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現社會兒童餐飲文化出現一定的畸形,因為現在的小孩在面對著,我們所沒經歷過的誘惑的時代,兒童飲食似乎向著高脂高糖的飲食文化上越走越近,因為在人類的基因史上脂肪和甜食一直都是好東西。
在人類的認識上脂肪可以帶來安全感,甜食可以帶來愉悅感,這都是人類所不能抗拒的天性,對於成人來說是如此,那更不用提對誘惑沒有抵抗力的幼兒。因此說現在幼兒的飲食結構存在畸形的趨勢。其飲食結果畸形,大多數是因為不良飲食行為所導致的。
飲食行為即攝食活動, 包含進食行為、食物選擇、餵養行為及進食氛圍等幾方面內容。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是兒童飲食行為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 兒童的飲食行為尚未定型, 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1],特別是這個時期更容易形成寶寶的不良飲食行為。
現在寶寶喝飲料的現象比較普遍,因為甜味及其他刺激性的味道更能引起寶寶的興趣和喜愛。作為家長,不要去購買,嘗試引逗孩子,或越晚讓孩子嘗試越有利於寶寶健康。家庭飲食逐漸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有效的預防寶寶肥胖和成年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2]。
寶寶在面對諸多誘惑時,並沒有什麼自控力,很容易注意力分散,飲食情緒不高,導致寶寶胃口下降,很有可能導致寶寶體重偏瘦,厭食等情況發生。
如果寶寶邊吃飯邊看電視,就很容易被電視裡的內容所吸引,而忘記還有吃飯這個事情,所以在家庭聚餐期間觀看電視可能會降低家庭聚餐對兒童健康的保護作用[3]。
看電視時的寶寶的情緒被受電視的影響,導致寶寶飯量比平時少,很有可能導致一部分家長情緒化餵養,導致寶寶有不好的飲食體驗,例如:過飽飲食,威脅性餵養等[3]。會影響到寶寶以後的飲食情緒。
如果寶寶把吃飯當做遊戲,那也會影響餵養的質量,因為這件事讓餵和吃雙方都很鬧心。因為在追趕玩鬧的過程中家長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餵養上。
所以要正確的培養寶寶對三餐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就餐理念,要讓寶寶有「飢餓」的感覺,吃飯才能自覺。家長要為為寶寶樹立一個良好的就餐模仿榜樣,建立符合家庭聚餐的飲食時間和就餐時長[2],過時不候。
隨著寶寶的零花錢越來越富裕,到了一定年齡的孩子會給自己加餐,或者父母為他們的零食庫加餐。所以從小就接觸膨化食品,碳酸飲料,油炸食物等一些高能量營養不全的食物,並過多不合理的攝入,容易導致慢性病患病率風險增高[3]。
例如:在飯前1個半小時左右吃餅乾,薯片,等高能量食物,就會導致正餐的食物攝入減少,長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缺乏或者肥胖、痤瘡、偏食等不良情況發生。
合理安排三餐與加餐,分清主次。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正確選擇零食,並規定好每天零食給與的數量,次數和種類。
1、儘早添加輔食,做到輔食多樣化,但儘量不用或少用調味品;
2、營造合適就餐環境,形成良好的家庭餐桌文化,避免在就餐時看電視,玩手機等分散注意力的行為,家長做好榜樣作用;
3、尊重寶寶的飲食情緒,不要進行強制性飲食餵養;
4、樹立良好的就餐觀念,避免餐飲娛樂化,例如:邊玩邊進食,追趕型餵養等;
5、養成良好的零食觀念,薯類,水果類和堅果類等天然食物,屬於健康零食;
6、規定好就餐時間和時長,定時定量就餐;
7、家長主動規定好零食時間和零食的種類和數量。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結束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記得轉發給親朋好友看看哦~
參考文獻:
[1] 呂攀.對存在飲食行為問題的兒童進行健康飲食幹預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02):118-119.
[2] 許諾,蘇普玉.兒童飲食行為的可控性[J].衛生研究,2019,48(05):859-863.
[3]周楠,張靜馳,李辛香.家庭教養方式與兒童飲食行為的關係:家長逼迫進食的中介效應[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20(1):7
*圖片來源於ssyer、網絡
本文由註冊營養師關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