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好棒!"——靖州苗族歌鼟代表團赴義大利展演側記

2020-12-13 湖南在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雷鴻濤

通訊員 張景武 王純一 龍星

「靖州是我們的友好城市,誠懇邀請你們常年參加我市舉辦的世界非遺展演展示活動。」4月4日,一封由義大利阿格裡真託市市長費涅多發出的邀請函,寄到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費涅多還對前不久靖州苗族歌鼟代表團赴義大利參加展演表示感謝。

應義大利第73屆杏花節組委會邀請,靖州苗族歌鼟代表團於3月3日至12日在義大利阿格裡真託市、巴勒莫市,參加了多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現了以靖州苗族歌鼟為主的中國苗侗文化,獲得優勝獎。

非遺文化出國門放異彩

「阿哥阿妹,快來相歌哦……」羅馬時間3月10日晚11時,阿格裡真託市歌劇院,隨著15名靖州苗族歌鼟演員演唱的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民歌如天籟之聲傳出,劇場響起潮水般的掌聲。

杏花節,是義大利西西里島阿格裡真託市在杏花開放時節舉辦的文化旅遊節。期間,邀請世界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具有優異人文價值」的神殿之谷考古景觀公園,進行展演展示、交流探討。

靖州是我國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縣,擁有眾多的獨具特色的苗侗文化資源。靖州苗族歌鼟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靖州鍬裡地區花衣苗傳唱多年的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民歌,被稱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這是中國第一次受邀參加義大利世界非遺展演活動。代表團確定了「以展演國家非遺苗族歌鼟為主,同時展演省級非遺苗侗歌舞,苗侗結合、動靜相宜、突出主題、展現特色」的參展原則,並創作了3支蘆笙樂曲,搜集了3首本地地苗、侗背景音樂,選擇了6首無伴奏苗族歌鼟曲段。

展演現場,無論是手捧原生態樂器蘆笙、吹出雄渾高亢曲調的中國男演員出場,還是一手持花傘、一手抖花帕、身著民族服飾的中國女演員出場,總能帶給觀眾驚喜。當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民歌將苗族阿哥阿妹玩山、戀愛的情景生動展現時,獲得觀眾熱烈掌聲。

「你好」之聲傳遍西西里島

靖州苗族歌鼟代表團與義大利、喬治亞、印度等國的演出團隊成員交流民族樂器、舞蹈技藝。國外演員對用大小竹筒製成的蘆笙,能奏出豐富的樂符感到十分驚奇。代表團團員申先平、姚程剛、謝第枝熱情地教他們演奏蘆笙。一位喬治亞演員不到3分鐘,就用蘆笙吹奏出了《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他伸出大拇指誇讚:「蘆笙,好棒!」

當代表團團員對印度舞、義大利多管樂器感興趣時,對方也紛紛教他們演奏,歌舞藝術成為了超越國界、突破語言障礙的交流橋梁。

義大利大學生蘿拉深有感觸地說:「中國的民族服飾太漂亮了,姑娘們的舞蹈也很漂亮。」

為展示中國人民的良好形象,從領隊到隊員,靖州苗族歌鼟代表團一言一行都熱情而適度、大方而守禮。

在遊行展示活動中,團員們除了表演精彩的文藝節目,還不斷向道路兩旁的觀眾揮手示意,連連說出「你好」。「你好」,這句中國問候語在阿格裡真託市、巴勒莫市成為除「翹」(義大利語「你好」)以外流傳最廣的問候語。

