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長清10歲留守兒童的一天 有委屈寫進日記本

2021-01-15 大眾網

  長清區雙泉鎮小張村,三面環山,村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而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村子,走向建築工地流水線,隨之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留守村中,在沉默中承受著分離的孤寂……

  今年是「留守兒童」進入官方話語體系的第10個年頭。據統計,小張村有100餘戶村民,300多口人,其中18歲以下未成年人49名,14歲以下兒童37名,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兒童有10多名,全部在14歲以下。

  在小張村有這樣一戶人家,姐姐周涵(化名),今年10歲;弟弟旭旭(化名),今年3歲。在姐姐出生不久,他們的父母就踏上了漫漫打工路。隨後,爺爺也為生計外出打工,照看姐弟倆的重任落到奶奶一人身上。在這個「一老二小」組成的家裡,有溫馨,有艱辛,不能言說的是對父母的思念……

  短短的上學路,長長的思念:10歲姐姐獨自一人上學,最怕村中出沒的大黑狗

  說起父母,姐姐周涵雙眼中總會閃過一絲渴望。爸爸在離家60公裡外的濟南打工,一年中很少回家;媽媽在長清城區一家超市上班,但距離周涵也有35公裡,偶爾兩個月回家一次,每次也是來去匆匆。除了上學,周涵還擔負起了照顧弟弟的重任。

  2日6:00,記者來到周涵家門外。此時的天空沒有一絲光亮,整個村子黑漆漆一片,仿佛還在沉睡。初冬的山中格外清冷,附近的河流又平添了幾絲涼意。

  6:15,周涵家中出現了一抹燈光。記者輕輕敲了幾下緊閉的大門,不多時,一陣腳步聲從門內傳來,前來開門的,正是周涵的奶奶。周涵奶奶將記者讓進屋。刷鍋、接水、把爐火燒旺、給周涵衝上蜂蜜水,周涵的奶奶走進廚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6: 20,周涵的奶奶向周涵睡覺的屋子走去。不一會工夫,周涵已經穿好校服和鞋子走出屋來,她一邊揉著眼睛一邊打著哈欠,一副沒有睡醒的樣子。

  「這才6點25,這麼早就把我叫起來了。」周涵抬頭看了看屋內掛著的石英鐘,嘴裡嘟囔著。周涵撅了撅小嘴,走到廚房的水池前洗臉刷牙,洗漱完畢後,她拿起一把黃色小梳子開始梳頭,散亂的頭髮在她麻利的動作中,瞬間變成一根整潔的馬尾辮。這個時候,奶奶已經把早餐端上了桌。

  一碗麵條,一個雞蛋,一瓶自製的蘿蔔黃瓜鹹菜,就是周涵的早餐。「我們早上基本都吃這個,她不吃肉,說是要減肥。」說到這裡,周涵靦腆地笑了笑,幾口扒完麵條,繫上紅領巾背起書包走出了家門。

  雙泉鎮龍灣小學,步行5分鐘就可到達。看到孫女走出家門,周涵的奶奶也跟了出來,站在門口看著孫女。「因為學校離家近,周涵都是自己走著去上學,但路上有時候會有一條大黑狗,看見人就叫,還追著咬,孩子很害怕。」周涵的奶奶擔心地說。

  小小的心思,不能說的委屈:「心裡話不能和奶奶說,偷偷寫進日記本」

  7:00,周涵走進了龍灣小學的大門。周涵所在的五年級教室在教學樓二樓,「跟我下去拿拖把。」在二樓樓梯拐角,周涵毫不見外地對記者說。在一樓的工具間內,堆滿了拖把等工具,這時,周涵的同學也來到工具間。「這次你搶不著拖把了,我有幫手了。」周涵調皮地對同學說。

  隨著同學們陸續走進教室,原本安靜的教室逐漸熱鬧起來。「昨天的作業做了嗎,拿出來我看看。」「你趕緊拿拖把去拖地。」周涵不斷對身邊的同學們說。「她性格很開朗,特別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只要學校裡一有集體活動,她肯定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前兩天她還參加了一個學校裡的舞蹈表演。」班主任王祿對周涵的評價頗高,周涵的成績在班裡也是數一數二的,特別喜歡數學和美術。

