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家大寶剛準備小學那會,問了幾個家裡孩子正在上小學的家長,小學剛開始最重要的是什麼?有的家長告訴我「當然是分數啊!」,也有的家長說「成績不重要,基礎打好了就行。」但最多的答案是告訴我「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其中有一位小學老師非常嚴肅的跟我說:「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尤其是小學一二年級。」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稍微了解一二年級課程的家長就知道,這時的成績是非常有欺騙性的。考試的難度低,並沒有什麼邏輯性,題目不需要孩子費心思考。班上有一大半的孩子都能拿到滿分。
但是到了三年級,這種分數差很小的局面開始驟然改變。
有些孩子的學習成績開始一落千丈,不管怎麼追都追不上前面的同學。而這其中真正的差距,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打得好,三年級後成績好且穩。而有的孩子依舊在吃學前班的底子,一二年級的成績看似與學霸沒差多少,但實際上差遠了。因為三年級後的成績是良好習慣的直接檢驗。
學習習慣有很多,比如整理錯題、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答題後檢查錯誤等等,但這些並不屬於學習的基礎。接下來結合我家大寶上小學後的經驗,挑三個重點給大家說說。
一、閱讀
之所以把閱讀放到第一個說,是因為這是一個需要從孩子1、2歲就開始的習慣。根據調查,孩子上小學前就需要掌握500本繪本以上的閱讀量。一二年級每年的閱讀不能低於100萬字,三年級後是200萬字。這就需要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才能完成要求的閱讀量。
其次,在大語文時代到來後,語文的比重越來越高,課堂上的內容其實不足以滿足孩子考試的需求。比如課外古詩詞,作文素材等等,這些都需要孩子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積攢。
因此,我從孩子3歲起,每天保證15分鐘的閱讀時間,不包括睡前故事的時間。隨著孩子長大,逐漸增加閱讀的時間。不管什麼情況,每天閱讀的習慣都是雷打不動。
二、高效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效率,不僅需要努力做,還需要做的又快又好。在這點上,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做到。放學後玩夠了才開始寫作業,寫作業拖拖拉拉到睡前才寫完,寫作業時三心二意已經是常態。培養孩子高效的好習慣,家長們可以從這幾點入手。
①分清主次:先學習,後娛樂;可以給孩子固定一個學習的時間,到時間必須去學習;
②記錄孩子專心寫作業的用時,根據孩子的作業量,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③有目標、有計劃:根據當天的作業量,計劃好先寫哪一科的作業,用多長時間寫完。
三、良好的專注力
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一二年級的孩子還比較活潑,總是坐不住。普遍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只有15-20分鐘。上課走神、開小差是一二年級孩子最常見的現象。在走神的情況,想要真正學會老師講得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
培養孩子良好的專注力,家長們要做到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