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聞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確有其理。
佛經是佛親證真理,對真理境如實宣說,真理本來就是我們的佛性,與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一體,故讀佛經會感受到真生命的穿透力,有極大的加持,利於開發我們本有的智慧。
但經文畢竟是此世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有人類不可逾越的局限。人類活在顛倒迷惑中,人類使用的語言是與其顛倒迷惑的心智相應的,而不是與真理境相應,不是特為表述真理的存在。
故用人類的語言欲如實傳達真理境是困難的,即使是釋迦佛的智慧也有困難,故經中常以指月之指為喻,又說「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
假如讀經時又拘泥於人類的語言思維習慣,則經中所含佛性真理的光明,無疑被大大遮蓋,只剩一絲絲微弱的光而已。
故古來大德皆提倡誦經時竭盡虔誠,不加擬議。我確信這樣的誦經,能得到經文多分的加持。欲研經義,可另尋時間。又當佛心貫於內心,於經文不局其文字相時,不加擬議地恭頌與思惟經義皆可,此時思惟經義往往有法喜。
但無論如何,經文存在「人類語言」及「人類習慣思維」兩重障礙,故非佛意的直接宣露。
佛要直截宣露自證真理境,必須用佛的語言,那是專門與真理相應的語言系統。姑且用「語言」來表述吧,佛的語言是什麼?也許是心念、光吧,再者陀羅尼咒語。
因為咒語只有音節,凡夫讀誦無法以思維來分別。而它本身又是來自佛的自證自述。故此不加分別的誦咒,自然不會因為凡夫分別意識心遮擋真理的穿透力。故說誦經不如誦咒。
咒語的威力雖大,為佛自證自知自說,不倚世間語言,但咒畢竟是局於一法,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則類同於咒,而復包含佛一切功德在內,以名攝體,攝無不盡,故念咒又不如念佛。
凡人每重誦經而輕念佛,因經文乃其熟悉語言境,可以琢磨,感到親切;佛名阿彌陀佛乃驀地而來,不知為何,無以把著,無法琢磨,覺得疏遠。不知凡夫覺得近的、親的,恰恰離佛疏遠;而凡夫覺得疏遠,恰恰與佛親近。
念佛,直稱佛名,不憑人類語言,不假思維邏輯,不需折射,不經轉換,直達佛心,直入佛境,真正是佛佛乃知,凡夫頓入佛境之法門。
念佛尤勝觀想。因觀想不離凡夫心識,夾雜凡夫心,不清淨,縱然定慧等持,也只是因地初心,不如念佛直登果地覺。次觀想難而稱名易。
念佛也勝開悟,悟雖直達佛心,未能直入佛境,仍是因地法門。悟後起修,依然路途遙遙,唯悟者深知語言文字之不足法,而唱不立文字。念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在念者雖未悟未通,然由佛力直契如境,豈可思議!
知識分子每挾知識學問傲視天下,看不起老實巴交大字不識的念佛人。如同坐擁一大堆爛稻草,看不起金條一樣可笑無知,除了自暴其狂妄傲慢,別無。
知識、學問、語言、思維,是多麼地累啊!背著這麼多沉重包袱的人如何能有輕快的人生步履呢!
放下知識學問的包袱,如同一字不識的老漢一樣念佛,真的很好。
有知識、沒知識,有文化、沒文化,在佛的眼裡都平等。也許沒知識、沒文化者更接近於佛。
講究學問的書,讀著讓人頭大。
不講學問的書,每每令人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