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O1抑制劑——從生物學到靶向治療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藍天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Selinexor是一種人類核輸出蛋白XPO-1抑制劑。2019年7月3日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2020年6月23日美國FDA批准其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2線治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RRDLBCL)。筆者將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研究及不良反應等進行總結。

作用機制及在耐藥中的作用

人類核輸出蛋白(XPO-1)是細胞中關鍵的核質轉運蛋白,負責將蛋白質(包括腫瘤抑制蛋白)運輸出細胞核,腫瘤抑制蛋白的核輸出是腫瘤細胞逃避凋亡的重要機制。在腫瘤細胞內,由於XPO-1過度表達,使得這種嚴格控制的蛋白質轉運失調,部分XPO-1的貨物蛋白如腫瘤抑制因子異常定位於細胞質中,導致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Selinexor的具體作用機制為,在活化的RanGTP的存在下,作為貨物蛋白的腫瘤抑制因子與XPO-1的口袋相結合,而活化的RanGTP-XPO-1-貨物蛋白複合物穿過核膜,從細胞核轉運至細胞質,其驅動能量來源於Ran-GTP的濃度梯度。進入細胞質後,Ran-GTP水解為Ran-GDP,XPO-1-貨物蛋白複合物解離(如圖1);而selinexor可與XPO-1-Cys528結合,並佔據XPO-1的結合口袋,阻止Ran-GTP-XPO-1-貨物蛋白複合物的形成,其結果為核內腫瘤抑制因子數量增加、轉錄活性上調,通過抑制腫瘤蛋白mRNA的翻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發生與發展。且多項研究表明XPO-1在多種藥物的耐藥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圖2)。

圖1 XPO1作用機制示意圖

圖2 XPO1在耐藥中的作用

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

Selinexor聯合地塞米松用於成人RRMM(至少接受過4種治療,至少用過兩種PIs、兩種IMiDs和抗CD38單克隆抗體)的治療,推薦起始劑量為每周d1、d3口服80mg,直至出現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地塞米松的推薦起始劑量為每周d1、d3口服20mg。Selinexor單藥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既往接受過至少2線治療)DLBCL,包括濾泡性淋巴瘤轉化的DLBCL,其推薦劑量為每周d1、d3口服60mg,直至出現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

Selinexor聯合地塞米松治療MM常見的副作用為骨髓抑制,有研究報導患者出現嘔吐、噁心、疲勞、腹瀉、便秘、上呼吸道感染和低血鈉水平(低鈉血症)。DLBCL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道毒性、低鈉血症、骨髓抑制、中樞系統不良反應,其中血小板減少是劑量改變的主要原因。

臨床研究

1

多發性骨髓瘤

Selinexor聯合地塞米松用於RRMM治療的獲批基於STORM研究,該研究為多中心、單臂、國際臨床2b期試驗,共122例既往接受過多線治療並且對5種不同療法產生抗性的難治性MM患者,接受了selinexor聯合低劑量地塞米松治療。這些患者對傳統化療、糖皮質激素、至少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至少一種免疫調節藥物和CD38抗體療法產生耐藥,他們的腫瘤在接受過最近一次治療後繼續惡化。結果表明,對於這些產生高度抗性的難治性MM患者,selinexor的客觀緩解率(ORR)達到25.4%,其中有2例患者達到完全緩解(CR),29例患者達到部分緩解或良好部分緩解(VGPR),患者的平均緩解時間為4.4個月。

2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Selinexor用於DLBCL治療的獲批基於SADAL(KCP-330-009;NCT02227251)試驗,這是一項多中心、單臂的2b期臨床研究,共入組267例既往至少接受過2線治療的復發難治DLBCL患者,患者每周第1天和第3天口服selinexor 60mg。在134例患者中,ORR為29%(95%CI:22-38),CR率為13%。在獲得PR或者CR的39例患者中,38%的患者緩解持續時間至少為6個月,15%的患者緩解持續時間至少為12個月。

