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和夢起飛

2020-12-18 浙報融媒體

2019-05-17 17:1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本報記者 萬均 通訊員 胡建永

「這幾個字怎麼念啊?」

「『吾心光明』是什麼意思啊?」

「原來王陽明的出生地離我家這麼近!」

「我也要做個知行合一的好孩子。」

……

近日,永和鎮中心學校組織了五六年級師生赴餘姚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參觀了陽明故居。參觀過程中,孩子們或沉思,或議論,或感慨,深刻感悟陽明文化豐富內涵,聯繫學習實踐開展反思,並日漸樹立仿學踐行、正道前行的決心。

據悉,永和鎮中心學校是全區唯一一所紹興市級陽明文化進校園基地學校。該校結合「五星三名」爭創工作,十分重視挖掘陽明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校園文化,以文化人,激勵廣大學生健康成長。

「陽明文化進校園」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確實,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創立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至今仍被儒家文化圈推為修心煉膽的不二之教。對這些學說的修煉,使他能夠上馬統軍徵戰,創下全勝之紀錄;下馬治國安民,收到民心大悅、移風易俗之功。他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後人尊為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兩個半完人」之一。挖掘和傳承陽明文化中的精髓元素,古為今用,也是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有益探索。

探索和推進「陽明文化進校園」活動,緣於學校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建設的選擇。

永和鎮地處原浙東遊擊根據地四明山麓,毗鄰王陽明故居,鎮內及其周邊革命傳統元素豐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足。多年來,永和鎮中心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致力於挖掘紅色基因,並在校內建有「紅色長廊」,在師生中紮實開展各種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學校結合德育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挖掘陽明文化中的精髓,創新應用於德育教育中,收到初步成效。去年6月18日,學校被紹興市教育局和紹興市陽明文化研究所共同授予紹興市「陽明文化進校園」基地學校。

「以文化人,是學校教育的必備能力,也是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初衷。學習傳承陽明文化,是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致敬,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和探索;同時通過『陽明文化進校園』,可培養孩子們的人文素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於激發其奮發圖強、立志報國的熱情,從而在孩子們心中厚植家國情懷。」昨日,校領導深有感觸地對記者如是說。

讓「陽明文化」紮根校園

日前,中國明史學會王陽明分會理事黃懿老師專程來到永和鎮中心學校,為全校教師作了一堂陽明文化講座課,詮釋了王陽明其人、其事、其思想。教師們對王陽明有個大致了解,並進一步認識到學習陽明文化、傳承陽明文化的重要意義。這是學校開展基地學校創建中的系列活動之一。

打造校園文化,需濃鬱創建氛圍。學校精心設計,使陽明文化滲透在校園文化環境布設中,新建了「知行合一」文化牆,將王陽明先生主要經歷、重要思想等布展在文化牆上牆,常常引來師生駐足閱讀品味;新建了「陽明思想」文化廊,師生們日日行走其間,得到陽明文化薰陶,並不斷內化為前行的動力。

結合專題集會和大型活動等場合,學校精心組織專人宣講並滲透「立志由心」、「大贏靠德」、「言行一致」等陽明思想,在廣大師生中引起共鳴和熱議。

學校多次組織德育教育骨幹教師去餘姚陽明小學、紹興柯橋安昌小學等地考察學習,學習周邊學校的先進理念和具體做法,並運用到學校創建工作中。

據該校負責德育工作的董老師介紹,為了更好地推進「陽明文化進校園」工作,學校正在研討如何使陽明文化進教室、進課堂的工作,儘早成立「吾心光明」合唱團(詩歌社),今後還將開設「陽明講壇」,定期邀請校外專家來校宣講王陽明其人、其事、其思想,爭取進一步擴大陽明文化的輻射面和影響力。

把陽明文化「種」進學生心田

近日,以「修德礪能,做知行合一好少年」為主題的系列研學活動正在學校火熱展開。學校分層、分期組織學生觀賞丁宅田園風光、祭掃梁弄革命烈士墓、探訪餘姚陽明故居,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開闊視野,感受來自大自然和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力,從而讓學生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學習、熱愛祖國!這是學校引領師生踐行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的實際行動。

陽明文化需要學習宣揚。5月6日,學校組織「國旗下講話」,小學部教師袁小飛在講話中引用王陽明先生的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勉勵廣大學生要從小樹立遠大志向,並朝著既定目標砥礪前行。袁老師還向全校師生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青年節100周年講話中,也多次引用了王陽明經典語錄來激勵大家要立志、要勤奮、要愛國!

