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認識和克服產品設計中的認知偏差

2020-12-1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如何定義好的設計?這應該是一個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簡單問題。我們都清楚的知道我們喜歡什麼,而那個我們喜歡的就是好的設計,是這樣嗎?

好的設計符合我們各自的看法,符合我們對事物的樣子和行為表現的理解;但是在我們深入的思考以後,那個簡單的答案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其他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他們的經驗和興趣是什麼?當我們將這些考慮在一起時,好的設計就變成了一個相對的名詞術語,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事物,有時也會依據不同的使用和個人經驗而改變。

那麼設計者如何創造出讓成千上萬客戶感到高興的美的和好用的產品,而不是針對個別的人?如果我們都受到自己的興趣和過去經歷的影響,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到這些傾向,並儘量減少其影響?

一個方式就是不斷地解析自我。不幸的是別人總是比自己更容易看到那些偏好傾向。

為了減少個人偏好的影響,我們首先需要承認它的存在,然後做決定前再三考慮——尤其當我們的假定是基於有限的信息、自我偏好、過度自信或過去經驗的時候。這些因素這麼明確是因為我們通常基於這些中的至少一項做決定。

讓我們拿敏捷開發過程作例子,因為它是結合設計實踐的最流行的開發過程之一。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設計是在所有的需求確定之前開始的,因此無法拿到所有的信息。這無疑增加了在不成熟方案中的偏好風險。

敏捷過程是迭代的和漸進的,每次迭代持續一到四周。如此短暫的時間框架要求我們快速和高標準的設計,以滿足衝刺規劃的時間。同時,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做足夠的探索,從而我們很容易過早的做決定。

敏捷開發過程需要跨職能團隊處理所有功能的工作,從分析到設計,從開發到測試。因此,需要可以相互分享專業技能的自信的和有經驗的團隊成員。然而越有經驗的設計師,做設計決定時越有可能自然地依據偏好,這主要是由於過於自信導致的。

3個產品設計中影響設計決定的認知偏見

1. 從眾效應

可能被我們忽略的一個認知偏見,其在於我們選擇某個事物首要是因為其他人之前選擇過,而不是我們自己的信念。

然而我們經常覺察不到的從眾效應卻時刻發生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現在經常看到設計師將「Material Design」不分行業的用到任何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中,不論電子商務、旅遊還是銀行。

過度使用的「Material Design」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設計師運用標準化設計以適應與其他社區。可惜,標準化的設計讓我們減少創造力,從而進一步促進標準化的運用,最終脫離用戶真正需要的。

2. 錨定效應(沉錨效應)

過於依賴通過研究或測試獲得的第一信息也可能是不利的。

這種偏差可以在RITE(快速迭代測試與評價)方法的行動中看到,一種迭代測試方法。當在測試中使用此方法,一旦在可用性測試中發現問題,就會立即對設計進行更改。在觀察第一個參與者的行為之後,團隊就會在下一輪測試開始之前改進概念。

這裡的趨勢關注在一個特定的問題,雖然它可能是一個孤立的結果。收集更多的反饋可能會更好地為以後作明智的決定。但是通過錨定一個結果,我們可能在沒有充足的調查之前丟棄功能和改變方向。

3. 證實性偏差

證實性偏差,是一種傾向尋找,解釋,青睞和回憶信息的方式去證實我們原有的信念或假設。與此同時,我們較少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當我們搜索和解釋結果,以符合我們對解決方案最初的看法,我們卻落入其陷阱。我們發現自己尋找證據是用來證實我們自己的信念或證明別人錯了。

認知偏見總是有害的嗎?

並非總是。需要注意的是當設計師需要不斷的做與產品相關的決定時,有時這些偏見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們為了按時完成工作我們經常不得不依賴我們先前的經驗。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捷徑可能會導致問題,並導致我們做出脫離任何研究的過早決策。

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我們如何最小化認知偏差的影響?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們首先必須自己認識到他們。為了便於我們在決策過程中進行內省,我們需要問不斷的自問。

這實際上是我如何揭示我自己的證實性偏見。我經常自問為什麼我傾向於某種解決方案,並且很多次我揭露出這些被很好偽裝成自信和經驗的偏見。

題圖來自:Adobe

原文作者:Radu Fotolescu

原文連結:https://blogs.adobe.com/creativecloud/recognizing-and-overcoming-cognitive-bias-in-product-design/?segment=design

