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17:1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本報記者 萬均 通訊員 胡建永
「這幾個字怎麼念啊?」
「『吾心光明』是什麼意思啊?」
「原來王陽明的出生地離我家這麼近!」
「我也要做個知行合一的好孩子。」
……
近日,永和鎮中心學校組織了五六年級師生赴餘姚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參觀了陽明故居。參觀過程中,孩子們或沉思,或議論,或感慨,深刻感悟陽明文化豐富內涵,聯繫學習實踐開展反思,並日漸樹立仿學踐行、正道前行的決心。
據悉,永和鎮中心學校是全區唯一一所紹興市級陽明文化進校園基地學校。該校結合「五星三名」爭創工作,十分重視挖掘陽明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校園文化,以文化人,激勵廣大學生健康成長。
「陽明文化進校園」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確實,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創立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至今仍被儒家文化圈推為修心煉膽的不二之教。對這些學說的修煉,使他能夠上馬統軍徵戰,創下全勝之紀錄;下馬治國安民,收到民心大悅、移風易俗之功。他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後人尊為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兩個半完人」之一。挖掘和傳承陽明文化中的精髓元素,古為今用,也是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有益探索。
探索和推進「陽明文化進校園」活動,緣於學校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建設的選擇。
永和鎮地處原浙東遊擊根據地四明山麓,毗鄰王陽明故居,鎮內及其周邊革命傳統元素豐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足。多年來,永和鎮中心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致力於挖掘紅色基因,並在校內建有「紅色長廊」,在師生中紮實開展各種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學校結合德育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挖掘陽明文化中的精髓,創新應用於德育教育中,收到初步成效。去年6月18日,學校被紹興市教育局和紹興市陽明文化研究所共同授予紹興市「陽明文化進校園」基地學校。
「以文化人,是學校教育的必備能力,也是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初衷。學習傳承陽明文化,是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致敬,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和探索;同時通過『陽明文化進校園』,可培養孩子們的人文素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於激發其奮發圖強、立志報國的熱情,從而在孩子們心中厚植家國情懷。」昨日,校領導深有感觸地對記者如是說。
讓「陽明文化」紮根校園
日前,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分會理事黃懿老師專程來到永和鎮中心學校,為全校教師作了一堂陽明文化講座課,詮釋了王陽明其人、其事、其思想。教師們對王陽明有個大致了解,並進一步認識到學習陽明文化、傳承陽明文化的重要意義。這是學校開展基地學校創建中的系列活動之一。
打造校園文化,需濃鬱創建氛圍。學校精心設計,使陽明文化滲透在校園文化環境布設中,新建了「知行合一」文化牆,將王陽明先生主要經歷、重要思想等布展在文化牆上牆,常常引來師生駐足閱讀品味;新建了「陽明思想」文化廊,師生們日日行走其間,得到陽明文化薰陶,並不斷內化為前行的動力。
結合專題集會和大型活動等場合,學校精心組織專人宣講並滲透「立志由心」、「大贏靠德」、「言行一致」等陽明思想,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共鳴和熱議。
學校多次組織德育教育骨幹教師去餘姚陽明小學、紹興柯橋安昌小學等地考察學習,學習周邊學校的先進理念和具體做法,並運用到學校創建工作中。
據該校負責德育工作的董老師介紹,為了更好地推進「陽明文化進校園」工作,學校正在研討如何使陽明文化進教室、進課堂的工作,儘早成立「吾心光明」合唱團(詩歌社),今後還將開設「陽明講壇」,定期邀請校外專家來校宣講王陽明其人、其事、其思想,爭取進一步擴大陽明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把陽明文化「種」進學生心田
近日,以「修德礪能,做知行合一好少年」為主題的系列研學活動正在學校火熱展開。學校分層、分期組織學生觀賞丁宅田園風光、祭掃梁弄革命烈士墓、探訪餘姚陽明故居,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開闊視野,感受來自大自然和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力,從而讓學生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學習、熱愛祖國!這是學校引領師生踐行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的實際行動。
陽明文化需要學習宣揚。5月6日,學校組織「國旗下講話」,小學部教師袁小飛在講話中引用王陽明先生的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勉勵廣大學生要從小樹立遠大志向,並朝著既定目標砥礪前行。袁老師還向全校師生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青年節100周年講話中,也多次引用了王陽明經典語錄來激勵大家要立志、要勤奮、要愛國!
通過學習陽明文化,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也成為了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日前一天課間,記者看到四(2)班萬子焯同學正將一個喝完的牛奶包裝盒小心翼翼地放入一個藍色的寫有「可回收」的垃圾箱,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萬子焯同學一臉認真地說了起來:「知行要合一呀!我們學習了垃圾分類常識,就要努力做到。有些同學明明知道該怎麼分類的,但由於放垃圾的時候不夠仔細,往往會放錯地方,這跟不知道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