通過學習陽明文化,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也成為了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日前一天課間,記者看到四(2)班萬子焯同學正將一個喝完的牛奶包裝盒小心翼翼地放入一個藍色的寫有「可回收」的垃圾箱,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萬子焯同學一臉認真地說了起來:「知行要合一呀!我們學習了垃圾分類常識,就要努力做到。有些同學明明知道該怎麼分類的,但由於放垃圾的時候不夠仔細,往往會放錯地方,這跟不知道有什麼區別呢?」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
  • 知行合一 行勝於言
    童世駿核心觀點改善客觀環境的最佳途徑是改善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言語和行動,而改善我們的言行的關鍵,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是重要前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 「知行合一、致真立人」:《詩悟人生》新理念傳遞中國精神
    8月21日,《詩悟人生》出版發行座談會暨「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理念分享發布會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辦,來自科學、文化、藝術、宗教、企業等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精英人士出席活動。大家圍繞新詩集出版的目的、背景、承載價值、社會意義各抒己見,分享體會,互動交流,進一步拓展和延伸「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理念及社會傳播價值。
  • 學思踐悟 知行合一
    【光明論壇】學思踐悟 知行合一——積極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鍾超  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各級黨組織要對照黨章黨規、對照系列講話、對照先進典型,著力解決黨的意識不強、組織觀念不強、發揮作用不夠等問題,鍛造一支為民務實清廉而有戰鬥力的黨員幹部隊伍,確保全黨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 成都天立幼兒園:起飛成長,起飛夢想,我們開學啦
    我們將帶著愛和智慧,插上夢的翅膀,開啟心的翱翔,起飛成長 起飛夢想!「起飛」典禮 夢想啟航人生中有許多個第一次,今天是孩子們走進幼兒園集體生活的第一次,是小雛雁們勇敢從家庭溫巢展開翅膀邁出自由翱翔第一步的難忘時刻。特別的記憶,我們希望有特別的見證。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三大架構: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實質上,王陽明認為人的一切煩惱和雜念都是由外物帶來的,只有排除外物的幹擾,才能回復到人的本來狀態,即「本心」。這是先生對人的本質的一種思考,實質上與「唯心主義」沒有多少關係的。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並不存在脫離「知」的「行」,當然也就不存在脫離
  • 知行合一:偉大中的智慧!
    知行合一是我們常聽的一句話,也是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常常把它掛在嘴邊。但在做知行合一時,我們常常卻是知比行多。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講道理的人、說教的人、滔滔不絕的人,但許多人不能將這些道理、說教、話語落實到他自己的行為中。
  • 知行合一的本質
    知與行》已經與大家分享了心學和心理學中的知行關係,用最通俗的語言來概括就是「道理誰都懂,就看做不做」,這也很符合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但是這並非知行合一的本質,它有著更深層的含義。徐愛也曾問過知行合一是不是就是知道以後去做就可以了,王陽明予以糾正並講出了真正的含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回事。」這段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那為什麼說「知」和「行」就是一個事呢?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在這兩屆論壇期間,平和縣委郭德志書記帶領平和縣相關領導親自參加了這兩次論壇,表達了對我們弘揚陽明心學工作的肯定和關注。 最後,我們要感謝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峰會組委會主席許嘉璐先生為本次峰會所給予的支持。今天上午開幕的時候許嘉璐先生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肯定了我們本次論壇的主題——「知行合一 祖國統一」的價值和意義。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的運用,認知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觀點。那麼「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初解一下「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
  •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還不夠,還要去做,去行。實際上佛法的四位大菩薩,文殊師利代表知道,即無上智慧,地藏王大菩薩代表發願,即去做,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而普賢菩薩則代表行。就是執行。所以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見到雲谷禪師,知道了因果和行善積德的作用,這是不是正知正見,然後立下日行三善,是不是立志立願。然後堅持,執行三年,是不是實修執行,然後再許善事3000件,是不是又再許願,然後又去做,是不是又在執行,所以這就是不斷了知因果,立志許願,執行的過程。最終可以改命。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知行合一?你懂嗎?
    什麼是知行合一那麼有沒有兩全的辦法,既堅持理想和正義,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我們就看看歷史。所以答案是有的,這個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間的王守仁提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
  • 不忘初心,貴在知行合一
    習總書記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主題的「七一」重要講話,是全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偉大鬥爭的政治宣言,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徵程中的行動指南,是各級黨組織落實「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衝鋒號角,是全體共產黨員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的必須教材和根本遵循。 對黨員幹部而言,「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既是政治告誡,更是基本要求。
  • 知行合一
    ◇人與人的距離,實質上都是做人知行合一的差距。血濃於水的親情、忠貞不渝的愛情、親密無間的友情,都是千金不換、千載難逢的心照不宣,都是千錘百鍊、千挑萬選的真摯情感。 ◇一個人知行合一的綜合能力決定自己的親和力,直接影響著自己的溝通力、凝聚力。日常生活中的偶遇和不及痛癢的一些攀談,只不過是路人相遇間的一些搭訕,根本植入不了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