多家國外媒體對代表團的表演進行了採訪報導。阿格裡真託市市長費涅多對代表團領隊說:「感謝中國派出了這麼有特色的一支隊伍參加演出,讓我們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懷化靖州:以梅為媒,深耕苗侗文化(圖)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地筍苗寨。 記者 童迪 攝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於湘黔桂三省(區)接邊區域,湖南省西南部。靖州是苗、侗祖地,苗侗文化源遠流長,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靖州苗族歌鼟被譽為「原生態民族活化石」。  靖州同時也是中國的楊梅之鄉。據記者了解,靖州一直很重視楊梅「一條龍」生產,在不斷拓寬楊梅市場的同時,也「以梅為媒」,深耕、傳播侗鄉苗寨特色文化。
  • 【湖南51個扶貧工作重點縣簡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靖州縣域總面積2210平方公裡,轄11個鄉鎮、1個國有林場,總人口27萬,其中苗侗人口佔74%,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全國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縣。舊時蓋房上梁有「上梁歌」。香噴噴的酸菜、油茶、米酒及糯米做成的「蓋籮粑」、「富貴粑」、「賀喜粑」、「懶漢粑」等風味小吃。苗民侗民頭戴繡花頭帕,身穿繡花衣、繡花褲、繡花鞋,佩戴的銀冠、銀簪、銀花和銀制耳環、項圈、項鍊、銀扣、手鐲、戒指。
  • 靖州美文:地筍是一縷美麗的鄉愁
    地筍的早晨-王高潮  世人皆知,苗族是勤勞智慧、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地筍苗族自古「以飯養身、以歌養心」,男女老少人人擅長且喜愛唱歌,人們喜慶節日以歌相賀;男女相戀以歌為媒;生活、勞動以歌傳言;敘述苗史以歌相傳。他們見物生情,隨機應變,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通過歌聲娓娓道來,代代相傳的苗族先祖的歷史往事被賦予神奇的色彩……無論田間地頭、茶棚火塘,或是涼亭山坳都是他們唱歌的場所。
  • 苗族蘆笙有什麼音樂特色?一文淺談告訴你
    苗族蘆笙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非常重要的笙簧類樂器。吳學源教授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雲南卷》中非常詳盡地介紹了苗族蘆笙的製作工藝,相信這種製作工藝是在雲南省範圍內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但是在作者的田野考察中發現,由於受到地域環境、材料的備用、民族支系的傳統習慣等差異,各地的苗族蘆笙在製作工藝細節上又存在一些差異。2017年8月,作者考察了文山市、紅河州金平縣和屏邊縣三地的苗族蘆笙製作藝人,從而對雲南苗族蘆笙的製作工藝、音響特徵、音樂形態和調音方式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
  • 聽蘆笙觀鬥馬,廣西這裡的節日太嗨了!
    2019第十九屆中國·融水苗族蘆笙鬥馬節盛大開幕活動現場,歌聲嘹亮。開幕式由《幸福中國一起走》、《蘆笙歡歌》、《非遺文化展演》三個篇章組成。結合該縣今年「文旅新融合助推脫貧攻堅」的活動主題,苗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首次登上舞臺,呈現在大家眼前。出場的祭師隊展示了神秘的苗山祭祀文化。
  • 蘆笙鋼琴合鳴 上海越劇院新作《山海情深》美琪大戲院登臺
    一邊是鋼琴獨奏,另一邊是穿著民族服裝的藝術家吹奏蘆笙,舞臺中央,時裝設計師蔣蔚通過投影欣賞來自貴州的竹編產品,歡鬧的苗族慶典音樂響起,拉開上海越劇院《山海情深》在美琪大戲院演出大幕。昨晚,《山海情深》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劇目,亮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 全力構築特色區域文化高地 ——靖州探索發展飛山文化紀實
    靖州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科學研判,從探索飛山文化著手,連續三年組織召開中國飛山文化旅遊學術座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匯聚靖州,共同探求飛山文化的奧義。在多位專家、學者的探討、交流中,王震中、馬中洪、陽國勝、鄧煬等多位專家根據《靖州縣誌》記載飛山之獨特形狀、宋人毛漸所收藏的《古三墳。
  • 縣幼兒園:弘揚民族文化 感受苗族服飾風採
    精美的腰帶幼兒們與老師合影留念靖州融媒體中心10月12日訊(記者 王璨 通訊員 胡珍)10月12日,靖州苗錦苗繡傳習所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縣幼兒園大班的幼兒們。大家被精美的苗族服飾吸引,體會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織錦老師的介紹下,幼兒們了解了苗族傳統服飾的產生、製作過程。在織布機前,老師還現場示範苗族織錦的通經斷緯法,苗族織錦圖案豐富、色彩絢麗,常見的有菱形、幾何紋,字紋、團花等。
  • 廣西苗族兄弟鬥馬迎新年
