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狹窄50%以下不會心絞痛?狹窄75%就要放支架?都不對

2021-01-20 平心論心

寫這個話題,是因為這張圖引起來的。因為有人來問這張圖裡的話對不對。

仔細看看,不對的,所以寫這篇文章。

到醫院做個冠脈CT造影(CTA),或者直接插導管做冠脈造影,結果發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但是只是狹窄了20%~30%。醫生會說,這個診斷不了冠心病,只能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那什麼樣的狹窄才能診斷冠心病?

≥50%的狹窄才診斷為冠心病。

這個狹窄≥50%的標準,是影像學診斷標準,也就是做造影診斷冠心病的標準。

這個標準,是和血管管腔狹窄後對血流量的影響有關的。

我們正常的冠狀動脈,和身體其他的血管一樣,是有彈性、會擴張的。這樣,在心肌需要供血量增加時,冠狀動脈就會擴張,血流量就會增加,來滿足心肌對供血的需求。因此,我們做一些劇烈活動時就不至於心肌缺血。

冠狀動脈這種擴張、增加血流量的能力,就是冠狀動脈的儲備能力。增加的血流量可以是安靜休息時的4~5倍。

正因為冠狀動脈有這種儲備能力,所以冠狀動脈輕度狹窄時不至於引起缺血發作,尤其沒有什麼特別劇烈活動的時候。

可是,當冠狀動脈狹窄≥50%的時候,管腔的直徑減少了一半,算下來血管裡血流的面積就減少了75%。血管有狹窄,管壁又硬化,這樣,血管的儲備能力就沒了,在心臟需要血流增加的時候就滿足不了了。因此在體力活動、心臟負荷增加時,就會出現心肌缺血,出現心肌缺血引起的症狀,比如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減低,等等。這時就是有了冠心病了。

所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狹窄≥50%就診斷為冠心病,造影就成了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

可是,即使是金標準,也涵蓋不了所有的冠心病。就像千足金也只是99.99%的純度,況且這個金標準還達不到千足金。

第一,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有冠脈狹窄的。有兩種冠脈不狹窄也診斷的冠心病。

第一種,冠狀動脈痙攣。

動脈血管有彈性,會收縮,如果是特別強烈的收縮,就叫做痙攣。動脈痙攣時,血管就會縮得很細,嚴重時甚至閉塞,就會引起缺血。冠狀動脈若是發生痙攣,就會引起心肌缺血、心絞痛發作,嚴重時還會引起心肌梗死。

冠狀動脈痙攣,可以發生在外觀正常的冠狀動脈,但是更多的是發生在有些病變的冠狀動脈,有了病變的冠狀動脈更容易痙攣。所以,有些冠脈狹窄並不嚴重的患者,可以因為一些誘因,比如吸菸、寒冷、情緒激動等刺激,引發冠狀動脈痙攣而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這種情況,冠脈無狹窄也診斷為冠心病。

第二種,冠狀動脈微血管病變。

做造影看的血管,都是在心臟表面(心外膜)上的冠狀動脈,等冠狀動脈分了支,進入到心肌裡面,造影就看不到了。這裡面的血管也可以有病變。有些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容易出現微血管病變。這樣的病人,有心絞痛發作,有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或者其他表現,但是造影看到的冠狀動脈可以是好的、正常的,這種情況以前曾經叫做「心臟X症候群」,現在也是診斷冠心病的。

所以,不是冠脈狹窄不到50%就不會心絞痛、心肌梗死的。

第二,冠脈粥樣硬化的病人發不發作心絞痛、心肌梗死,不僅和狹窄程度有關,很重要的是和斑塊的穩定性有關。

斑塊穩定不穩定,就是斑塊長得結實不結實,容不容易破裂。不穩定的斑塊容易破裂,破裂的斑塊就會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發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

