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傑西
前幾天,鄭州有一位媽媽被氣進了ICU,罪魁禍首就是——給孩子輔導作業。
有人說,不就是個作業,至於嗎?
這麼說吧,養娃費錢,但輔導作業卻是費爹媽……
儘管秋褲加身,保溫杯裡泡枸杞,早早就開始了養生大業,但父母們逐漸發現,遠離給娃輔導作業才是最好的養生大法。
每一個絕望的中年爸媽身後,都離不開一個做作業的崽。
世界上最長的路,不是套路,而是娃的腦迴路。
「王老師帶著24個小朋友出去玩,他們要坐幾座的車?」
「24座。」
「為什麼?那王老師怎麼辦?」
「他不可以站著嗎?」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所以,孩砸,是該誇你懂得控制成本呢,還是該怪你辜負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呢……
除了跟老師過不去,對媽媽他們也毫不留情。
上一秒:我和媽媽是一家人。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下一秒:娶了媳婦就變成了兩家人了。
雖然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老母親為什麼心裡感覺怪怪的呢……
本來寫「爸爸就像豬一樣」,結果媽媽說不行,讓改一下。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娃腦子一轉,這是光寫爸爸,沒提媽媽,媽媽吃醋了嗎?
那把爸爸改成媽媽?
在他們眼裡,老母親就是塊磚,哪個造句需要就往哪搬。以至於有時候還沒把老母親氣走,就被他們給送走了……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偶爾略一思忖,或許媽媽看到會傷心,所以他們還會補充: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甚至連細節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孩砸,可別說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也很有可能是被你氣死的!
他們似乎總是繞不開「媽」這個檻。
連詞成句,你本指望他說「他真的很厲害嗎」。
結果他反其道而行,偏偏告訴你「他媽真的很厲害」。
你本以為他會說「你要去北京嗎」。
他偏偏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告訴你「你媽要去北京」。
來源:微博@野驢叔叔
雖然字數不差,語義似乎也通順,但是孩砸,你要懂得,此「嗎」非彼「媽」,再這樣下去,媽快要被你氣死了。
拋下對於媽的執念,對於計量單位,他們也有迷之神思。
在他們的眼中,鉛筆盒就是2釐米的:
床就是150米長,140米寬,並且面積要有21000平方米: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要想放下這張床,房子肯定也不小吧!在2萬多平的大床上打滾,應該也挺累的!
這或許不是他們的妄想,他們只是擅長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他們甚至都知道物價在上漲,媽媽那個年代一塊橡皮只要5角,而他們就要5元。
雖然一路和作業相愛相殺,但孩子才是最終贏家。
你說他不對吧,仿佛還有那麼幾分道理。
你永遠都不知道,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傾注了多少心血,直到打開作業本的一刻。
別的小朋友「bai 白」,奶奶教的娃是「bei 白」。
真別說,念著念著就有內味兒了!
在方言面前,拼音根本不值一提。
你看這紫色的長條蔬菜是什麼呀?
來,跟我一切讀!瘸子!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這白幫綠葉一大顆,冬天吃完一車又一車的是什麼?
對,是菠菜!
蔬菜的學習先告一段落,再認識點昆蟲長長見識吧!
這黑乎乎、八條腿,一言不合就結網的是什麼?
它是珠珠~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這黑色勤勞愛搬家的是什麼呀?
沒錯,它叫媽呀!
這通體綠色,長著兩個大鉗子的是什麼?
咦,怎麼能叫螳螂呢?這是刀郎!
2002年的第一場雪已經過去了18年,可是刀郎也沒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出現。
生物課終於結束,一激動不由得教娃唱首兒歌:
「小白兔,白又白……」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兩個耳朵炸起來?!
這是要吃麻辣兔頭???
放下了兒歌,翻開語文書,感受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先學一個叫「恐龍浪梨」的故事:
從前,有個孩子叫恐龍。有一天,媽媽買了很多梨,讓恐龍先挑,恐龍就挑了一個最小的……
想要娃飽受文化的薰陶,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
「做魚蒸,鹹魚蒸,鱷魚羹……」
來源:微博@他只是個孩子啊
本以為是報菜名,但越聽越耳熟,莫不是「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其實,有時候學不好也不能全怪娃。娃也想努力,但奈何老師教的和家長教的不一樣……
生怕信了一方,就辜負了另一方。
娃也是兩難啊!
對於娃來講,一遇作業,如臨大敵。
對家長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果一位老母親突然崩潰大哭,她有10%的可能性是遇到了生活難題,另外90%可能是她剛在給孩子輔導作業……
來源:微博@秒拍
雖然竭盡全力控制脾氣,告訴自己心平氣和,但仿佛拼盡了全力,就是無法和娃在一個頻道。
就好像,一個在地球散步,一個在火星奔跑。
但在作業面前,卻難得同頻,雙雙抹淚。
輔導作業,大概就是家長人生中要歷的一個劫。
踉踉蹌蹌,磕磕絆絆。
一不小心,就要住院。
怪不得,心臟支架降價了,最喜大普奔的是家長……
有一說一,家長的苦楚,娃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他們也懂得,要讓媽媽冷靜,不然媽媽氣死了,就沒有媽媽了……
來源:微博@野驢叔叔
甚至不用家長監督,他們也能把作業做得又快又好。
唯有偷偷打開他們的房間門,忽然聽到了那一聲:
「天貓精靈,13+17等於多少?」
害,誰能猜到竟然是這結局?
不過,想到別人家也差不多,苦澀的心終於有了一絲絲安慰。
大概,輔導作業這筆債,只有讓孩子的孩子來幫忙還回來了吧!
-End-
作者:傑西,自由撰稿人,喜歡觸摸世界的一介凡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