  11:20,上午的課程結束,周涵收拾東西準備回家。「每到放學的時候,我就會看到有些同學的爸爸媽媽到學校來接,這個時候是我最難受的時候。我最希望能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放學回家。」說著說著,周涵的眼圈紅了起來,她告訴記者,有時候想爸爸媽媽了,就躲在被子裡偷偷地哭。

  在奶奶眼中,周涵是一個性格開朗,懂事的好孩子。但在周涵心中,心裡話是不會對奶奶說的,在周涵的抽屜中,有一個日記本,她將所有想說的話都寫在了這個小本子上。「父母不帶我出去,就是想多掙點錢,我都明白。他們都很辛苦,有時候我會感到無助、委屈,但我會把所有的話都憋在心裡,我怕給他們說了之後讓他們擔心。」周涵抱著日記本小聲地說,有時候她會自己坐著客車去媽媽工作的地方,有時媽媽忙起來顧不上吃午飯,她就跑到外面幫媽媽買飯。

  鬧騰騰的白天,悽冷冷的夜:一有時間就帶弟弟玩,每晚都幫弟弟洗腳

  再次回到周涵家中,已臨近中午。周涵的奶奶正在屋中照看3歲的旭旭。「旭旭整天纏著周涵,有時候周涵考試成績不好,就說是弟弟影響到她的學習了。」周涵的奶奶說,周涵一有時間就帶著弟弟玩,每天晚上都幫著弟弟洗腳。

  在記者與周涵的奶奶交談過程中,3歲的旭旭不停地把屋裡的瓶瓶罐罐搬來搬去。就在上周,周涵抱著旭旭一起玩,結果旭旭使勁兒往前一動,一下就磕到桌腿上了,當時頭就破了,現在還留著一塊疤。周涵的奶奶告訴記者,她當時一巴掌就拍到周涵後背上,覺著周涵沒把弟弟看好,周涵就站在那裡,一句話都不說。

  「我不想爸爸媽媽,就想奶奶。」玩耍中的旭旭似懂非懂地反覆說到,並不時往奶奶身上依偎。提起弟弟,周涵的眼睛再次溼潤了,「有時候弟弟睡覺時會哭醒,我就問弟弟為什麼哭,弟弟說,想爸爸媽媽了。」每到這個時候,周涵就會在被子裡抱著弟弟一起哭。

  昏黃的燈光,沒燒暖氣的家:姐姐邊寫作業邊哄弟弟,寒風中幫奶奶整理大白菜

  16:10,周涵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開始寫作業。「你幫我聽寫吧。」周涵拿著課本央求記者,因為奶奶沒法幫著她聽寫,所以平時都是去學校讓同學幫著聽寫。在周涵寫作業的時候,旭旭不斷跑進房間,纏著要和姐姐玩。就這樣,周涵一邊做作業,一邊哄著弟弟玩兒。

  「周涵,吃飯了,快來吃飯。」奶奶叫喊著。在昏暗的燈光下,3人圍坐在長桌周圍,開始大口咀嚼著地瓜和白菜。吃過晚飯,周涵來到院中,開始將堆在地上的一顆顆大白菜碼放整齊。堆了幾棵以後,周涵站起身來,將發紅的雙手放在嘴邊,不停地揉搓著。

  雖然已經入冬,周涵家並沒有燒暖氣。「這個爐子是平時做飯用的,那個爐子是燒暖氣的。」周涵的奶奶指著廚房裡的兩個煤爐說,燒一天暖氣得用不少煤呢,現在還不算很冷,等著最冷的時候再燒吧。

  「一老二小」的希望和無奈:

  全家6人3人外出打工,1個月收入能頂種地2年

  周涵家中原本有七八畝土地,但一年到頭種地的收入,僅僅4000來塊錢,根本無法滿足家裡的日常開支。周涵的父母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

  周涵的父母都是雙泉人,初中畢業後就開始打工。「他媽在超市當營業員,越是節假日越忙,上周回來一次,結果還沒來得及吃口飯,就被單位叫走了。」周涵的奶奶無奈地說,他兒子前兩年腰椎間盤突出,動了手術,幹不了重活。不過好在懂電,會看電路圖,算是有了一門技術。「我們家大部分土地都包出去了,現在只留了1小塊地,種點蔬菜自己吃。」周涵的奶奶說,周涵父母倆人加起來一個月能賺5000多塊錢,周涵爺爺在工地幹零活一個月能有3000來塊錢,比種地強多了。但就是平時沒法回家,雖然周涵嘴上不說想父母,旭旭太小也不會說,但心裡肯定是想的,每次媽媽回來,姐弟倆都會摟著媽媽睡覺。夜已深,在周涵房間的門縫中,依舊透出一絲燈光,為了不過多打擾周涵的生活,記者悄悄離開了。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抬頭望去,看到的是滿天星光,格外明亮。