什麼樣的斑塊不穩定?新近增長、進展比較快、炎症反應比較明顯的斑塊,斑塊裡堆積的膽固醇、壞死細胞比較多,醫學上說是「脂質核心比較大」;斑塊上覆蓋的纖維細胞還沒長結實,醫學上說是「纖維帽」還比較薄,這樣的斑塊就不穩定,容易破裂,就跟「薄皮大餡的餃子」容易煮破一樣。

這樣的斑塊,醫學上也叫做「易損斑塊」。這種易損斑塊、不穩定斑塊常常發生在狹窄並不是很嚴重的冠狀動脈,這也是一些中青年人容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之一。

所以,冠心病人為什麼要吃「他汀」藥物降膽固醇,吃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吃「他汀」藥是為了讓斑塊裡的脂質核心小一些,斑塊長得慢一些,纖維帽可以長結實些,為了「穩定斑塊」;吃阿司匹林等是為了防止斑塊上血小板聚集,斑塊破裂時能抑制血栓形成。

第三,冠狀動脈狹窄嚴重不一定就是缺血嚴重,要看血流灌注。

一般來說,血管狹窄了供血會減少。但是研究也發現,當冠脈狹窄在90%以下時,血管狹窄的程度和心肌缺血的程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狹窄血管供血的區域有大小。所以,血管狹窄嚴重並不等於心肌缺血就嚴重。而對供血影響不大的嚴重狹窄,即使放了支架對病人也獲益不大。所以,醫學上又有一種方法,就是測定「血流儲備分數(FFR)」,來評估血管狹窄對遠端心肌供血的影響,影響大,再做處理。

這種方法被譽為判斷冠狀動脈病變是否導致缺血的「金標準」。如果這個分數大於0.75,就提示狹窄遠端心肌組織缺血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一般定為FFR大於0.8,就不需要放支架。因此,不是血管堵塞75%就很危險、就要處理的。