譯者:靜面人生

本文由 @靜面人生 翻譯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按照陳春花教授的說法,企業要達到這個目標,最重要的一點是領導人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然而作為領導人,大家常常有三個認知障礙:自我,事實和經驗。今天就這一點分享我的感悟。「自我」就是過度自信,做得好的都是自己的功勞,做得差的都是別人和環境的問題。「事實」是指在認識的事實和真正的事實有差距,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圖式、刻板印象、歸因行為在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和解釋他人行為時難免產生偏差,這些認知偏差反映在新聞報導過程中,就必然導致反轉新聞現象。要防止反轉新聞,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洞見人類普遍的心理規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性的弱點作鬥爭,從而扭轉社會認知偏差,讓新聞更加客觀,更加靠近真相。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驗證。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需要警惕調入「經驗主義」的陷阱中。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編輯導語:經驗主義亦稱「經驗論」,是一種認識論學說。與「理性主義」相對。經驗主義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驗證。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往往需要警惕調入「經驗主義」的陷阱中。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當你花費了時間研究併購買了公司股票成為了股東,你後期對這家公司的跟蹤和繼續研究一般是怎麼樣的心態?是不是你會通過各種渠道(研報、新聞、資訊網站的相關信息等等)去尋找有利於公司的論點和證據?會在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非常惱火?在網絡上你會發現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股票不看好而互懟的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
  • 心理小知識 | 這六種認知偏差,說出來秒懂,卻很難克服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 6 種認知偏差,正在不知不覺間掌控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清楚、充分地認識這些偏差,是我們學著駕馭它們的第一步。在上面的實驗中,身份證數字就是「錨」,數字高的人,買酒願意花的錢也高,反之亦然。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是指基於受感覺或情感影響的推理,源自衝動或直覺,是感性推理導致的決策偏差。
  • 認知偏差、認知偏見(簡述016-030)
    認知偏差、偏見指的是在判斷中偏離規範、理性的系統模式,目前在心理學、行為經濟學之中進行了一些研究。繼上文: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1-006),3-認知偏差、認知偏見列表(007-012),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3):富蘭克林效應,認知偏差、認知偏見(014):伯克森悖論,
  • 認知偏差導致了行為偏差——解讀《寄生蟲》悲劇原因
    隨後,基宇便開始暗中設計,把家人一個個介紹進這棟高級住宅裡工作,妹妹成為了美術老師,爸爸變成了司機,媽媽擔任了管家……就這樣慢慢地,他們成為了這戶人家的寄生蟲。榮格理論顯示,任何人在擁有其誘人或充滿魅力的"人格面具"的背後,也都會掩埋著他自己的"陰影",那是他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看到的一面,惟有意識到陰影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將其克服,或者救贖;不然,就只能任由陰影來擺布;或將其"投射",損人害己。該影片中,無論是樸家人,還是金家人,他們人格中都有陰影。
  • 風險投資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
    但如果我們展開深入分析及實證研究,就會發現一些極具挑戰性、讓人付出慘痛代價的認知偏差,而若想做出穩妥的決策,就必須消除這些認知偏差。所謂的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是指「一種基於觀察和歸納總結的思維方式,而這些觀察和歸納總結可能會導致記憶錯誤、判斷不準確以及邏輯錯誤。」
  • 這六種認知偏差,你中了幾個?
    這些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這是你的直覺思維系統在作祟。多年來,心理學家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表明,人們在直覺思維系統的主導下,會出現大致六種不理性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認知偏差。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
  • 認知偏差:怎麼和這個看不慣你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說下認知偏差,了解下什麼是認知偏差,有哪些認知偏差,最後我們如何應對呢?其實很多時候,我不喜歡某個人,並不是對方糟糕,而是我們存在偏見,認為這個人怎樣怎樣。當然有些人確實令人討厭,對阿,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喜歡的人,不必理他們就是了。
  • Airbnb:利用認知偏差和有說服力的模式來打造更好的產品
    這是「利用認知偏差和有說服力的模式來打造更好的產品」的上篇,主要介紹了10條產品設計中應該遵循的心理學原則。幾年前,我的一位同事在我以前的公司(BlaBlaCar)中介紹了Mental Notes遊戲。
  • 認知偏差是怎麼忽悠我們的(三)
    確認偏差在我們當前的政治分歧中表現最為明顯,你會發現雙方似乎都不能「允許」對方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正確的,很多時候都是確認偏差惹的禍。確認偏差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發生,有時會帶來可怕的後果。實際上已有很多科學家注意到了認知偏差,而且做了系統性的研究。比如1970年Amos Tversky和DanielKahneman提出了認知偏差和錯誤推測法(我們作出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是基於經驗或者直覺得來的),社會學家早期的事業紮根於以色列,後來移居到美國。Tversky於1996去世了。
  • 一直沉浸在自卑情緒中,可能是認知存在三偏差,認識到後要改正
    很多人會在情緒當中給自己下定義,這種做法其實對於成長而言並不益處,一個人之所以沉浸在自卑情緒中無法自拔,其實可能就是因為沉浸在偏離實際的認知當中,對自己的定義不夠準確。可以看看那些真正自信的人,他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其實是掌握了正確的認知,讓內心對於自己的認知偏差在改正,從而變得越來越好。換言之,一直沉浸在自卑情緒中,可能是認知存在三偏差,認識到後要改正。自卑的人很容易給自己貼標籤,這是第一個認知偏差,比如說一直會認為自己的智商不如別人,這種習慣式地給自己貼標籤,其實對於自己的發展無益,還會極大地損傷自信。
  • 人自身有哪些認知偏差?
    人自身的認知偏差總是扭曲了我們發現事實的方式,包括非常常見的基本的統計與記憶錯誤。自從1950年代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提出限制理性(英語:Bounded rationality,又譯為有限理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判斷力和決策,繼而發現了人本身更多的認知偏差。
  • 概念人生:生活中的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 概念差異 毒概念深入思考 客觀與理性>本文共計1441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由無數的客觀事物所組成的,但是我們的思考認知和行為方式卻是由我們內心的概念決定的 再比如,我們的文化中有一個每個人都知道且經歷過的概念----「上火」,這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是絕對不會存在的概念,最多可以解釋為「發炎」。更多這樣不同的概念差異就導致了中醫與西醫的不同,進而塑造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社會形態,最後造成了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偏差。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了解7個認知偏差,學會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
    在本性和自我認知方面,別人眼中的我們,與我們現實裡的自己,相去甚遠,不能取信。-麥可·翁達傑「他人即是地獄」是高估了世界的危險;「老子天下第一」,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男人總認為自己夠強壯,女人總認為自己太胖)沒有人不是通過犯一系列錯誤來認識世界的。當然沒有人能夠擁有「上帝視角」,人對世界的認識總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但無所謂,人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