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五年內全國亂收費15億元
南方網訊 在許多地方,教育亂收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不僅行業內心知肚明,就連眾多家長也似乎默許了。學校這個曾經被稱為「天底下最神聖的地方」正在演變成一個餵不飽的「無底洞」。
今年上半年,石家莊市紀委對全市中小學收費及使用情況進行突擊檢查,檢查結果令人震驚:僅市屬5所重點中學,就查出違規資金3000多萬元,數額之大令人咋舌。而教育部的抽查結果更讓人吃驚:在過去5年內,全國中小學亂收費高達15億元,清退10億元。據統計,教育收費問題在全國已連續3年成為價格投訴的頭號熱點,在所有的立案價格違法案件中,教育亂收費的比例已接近30%。
●原因 缺乏監督+經費困難+資金截留
學校亂收費為什麼屢禁不止,乃至成了盡人皆知卻又無可奈何的一個「痼疾」?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學校受利益驅動,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石家莊市紀委一位工作人員私下對記者說,這次之所以能查出3000多萬元來,沒有市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實上,每年去各所學校檢查收費情況的部門並不少,但最後往往都流於形式。很多執法人員把檢查當成了和學校處好關係的一種途徑。一所學校的校長,尤其是重點學校的校長,能力往往是「通天」的。上至領導,下至百姓,誰家沒有孩子上學?誰給學校臉色看,學校保不準就會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平頭百姓擔心的,也是執法人員擔心的。
二是各級政府對教育投資嚴重不足,學校自身經費困難。石家莊市一位小學校長說,上級除了工資,發給我們的教育經費是每學期每生10元,快10年了,幾乎沒增加過,還不夠交水電費的。省會尚且如此,偏遠的鄉村更可想而知。承德市灤平縣安純溝門中心校小白旗學校校長張世平說,他在教育戰線工作20多年,從沒見過發放教育經費,學校維持運轉就靠雜費。
教育界有關人士說,經費不足,還要辦教育,就要允許學校「多渠道籌資」,讓學校「多渠道」,卻沒有完善、規範的籌資機制,亂收費就不可避免。
三是教育資金被有關部門截留、挪用,某些學校主管部門充當了「盤剝者」的角色。一位中學校長向記者坦言,在教育投入上,教師工資、學校運轉以及必需的建設,都需要資金支持。但這些錢常常在某些方面卡了殼。有時候,甚至連學雜費此類專項收入也被有些單位和部門擠佔挪用了。
在滄州市南皮縣,雜費是農村中小學惟一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這點錢全部用在學校身上都捉襟見肘,但鄉鎮文教室還要從中分一杯羹,每年要從每個學校「盤剝」50%。即使剩餘的一半雜費,也同樣由鄉鎮教研室瓜分一部分。一些校長對記者透露說,上級每年「強賣」給學校各種教學用具,這些錢全從這些雜費中扣。1999年,當地一所小學在被七扣八扣後,發現自己不僅分不到今年的雜費,反而還欠下教研室數百元。一位中學校長對記者說,在經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南皮縣許多中小學維持運轉靠的就是向學生亂收費。
在接受採訪時,河北省教育廳一位人士曾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教育亂收費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整治好的,背後與許多現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像一個無底黑洞,要徹底改變非得多面下手動真格才行。
就近入學政策忽略學校差距
中小學亂收費數額越來越高,問題的原因越來越複雜,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北京市紀委研究室的研究人員也說出了部分緣由。
這位研究人員說,中小學亂收費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原國家教委在全國推行中小學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後出現的。在此之前,中小學基本不存在亂收費的現象。當時,國家教委推行此項改革的理由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二是平等享受教育資源。這些理由,初衷是好的,但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佔有不平等。
以北京為例,由於學校之間存在著明顯差距,北京市形成了市級重點、區級重點和一般學校的格局。從學校布局看,好的中小學大部分集中在城區,尤其相對集中在東城和西城。即使在東城區,好的小學集中在南部,好的中學集中在北部。
目前推行的免試就近入學的政策,沒有注意學校之間差距的現實,忽視學校布局的不均衡。一些地區採取的與之配套的措施,即「電腦派位」等,也存在一些問題。有這樣一個例子,以一個學生家庭為中心畫一個圓,東南西北都有學校,而且好學校非常近,結果電腦給派到既遠又不好的學校,家長只得想方設法找關係。結果導致票子、條子取代了卷子,成為選擇優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
這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中小學各種名目的收費包括捐資助學、單位共建、擇校收費、公辦民助等等。不僅好學校收擇校費,差的學校也收轉檔案費,社會各界對此怨聲載道。治理中小學亂收費也被納入各級紀檢監察工作的視野。北京市紀檢部門近年來雖然對違反規定收費的,嚴懲不貸,清退了一些錢款,處理了一些人,但收效甚微。受處理的校長在教育系統的同行中甚至被譽為「烈士」,認為他們是代眾受過,很難起到警示作用;被清退的錢,家長又偷偷送回來,怕孩子受牽連。
用百姓交的錢來辦教育
另一個現象是,由於中小學都在區縣的管理之下,各區縣政府把學生捐資助學等在亂收費項目中交來的錢,作為教育經費衝抵教育投入。據調查,北京某重點中學區財政只投入28%,自籌資金達72%,基本上靠收來的錢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和省市儘管喊破嗓子,下面也無動於衷,區縣政府的利益已經和中小學亂收費捆在一起了。用老百姓交來的錢辦教育,已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
這位研究人員還說,政府人員對中小學亂收費問題進行調研,總能聽到學校的訴苦,政府對教育投入不夠,並能舉出一系列很有說服力的事例,學校不是在亂收費,而是家長不按國家規定「就近入學」,亂擇校、亂交費,學校領導不會直接說出用收來的錢衝抵教育經費投入這個奧妙。結果,各級領導調研得出的結論總跳不出「在加強查處的同時,增加財政投入,縮小學校之間差距」的套路。
●聲音 等級不除擇校不止
國家法規明令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就近入學,禁止擇校;教育部門又制定嚴密的評估體系,把公辦學校劃出層次分明的等級——薄弱學校、普通學校、區級學校、市級學校、省級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如此自相矛盾,怎能叫老百姓不擇校?此間人士呼籲:建立於精英教育時代的學校等級制度該改改了!
