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5 來源:江南大學
為培養在大學生主人翁意識、感恩意識與自立意識,同時拓展學校用工模式,實現減員增效,江南大學積極推進「學生勤工助學模式改革」試點項目。在借鑑國內外有效做法的基礎上,學校以後勤集團為先行試點單位,以公司化運作為模板,深化企業管理機制,通過公開招聘、現場面試、籤訂儀式、持證上崗等系列舉措推進勤工助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資助育人新模式。
——明晰改革理念,探索育人新思路。為謀求更好的發展,破除傳統勤工助學工作的困境,學校確立了以勤工助學改革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並從育人理念、育人內容、育人手段以及育人成果等方面對學生勤工助學改革各項工作做了謀劃。學校勤工助學改革以資助育人為宗旨,以增強學生的母校情結和職員意識為重點,通過提供與學生密切相關且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引導學生主動關注並參與學校改革事業發展,在崗位鍛鍊中勤工助學、提高能力;在服務師生中尊重勞動、感恩回報;在職業體驗中實現學校的減員增效。此次新模式改變了以往經濟資助為主的模式,將以往「授人以魚」的助學模式轉變為搭建「授人以漁」的勤工助學平臺。招聘範圍上從全部招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擴大到「有志於通過勞動實現學業自助和能力鍛鍊的全體在校學生」。
——注重建章立制,規範育人新章程。 學校從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入手,做好勤工助學制度的廢、改、立工作,使改革工作規範、有序、可操作。管理主要分為對用工部門用工申請的管理和對勤助學生的管理,先後制定了《江南大學學生勤工助學管理實施辦法》、《江南大學校內勤工助學籤約協議》等制度文件。一系列制度文件對用工部門的用工申請、工作考核、報酬發放以及對學生崗位申請、紀律要求、報酬確定和報酬領取等事項做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制定了嚴格的崗位管理流程:開闢與設立崗位——發布招聘公告——召開雙選會——正式錄用、籤訂上崗協議——崗位的盤點及信息調查——工作考核管理——工資發放。同時,學校大學生發展中心勤工助學處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定期例會制度、崗前培訓制度、工作考核監督制度、獎懲評優制度等,不斷完善制度建設。使勤工助學活動做到有章可循,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推進後勤試點,開闢育人新陣地。學校以後勤集團為先行試點單位,開闢勤助育人新陣地。後勤集團現行下轄的接待中心、樓宇中心、宿舍管理中心、校園環境中心、飲食服務中心等既是學校改革發展的強大保障,也是與學生在校生活緊密聯繫的部門。後勤集團現聘用外來務工人員600餘人,分布於35個工種崗位上。此次改革結合在校學生的特點和崗位要求,選定其中10個工種的30個崗位先行試點,崗位涉及餐具保潔、物業管理、應急檢修、花卉管理等。在具體做法上,借鑑國外高校的有效做法,結合學校後勤用工模式與學生勤工助學的實際,提供與學生密切相關且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
——創新改革內容,實踐育人新舉措。 結合後勤用工模式與學生勤工助學的實際,學校堅持科學論證、精心設崗,改革勤工內容,採取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根據各用人單位的實際用工申報,學校通過科學設置勤助崗位,公開發布招聘公告、舉辦勤助崗位雙選會,選拔面試應聘學生。此外,勤助學生還需與學生處、各用工單位共同籤訂三方協議,在接受崗前培訓、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動後,佩帶上崗證正式開始上崗工作。通過籤訂協議、持證上崗等形式不斷強化學生勤助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在此基礎上,學校對所有上崗學生進行定期考核和評比,並且要求上崗學生根據自身崗位寫出工作計劃、目標和承諾。與此同時,學校還對每位申請者的個人資料和上崗情況建立檔案,每學期對崗位申請者和所有崗位進行重新登記調查,及時掌握學生經濟情況的變化和工作情況,並根據變化的情況適時調整崗位。
——勤於總結歸納,收穫育人新成果。在不斷推進勤助改革的過程中,學校善於從工作中尋找和吸取經驗,勤助中心、用人單位、上崗學生等紛紛從各自層面回顧得失、分享勤工助學的碩果。為從學生的視角更客觀地剖析其對勤工助學模式改革的認識,更好地了解受聘學生的切身感受,學校特舉辦「應聘同學話勤工助學」等活動,透過同學們對勤工助學工作的感悟來領略勤工助學的魅力。勤助工作改革以來,學校在管理中不斷規範崗位申報、報名競聘、用工流程和管理考核,充分體現助學育人的宗旨,確保勤工助學活動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傅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