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嘉言】多劫海中難勤修,仍極難得大雙運,然說若依上師力,濁世短壽亦易成——洛桑康珠法師於分享群開示(十六)

2021-02-18 聞思學處

 大家晚上好!又逢周末,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法的心得。上一次講到的「依止善知識故近得佛位」分為實修師長所示教授故近得佛位和供養、恭敬上師故近得佛位兩個部分。在世俗上那些仔細觀察、實踐就可以學會的如木工、雕塑、工匠等技藝,初學的時候都需要有師父的教授,何況是帶領我們能夠脫離輪迴的師長,對於我們來講更為重要。有些人認為學習佛法只要自己看看經書就行了,不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識。譬如,我們準備動身去印度,出發之前要請教一位有經驗的嚮導。同樣,為我們開示菩提道的善知識,也必須能夠為我們指引成佛的道路,如果沒有經過觀察,依止惡友為師,將會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善知識特別的重要。

宗大師稱依止善知識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義的。上周給大家講到依止善知識是為了引導我們把「短板」補上去,改變成具有智慧、德能的人,最終證得遍一切種相智成就佛果。人身勝過「如意寶」,世間有一句話說「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糾正發心、努力去做,都堪能成辦。總而言之,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就是依止善知識所產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當中,便能獲得依靠其它法需要修無數大劫才能獲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們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結果。上密宗的速疾特點,也是因為以「師長瑜伽」為道之生命而得到體現的,例如,傑·密勒日巴等祖師的行傳。給大家舉個例子,在修密法的時候需要觀想上師坐在我們的頭頂上,如果有很多位師長,依止善知識的心不夠強烈,觀想的時候會不知道哪位師父能夠指導你、改變你的相續,不知道如何安立所緣境,這樣很危險,會阻礙自己獲得成就。

如果如理依止師長的話,仰賴師長的恩德和悲心,能於剎那間賜予我們大樂界法身位。所謂「剎那」,這裡是指濁世短暫的一生。人的壽命,相對於下界地獄和上界天的壽量來講,短暫如一剎那般。如果不如理依止師長的話,就算我們修像無上密宗等那樣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絲毫地道證德的。反之,如能妥善了知依止法的話,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雙運位,我們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說:多劫海中難勤修,仍極難得大雙運,然說若依上師力,濁世短壽亦易成」。所以在顯教中,如果依止師長方面做得特別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繃喀大師在《掌中解脫》裡講了常啼菩薩行傳的故事。在這裡,我給大家完整地講一下常啼菩薩求法的過程,因為在《廣論》和《掌中解脫》裡,沒有詳細地去介紹。這個故事出自《般若會上佛無問自說》。

