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學術訓練的3個核心

2020-09-04 科學網

作者:陳洪捷

8月18日,《中國科學報》刊發的報導《為什麼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在高教界引起強烈反響。

提出問題是學術研究的起點,也是啟動思維和探究的原動力。共鳴的背後,在於這一問切中了我國人才培養的痛點,折射出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複雜問題。為將這一討論引向深入,本報今起開設「『研究生不會提問』之思」欄目,以期與教育界人士一起,尋求破解研究生思維桎梏之道。

提問是科學探索的起點,也是學術討論的開始。沒有提問,就沒有研究,也不會有知識的進展。對研究生來說,提問也同樣重要,提問就意味著思考,就意味著入門。學術訓練的目標,無非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但我們卻常常聽說,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老師面對沉默的學生或找不到研究問題的學生,總是一籌莫展。那麼,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原因何在?

在大學中,提問通常涉及兩種問題,一是外行型問題,二是內行型問題。所謂外行型問題,就是提問者對所涉及的領域了解不多,從外圍發問。所謂內行型問題,是指專業內部的提問,提問者已是圈內人。提出外行型問題,不靠專業知識,更需要常識;提出內行型問題,則需要專業知識。對研究生來說,提不出外行問題,說明通識教育基礎不好、常識不夠。只要具備一定的通識知識,我們就應該具有一些高級常識。憑藉常識,就可以對任何專業的問題作出基本的判斷、提出問題。提不出專業問題,則說明研究生對本專業的了解有限,尚無法從專業的角度來判斷專業中的事實或問題。

無論外行型問題還是內行型問題,都是問題,都有價值。但如果什麼問題也提不出來,就暴露出我們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我們當然可以從大的文化傳統中去尋找根源,或從中小學教育中尋找原因,但這些理由不應當成為我們推卸「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責任的理由。研究生教育是一種學術訓練,而學術訓練離不開提問。如果在中學和本科中沒有學會提問,那就應該在研究生階段補上這一課。

要提出外行型問題,需要有長期的知識積累,與中學教育和本科教育關係更為密切,此處暫且不論。這裡重點說說內行型問題。研究生提不出專業性問題,說明什麼?

從研究生培養或學術訓練的角度看,提不出問題,大約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知識層面的問題,知識太少、太淺,當然提不出問題;二是能力問題,雖然掌握了一些專業知識,但不會運用知識,不會從專業的角度進行思考,不會從課程、報告或書本中捕捉「矛盾」「模糊」之處,自然就提不出問題;三是意識問題,缺乏勇於弄清事實、敢於向權威提出不同的看法、敢於獨立判斷的勇氣。提問的勇氣當然是以前兩者為基礎的,但有了知識和能力,卻未必有勇氣,所以提問的勇氣也是需要培養的。

如此看來,讓研究生能夠提問,就要解決以上三個層面的問題,而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學術訓練的核心內容。但我們一說到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往往就想到多開幾門課、讀更多的書、讀更專業的書,而忽視了學術訓練的內涵。沒有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看作是學術訓練的核心內容。所以我們看到不少學位論文洋洋灑灑、鴻篇巨製,但卻沒有明確的研究問題。對於「提不出問題」的學生,好心的導師往往會為學生指定論文題目。但學位論文應該是學術訓練的一個集中體現,是鍛鍊研究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由於接受了現成的題目就更錯過了學習「提問」的機會。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名叫瞿旭彤的留德博士對其博士學業進行了反思。在說到博士論文選題時,他說,「撰寫博士論文,最難的首先是選題。要想憑自己的有限學識找到合適題目,若沒有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彷徨與摸索,幾乎不太可能。」他認為導師指定題目,固然有利於順利完成論文,但「作者學術視野就可能相對狹窄,而且可能缺乏獨立開創研究主題和確定具體問題的能力」,學術潛力不足。獨立提問之難、獨立提問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提問,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一個學術文化問題。上文提到提問的勇氣,其實提問的勇氣是一種學術文化的表現。在研究生的學術訓練中,除了知識與能力,更應當培養研究生探索科學志向、積極提問的勇氣。學術訓練不僅僅是讀書、做課題研究,更包括刨根問底的態度和「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治學精神。

