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話「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

2020-12-17 濟南日報

  這是3月4日上午,發生在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二年級政治公開課《與哲學對話———體會生活中的矛盾》中的一幕。兩年多來,該校政治教研組將探索「對話式教學」確定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並推廣到全校,平等、互動、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對話成了課堂教學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A

老師不再「填鴨」

  提起「對話式」教學探索的緣由,政治教研組組長高翠玉說,實驗中學實行新課改以來,政治組多位老師在省市以及全國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但此後一段時期,教學似乎進入了一種「瓶頸」狀態。

  如何實現突破、促進課堂質量更上一層樓?恰逢實驗中學全面推行「對話型教育」、全力實施「課堂教學改革行動」之際,高翠玉和組裡幾名老師商量後向學校提議,要開展政治「對話式」教學探索,使教室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該提議得到了學校的重視和支持,並將其申請為國家課題進行專項研究。「我們目前開展的對話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大對話,主要以社會生活熱點和時政為話題;第二個就是小對話,圍繞課本某一個知識點進行。」高翠玉說,在對話式課堂上,老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知識的引領者、組織者;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輸,而成為知識開發的參與者。

B

學生不再「等食」

「對話式」教學的效果如何?「政治課就應該這麼上!」多位老師在聽完課後難掩興奮之情。「哲學本來就很枯燥,很多知識單純依靠課本根本無法理解。在對話式課堂上,老師不再單純灌輸,而是通過聽我們不斷地說,就能知道我們哪裡掌握得不好,哪些地方還有疑惑。我們就通過與同學之間的對話、與老師之間的對話,開拓了發散性思維。」剛聽完公開課的高二行政(3)班的學生茲淑君深有感觸。「老師在課堂上不再是填鴨式教學,而是提高了我們的參與度。同學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甚至有時候是碰撞,能互相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高二行政(4)班學生胡正鈺說,有些知識點在做學案時根本沒理解得很透徹,通過課堂上的「對話」,提高了自己對知識深入挖掘的能力。「就拿今天的課堂為例,我們既了解了矛盾的含義,又了解了時政熱點,比如剛才提到的俄羅斯與烏克蘭局勢,這其實也開發了我們的文科素養。」茲淑君說,她認為在對話中還能發現自己存在哪些知識上的欠缺,在同學進行補充後她開始理解得更深刻。

  課堂不再沉悶枯燥,變得輕鬆活躍,是所有體驗過「對話式」課堂學生的共同心聲;不再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開始有了自己的發言權,是他們的最大感受;敢說敢想,是他們從「對話式」課堂中的收穫之一。

C

旨在培養學科素養

  如何理解傳統教學方式和「對話式」教學方式的區別?該校副校長韓相河說,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問題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對話式」教學追求的是課堂上的民主與平等,讓學生在積極對話和深入質疑的狀態下參與教學活動,看重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維的深刻性。

  但區別不僅僅是這些。「教師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還要做好『樹人』的工作,政治教師更是承擔著塑造學生靈魂的責任和使命。」高翠玉說,「對話式」教學促使學生在與社會、他人的交往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欣賞、學會真誠、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求同存異、學會真誠傾聽、學會適度表達、學會理性思考,學科素養得到提高,這才是最終目的。

D

校慶展示課面向社會

  該校如何看待「對話式」教學的重要性?「我們一直認為,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它更是通過對話『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人格心靈,從而使人性能夠獲得解放、精神和思想獲得自由,培養起學生的健全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這就是學校推行對話型教育的最終目的。」市教育局副局長,實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品木說,「在教育的一切環節,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據悉,在開展「對話式」教學的過程中,該校為各教研組配備了與對話教育和教學相關的圖書,讓老師們進行系統學習;舉辦了「對話教學,我的思考與實踐」等開放性話題論壇,讓教師盡情地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在相互碰撞中達成共識;通過學校課題競標,在英語、政治、生物等學科進行重點研究。「在對話課堂的創建上,學校只提出原則性指導,沒有具體的規範要求和模式,儘可能創造一個讓老師自由探討的環境,以免造成新的規範和僵化。」王品木說。與此同時,學校也特別提出,雖然「對話」需要一定的形式,但要避免那種徒具形式、沒有任何實質的「假對話」課堂。