佛在般若會上,對著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講了一個常啼菩薩求法的故事,佛陀說:「你們欲求般若法門,應當學習薩陀波岑(華譯常啼)菩薩勇猛的求法精神!」然後須菩提代表與會大眾,向佛陀合掌啟問:「請問常啼菩薩是如何求法的呢?」然後佛對須菩提說:「常啼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多,不惜犧牲生命;可是他不知道到哪裡去求,由於他誠心所感,忽然空中有聲音對他說:「咄!善男子!你要修學般若法門嗎?從此向東方走去便可滿你所願。不過,你要注意啊!當你在路上走的時候,要不辭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恐寒熱,於內外法,心莫散亂,不得左右顧視,前觀後望,不破威儀,不壞身相,不動色、受、想、行、識,遠離一切名聞利養…….」常啼菩薩驚喜交集地向空中感動地說:「弟子當依教奉行,為一切眾生普作舟航,求諸佛法。」常啼菩薩依照化佛所教,向東走去。走了許久,他忽然停下來不走了,因為他想起向東走到什麼地方?好遠的路以及向什麼人求法?這些都不知道。常啼菩薩想到這裡,茫茫然地不禁仰天啼泣起來,一直哭泣了七天七夜(常啼菩薩名號之由來),常啼的名字就由此而來。突然有尊化佛現身到他面前,對他說:「善男子!過去諸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精誠求法的精神也是和你一樣的。來!我指引你求法之路。從此向東有一國名妙香,其國沒有國王,人民的精神領導者,就是善說般若的法湧菩薩。經常有無量諸天大眾前去聞法。大眾聞法以後,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善男子,你求法若渴思飲,趕快向東方妙香城去吧!」常啼菩薩聆聽化佛指示,踴躍歡喜,當下忽然入無量殊勝三昧,定中看見十方無量數諸佛如來,正為諸菩薩大眾喧說般若。常啼菩薩心生歡喜得未曾有,良久方從三摩定中起來。於是,他馬上前往妙香城去謁見法湧菩薩。常啼菩薩在路上急急忙忙地走著,忽然想到:「兩手空空,身無一文錢財,拿什麼東西去供養法湧菩薩呢?他一邊走一邊想!實在沒辦法,最後他決定賣身求得錢財買物供養法勇菩薩,然後他走到一個大城市裡面,身上插上賣身的標幟,街上行人特別多,他高聲喊:「我要賣身,誰要買人?」常啼菩薩一邊走一邊叫喊,可是叫了好長時間,不但沒有人向他詢問,甚至連看他一眼的人都沒有。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因為當常啼菩薩發心要賣身供養法湧菩薩時,魔宮震動,魔王就想破壞常啼菩薩的賣身計劃。用魔術、魔力隱蔽常啼菩薩的聲音,所以大家聽不到常啼菩薩叫「我要賣身」的聲音。由於賣身沒賣成,常啼無精打採地站在街旁哭啊,自己就自責到:「我有什麼罪障,為了供養法湧菩薩,發願賣身竟無一人來買」。說著又淚如泉湧,常啼菩薩的哭聲,感動了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天。帝釋為了試驗常啼菩薩求法是否真誠,就化現為一個婆羅門。來到常啼菩薩面前問道:「你這位青年,為何在這裡哭啊?」常啼菩薩就把自己的經過說了,然後婆羅門就說:「我正想祭天,需要用人血、人的骨髓,還有人心,你能賣給我嗎?」常啼菩薩聽了以後特別歡喜,有了買主。然後就拿出利刃刺進自己的左臂,又破骨出髓。血、髓都賣給了婆羅門,這時又要剖腹取心,突然來了一位高貴的少女阻止了她剖腹的行動,就問他:「為何刺血出髓、還要取心?」他說:「因無錢供養法湧菩薩就這樣」。所以善根深厚的長者女聽了以後就說:「大師苦行,惹為稀有,勿復自害。我家富有,所需供具――珍財、花香、瓔珞、車乘、衣服盡當相與。」這時,天帝釋恢復了原形,把常啼菩薩的身體也恢復如故,就特別讚嘆、隱身而去。長者女告訴自己的父母,他們原來家裡都是佛化家庭,所以便置辦很多的供具,率領了五百侍從把家中所有的珍寶都裝載車上,恭請常啼菩薩坐在車上,浩浩蕩蕩一起向妙香城而去,他們來到了妙香城,妙香城高廣莊嚴,七寶所成。漸漸地,他們已遙遙望見法湧菩薩正在七寶臺獅子座上,為無量百千大眾宣說妙法。常啼菩薩就從車上下來,然後長者女等也隨著下車,捧持供具,向法湧菩薩的說法臺走去。前面見路旁有一座七寶大般若臺,周圍垂珍珠羅網,懸以寶鐸,風吹鈴響,其音微妙。寶臺四角,懸四寶球,光耀四射,晝夜明亮。臺上有一寶座上放置經函,盛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眾見此莊嚴寶臺,無不恭敬合掌。