  [行動]

  雙泉村落兒童有了關愛中心

  在小張村村委會不大的會議室內,一副「童善」兒童關愛服務中心的牌子掛在牆上。「這是長清區青益志願服務中心聯合山東女子學院社工專家團隊,建立的村落兒童服務中心。」小張村「第一書記」宋文法說。小張村及周邊村落是長清區傳統村落,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兒童健康發展所需資源相對貧乏,「這個服務中心建立後服務周邊6個村落。我們通過建立兒童個體檔案、服務跟蹤資料庫、成長曆程圖表數據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心理撫慰、學業輔導、親情陪伴、興趣拓展、社區融合等公益服務。」兒童關愛服務中心自2016年11月起實施,旨在對鄉村留守兒童進行身心關注和社區兒童成長幹預。

  [連結]

  留守兒童首次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從4月起,中國政府首次普查留守兒童的真正底數。巧合的是,2016年也是「留守兒童」進入官方話語體系的第10個年頭。今年以來,國務院層面首次發布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首次針對留守兒童問題組建了27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首次開展全面的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留守兒童」還寫入了國家的「十三五」規劃。與以往不同,這次被強調的,是「堅持政府主導」,是「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目標宣示: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

相關焦點

  • 「福彩有愛——留守兒童課本劇支教暨匯演」活動走進長清八一希望...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10月31日下午,長清八一希望小學的音樂教室裡擠坐著30名孩子,滿室陽光中,山東經濟廣播記者大壯與山東樂思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教團隊,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戲劇課。去年,在這所學校就讀的六年級學生孟雨晴,與打工在外的父親孟德志團聚在山東廣播電視臺音樂廳舞臺上,父女團聚的場面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那是孟雨晴在「希望山東,福彩有愛——留守兒童音樂支教活動匯報演出」中,收穫的一份特殊的六一禮物。時光飛逝,愛心不停,我們對於留守兒童的關心關愛一直在繼續。
  • 濟南市長清崇德苑童善兒童關愛中心以愛為燈指引留守兒童走出困境
    人民網濟南11月23日電 11月22日,張金玲、閻慧傑、劉婷、王瑞琪等社工志願者在長清區歸德街道崇德苑童善兒童關愛中心,為10多名留守兒童輔導作業、上課,解決孩子們在家中無人輔導功課的難題,幫助他們走出學習上的困境。
  • 「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
  • 暑期留守兒童夏令營:讓兒童們放飛心情
    7月31日,由南充市婦聯、市檢察院、高坪區婦聯等主辦,南充市陽光家園社區服務中心協辦的「暑期留守兒童關愛夏令營」活動順利舉行。活動為期一天,全市120名留守兒童(高坪區30名)先後接受法治教育和才藝培訓。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新華社銀川8月27日電(記者趙倩 王騰 汪健)這個暑假,11歲的劉逸航過得特別充實,他終於不再整日只能對著兩條金魚發呆了。  「我最喜歡心理課,和志願者哥哥們在一起很踏實,也很開心。」這個夏天,劉逸航和當地其他小夥伴第一次參加了留守兒童夏令營。  劉逸航家住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秋季開學將要上四年級。
  • 「彩虹橋兒童之家」來了,留守兒童放學後有了好去處
    ,有了煩惱還可以向兩個「知心姐姐」傾訴。記者楊濤 攝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我市成立第三家「兒童之家」校長陳作棟介紹,全校93名學生80%都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期遠離父母,基本上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普遍存在缺少管教、沒有安全感、學習沒有信心等問題,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彩虹橋兒童之家』成立後,社工們建立了心理輔導室、讀書室、
  • 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 東華理工大學生與留守兒童「手牽手」
