下來管理人、債權人等將對報名的公司進行考察,經表決後或將成為下一個重整投資人。不過,現在能否按照正常流程走還是個未知數,「因為前面經協資產的事情還沒解決,現在又『拽』一個進來事情會很麻煩。」
圍繞著該項目,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恆和公司管理人及前進化工了解情況,雙方均未接受採訪。記者發函給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截至發稿時未收到回復。
(原標題:洛陽市中心地帶一商務樓爛尾五年,目前仍未確定重整投資人)
(責任編輯:宮璞_HN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