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布置體現出教育者的理念和追求,通過不同的形制和空間關係向學生傳遞著規則、紀律,乃至蘊含的教育理念。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教室不是物品的簡單組合,也不是靜態出現在學生生活中,需要統籌考慮。
關注教室布置的安全性不僅僅是教育管理的要求,更是從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考慮,避免布置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的安全隱患。
學生在教室中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生活,只有在自由、安全的氛圍中學生才能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探究性。一方面要考慮不同課型的學習區布置。儘管秧田式的課桌擺放最為簡單、安全,但並不適用於學生綜合學習的需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擺放方式都在不斷地出現。另一方面要注意空間距離。心理研究表明,人際交往有四種距離:親密距離,在45釐米以內;私人距離,在45~120釐米之間;社交距離,大約在120~360釐米之間;公共距離,大於360釐米的空間距離。人有安全的距離需求,當外部提供的空間小於安全距離時,往往會感到焦慮不安,乃至誘發各種矛盾。儘管教室內的人際交往空間並非嚴格遵從這樣的研究成果,但在布置時應避免多配置功能區壓縮學生的空間距離。
教室的布置需要有相應的物品,在倡導學生主體的過程中,會有學生參與到教室布置過程中。這就涉及物品本身的安全、布置過程的安全和後續使用的安全等具體問題。從對教室衛生安全的角度考慮,一方面是使用的材料本身是否含有超標的元素、粉末等等;另一方面物品本身是否存在著安全隱患,以及考慮到小學生好動的特點,是否存在著不牢固、易鬆動等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新的隱患等等。
無論是消防還是其他應急逃生都需要有合理的通道,班主任在布置的過程中往往對這一問題關注不夠。實際上,近年來有不少因為應急通道堵塞或過於狹窄出現的安全問題,給了我們警示。除了教室內預留通道符合要求外,筆者主要考慮的是,不少班主任為了色彩絢麗、形狀多變,往往會進行立體布置、拉線式布置等等,這些對小學生的應急逃生是否有不利的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可移動物品、未固定架子等對應急逃生可能帶來的影響。
教室,除了必要的學習空間、走道和教學空間、多媒體、採光空間外,班主任能夠自由布置的空間並不多。如果追求更多、更全、更花哨的布置,勢必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因此,教室布置不僅要體現出個性,還應注重適宜性。
教室布置先要預留出學習區、教學區和多媒體區,在功能區的設置上至少還應預留出衛生角、圖書角、學生儲藏區等基本的區域。如果空間適宜可以進一步布置展示區、教師輔導區、多功能學習區,甚至洗滌空間(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未配置,臺灣小學教室建設有此規定);需要設置交流區,在黑板附近設立循環日記、意見反饋本,方便學生交流個人的看法、獲得有效的支持。在空間不夠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縱向或者整合功能,如利用架子、櫥子等;也可以利用教室外的功能區(如有的學校在教室外設立集中排放的衛生角、儲物區等)。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影響,在小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而且年級越低,這種體現越明顯。顏色的適宜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還應考慮各項布置的實際目的,既要避免過於單調、乏味,又要避免色彩過多、過濫,否則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乃至學習效果。研究表明,兒童更多偏愛紅色、綠色、黃色,不太喜歡灰色、棕色、黑色。有研究指出:男生喜歡青色、青綠色和綠色的教室,而女生則喜歡紫紅色、紫色和青色;小學生在青色教室中書寫效率最高;青色是對兒童最有益處的顏色;推薦的教室用色是一、二年級為粉紅色、青綠色和橘黃色;三、四年級為綠色、黃色和青色;五、六年級為青色、青綠色、綠色和黃色。
不同年齡段關注的內容和需要的資源各不相同,無論是基於展示、提醒的文本材料還是基於功能的區域設置,都需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如空泛的標語口號並不是學生喜歡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再如同樣是圖書角,圖書的種類、擺放的形式,乃至閱讀的方式都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效果。
