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學生面對的學習問題,無外乎如何提升各科成績。
在這種單純的問題需求下,教培機構只需具備教學能力,能幫助學生提分即可。
而受正在全國推行的高考改革的影響,尤其是對已經實行新高考的14個省市(上海、浙江、山東、海南、北京、天津、江蘇、福建、廣東、湖南、湖北、遼寧、河北、重慶)的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學業困惑,已經不止於如何提升學習成績,還有&34;、&34;、&34;、&34;......
面對新的學業困惑,學生家長急需專業的解決方案,這就註定了未來的教培市場,一定更屬意能提供學習輔導、選科諮詢、高報指導等教培服務在內的一站式學習中心。
為迎接這場必將會至的市場變革,教培機構該如何提升全新的教培服務能力?
筆者試著從兩個方面來談論這個問題:
其一是新高考的具體變革,以及這些變革為各學習階段的學生帶來的影響。
其二是教培機構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此為學生提供專業幫助。
新高考最大的特點是高中不分文理,而是採用&34;或者&34;的選科模式。
原則上,學生要進入高中才開始選科。
但從實際出發,我們更建議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學生就要為高中選科做準備:
小學階段,家長要心中有底,尤其是在還沒有實行新高考的省市,家長更要關注地方政策,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會趕上高考改革。
初中階段,學生正式接觸選修科目,這時就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學科愛好,了解自己的優勢科目,到了真正選科時,才能胸有成竹,而非憑感覺隨意選擇。
高中階段,正式選科。一般情況下,學校多在高一結束前完成選科工作,但不乏一些學校在高一開學時就讓學生選科。此時,若沒有初中時的有意識準備,並尋求專業幫助,學生選科極易出錯。
選科確定後,再換科目,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其一,確定選科後,學生花在已選科目和未選科目上的時間和精力必然不同,重視度迥異,學習效果自然天差地遠。
其二,換選科目後,與一早選定該科目的學生比較,學習進度必然比較落後。
其三,受學校師資有限的情況影響,在教學安排上,不會為未選科目安排很好的老師。換選後,在師資上,又與一早選定該科目的學生落下差距。
選哪些科目,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高考成績、專業填報,甚至影響著學生的一輩子。
首先是高校專業對選考科目有了指定要求。
比如某個學生想要報考某大學的物理工程專業,該大學的報考要求是選科物理。如果學生沒有選考物理,就不能報考該專業。
在剛過去的2020年高考,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白湘菱無緣清華、北大,以及較好的985大學,就是因為在江蘇現用的&34;高考制度下,清華、北大對文科生的招生要求是選修的科目等級需要達到A+,而白湘菱的必選科目歷史的科目等級只有B+。
新高考同理。如果選科不當,即使是省狀元,也有可能抱憾錯失首等大學。
其次是學生選考科目的高考成績,要受地方等級賦分制的影響——
計入高考成績的有效分,並不是實際的卷面分,而是根據學生成績在所選科目學生中的排名,以及地方的等級賦分制換算而來。
換言之,學生選修科目的最終成績,經過賦分制度換算後,受單科成績的排名影響,有些學生的最終成績會發生很大變化。
我們以浙江省的等級賦分制為例,以說明賦分制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如圖,此為浙江省等級性考試成績賦分表。
假如有學生小評、小測和小學,共同參加了化學考試,成績分別為93分、87分和78分。
此次參加化學考試的學生共計10000名,他們在全省的排名分別為第17名、第988名和第5896名。
經賦分後,他們的有效成績見下表:
經賦分後,小評和小測的成績都比卷面成績要高,而小學的成績卻比卷面成績低。
再假如他們三人中的小學選考了物理,物理成績為71分,排名卻是當次考試的前20%,處於第6等級,經賦分後,計入高考成績的有效分數即變成了85分。
賦分比卷面分高出了13分。
可見,學生在選科時,直接選擇分數較高的科目不一定就對。
優勢科目,不是成績考得更高的那科,而是在全省排名最好的那科!
新高考模式對學生的高考成績、專業選擇等產生重大影響,使得學生的選科結果,一定程度決定了高考成績,決定了一生方向。
在這其中,必然催生出許多疑問:
選擇哪些科目,更易取得好成績?
選擇哪些科目,能報的專業更多?
如果不選某科目,需付出哪些代價......
一家教培機構,對學生而言,一定僅非補習、提分的存在意義,它一樣對學生的人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那麼,在全國面臨高考改革的今天,學生已過早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面臨更多的學業困惑。
機構在關注自身的教學能力時,不也要全面提升自己在選科、高報方面的專業能力,志為學生解決更多的困惑嗎?
關於機構如何提升自身這方面的能力,請關注我們的下期推文——
《未來的教培機構,一定要具備這些能力(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