總之,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反映出我們研究生學術訓練的缺陷。從個人方面講,知識儲備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影響了研究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學術文化方面看,被動接受知識的心態抑制了研究生提問的勇氣。應當說,研究生提不出問題,不僅是研究生自身的問題,同時也是導師和學術文化的問題。所以,改善大學學術文化,加強研究生的學術訓練,是提高研究生提問能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如何讓研究生會提問:把握學術訓練的三個核心
    對研究生來說,提問也同樣重要,提問就意味著思考,就意味著入門。學術訓練的目標,無非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我們卻常常聽說,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老師面對沉默的學生或找不到研究問題的學生,總是一籌莫展。那麼,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原因何在?
  • 教材推薦|新核心研究生英語《國際學術交流英語》
    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養對象,其國際學術交流能力關係到國家的文化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但長期以來,高校研究生英語教育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以提高語言技能為核心,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和專業性,不能滿足研究生英語教育要服務於知識創新和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需求,因而缺乏時代性。
  • 方法 || 研究生學術訓練的幾點看法——以國際私法、仲裁法研究為例
    即使在歐美國家,亦難以一概而論,很多情況下,法學碩士不是一個學術學位,甚至可能是用於吸引外國學生,其學術訓練未必要求很高。而在中國,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要求也不一樣,常提及的區別是,前者注重學術性,後者注重實務性,雖然很多學校實際上既沒有給予法律碩士足夠的法律訓練,也沒有給予法學碩士充分的學術訓練。其實,無論何種情形,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可掉以輕心。
  • 研究生向學術期刊投稿的4個基本要點
    研究生向學術期刊投稿,應著重掌握以下4個基本要點。01、熟悉學術期刊的類型區別作者撰寫學術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發表,並得到同行專家、學術界以及全社會的認可,從而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科技進步。,學術期刊可分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點)和普通、公開和內部發行期刊的區別。
  • 宋連斌教授 研究生學術訓練的幾點看法(下)——以國際私法、仲裁法研究為例
    、下兩篇推送,本文是下篇,有興趣的小夥伴可點擊這裡 宋連斌教授| 研究生學術訓練的幾點看法(上)——以國際私法、仲裁法研究為例,閱讀上篇。【上篇回顧】一、指導研究生是導師的職責 二、研究生學術訓練的「路線圖」:(一)明確研究生生活目標;(二)推薦閱讀書目;(三)養成信守學術規範的習慣; 【下篇概覽】本下篇繼續展開此學術訓練的路線圖:(四)學會收集、整理與利用資料;(五)交流心得;(六)學習文獻翻譯技巧;(七)學習學術論文寫作
  • 兒童(腦癱患兒)的核心穩定性(力量)訓練
    看望正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孤殘兒童時,李克強蹲下身,詢問一個孩子的恢復情況。李克強看望腦癱患兒,該兒童在健身球做核心穩定訓練以下是李曉捷教授的資料--腦癱患兒的核心穩定性力量 李曉捷教授為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建設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研究生主導師
  • 北京科技大學依託「紅色鋼鐵搖籃」訓練營積極創新研究生黨員教育...
    ——依託「紅色鋼鐵搖籃」訓練營,探索「分層次、體系化、重實效」的黨建培訓模式。為了推進學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009年,學校根據不同的黨建培訓對象,精心設計了研究生新任黨支部書記培訓、研究生黨員骨幹培訓、研究生預備黨員培訓3個培訓層次,並依託學生業餘黨校成立了「紅色鋼鐵搖籃」訓練營。
  • 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學術碩士研究生有何區別?
    眼下正是研究生的複試和調劑階段,那麼,有關碩士研究生的一些問題,有部分同學還是不很清楚。所謂的學碩簡稱學術碩士,所謂的專碩簡稱專業碩士,二者有何區別呢?專碩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知識應用與能力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求至少有為期半年的實踐,實踐學分比重較學術學位更大。
  • 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3個動作幫你強化核心肌群!
    想要提高核心力量,我們需要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常見是平板支撐、山羊挺身等動作,都是強化核心的有效動作。如果你不知道核心力量強弱,我們可以通過平板支撐這個動作來測試一下:如果你平板支撐訓練的時候,一次堅持30秒就開始渾身發抖,說明核心肌群是很弱的,如果你一次可以堅持2分鐘以上,說明核心力量是比較好的。平板支撐,你一次性可以堅持多久呢?
  • 第十期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
    >掃碼立即報名 由不發表就出局主辦的人文社科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目前已經舉辦九期,此外還有一期經濟學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和量化論文之SEM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 最近,我們收到很多小夥伴的私信,詢問最近論文訓練營的開始時間。在充分借鑑前幾期的經驗基礎上,再次優化訓練營的課程和服務體系,在新中國歡度70周年之際,我們在金秋十月開啟了第十期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自課程推出,大家都踴躍報名,截至上周末,本期僅剩3個名額,需要的小夥伴趕緊掃碼報名吧!
  • 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學術價值觀
