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3月4日上午,發生在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二年級政治公開課《與哲學對話———體會生活中的矛盾》中的一幕。兩年多來,該校政治教研組將探索「對話式教學」確定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並推廣到全校,平等、互動、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對話成了課堂教學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A
老師不再「填鴨」
提起「對話式」教學探索的緣由,政治教研組組長高翠玉說,實驗中學實行新課改以來,政治組多位老師在省市以及全國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但此後一段時期,教學似乎進入了一種「瓶頸」狀態。
如何實現突破、促進課堂質量更上一層樓?恰逢實驗中學全面推行「對話型教育」、全力實施「課堂教學改革行動」之際,高翠玉和組裡幾名老師商量後向學校提議,要開展政治「對話式」教學探索,使教室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該提議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和支持,並將其申請為國家課題進行專項研究。「我們目前開展的對話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大對話,主要以社會生活熱點和時政為話題;第二個就是小對話,圍繞課本某一個知識點進行。」高翠玉說,在對話式課堂上,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知識的引領者、組織者;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輸,而成為知識開發的參與者。
B
學生不再「等食」
「對話式」教學的效果如何?「政治課就應該這麼上!」多位老師在聽完課後難掩興奮之情。「哲學本來就很枯燥,很多知識單純依靠課本根本無法理解。在對話式課堂上,老師不再單純灌輸,而是通過聽我們不斷地說,就能知道我們哪裡掌握得不好,哪些地方還有疑惑。我們就通過與同學之間的對話、與老師之間的對話,開拓了發散性思維。」剛聽完公開課的高二行政(3)班的學生茲淑君深有感觸。「老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填鴨式教學,而是提高了我們的參與度。同學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甚至有時候是碰撞,能互相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高二行政(4)班學生胡正鈺說,有些知識點在做學案時根本沒理解得很透徹,通過課堂上的「對話」,提高了自己對知識深入挖掘的能力。「就拿今天的課堂為例,我們既了解了矛盾的含義,又了解了時政熱點,比如剛才提到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局勢,這其實也開發了我們的文科素養。」茲淑君說,她認為在對話中還能發現自己存在哪些知識上的欠缺,在同學進行補充後她開始理解得更深刻。
課堂不再沉悶枯燥,變得輕鬆活躍,是所有體驗過「對話式」課堂學生的共同心聲;不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開始有了自己的發言權,是他們的最大感受;敢說敢想,是他們從「對話式」課堂中的收穫之一。
C
旨在培養學科素養
如何理解傳統教學方式和「對話式」教學方式的區別?該校副校長韓相河說,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問題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對話式」教學追求的是課堂上的民主與平等,讓學生在積極對話和深入質疑的狀態下參與教學活動,看重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維的深刻性。
但區別不僅僅是這些。「教師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還要做好『樹人』的工作,政治教師更是承擔著塑造學生靈魂的責任和使命。」高翠玉說,「對話式」教學促使學生在與社會、他人的交往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欣賞、學會真誠、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求同存異、學會真誠傾聽、學會適度表達、學會理性思考,學科素養得到提高,這才是最終目的。
D
校慶展示課面向社會
該校如何看待「對話式」教學的重要性?「我們一直認為,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它更是通過對話『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人格心靈,從而使人性能夠獲得解放、精神和思想獲得自由,培養起學生的健全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這就是學校推行對話型教育的最終目的。」市教育局副局長,實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品木說,「在教育的一切環節,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據悉,在開展「對話式」教學的過程中,該校為各教研組配備了與對話教育和教學相關的圖書,讓老師們進行系統學習;舉辦了「對話教學,我的思考與實踐」等開放性話題論壇,讓教師盡情地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相互碰撞中達成共識;通過學校課題競標,在英語、政治、生物等學科進行重點研究。「在對話課堂的創建上,學校只提出原則性指導,沒有具體的規範要求和模式,儘可能創造一個讓老師自由探討的環境,以免造成新的規範和僵化。」王品木說。與此同時,學校也特別提出,雖然「對話」需要一定的形式,但要避免那種徒具形式、沒有任何實質的「假對話」課堂。
目前,實驗中學體現對話特徵的課堂越來越多,有些專業優秀的老師已很快實現了「轉換性創造」。學校以每年為期兩周的校慶展示課為契機,面向社會提供幾十節科目不同、風格迥異的「對話式」課堂展示課,全面呈現和深入研討對話教學。(本報記者 馮瑜)
「對話式」教學
「對話式」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藉助有意義的交流,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生發的問題,以增進教學主體間的理解,提升師生教學生活質量的過程。
首先,對話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學。其次,以平等的主體關係為基礎,師生之間的對話不是停留在熱鬧的形式上,而是要深入情感的層次,共同交流自己對文本的體驗。再次,隨著對教師信賴
感的建立,學生有了一個安全自信的
心理環境,他們的智慧便不可
阻擋地迸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