相關焦點

  • 心臟血管狹窄1-100%,到底多少才是冠心病?
    3、小於50%也不一定沒事,這種比例只適合大部分病變,個別40%的狹窄如果屬於不穩定斑塊,理論上也會進展,甚至斑塊破裂發生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60%的狹窄如果穩定,控制好,也不會進展,不會有症狀及危險。4、超過70%可能才會有心肌缺血、心絞痛的症狀,大部分冠心病引起的症狀,一般都是超過70%的狹窄。
  • 經常心絞痛胸口疼,警惕冠脈狹窄,超過75%,有4種情況要放支架了
    (2)雖心絞痛症狀輕微,但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明確,狹窄病變顯著。(3)介入治療或心臟搭橋術後心絞痛,冠狀動脈管腔再狹窄。(4)急性心肌梗死發病12小時以內,若超過12小時,則1~2周後進行介入治療。02急診首選支架雖然支架和搭橋的治療方法不一樣,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讓狹窄的冠狀動脈再次恢復暢通,保證心臟的血液供應
  • 心臟血管狹窄50%必須終生吃藥嗎?
    2、被發現的50%狹窄的患者如果已經明確50%的心臟動脈血管狹窄,那麼就可以確診冠心病,這部分患者肯定做了CT或造影,那麼自然建議終生吃藥。因為理論是不吃藥幹預,這些狹窄會繼續加重,直到有一天發展到重度狹窄,超過75%,甚至需要支架或搭橋。
  • 心血管狹窄75%就要放支架?放了支架就不會心梗?這些誤區太多人中招……
    跟可可去看看答案吧~【第一題】關於心臟支架,說法錯誤的是A、急性心梗患者常需安裝B、心血管狹窄>75%者需安裝C、鈣化嚴重的血管不好放支架D、心臟支架「治標不治本」是否需要安放支架不是以血管狹窄程度作為判斷標準的。通常來說,如果不存在心肌缺血症狀,斑塊穩定,即使血管狹窄90%也可能不需要安裝支架;而如果血管供應的心肌範圍大,存在明顯的心肌缺血,說明斑塊不穩定,隨時可能破裂引起血栓。這種情況,即便血管狹窄不超過70%,也要考慮支架手術。
  • 心臟血管重度狹窄,必須心臟支架?聽醫生怎麼說
    闢謠:有患者做完心臟造影發現一根血管狹窄75%,認為重度狹窄必須放支架。實際上,支架是用來改善症狀的,並非每種重度狹窄都要用支架,而且支架不能預防血管進一步加重,預防血管加重只能靠對症的藥物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血管狹窄75%是怎麼算出來的?
  • 血管狹窄75%,拒絕心臟支架,1年後仍舊健康,他怎麼做到的?
    一般冠脈血管狹窄50%以上就被診斷為冠心病了,冠心病屬於進展性的慢性疾病,王大爺是如何讓它在一年內沒有繼續發展惡化的呢?1.堅持吃藥王大爺沒有選擇支架,但是選擇了堅持吃藥,吃的藥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倍他樂克以及硝苯地平,按照醫生的囑咐,每天按時吃藥,一天不落。
  • 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藥物塗層球囊治療心臟支架內再狹窄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曦 濰坊報導近日,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心血管病科成功完成首例「冠脈無植入支架治療支架內再狹窄」手術,通過釋放藥物塗層球囊,患者冠狀動脈支架內部再次狹窄的情況得到解決。經治療,患者長期胸悶、胸痛的症狀消失,以往出門散步都不敢多走,如今可以安心放心地「飯後百步走」!病情簡介6月29日,67歲的潘大叔因「活動後胸悶胸痛3年」入住濰坊市中醫院東院區心血管病科。
  • 心臟血管堵到什麼程度需要放支架?【慧健康】
    ,醫生說根據螺旋CT結果顯示堵的有點嚴重,但是因為運動試驗提示缺血面積不大,所以不建議放支架。 我想諮詢一下,既然狹窄嚴重,為什麼不放支架呢?難道因為我年輕,堵塞會自動消除嗎?想請專家幫我解答一下。 隨著冠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諮詢「冠脈血管狹窄是否一定要放支架」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 馬寶琳:急性心梗,一定要放支架嗎?
    我現在不治心梗,急性的不治,陳舊的也不治。但是早些年我天天治,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經驗。 急性心梗一定要放支架嗎? 這個事比較重要,好多患者有誤區,好多醫院處理的不當。所以,我把它當成一個重點。
  • 血管堵到啥程度放支架(名醫講堂)
    一名患者在醫院做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血管狹窄,螺旋CT結果顯示堵得有點嚴重,但是運動試驗提示缺血面積不大,所以醫生不建議放支架。其實,是否需要放支架,主要考慮狹窄程度問題。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
  • 馬寶琳:心梗放了支架,多長時間複查冠脈造影?
    我現在不治心梗,急性的和陳舊的都不治,大家不要來找我治。但是我早些年天天治,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 心梗放了支架以後,要過一年複查冠脈造影嗎? 這一條經常有人問我,現在醫院裡可能大多數都這麼要求的,讓一年複查一次。這個事我們要這麼看,要不要複查呢?