    通過課程培養、巡迴宣講、朋輩互助等形式,為江蘇師大研究生營造了良好學術研究環境,成為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特色樣本。回應關切,瞄準前沿「老師,外文相關資源庫到底怎麼用?有沒有什麼在線查閱的技巧?」研究生竇新對英語論文寫作規範有疑問,便早早向「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任課教師、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帆提出諮詢。王帆當即作出回應,並給出了詳盡可操作的建議。
  • 我國將深化研究生教育質量改革 不把「論文數量」當核心
    我國將深化研究生教育質量改革 不能把論文的數量作為研究生質量的核心 加快形成個性化和更加靈活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完善學位授權評估制度和退出機制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趙婀娜)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今日在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介紹,我國將繼續深化研究生教育質量改革,要樹立科學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觀,不能簡單的把論文的數量、考試的成績,作為研究生質量的核心。
  • 這所普通高校法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喜人:9篇核心期刊!
    我們注意到該報告中的如下內容:2020年法學院共計立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項。組織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評審、申報工作,累計申報項目11項,其中一項獲得校級銀獎。2020年法學院有15位同學考取碩士研究生,考研率9.09%。本科生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篇。目前法學院發表論文19篇,其中一類核心4篇,二類核心8篇。科研成果獲副省級領導領導批示2次,出版專著2部。
  • 硬核學霸來了:渤海大學2020年研究生「學術之星」出爐!
    為促進研究生學術文化交流,營造濃鬱的學術文化氛圍,通過選拔和宣傳研究生中優秀的學術典型,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學校開展了2020年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評選出了渤海大學2020年研究生「學術之星」10人。他們有勤勉刻苦的習慣,他們有執著堅韌的品格,他們有縝密靈活的思維,他們有深刻獨到的見解。
  • 學者:核心期刊不應成為學術研究的唯一評價標準
    長期研究核心期刊問題、並著有《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一書的《南通大學社科學報》執行副主編錢榮貴告訴記者,核心期刊的概念是個「舶來品」,最早是由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於20世紀30年代初提出的。按照規定,只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才有資格申請教授職稱:「獨立撰寫並出版一部15萬字以上高水平學術專著或參編21世紀課程教材和研究生教學用書,並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一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5篇以上為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1篇以上為一類期刊論文;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
  • 明日漲價:第15期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
    由不發表就出局主辦的人文社科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目前已經舉辦14期,此外還有四期經濟學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四期教育學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國際S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和量化論文之SEM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
  • 研究生學術熱情研究報告,請注意查收
    來源:募格課堂 作者:匿名研究生學術熱情影響因素研究報告摘 要目的:探討研一學生學術熱情的影響因素。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結論:研一學生學術熱情受「與導師關係、已有成果、睡眠質量、職業規劃、自我形象(脫髮)」等因素的影響。關鍵詞:研一學生;學術熱情;影響因素;個案研究1.研究問題學術熱情是指對從事的學術研究工作的熱情水平[1],也是研究生從本科生向科研之路邁進的驅動力[2]。
  • 12個門將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幾個門將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希望大家喜歡!我們的核心連接著上半身和下半身,它可以讓我們伸展得更遠,起身更快。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12個不需要去健身房就可以做的門將核心訓練,只需要一塊場地和一個小夥伴就能完成,我們可以在每次訓練結束後做這些訓練,我們現在開始:1.凌空接球兩側轉體示範
  • 完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基本對策
    ,即確定了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由此便確立了與之相對應的分別是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培養體系。第一個問題,在某些培養單位,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高度同質化。分類培養是教育部確定的研究生培養指導思想,目的在於為社會供給多元化人才。而一些研究生培養單位,或受制於科研教師為主的師資力量,或因為懶政怠政,對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採用高度趨同乃至完全相同的培養體系,使分類培養的制度設計初衷完全落空。
  • 即將開營:首期管理學專業國內外高質量期刊(SSCI\核心)論文寫作發表指導訓練營
    截止當前已經成功舉辦22期,其中包括14期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訓練營、3期經濟學、3期教育學和1期「SEM」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1期「國際S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旨在為學員講解核心論文寫作與發表套路,匹配專業指導老師一對一指導完成論文寫作,建議投稿。目前參與人數已累計達到超過1000多人次,參加學習的學員普遍表示有很大的學術提升。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對於學術論文寫作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