3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一項selinexor單藥劑量遞增治療復發難治AML的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81例可評估的患者中,ORR為14%,31%的患者骨髓細胞較基線下降了50%。與無反應患者相比,達到ORR的患者中位PFS(5.1個月 vs 1.3個月;P=0.008;風險比[HR]=3.1)和總生存率(9.7 vs 2.7個月;P=0.01;HR=3.1)有顯著改善。

德國一項多中心、開放、非隨機對照的II期臨床研究評估了selinexor聯合依達比星和阿糖胞苷在復發和/或難治性AML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研究入組42例患者,selinexor在組1和組2中分別以兩種不同的劑量給藥(組1共27例,40 mg/m2,每周2次,共4周;組2共15例,60 mg/m2,每周2次,共3周),兩組共有20例患者達到CR/CRi,ORR為47.6%。組1和組2的ORR分別為55.6%和33.3%,中位OS分別為12.6個月和8.0個月。

4

實體瘤

一項入組189例晚期實體瘤患者(包括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卵巢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的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selinexor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推薦的II期劑量為每周兩次35 mg/m2。在可評估療效的157例患者中,1例患者獲得CR,6例患者獲得PR(ORR為4%),另外27例(17%)病情穩定,持續4個月,關於療效的更確切數據尚未得到。

參考文獻:

2. Lancet Haematol. 2020 Jul;7(7):e511-e522.

3. Br J Haematol. 2020 Aug;190(3):e169-e173.

4. J Clin Oncol. 2016 Dec;34(34):4142-4150.

相關焦點

  • 靶向治療適合什麼人?靶向治療也是有針對性的,不是誰都能做
    說起靶向治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價格昂貴。的確,靶向治療被老百姓稱之為「天價的靶向治療」。對於靶向治療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一種沒錢做不了靶向治療,另一種有錢做不了靶向治療。對於前者不難理解,對於後者或者你會疑問,為何有錢還做不了靶向治療呢?
  • 人類與癌症的史詩級較量:分子靶向治療 倍道而進、一日千裡 _ 東方...
    單靶點認知層面不斷深入也帶動了多靶點聯合、免疫調節和放化療的創新結合,克服傳統治療方案耐藥性問題。基於腫瘤分子學的新型靶向治療手段不斷發展為實現精準醫療、改善耐受性甚至治癒提供了可能。   2.1。時代巨變—腫瘤細胞治療進入靶向時代   腫瘤從突發到後續衍變,主要是遺傳和克隆化選擇的結果,是多因素、多步驟、多基因共同參與下的病發過程。
  • 腫瘤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相關皮膚病預防及處理方法
    近年來,腫瘤治療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靶向、免疫治療的興起,使得腫瘤治療針對性更強、不良反應更少、治療效果更好。然而,隨著醫生及患者對生活質量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新型抗腫瘤治療在臨床推廣應用,那些與傳統治療不同的不良反應開始浮出水面,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皮膚不良反應,這類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進一步治療,如何識別和處理非常關鍵。下面我們一起來識別一下具有代表性的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引起的常見皮膚病。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新藥-KRAS G12C抑制劑
    在一周前的12月10日,安進曾宣布,FDA已授予靶向抗癌藥sotorasib(AMG 510)突破性藥物資格(BTD)和實時腫瘤學審查資格(RTOR)。該藥是一種KRASG 12C抑制劑,用於治療經FDA批准的檢測方法證實存在KRAS G12C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因此,靶向精氨酸代謝藥物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在腫瘤的有效治療上是有前景的。 尋求外源性絲氨酸代謝中關鍵酶的抑制劑,為腫瘤治療的新方向。外源的絲氨酸通過絲氨酸羥甲基轉移酶(SHMT1或SHMT2)轉化為甘氨酸,提供一個碳單元參與一碳循環,用於核苷酸生物合成。 在易患致癌因子Myc驅動的B細胞淋巴瘤的轉基因小鼠中觀察到SHMT1和SHMT2水平增加。
  • 可治療男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哪些?
    由於罕見,許多乳腺癌治療研究很少包括男性患者,因此在男性中使用靶向治療通常取決於該藥物在女性患者中的表現。可治療男性乳腺癌的靶向藥有哪些?該藥物可與多西紫杉醇和曲妥珠單抗一起用於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這3種藥物組合也可用於在手術前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輔助治療。4 拉帕替尼(泰立沙)拉帕替尼是另一種靶向HER2蛋白的藥物。用於治療不再受化療和曲妥珠單抗幫助的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
  • 新一代非共價BTK抑制劑!禮來LOXO-305在共價BTK抑制劑治療失敗的...
    在先前接受過所有類別可用療法(化療、抗CD20抗體、BTK抑制劑、BCL2抑制劑、PI3Kδ抑制劑)的患者中,觀察到相似的ORR。在病情獲得緩解的患者中,有94%仍維持緩解且仍在治療。CLL/SLL患者既往接受的治療方案中位數為3種,86%接受過BTK抑制劑治療、90%接受過抗CD20抗體治療、82%接受過化療、34%接受過venetoclax(BCL-2抑制劑)治療、21%接受過PI3K抑制劑、6%接受國CAR-T治療、2%接受過異基因移植。
  • 鼻咽癌靶向及免疫治療,你必須知道的「雙俠五義」
    發病因素包括遺傳、EB病毒感染和環境因素等,目前治療方法如圖2所示,但是對於局部晚期及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傳統的放化療療效並不理想,此時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療可作為現有治療方法的補充[3]。圖2鼻咽癌目前的治療方法什麼是靶向藥物?
  • Karyopharm首創XPO1抑制劑selinexor遭遇安全...
    目前,該公司靶向抗癌藥selinexor的新藥申請(NDA)正在接受美國FDA的優先審查,處方藥用戶收費法(PDUFA)目標日期為2019年4月6日。該NDA旨在申請FDA加速批准selinexor與地塞米松聯合用藥方案,用於既往已接受至少3種療法且其疾病對至少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PI)、一種免疫抑制劑(IMiD)、一種抗CD38單克隆抗體難治的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患者。目前,selinexor也正在接受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加速評估。
  • 一文盤點各實體瘤已上市靶向治療及相應基因檢測
    落地到實處,目前腫瘤用藥方案的選擇主要針對三大類——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對於不同的腫瘤類型,對應的藥物選擇幾乎是完全不同的,臨床上一般以權威治療指南(如我國的CSCO指南和美國的NCCN指南)以及醫藥監管機構(如我國的NMPA和美國的FDA)對相關藥物的上市批准為準則。
  • 首個靶向白介素23抑制劑在中國上市 用於治療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