展示空間作為鼓勵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有助於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良好性格,在學生心理建設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學生的很多積極表現來自於外部的及時激勵,在可能的條件下要設置激勵區域,進而增強學生的成就體驗,引導或規範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實現環境育人的重要目的。
多數班級的激勵區域常常是以新穎的電腦噴繪圖版呈現,這種展示不能只是學生成績的排序、成績優秀學生的事跡、違紀的懲罰等等。除了當下展示較多的作文、證書、書畫作品、成績優秀學生事跡等,還有很多激勵的內容和形式,如對班級開展的活動配以圖片、文字展示出來,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此外,能夠反映出學生成長曆程的特色經歷、創意作品都可以展示。
班主任通過固定版式的方式將近期需要展示的東西展示出來,這種方式圖文並茂,但考慮成本,不可能及時更換展示內容。因此,除了固定的版式外,要設計可更換的部分,如採取粘貼、抽插塑料盒等方式及時展示學生的成長曆程。低年級的教室,條件允許可以設立可塗擦的塗鴉區,方便孩子隨時表現自己。這種及時更新不僅能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到成長的快樂,而且能夠避免周期過長,讓學生產生厭倦。班主任可根據班級的活動、學生的需要,在協商的基礎上定出基本的周期,並隨時根據需要更換。
教室外一般不屬於班主任的權利範圍,有些學校允許班主任利用教室外的走廊展示,但多數是統一的模式,如班級目標、班徽、集體合影、任課教師等,一學期一更換。筆者認為,如果學校不過分幹涉的話,這是一個很好的激勵平臺。從研究的成果看,激勵的範圍越大對學生成長的激勵作用越大,利用教室外的空間進行激勵,無疑是將原來的班級內的激勵變成了全校性的激勵,因為,走廊是全校師生路過的地方。
教室布置一定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這種服務並非簡單地作為一種靜態的資源起作用。筆者認為,讓學生參與調查、設計以及整個布置過程,不僅使布置更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而且體現學生是教室布置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養成愛思考、樂合作、敢負責等優秀的品質。
當下很多教室的布置是班主任或家長替代學生完成,這並不利於學生的成長。而不少班主任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完全放手給學生。小學生的自主實際上是一種低層次的自主,需要教師的指導,並且這種自主性是不斷發展的。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放手,包括徵求學生的意見、學生參與設計、學生能定期更換內容等遞進方式。這樣做既能保證育人方向,體現班主任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要,又能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素質。
學生是班級文化的創造者,用於展示班級特色的牆壁是學生創生的重要場所,這種創生不僅僅使得學生接受相關的內容並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更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但有調查顯示,80%的學生沒有參與牆壁文化的製作,也沒有提供相關的內容。如果能夠由學生討論、選擇,乃至編制相應的文化用語等等,會進一步提高「讓每一面牆壁說話」的重要價值,因為牆壁不僅僅要「說話」,關鍵是學生要聽懂這些「話」,並且能夠自覺接受這些「話」的影響。
學生的擔責不僅表現在布置過程中的參與,也包括定期更換過程中的負責。黑板報是一個需要定期更換的內容。黑板報不僅僅是一個展示信息、迎接檢查的場所,更是學生學會合作、擔責的重要載體。因此,班級成立板報組的方式有可能能保證質量,但本報這一載體的作用發揮會受到制約。其實,班主任可以採取分組的方式進行,以班規的形式協商制定板報出版規程,建立完善的方案編制、分工協作和出版質量評價等一系列指標要求。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黑板報變成學生學習合作、擔責的重要載體,讓學生在經歷中逐步學會承擔相應的責任。不過,傳統的黑板報是同學們用粉筆手繪一些資料或趣聞,供大家閱覽。在資訊日益發達的現在,黑板報原來的意義已經基本消失了,只是作為一種傳統存在。班主任可以對黑板報的作用、內容、形式等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學校教育總需要一定的空間,教室的規模也基本固定,教室布置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體現著教育理念的變革。相信通過這種變革,學校教育能夠關注學生的空間體驗,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一種心靈棲居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