  目前,實驗中學體現對話特徵的課堂越來越多,有些專業優秀的老師已很快實現了「轉換性創造」。學校以每年為期兩周的校慶展示課為契機,面向社會提供幾十節科目不同、風格迥異的「對話式」課堂展示課,全面呈現和深入研討對話教學。(本報記者 馮瑜)

「對話式」教學

  「對話式」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藉助有意義的交流,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生發的問題,以增進教學主體間的理解,提升師生教學生活質量的過程。

  首先,對話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學。其次,以平等的主體關係為基礎,師生之間的對話不是停留在熱鬧的形式上,而是要深入情感的層次,共同交流自己對文本的體驗。再次,隨著對教師信賴

  感的建立,學生有了一個安全自信的

  心理環境,他們的智慧便不可

  阻擋地迸發出來。

相關焦點

  • 喚醒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
    多年的班主任經歷,我發現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智力水平一屆比一屆好,但自主發展意識有越來越弱的趨勢。究其原因,是生於「安樂」年代而衣食無憂的學生沒有確立理想目標,沒有「像渴望空氣那樣強烈地渴望成功」,因而成長的動力不足。中學生不應只看到眼前的考試,還應追求遠大的志向。
  • 就業指導之一:如何喚醒就業意識
    現今,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但很多畢業生依舊存在自我認知不足、缺乏實踐經驗、欠缺對職業定位的獨立思考、缺少對職業能力提升的就業意識問題
  • 如何幫助學生喚醒生涯規劃意識,幫他們學會樹立目標
    新高考的本質是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讓學生對自己整個高中學業,以及未來的人生做出一個好的規劃。根據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高中生處於生涯探索階段(15-24歲),此階段主要的發展任務是通過生涯探索,增進生涯覺知,逐漸澄清發展方向,以完成生涯計劃和準備。
  • 喚醒靈魂的對話:讀《蘇格拉底咖啡館》
    人類大概是這世界上最渴求對話的生物了吧。我們會自我進行對話,會和其他人對話,會和神明對話,也會和大自然對話。人類可以說是,無時無刻都在對話。但是,我們的對話喚醒了我們什麼呢?打卡進入工作場所裡,我們對話;趕著鐘響的最後一刻進入教室裡,我們對話;在晚餐開動前回到家裡,我們對話。
  • 在作文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真」與「智」
    寫作的本質,是一種用言語與讀者進行對話的過程。而對學生而言,學習寫作既是學習與他人對話,也是在通過與自我對話,實現思維認識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幫助學生完成這種對話。在實現這項使命的路上,處於不同階段的教師,各有不同的角色要擔當。從情感的表達到意見的表達,作文教學是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和生活內容的變化而逐步深化的。教師的任務就是根據學生的成長階段,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
  • 是否應該像魯迅一樣喚醒別人的意識
    所謂像魯迅一樣,喚醒別人麻木的意識。比如現在的一些喜歡文學的學生。學生時代大多都有過這種夢想。不過有人說,你想喚醒別人的意識(比如麻木的意識),你為什麼覺得自己小小年紀,就覺得自己的意識比別人高,需要自己去喚醒別人。
  • 2017百度獎學金啟動 喚醒AI人才 對話未來
    2017百度獎學金啟動 喚醒AI人才 對話未來 2017-08-18  近日,備受矚目的第五屆百度獎學金項目全面啟動, 以「助你實現技術夢想」為主題,賦能未來可能成為技術領袖或者科學家的頂尖技術人才——不僅提供業界最為優厚的資金支持、還開放一系列的數據、平臺,並配備專家指導,旨在喚醒優秀的技術人才,共同對話未來。
  •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馮建軍  自殺意味著身體的死亡。其實,身體的消失只是一種表面形式。  自殺者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命意識薄弱,他們不懂得生命之可貴、可愛,人生之價值、意義。長期以來,我們把現代化的過程只當作一個經濟發展的過程,把物質財富、技術力量、科技知識作為追求的目標,以為這些就是我們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我們無法為生命尋求安頓,對於所追求的目標越來越沒有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 遏制「校車奪命」須喚醒管理者責任意識
    對話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交通部管理幹部學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張柱庭《法治日報》記者 趙麗《法治日報》實習生 邢懿銘記者:2017年,教育部針對頻發的幼兒被遺忘校車內身亡事故再次發出通知,要求使用校車的教育機構要建立教師跟車制度和收車驗收制度
  • 「喚醒式」教學與學生三種能力的培養
    「喚醒式」教學的基本理念:教學不是傳授,而是喚醒——喚醒德性,喚醒求知慾,喚醒創造力,其哲學基礎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對話集。本講座旨在以通識核心課《中國現代詩歌導讀》為案例,探討如何通過一系列「喚醒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審美想像力與感受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與表達能力。
