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很唏噓,這些年裡我眼見著在BBS上縱橫捭闔、大殺四方的英雄人物,一個接一個地倒在了孩子老師的手下。今天看見一位當年的老哥們,手提板磚準備去找老師辯上一辯,議題是《在語文教學中讓孩子背誦全文加注釋以及題解對孩子學習中文是否具有真正意義》。個人覺得他的贏面不大,回來的時候多半能溫習一些中文詞彙,諸如:鎩羽而歸、伏低做小,以及雌伏隱忍什麼的。在這個議題下,網友發表了許多個人見解。一類人表示自己當年語文次次考第一,從來就沒有背過書。這種人要我說,可以直接拖出門外亂棍打殺了。因為他們面對任何教育的話題,從來不關心提問者的真實處境和具體困難,永遠第一時間跳出來表演自己當年多聰明,多厲害。除了激發別人的自卑之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只能亂棍打殺,減少一點空氣中的屁味。另一類人開始背書,反覆吟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類的至理名言。以此說明背書好,背書自古就很好,現在自然更好。由於近年來網友平均文化水準下降得厲害,來來去去就這麼一句,連「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作詩也會吟」都背不出來。道理依然是當年那個道理:背誦是理解的基礎,背誦有利於孩子一早感受中文美感。於是,空氣中漸漸多了一點酸氣,類似泡菜開壇。
我是不支持什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的。書讀百遍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時間流逝了許多,在這許多時間裡發生了什麼?你讀了更多書,你見了更多人,你經歷了更多事,你傾聽了更多言談。於是你的見識變得廣博,見地變得深刻,觸類旁通之下,那麼就會「其義自見」。同一本書連續不斷讀100遍,在沒有外界輸入的情況下,有個屁的「義」能夠自見?這是宗徒對經文的態度,不是讀書求學應有的態度。在我看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器。上等根器的學生,學習中文肯定不會滿足於老師在課堂上布置的那點作業。在私底下,他/她擁有更大的閱讀量。語文課本裡許多文章是節選,他們自己可能早就已經讀完全本。這樣的學生當然可以宣稱自己不用背書,因為他們看得多了,對中文的熟悉程度遠超同齡人。一些名篇名句,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反覆遇見過,自己還可能做過摘抄,對文章本身的理解也足夠,自然可以不背而背,全都成竹在胸。但這種人是極少的,他們的經驗對大多數人而言沒有多少價值。
中等根器的學生數量最多,大多類似我這樣有一定基礎,但是又不夠精專,天性也不夠穎悟。但是在教育過程中,我這類人是最值得幫助和挽救的一類。因為如果能夠激發起我對學習的興趣,培養起一點學習的自信,那麼通過自身努力,還是可以摸到天才們衣裳一角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我這樣的人悟性不足,沒有辦法一下子覺出哪裡好來。那麼,無需背誦所有課文,但背誦經典名篇就是一種必須。並非是為了單純的記憶,也不是為了等將來「其義自見」,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記住標準。
現在理解不了是不是?現在欣賞不了是不是?沒關係。先背下來,熟練背誦,記得這是好的,這是個標準。你記下了這個標準,今後遇見其他中文作品,你可以拿來做比較。在比較過程之中,你很快就會明白所謂的「好」,究竟是好在哪裡,它是怎樣的一套標準,看重什麼,推崇什麼,鄙夷什麼,反對什麼。由於這個過程比較有趣,自然而然會擴大自己的閱讀範圍。閱讀量上去之後,課本就逐漸變淺,有了自己的一套標準,於是也就有了自信和興趣。這種人數量眾多,各自的緣分深淺不一,如果遇見好的教師,好的家長,願意花時間啟發、陪伴、鼓勵,最終的進度也並不會差。
下等根器的學生數量不少,有些人就是對中文沒興趣,但可能對數學、對體育、對手工興趣盎然,而且輕而易舉地就能取得好成績。這類人學習中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考試,努力多拿一點分數。因此他們要背,而且是大量的背。背課文,背注釋,背作文,背習題集,背考模擬題集。這叫做死馬當做活馬醫,好在出題老師的題庫是有限的,知識點也是有限的,能背下一個中文考試大全集,那麼考題只會是其中的一個子集,理論上得分也不會太低。當然,這種方式最為痛苦,絕大多數人對不感興趣的內容根本背不住。所以是醫死馬,如果是下等根器且沒有毅力,誰來也沒用。只能說是通過背書和中文結個緣,留待日後重續,生生世世的流轉中總有機會。至於說到老師和學校,那是另外一件事情,和背不背書關係不大。他們首要考慮的是成績和升學率,在這一點上他們和大多數家長的利益一致。相同的目標在不同人手下,對應著不同的手段。假設學生是馬駒,老師是牧馬人。理論上較為合理的方式,是讓最好的馬自己跑,它們彼此就會你追我趕,不需要督促;中等的馬需要用青草誘惑,同時用鞭子威脅,軟硬兼施讓它們跑起來;劣馬實在是沒有辦法,只能簡單粗暴地在馬屁股上來一烙鐵,讓它們瞬間玩命逃竄。
但這很麻煩不是麼?分析上述的做法,很快就能得到一個結論:無論是對哪一種馬而言,來一烙鐵都能起到相同的作用。那麼,為什麼不來一烙鐵呢?烙鐵是最後馬群整整齊齊衝過終點的保證,至於說馬會怎麼想並不重要。所以全體都有,翻開教科書,都給我開始背吧。回到一開始,討論應該背書還是不應該本身就偏離了問題的核心。身為兒童的痛苦就在於這裡,他們只能看著成人討論烙鐵,卻少有人坐下來,在他們身邊翻開一本書問三句話:
題圖攝影:MIKHAIL VASILYEV
圖片授權基於:www.Unsplash.com相關協議
往期回顧:
兒童節,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寫文字,還是拍視頻
怎樣在微博上寫一個人見人愛的觀點
終於擁有了「槽邊往事」四個字
推薦視頻:《口罩獵人》
推薦閱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2020屆慈父杯網絡小作文大賽入選作品賞析
【廣告】2020新款APP推薦:靈感筆記
1人,2貓,31天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昨天看到一則軼事,我深愛不已:
俄羅斯人發生交通事故,喜歡下車就直接動手;
俄羅斯人因為交通事故鬥毆,最喜歡用棒球棍;
棒球在俄羅斯一種相當冷門的運動;
2014年俄羅斯全境銷售棒球棍50萬根;
同年全境銷售棒球手套4付;
棒球一個。
合家歡口糧點此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