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 06:20
《龍遊縣誌》載,開洋豆腐乾曾是和小辣椒、發糕齊名的特產,「20世紀40年代初,衢州市龍遊縣城西門劉榮富豆腐店,以豆腐乾內裹開洋,經多道工藝製作。外表黃澤油潤,肉質玉白細膩,富彈性,扭曲成弓形不斷裂,味鮮可口,有『素火腿』之譽。50年代後一度停產,1963年縣豆製品廠恢復生產,但質不如前,近年多為個體戶加工,品質不一,少數加鮮肉餡頗受歡迎。」
龍遊老輩人記憶中的豆腐乾是零食,也是下酒、配粥的佳品,一種奢侈而風靡的食物。在臨靠「通駟橋」與古城牆下,有一豆腐乾叫開洋豆腐乾,從龍遊人嘴裡興盛,沿衢江之水,流傳開去。
有龍遊市民回憶,在旌忠坊,即如今北門菜場大眾路東北巷口,本有一口朝天井,井旁不遠,便是當時賣開洋豆腐乾的店。巷口一83歲的老大爺回憶:「四四方方一小塊,上面印個『胡』字,豆腐乾裡頭包著曬乾的蝦仁,開洋是土話。我年輕時,跟朋友喝酒才買幾塊,一碗酒一塊豆腐乾。那時一塊豆腐乾兩毛,工資才一百多,不便宜,是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零食。逢年過節,龍遊人去走親戚,就帶上一些開洋豆腐乾。傳到附近,尤其在衢州一片,大受歡迎。胡,是店家的姓,算年紀,那人比我大40來歲,要是活著應該有120多歲了。」但見他語氣悠長,飽含思念。
這開洋豆腐乾究竟姓劉姓胡?縣誌所載劉榮富與胡家究竟有何淵源?店主姓胡與如今北門菜場的「胡記」,西門菜場豆腐商販口中所說的「胡瑞榮」有關?記者在菜場轉一圈,與一些年紀較大的市民聊起,他們這樣說:「我小時聽長輩說過,劉榮富是胡瑞榮的舅公。」「劉榮富賣的豆腐乾上也印胡字!那印豆腐的錫印出自劉榮富之手。」「除了加開洋,那些豆腐乾裡還加過火腿,不過味道沒加開洋的好」「最早做豆腐的是胡學華和劉榮富,劉永富是胡學華的大舅子!」「胡瑞榮是龍鋼的,下崗後才賣的豆腐,得去龍鋼宿舍打聽。」……原來,這賣豆腐的「劉麻子」和「豆腐胡」本是一家,若尚有後人在續祖業,算來應歷三代。
老輩口口相傳,開洋豆腐乾曾在靈山江畔、「河西街」菜市、西門、衢江畔、老火車站一帶售賣;其價格也從幾分錢到三毛多。如今在西門、北門菜市場多家售賣的,大多源自老豆製品廠員工、胡家轉讓、當時胡劉家做豆腐的幫工,並加以改良。
據說,胡瑞榮已舉家遷往舟山隨女兒住,找他恐怕不容易。在北門菜場、幸福路52號各有一塊「胡記」招牌,販售者將供貨點指向學前巷6號。主人叫胡遊軍,他說:「家父胡昌榮是胡學華么子,父親和爺爺差約50歲;胡瑞榮是父親兄弟胡功林之子,與胡昌榮差7歲。伯伯胡功林便是縣誌中所載的豆製品廠廠長。按輩分,我與胡瑞榮同輩,劉榮富是我們舅公,是爺爺妻子劉雨鳳的兄長。」按祖訓,如今胡遊軍對原料把關甚嚴,力保品質。加之手工力量有限,日產3000塊左右,門店也僅限兩家,多年不擴。
胡遊軍的活一般在夜裡2點開始,一塊成品豆腐乾要歷時2天時間。大體做法與尋常豆乾無異:泡水黃豆磨漿燒開,用碗布濾漿再點滷成嫩豆腐;嫩豆腐打碎做老豆腐後包進布裡。唯一不同的是,開洋豆腐乾就是老豆腐包進布之前要裹入曬乾的蝦仁,也就是俗稱的開洋。接著,壓榨成幹,形成初胚,通過鹼水煮至表面光滑,用水漂清雜質,加入香料滷製完成。整個製作過程中因要不停打漿、濾漿,因此作坊中透著濃鬱的豆漿香氣,奶白的豆漿去水裹布,不斷通過擠壓、壓榨等工序析出水分,最終豆腐成型。通常1斤黃豆可以做5斤豆腐。但要把豆腐變成豆腐乾,則需要繼續壓榨,5斤豆腐最終能製成大約1斤豆腐乾。壓榨豆腐乾時,錫印會蓋在豆腐乾上,最終出來的豆腐乾初胚就留下一個胡字。胡遊軍手裡的錫印傳了三代,久經磨損,印出來的字也有些模糊了。
凌晨5點,天蒙蒙亮,就有許多商販來胡遊軍作坊中取貨。如今,有些龍遊市民還保留著傳統的成塊滷煮的吃法,外出的遊子們逢年過節也會回家帶走數量相當的開洋豆腐乾。因此,逢年過節,胡遊軍作坊裡的產量便要翻一番。
據今日龍遊
14623140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