  •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1.一節好課的終點思考繆水絹老師認為能夠激發起孩子們後續學習願望的課才稱得上一節好課;王鶯老師認為一節好課應是有參與有生成並且進入情境中;孫元濤教授結合課例《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談到好課應是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與學生激勵碰撞;沈啟正教授認為理想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
  • 華政教師以論文與遲交作業學生辯論:培養規則意識並善用規則
    1982年生的馬寅翔北大畢業後又去德國深造一年,他表示用歸入法分析這次遲交作業,不過是日常教學中再普通不過的事,「比較能夠鍛鍊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在上課時就要求他們要用這種方法」。在採訪過程中,他更喜歡用「同學」來代替「學生「的稱呼,因為他把「同學」這個詞理解為「共同學習」。有同學說因為他喜歡上了刑法,他則說,是因為同學心中有正義。
  • 每天聽一點新聞死海遊泳喚醒環保意識
    >【聽音頻,也可猛戳左下角「閱讀原文」】中英文本Dead Sea Swim Rais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死海遊泳喚醒環保意識重點講解1.take part in 參與,參加,加入例句:Take part in something you believe in.參與到你所信仰的事情當中。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因而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這種生命的衝動意識,使學生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促進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 德育先行須喚醒學生主體性
    在開展德育學術研討、制度建設、體制改革、效果展演時,要真正關切學生的實際感受,想像他們內心在想什麼,避免學生在德育中只是被動接受、被動參與。否則,機制建好了,課題做完了,但是德育實效卻可能並不理想。 事實上,學生不是一個紋絲不動等待被灌滿的容器, 而是一支期待被愛、被包容點燃的火炬,我們要用發自內心的愛去激發、去喚起、去澆灌學生心中那顆深藏心底、一直被忽視的種子。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感受,不但影響了德育效果,也無助於培養學生主動接受德育的積極性。
  • 華南師大研支團: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初來乍到,素拓在先  一場活動,2個晚上,28個班級,1774人同時參與。  這是華師研支團來到羅甸一中舉辦的第一個活動。最初策劃活動的時候,我們苦惱於如何有序開展如此大規模的活動,為此還諮詢了團培專業人士。但為了能讓新生更好的培養起集體意識,最後我們還是決定讓所有學生同時參與到活動中來。
  • 衢州童老師用愛喚醒學生 她說全社會的愛心溫暖了孩子
    她叫童淑芳,衢州市衢江區第一初中老師,她的學生章浩傑因為腦溢血昏迷15個月。為了喚醒他,15個月裡,她一次次來到病榻前,和昏迷中的章浩傑講話。就是這樣的堅持,最終讓章浩傑漸漸有了些意識。  浙江在線5月15日獨家報導了這一溫暖故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好文推薦:體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認知參與(下)
    本文則主要為體育教師提供思路,讓他們了解如何通過活動和任務的設計來促進學生的認知參與,以及提出一些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通過設計課堂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的認知參與,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保持和提高學習的注意力。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種通過設計學習活動和任務來促進學生認知參與的方法。        體育教師可以在課堂學習任務中加入教學提示。
  • 獨家專訪|用普通話發言的港中大女生:為喚醒更多人挺身而出
    在10日的校長對話會上面對本地學生辱罵攻擊仍堅定用普通話完成理性發言後,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張婷成了「網紅」。可直到12日晚,她家裡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父親發過來一個連結:「這個女生是不是你?」張婷知道瞞不住了,於是開玩笑地對父親說:「你千萬別告訴別人我是你女兒啊,低調,低調。」
  • 最美的邂逅,教育的職責,是喚醒學生素養發展的內在追求
    最美的邂逅,教育的職責,是喚醒學生素養發展的內在追求陽信實驗小學王春花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帶著對她的膜拜,我們一行數人,來到了夢寐以求的浙大華家池校區學習,通過一次次與名師大家零距離的交流,帶給我們意識的喚醒,理念的更新和思維的碰撞,添了一份大氣,多了一份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