  • 因為冠心病心絞痛做了心臟造影,結果沒有放支架,為什麼?
    1、冠心病心絞痛診斷錯誤本身冠心病的診斷,包括症狀、心電圖和冠脈造影。症狀和心電圖有時候挺像心絞痛,但做完造影沒事,那自然不能放支架。其實現在社會上稍微上歲數的人一做心電圖,稍有點問題,很多外行醫生就診斷冠心病,以至於冠心病診斷都有點泛濫。我們不能根據一份單純的心肌缺血的心電圖就隨隨便便診斷冠心病;也不能根據有些不典型的所謂「心絞痛」的表現,診斷冠心病心絞痛。
  • 不注意控制好血壓、血脂和血糖 放好支架的心臟可能「再狹窄」
    原標題:放好支架的心臟可能「再狹窄」   故事   張先生身材瘦小,10年前一個周末與家人共享晚餐後,突然感到胸口悶痛、全身冒汗,嗓子團縮不能發聲,像是被人頂住了胸口捏住脖子一樣難受。家人將其緊急送往醫院,心電圖檢查證實是心梗,於是就做了冠脈造影,發現心臟迴旋支血管完全堵死。
  • 為什麼血管狹窄重的反而可不放支架?
    作者寫在前面的話:工作了20餘年,自己都不清楚做了多少例心臟介入手術,每當在做冠心病血管造影前,患者問的最多的就是「是不是狹窄75%以上就要放支架」,剛開始我會用我有限的知識去解釋,但現在想想也許患者並沒有聽懂,其實那時我也不完全懂。
  • 「不合時宜」的胡大一:中國冠脈支架之父的二十年反支架運動
    (指南規定,血管狹窄高於70%就要做支架) 手術之後,他在原來服用阿司匹林基礎上,為支架又加服了氯呲格雷「雙抗」,導致了出血,右胳膊開始出現大片紫斑——這是放了支架以後的典型副作用。 我感到很氣憤,給他發信息: 「80%放啥支架?……過度支架已積重難返,連你都自願送上門去,悲劇!
  • 心臟迴旋支狹窄90% 市立西院區為其解除「心頭大患」
      半島網3月26日消息  3月13日,市立西院區心內科專家團隊為一名70歲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順利實施冠脈造影術+冠脈球囊擴張成形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解除困擾患者長達半年之久的「心頭大患」。患者被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率、降壓等治療,但患者心前區疼痛症狀緩解不明顯,伴心慌、盜汗。  冠脈造影揪出「罪犯血管」   心內科病區主任仲玲分析,結合患者症狀及既往病史,診斷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相比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展為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風險更高。
  • 治冠心病「支架」「搭橋」如何選
    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症狀為心絞痛,臨床表現為胸前區憋悶疼痛,氣短、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必須停止活動。輕者能夠在數分鐘內自行緩解,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有時心絞痛的症狀可能並不典型,只表現為氣急、暈厥、腹痛。 根據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不同,患者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 心絞痛患者,胸前區會出現按壓痛嗎?
    出現了心絞痛,一般胸前區不會出現壓痛的現象。這個時候主要是一些悶痛,壓榨性的疼痛或者是胸骨後咽喉部的緊縮感,有的患者僅僅會出現胸悶的現象,可以分為典型的心絞痛和不典型的心絞痛。如果明確了確實是心絞痛的話,說明冠心病已經嚴重到一定程度了,在明確自己有冠心病,而且確實是心絞痛的情況下,建議病人還是要做一些相關的檢查,比如做一個冠脈CTA,來評價你的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到底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了。
  • 人們有時候會感到胸痛,是不是心絞痛?心絞痛是什麼原因?
    心絞痛大體分為穩定性心絞痛和不穩定性心絞痛,穩定性心絞痛是活動、運動、勞累等等情況下發作,休息的時候不會發作;不穩定性心絞痛是休息的時候也會發作,活動、運動、勞累後會加重。如果胸痛的特點符合上述,那麼就要懷疑心絞痛,下一步要通過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運動試驗、冠脈CT、冠脈造影等等其中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檢查來確診是不是心絞痛。
  • 德國三氧免疫療法,冠狀動脈搭橋治療,告別血管支架!
    因此患者確診為冠心病之後,要不要進行介入治療,就要考慮患者有沒有缺血、缺血是不是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比如心絞痛患者(冠心病的一種),患者有活動受限的表現:平 時情況相對穩定,但是爬四層樓或者類似的運動量就會引起心口疼的症狀,像這種患者的情況屬於穩定性勞力性穩定性心絞痛,這樣的患者一般不會出現突發的心臟惡性事件。所以這 樣的患者可以考慮不進行冠脈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