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洪捷
8月18日,《中國科學報》刊發的報導《為什麼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在高教界引起強烈反響。
提出問題是學術研究的起點,也是啟動思維和探究的原動力。共鳴的背後,在於這一問切中了我國人才培養的痛點,折射出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複雜問題。為將這一討論引向深入,本報今起開設「『研究生不會提問』之思」欄目,以期與教育界人士一起,尋求破解研究生思維桎梏之道。
提問是科學探索的起點,也是學術討論的開始。沒有提問,就沒有研究,也不會有知識的進展。對研究生來說,提問也同樣重要,提問就意味著思考,就意味著入門。學術訓練的目標,無非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但我們卻常常聽說,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老師面對沉默的學生或找不到研究問題的學生,總是一籌莫展。那麼,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原因何在?
在大學中,提問通常涉及兩種問題,一是外行型問題,二是內行型問題。所謂外行型問題,就是提問者對所涉及的領域了解不多,從外圍發問。所謂內行型問題,是指專業內部的提問,提問者已是圈內人。提出外行型問題,不靠專業知識,更需要常識;提出內行型問題,則需要專業知識。對研究生來說,提不出外行問題,說明通識教育基礎不好、常識不夠。只要具備一定的通識知識,我們就應該具有一些高級常識。憑藉常識,就可以對任何專業的問題作出基本的判斷、提出問題。提不出專業問題,則說明研究生對本專業的了解有限,尚無法從專業的角度來判斷專業中的事實或問題。
無論外行型問題還是內行型問題,都是問題,都有價值。但如果什麼問題也提不出來,就暴露出我們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我們當然可以從大的文化傳統中去尋找根源,或從中小學教育中尋找原因,但這些理由不應當成為我們推卸「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責任的理由。研究生教育是一種學術訓練,而學術訓練離不開提問。如果在中學和本科中沒有學會提問,那就應該在研究生階段補上這一課。
要提出外行型問題,需要有長期的知識積累,與中學教育和本科教育關係更為密切,此處暫且不論。這裡重點說說內行型問題。研究生提不出專業性問題,說明什麼?
從研究生培養或學術訓練的角度看,提不出問題,大約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知識層面的問題,知識太少、太淺,當然提不出問題;二是能力問題,雖然掌握了一些專業知識,但不會運用知識,不會從專業的角度進行思考,不會從課程、報告或書本中捕捉「矛盾」「模糊」之處,自然就提不出問題;三是意識問題,缺乏勇於弄清事實、敢於向權威提出不同的看法、敢於獨立判斷的勇氣。提問的勇氣當然是以前兩者為基礎的,但有了知識和能力,卻未必有勇氣,所以提問的勇氣也是需要培養的。
如此看來,讓研究生能夠提問,就要解決以上三個層面的問題,而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學術訓練的核心內容。但我們一說到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往往就想到多開幾門課、讀更多的書、讀更專業的書,而忽視了學術訓練的內涵。沒有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看作是學術訓練的核心內容。所以我們看到不少學位論文洋洋灑灑、鴻篇巨製,但卻沒有明確的研究問題。對於「提不出問題」的學生,好心的導師往往會為學生指定論文題目。但學位論文應該是學術訓練的一個集中體現,是鍛鍊研究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由於接受了現成的題目就更錯過了學習「提問」的機會。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名叫瞿旭彤的留德博士對其博士學業進行了反思。在說到博士論文選題時,他說,「撰寫博士論文,最難的首先是選題。要想憑自己的有限學識找到合適題目,若沒有至少半年甚至一年的彷徨與摸索,幾乎不太可能。」他認為導師指定題目,固然有利於順利完成論文,但「作者學術視野就可能相對狹窄,而且可能缺乏獨立開創研究主題和確定具體問題的能力」,學術潛力不足。獨立提問之難、獨立提問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提問,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一個學術文化問題。上文提到提問的勇氣,其實提問的勇氣是一種學術文化的表現。在研究生的學術訓練中,除了知識與能力,更應當培養研究生探索科學志向、積極提問的勇氣。學術訓練不僅僅是讀書、做課題研究,更包括刨根問底的態度和「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治學精神。
總之,研究生提不出問題,反映出我們研究生學術訓練的缺陷。從個人方面講,知識儲備和研究能力的不足,影響了研究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學術文化方面看,被動接受知識的心態抑制了研究生提問的勇氣。應當說,研究生提不出問題,不僅是研究生自身的問題,同時也是導師和學術文化的問題。所以,改善大學學術文化,加強研究生的學術訓練,是提高研究生提問能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