這時,帝釋天主散放天香妙花,常啼菩薩與長者女等,把七寶分成兩份,一份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另一份供養法湧菩薩。常啼菩薩與長者女等,一起來到法湧菩薩面前,各個獻上花香、寶幢、幡蓋、衣服、瓔珞、珍寶等供養,讚揚法湧菩薩說:「今我大師,甚為稀有,為菩薩時尚能如此,況得無上正等菩提?」這時法湧菩薩就把他們這些供品在虛空當中合成一座妙花臺,上覆香蓋、寶幢,甚是壯觀,常啼菩薩見到以後就發出這樣的讚嘆。然後常啼菩薩恭敬合掌祈請向法湧菩薩求法。法湧菩薩說:「善男子!一切如來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實性,亦非動靜,幻化所見,譬如有人於大熱天中,遊於曠野山間,口渴思飲,忽見陽焰流動,以為是水,及至尋去,了不可得。一切眾生,愚痴無知,為熱所逼,從無所有中,妄生水想。」這時候,法湧菩薩正說法時就六種大地震動,一切魔王宮殿皆失威光,空中雨下種種花香,帝釋及四大天王,散下種種供養,會中有八千眾生,證得無生法忍,無數眾生發無上正覺道心,得法眼淨。常啼菩薩向法湧菩薩頂禮合掌恭敬地說:「大師!從今天起,願以身命,奉屬大師,以充給使」。說了以後,就合掌站在一旁,然後長者女及諸眷屬也合掌站在一旁。這時,法湧菩薩下了獅子座走到宮中休息去了。常啼菩薩為了求法,也不敢休息。他就站在法湧菩薩的門外,不坐,也不躺,也不想晝夜,也不念睡眠,也不思飲食,也不恐寒熱,就是一直在那兒站著,一個念頭就是盼著法湧菩薩從定而起,喧說般若妙法。法湧菩薩,這一定可不是七天,而是七年,有一天,空中有個聲音說:「咄!善男子!再過七天,法湧菩薩當從定起,就給你們說法了」。這時,常啼菩薩與長者女等五百眷屬聞聽消息以後特別高興,熱淚狂流,馬上為法湧菩薩敷設法座,灑掃壇場,脫下身上清淨的妙衣賦予說法寶座上,又去找水,想來灑掃淨地時,忽然發現,特別出乎意料的、奇怪的事兒,五百個水池都是空空,一滴水也沒有。常啼菩薩這時就想了,我應刺身出血灑地,勿令塵起。他就用刀周身遍刺,就把血噴在地上,長者女也像他一樣做。所以這時候天帝釋,也就趕來擁護他們,這是魔設的障礙,然後把流出來的血變成旃檀香水撒於地上,繞座四溢奇香。然後天主帝釋來向常啼菩薩隨喜讚嘆,法湧菩薩從三摩定中安詳而起,有無量百千眷屬圍繞著從內宮出來,升上七寶獅子座。常啼菩薩率領眷屬們持著香花等供養禮敬以後退縮一面。這時候,法湧菩薩就喧說般若波羅蜜多經。常啼菩薩在聞法以後不離本座,即證到諸法不可思議三昧,當時就親自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此後隨所生處可以恆見諸佛,及常生諸佛妙淨國土。長者女等隨常啼菩薩聞法以後,也獲證得法眼淨,皆獲證道果。所以,就是說常啼菩薩這種求法的精神,令他本來只是大乘資糧道的行者,到最後他做了這些事以後,頓登八地獲無生法忍。

雖然我們現在求法的心沒有常啼菩薩這麼猛烈,但是我們因為累劫修的福德和功德能夠使我們現在聞到大乘菩薩的佛法,還有殊勝的宗喀巴大師這些殊勝的佛法,以及每年上師夏壩仁波切在大慶富餘正潔寺講的《般若》,這些是我們累劫累世做出的殊勝功德所致,才感得這樣的善緣妙果。所以,我們理當珍惜我們當下努力得來的聞法的機會,要抓住機會,努力地去學好佛法。讓自己解脫痛苦、獲得究竟無上的快樂,最終走向無上菩提果位。

因為時間有限,篇幅不能太長,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周末愉快!學習佛法去除一切障礙及違緣,讓大家能夠早日成就無上佛陀果位!