    阿英/Photocome  趕坡會是居住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兄弟隆重的節日各個坡會主要活動都包括蘆笙踩堂、鬥馬、鬥牛、鬥鳥等。  一到坡會的日子,各村各寨的隊伍就從四面八方湧到蘆笙坪上,在各自的蘆笙柱下祭祀、踩堂,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蘆笙坪是坡會的主要活動場所,蘆笙坪上立著各個寨子的蘆笙柱。蘆笙柱頂立有一隻寓意吉祥的鳥,柱身盤著一條金龍,蘆笙柱是神聖的象徵。蘆笙是苗族兄弟就地取材用竹子製成的樂器,是苗家生命的組成部分。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中國丹寨非遺周」長桌宴昨天起,在歡快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聲中,身著傳統苗族節日盛裝苗家群眾沿著丹寨萬達小鎮進行巡遊,同時伴以激情的非遺舞蹈——錦雞舞,期間還有紀念苗族先祖戰神蚩尤的祭尤節、講述苗族先民遷徙史詩的大型苗族歌舞情景式體驗劇
  • 九黎族的後裔——苗族的歷史與風俗揭秘
    據史料記載,苗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他們的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蚩尤,至今在貴州的許多苗鄉裡仍然流傳著關於蚩尤的傳說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後來失傳 。《苗族古歌》中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及民族文化遷徙秘密容易暴露給敵人,不得已將文字焚燒,抹去,文字後來也就隨之丟失了,只留下了幾個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 靖州雕花蜜餞入選
    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申報的雕花蜜餞製作技藝入選。目前進入公示階段,公示期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靖州雕花蜜餞製作技藝源於五代末年,世代相傳,是靖州獨特的地方傳統工藝茶點,也是美食文化與民族文化完美結合的藝術珍品。2009年,靖州雕花蜜餞技藝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2015中國·融水苗族蘆笙鬥馬節開幕 民俗狂歡萬人同樂
    楊志雄攝中新網融水11月7日電(記者 楊志雄張廣權)蘆笙盛裝大巡遊、中華苗族打同年、鬥馬鬥雞比賽、融州風情百家宴……11月7日,中國知名的「蘆笙鬥馬之鄉」——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上演民俗大狂歡,來自海內外的數萬名賓客和當地民眾縱情體驗苗家文化風情。
  • 苗族古歌:歌聲引領我追逐歷史的微光
    古歌令人心存敬畏。貴州的苗族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方言區,語言互不相通,都有自己風格各異的長篇古歌。苗族沒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字,於是通過古歌,將自己輝煌的歷史文化口傳至今。2009年的春夏時節,在麻山苗人的葬禮上,「東郎」(即歌師)徹夜唱誦著一種蒼涼悠遠的古歌,人們仿佛忘卻了現世的一切,靈魂隨著歌律在苗人們篤信的三重天地間遨遊,動情處,東郎和苗人們潸然淚下。這是什麼歌?最早關注它的,是一位名叫楊正江的苗族青年學子。
  • 2018年湘黔「四十八寨」趕歌場唱響靖州巖灣
    巖灣歌場人山人海。 楊語博 攝群眾紛紛拿出手機記錄天籟歌聲。 楊語博 攝苗族歌?表演。 楊語博 攝四十八寨趕歌場已唱響百年。楊語博 攝紅網時刻8月28日訊(靖州分站記者 楊語博) 8月24日,農曆七月十四,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縣大堡子鎮巖灣村,一年一度的「四十八寨趕歌場」如期而至,來自湘黔邊界48寨的數千名苗侗同胞身著盛裝,齊聚巖灣歌場,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唱響「百年巖灣歌場」。
  • 九境臺清雅醬香酒:苗族節日與酒㈠
    九境臺清雅醬香酒: 苗族節日與酒㈠。苗年是苗族同胞的重要節日,不僅規模大,而且十分隆重。節日前每家除要準備好豐富的甜酒、燒酒、粑粑、粉面、糖果等食品外,還要殺豬宰羊。除夕,要派人抱一隻大公雞到村邊路口去迎接祖先的靈魂回家過年。
  • 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境內苗族自稱有蒙逗、蒙顓、蒙邶、蒙巴、蒙叟、蒙詩、蒙刷等;他稱有白苗、花苗、青苗、漢苗(偏苗)、紅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廣南縣境內苗族有白苗、偏苗和青苗3個支系。據苗族學者廣南縣政協原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楊忠明考證,廣南的苗族是300多年前由湖南、貴州遷徙而來。
  • 「雲遊非遺③」苗族坡會,鄉土裡綻放的民族風
    「雲遊非遺①」侗族大歌 傳唱千年PART 01苗族系列坡會群融水苗族有個風俗:正月初一不吹蘆笙不出門,初二可吹蘆笙不可出村,而從初三到農曆十七,則是集體活動娛樂的時間。其間,各村寨的男女老少舉家出動,四處趕坡。而到了農曆十八,進入了生產階段,各村寨的蘆笙便封存起來直到秋收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