學校等級評定,根據無非是學校基礎設施和師資質量。高等級學校是長期高強度投入的產物,學校等級評估中每一分的取得,背後都是巨大的經濟支撐。雖然現在政府財政投入不再像過去那樣向名校傾斜,但廣東各地都有類似的規定,捐資助學收入用於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設備購置。去年起廣東省推行學校收費「一費制」,等級越高,學雜費收費標準也越高。於是出現這樣的循環:高等級學校——高額贊助和學雜費收入——更優質學位、更高等級——更高額贊助和學雜費收入。有調查顯示,有的薄弱學校全校的資產,甚至比不上省級學校的一間課室。名校已把寬帶接到學生課桌,弱校的孩子還沒摸過滑鼠;名校學生在400米標準塑膠跑道競逐,弱校孩子在馬路做操;名校大大方方給辦公室、教室安裝空調,弱校向家長收幾十塊錢安裝電風扇卻要受批評查處。
各名校把「×級學校」的金匾氣派十足地懸掛在學校大門,明明白白地向社會公示著學校有優劣。廣州一位私營企業主對記者說:花兩三萬元買一個學位,獲得學校幾千萬元資產6年的使用權,優秀教師6年的教導,從投資回報的角度說,絕對超值。媒體上常有言論呼籲家長要「理性消費」,不要盲目擇校,難道無視教育主管部門的科學權威的評級,聽天由命稀裡糊塗地接受地段學校,就是「理性」?
廣州市統計局萬戶居民家庭調查網絡早兩年所作的專項抽樣調查顯示,廣州市有子女正在接受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家庭中,有13.7%為子女繳納過贊助費(學校建設費)。「名校存在,擇校不止」是不爭的現實。
如何解開中小學名校招生「死結」,業內人士開出處方:
——淡化、逐步取消學校等級評定製度,建立公辦學校統一標準,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
——名校所收捐資助學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用於薄弱學校和普通學校改造、達標。
——推進師資校際交流。學校之間硬體設施的不平衡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打破,目前可以參照公務員輪崗的做法,校長、教師在不同等級學校之間進行校際交流,縮短師資水平的校際差別。
——以公開促公平,等級學校招生方案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家長自述
「孩子剛上高中,我就花了10萬元」
「孩子剛上高中,我就花了近10萬元,其實我也不願意,但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只要能讓他受到好的教育,多花點錢我也認了。」
臨近中考招生結束,記者在廣西南寧市採訪了一位既交納了擇校費,同時又「自願」捐資助學的家長(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我們暫且隱去其姓名),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是搞工程的,自己只讀到初中畢業。全家戶口都在河池,由於長年東奔西跑,戶口遷移手續麻煩,只能交納擇校費和捐資助學來保證孩子上學讀書。
「說到捐資助學,我可比你清楚多了。擇校費和自願捐助不是一回事,擇校費是學校對跨學區學生收取的費用,這個價錢往往隨行就市,每3年至4年左右就要上升一個臺階,捐資助學則是學校臨時舉行各種活動時收取的費用,雖說是完全憑家長自願交納,但至少也在3000元以上。交少了,既擔心學校看不起我們,也擔心孩子得不到老師的照顧。
「從讀小學開始,我們每年都要交納不菲的擇校費。孩子他媽算過這樣一筆帳:念小學每年需要交納2000元『借讀費』,6年下來就是1.2萬元,加上學校建設教學樓臨時要求我們捐助的6000元,光是上小學就花費了1.8萬元。
「2000年,我終於把戶口遷移到南寧,本以為這下不用交納擇校費了,又想讓孩子到比較好的學校讀書,可按教育局的規定屬於跨學區,還要交錢。家裡又拿出3萬元,讓他讀上了重點初中。
「初中畢業了,本以為孩子考分這麼高,一定不用交錢了。可沒想到報名複試的時候,招生老師看了看檔案,冷冷地問我們:你們願意交納多少贊助費?我當場就傻了眼:考上了還要交納贊助費。一咬牙,我在『自願捐助』一欄裡填下了4萬元。這樣算下來,孩子剛上高中,我就已經花了8.8萬元,加上正常學費,總共不下10萬元。
「光是懂得交納贊助費還不行,還要找到一定的關係,這樣才能萬無一失。知情人告訴我,對重點學校來說捐款四五萬元不過是『毛毛雨』,就是捐上10萬元、20萬元的也大有人在。為了找關係,我又另外請客送禮,花了近3萬元來疏通關係。
「讓我納悶的是,學校收錢後只開具收款收據,從來沒有開具正式發票,我們手裡也沒有任何憑證。我們給學校的捐款到底用到哪裡去了,我曾經拐彎抹角地打聽過,可誰也說不清楚,這可是一筆糊塗帳。南寧市教育局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捐資助學款30%用於政府調節,70%用於所在學校的建設,這不過是個大數,我們心裡還是沒底。
「在我老家捐款辦學,學校都要張貼紅榜公布捐款家長姓名、捐款數目,有的鄉村小學和鄉鎮中學還要專門樹碑立傳,這樣的方式大夥心裡服氣。為什麼城裡學校就不能學學這樣做?」 (編輯: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