    昨日下午,撫州成功教育學院72名留守兒童走進東華理工大學,度過了特殊又快樂的一天。  由於家庭條件比較艱苦,這72名留守兒童幾乎都沒有來過市區。得知能到市裡尤其是大學裡參觀,大家早就按捺不住興奮之情,提前趕到學校集合。坐上開往撫州的車,一張張稚嫩的小臉無不露出好奇。  東華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80多名學生則早早地等候在學校的廣場上。
  • 農村留守兒童報告:重男輕女導致女童成"隱形人"
    一位匿名用戶在問答社區網站「知乎」上傾訴,自己7歲開始煮飯,人還沒有灶臺高,踩在板凳上踮著腳炒菜。早起煮飯餵豬洗碗後再去上學,中午回家煮飯,晚上割完豬草再煮飯,經常沒有時間寫作業。作為一個女孩,「就像一個隱形人一樣在家裡生活」,多幹活,少說話。  雖然已經16歲,雲南女孩陳娟的個頭只相當於城裡10歲的女孩。她剛上小學六年級。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陝西西安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郭維安 李小馬  生活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鐵爐街道鐵爐村的小鄧姐弟倆,姐姐14歲,弟弟10歲,一直未上戶口。母親2015年因家庭矛盾離家出走,父親鄧宏濤長年外出打工,兩個孩子無人照顧。
  • 「一天只吃一餐飯」留守兒童作文刷屏網絡,實際家庭條件較好
    作者在文章中稱自己是湖北恩施一名留守兒童,在託兒所中生活,一天只吃一頓飯,只為攢錢留住爸爸媽媽。文中所描述的留守兒童的悲慘境遇看哭了很多網友,不少公眾號也以「這位留守兒童的作文,在外務工的爸爸媽媽都應該看看」「一篇留守兒童的作文,讓我讀哭了」等為題,分享了這篇作文,引發大量關注。
  • 德州留守兒童夏令營快樂度假 接受多方安全培訓
    記者了解到,從市婦聯、關工委、市慈善總會到社工、熱心居民……大家紛紛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  「家庭夏令營」免費學特長  「Can Ihave yourname? 」(能告訴我你的名字嗎? )「My name isLeiFei.」(我的名字是李飛。 )8月2日,記者來到被全國婦聯評為「最美家庭」的慶雲縣退休教師楊連印的家。
  • 藍海集團感恩教師節公益活動在濟南長清紙坊小學舉辦
    9月10日,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時,由藍海集團主辦的「敬謝師恩·關愛留守兒童」教師節大型公益活動在濟南市長清紙坊小學溫暖開啟。  紙坊小學,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學校不大,但卻是當地人的寄託,每一位家長以及孩子都希望在這裡通過學習來改變生活。
  • 針心針意|「00後」大學生為留守兒童寫「針心針意」祝福
    現場,除了社區裡的「織女」們忙著編織圍巾、手套,還有10餘名大學生志願者忙著該孩子們書寫祝福卡片,把溫暖附在卡片上送到留守兒童的手裡,送到他們心中。 活動現場,72歲的嚴娭毑在活動室裡來回穿梭,看到哪位「織女」犯了難就上前幫助,同時也會時不時地看看一旁在書寫祝福卡片的學生們。 黃星是一名大二學生,曾參加過關愛留守兒童暖冬活動,當時一名小男孩送個她的水彩畫讓她記憶深刻,畫上是孩子的爸爸和媽媽牽著他的手,「他說『想爸爸媽媽回家陪我過年』,從小沒離開過父母,沒吃過苦的我聽到這裡,當場就哭了。」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撰文 | 伍陸琪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中國曾有6102萬留守兒童。但通過修改定義,將年齡限制從18歲改到16歲、父母單方外出改為均外出後,這一數字驟減至902萬。即便如此,這依然是個龐大的群體。
  • 12歲少女被口罩男帶走已一天一夜,曾離家過夜多次缺課!留守兒童更...
    她告訴記者,自己有三個孩子,12歲的小麗,是大女兒。原先小麗是在老家儋州蘭洋上學。今年春節後,小麗的父親去了內地打工,她自己去了文昌的工地幹活,只帶著小麗年幼的弟妹,留下小麗在老家無人照看,今年9月份,小麗被伯父接到永興中學讀書,平時也由伯父照顧。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88歲老人寫日記70多年 日記本已攢100多本
    日記大多數都會寫,但堅持一輩子卻實屬不易。家住寶雞鳳縣的紫柏山下的88歲老人劉清善從18歲開始每天堅持寫日記,當地大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都被他濃縮記錄在了100多個日記本裡。
  • 留守兒童:爸媽只是概念 不明白為何總遭苛責
    留守兒童:爸媽只是概念 不明白為何總遭苛責 2016-02-17 09:50: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