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力應該是語文老師的基本素養。語文教師要用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帶動學生對寫作的感情。為了提高自己、惠及學生,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和學生一起堅持寫作。
當下,很多語文老師沒有養成寫作的習慣。針對這種狀況,學校應當怎麼引導教師積極地投身到教育寫作當中去呢?在此,我不妨拋磚引玉。
1.要創造激發教育寫作興趣的良好環境
(1)領導帶頭。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有什麼樣的老師,領導要用自己對教育寫作的熱情帶動老師。特級教師凌宗偉在擔任南通二甲中學當校長時,自己秉筆前行的同時,將一群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輕教師組織起來,讀書、交流、思考、寫作。在他的引領下,那些教師們在教育寫作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報大刊上經留有他們學校教師思考的印記。
(2)搭建平臺。如,辦一份內部學術刊物,定期舉辦有主題的教育講壇、沙龍等。
(3)培訓引領。聘請有教育寫作經驗的專家進行面對面的寫作引領。
(4)評價促進。學校要建立科學的、促進教師主動進行教育寫作的評價機制。我們當地的一所學校為了激發教師寫作熱情,實行「稿費配發制度」——如果教師在正規期刊發表了東西,收到了稿費單,可以揣著單子向學校申請同樣金額的獎勵。這種方法是否科學,在此不做評說。至少學校這種意識是值得肯定的。相反,有的學校,教師寫東西不但不鼓勵,而且還認為是不務正業,那是極端短視的。老師自己寫東西,就是在帶領學生寫作文,怎麼是不務正業呢?
2.要建設學習型學校。特級教師於樹泉說,不去讀書卻期待寫出好文章,如同不去掘井卻奢望清泉噴湧而出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學習的結果,是思考的結晶,是實踐的總結。學校要大興學習之風,引導教師多讀書,多思考,把讀與記、讀與思、讀與行、讀與寫結合起來,積累語言,促進思考,儲備理論,勇於實踐,為教師寫作提供充分的準備。
3.要求教師在備作文指導課時要寫下水文。寫下水文應是備作文指導課的一部分。有時備了幾篇子的指導過程,可能還不及用一篇下水文來引領管事。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備作文指導課時,總是先寫篇「下水文」,三五百字的小文章幾乎一揮而就,寫完了讀一讀,覺得挺有意思。等學生寫好了,師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各自寫的文章。從這個角度總結我他作文教學的經驗,就是四個字:師生同寫。這種做法他在幾十年的從教中一直堅持著。
4.要求教師堅持寫有價值的教學反思。蒲公英作者李玉柱老師認為,教學反思應當論文化,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想當值得稱道。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如果像李玉柱老師所說的那樣用心寫三年反思,想不成為名師、寫不成像樣的東西都難。
5.告訴教師寫作要有要有一種韌性。在教育寫作的路上,很多特級教師都有若干「碰壁」的經歷。於永正老師說過,他的退稿信,多得堆成一大摞。投啊投,投到40歲,才發表了第一篇文章。管建剛在談自己的教育寫作經驗時,也感慨萬分:「寫了東西,投了一次不中,不要緊;投了十次不中,不要緊。要緊的是,你要有「屢敗屢戰」的勇氣。敲啊敲,一次次地敲,不看功勞看苦勞,說不定也會給你發一篇。」很多教師沒寫出東西來或寫出東西發表不了,一點也不奇怪,就是缺少他們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身教勝於言教。只要語文老師常動筆,體味寫作的甘苦,摸索寫作的規律,給學生做出榜樣,肯定就能教出熱愛寫作的學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