    強生公司在華製藥子公司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旗下特諾雅(古塞奇尤單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TREMFYA,Guselkumab)已在中國上市,用於適合系統性治療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成人患者。特諾雅是全球首個獲批的白介素23(IL-23)抑制劑,可以靶向抑制IL-23這種在銀屑病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細胞因子。2019年12月在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加速審批後,特諾雅繼而來到中國。其長效持久的皮損清除效果已在全球III期研究(VOYAGE 1、VOYAGE2)中得到證實。
  • 抗癌靶點XPO1圖鑑總覽_藥界動態_健康一線資訊
    此外,XPO1與多種標準的治療方法(包括化療和靶向治療)的耐藥性有關,使其成為新型癌症療法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多年來,一些選擇性的核輸出蛋白抑制劑已被開發出來。然而,只有selinexor已經過臨床驗證。來自臨床試驗的數據已促使XPO1抑制劑selinexor被批准作為多發性骨髓瘤(MM)的五線療法(與地塞米松聯用)和復發和/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單藥療法。
  • 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
    模型存在的意義是,比較分析來提供不同的治療策略(下圖:英國約克大學)。B肝在研新藥靶點,英國科學家建模,CAMs/PS靶向更具前景雖然,英國約克大學系統分析交叉學科中心和英國約克大學數學系等研究人員,開發的並不是一種潛在治療慢性B肝新藥,但是,這種針對不同抗病毒藥物策略影響的評估表明,B肝在研新藥開發靶點之一:核衣殼組裝抑制劑,如CAMs和PS靶向藥物,相比其他在研藥物更有前景。
  • 百濟神州與安進合作的KRAS抑制劑擬突破性治療
    百濟神州與安進合作的KRAS抑制劑擬突破性治療來源:藥智網|森林1月12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網站公示,安進/百濟神州共同申報的KRASG12C抑制劑AMG 510(sotorasib)被納入擬突破性治療品種,擬定適應症為攜帶KRAS p.G12C
  • 2019最新:史上最全腫瘤靶向藥及免疫治療盤點,收藏檢索用!
    例如,發病率最高的肺癌和乳腺癌,多數醫生都會建議進行一項基因檢測,篩選是否有靶向藥可用,評估免疫治療是否能夠獲益,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已經成為21世紀癌症治療的新模式! 2019年ASCO大會公布了RET抑制劑BLU-667治療初治或經治RET融合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48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為96%,其中許多患者的反應持續時間較長。 此外,也可以選擇多激酶抑制劑如凡德他尼、卡博替尼與侖伐替尼等治療,但並未有任何針對RET的靶向藥正式獲批。
  • 貝伐單抗」說明書「:從六大維度剖析靶向治療膠質瘤的利與弊
    這種治療方式是識別是否存在某種疾病特定的控制腫瘤生長的基因、基因譜或蛋白,以此確定針對特異性靶點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膠質瘤綜合治療過程中,分子靶向治療是臨床研究的熱點。這些分子靶向通路主要涉及腫瘤細胞的生長、抗凋亡、促侵襲等重要的生物行為。通過研究證實分子通路中與腫瘤進展有關的核心基因,進而設計對應的靶向抑制分子藥物,是實現抗腫瘤的有效方法。
  • 乳腺癌多年化療和靶向,免疫治療行不通嗎?
    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裡,乳腺癌雙靶治療初獲成功,內分泌治療新藥CDK4/6抑制劑瑞博西尼、Abemaciclib迎來上市。  儘管乳腺癌術後的一線療法仍以化療為基石,HER2陽性患者可化療聯合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激素受體(HR)陽性患者可選擇化療後繼續內分泌治療,而險惡的三陰性乳腺癌除化療外,也有了以BRCA1基因突變為靶點的靶向藥奧拉帕尼。
  • 利用PEX14抑制劑治療昏睡病
    PEX14和PEX5(後面)結合界面的結構,包括這種PEX14抑制劑的結構(前面)。圖片來自Grzegorz Popowicz/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他們利用現代的結構生物學技術首先發現這種寄生蟲的致命弱點,隨後開發出一種完美合適的抑制劑。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3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hibitors of PEX14 disrupt protein import into glycosomes and kill Trypanosoma parasites」。
  • Nature:新一代mTOR抑制劑有望治療多種耐藥性腫瘤
    最早的這些藥物,包括雷帕黴素和相關的被稱作雷帕黴素類似物(rapalog)的分子,在治療包括腎癌和乳腺癌在內的一些癌症中取得一些成功。設計出的第二代mTOR抑制劑要比rapalog更強效地阻斷mTOR信號,當前正在臨床試驗中接受評估。不幸的是,腫瘤在有效治療幾個月或幾年後能夠對rapalog產生耐藥性,而且很可能也會對第二代mTOR抑制劑產生耐藥性。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阿司匹林,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消炎鎮痛藥;青黴素,是有效治療多種細菌感染的第一批抗生素;億珂(伊布替尼,英文商品名Imbruvica),是改變血液癌症治療的重磅藥物。這幾款在人類醫藥歷史上出現的重要藥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屬於「共價抑制劑」(covalent inhib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