相關焦點

  •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佛陀早就在《大念住經》上說過了:不從當下的身心去起修,是難以證實相般若的。  要去實踐,知道這個中間每一步,每一步,微細的、平實的、踏實的、樸素的修法,而且用這個修法,當下就能息苦,這樣才對。不是當下的身心狀態,你虛妄地去觀想一個什麼,之後就等待有一個什麼結果出來了,然後就等待開悟了。可能嗎?  有一些同修說:「唉呀!我好精進!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有漫長的入世修行經歷,他開示大家,說現代禪修的目的是為了解身心秘密、緩解生活壓力、舒緩緊張情緒,以達到身心放鬆、心態平衡,從而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最終頓悟當下、開悟人生。為了使參禪實修簡單易行,在大眾中普及,聖嚴法師用3句話對參禪實修進行了開示:一、放鬆身心參禪實修時,坐姿要自然舒適,不可刻意用力,全身放鬆,雙手垂放腿部,雙腳平放於地,微閉雙眼,臉部肌肉放鬆,隨意輕緩呼吸,排除心中若有掛念,僅僅享受呼吸之間舒暢的感覺。
  • 妙吉法師《中論講義》學修點滴
    本期研修班八天時間專修《中論》,每天白天五個小時的講課,晚上兩個小時的複習討論。學員來自五湖四海,年齡跨度大(從小學生到退休人員均有),以青年正信弟子居多。   《中論》是一部非常殊勝的論典,然文字晦澀艱深,難懂難讀。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就三個,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行。蕅益大師常說的信願持名,印光大師繼承了,印祖也常常說這句話,常常用這句話勸勉同修,信願持名。他老人家常講的十六個字,這是印光大師傳心法印,他教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確實是老人一生行誼的寫照,你要問印光法師是什麼樣的人,十六個字講清楚了。我們現代淨宗學人要向老法師學習,把這十六個字做到。敦是親愛、是和睦,倫是同類。
  • 淨空老法師開示: 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人都難免有七情五欲,但是童蒙老師必須做到更嚴格的克制與掌控自己的情緒,正如《禮記•曲禮上》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童蒙老師絕不能在學生的身上宣洩自己的情緒,而要時時保持理智,能夠包容學生的錯誤,展現出充分的愛心與耐心,這才是為學生們做出良好道德修養的模範。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最重要的是師資與教材。
  • 淨空法師是清淨比丘的鐵證!
    引禮師為:宏慈、明性、明真、明三四位法師。淨空法師是1961年臺灣基隆八堵海會寺受戒,與臺灣聖嚴法師、祥雲法師同戒,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羯磨慧三老法師、教授兼開堂師白聖老法師、陪堂師就是這次傳授比丘尼戒中也擔任尊證的悟明法師。請問,臺灣佛教界會在這樣一堂極有意義的傳戒法會中,找一位沒剃度、沒受過比丘戒的人擔任戒師?
  • 學誠法師開示及答疑 2017-12-08
    也有些苦,是自己對修行認識不足、修行方法不當造成的,這就需要依止師法友團隊,善巧修行。 A16、網友:師父好,由於弟子的工作之後要面臨長期出差,無法經常親近道場和師法友,很可能道心會退失,因此弟子選擇了離職。新工作待遇還可以,領導說不用常出差,但我還是很糾結,每次面臨改變,我總會特別恐慌。
  • 濟群法師:玄奘大師的五大精神
    頃間忽有軍眾數百隊滿沙磧間,乍行乍止,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睹,謂為賊眾;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經八十餘裡,見第一烽。(卷一)  (校尉王祥)仍言:「西路艱遠,師終不達……」法師對曰:「……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
  • 開吉法師: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八十三歲的老奶奶坐著往生(附淨空法師開示)
    曾師兄全家熱情的接待我們,我們走進佛堂,先恭敬禮拜莊嚴的佛像,曾師姊就帶著我們去觀看她婆婆當年端坐往生的一把小藤椅。為表達對老人的追思與懷念,她生前所用過的碗櫥、烤箱、家俱以及舊照片,家人都細心的予以保存。曾師姊坐在小藤椅上對我們說:我的婆婆是在二0一一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八點往生的,到今年往生滿三年了。當時婆婆剛剛刷牙洗臉,吃完早餐,坐在二樓客廳的這把小藤椅上。
  • 淨空老法師: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 (第四集)
    念念不要忘記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如經典上所說的,完全真實,沒有一句是妄語,要相信,要求生淨土就對了,求生淨土是真實永恆的成就。在這個地方沒走之前,我們努力把漢學、把儒釋道興旺起來。這是無量功德,幹這門事情都會延壽,肯定的。這是很少人知道,也很少機緣我跟大家說明的,給同學們做為參考。謝謝大家。
  •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仁清法師開示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 仁清法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
  • 《印光法師嘉言錄》45
    大安法師開示:信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接引,是往生的人心識所變現的,還是真有他方的阿彌陀佛來接引?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看不見?法師:臨終現前的接引境界是因緣所生法,是感應道交的產物。有我們心識所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第十九願——十方眾生接引願——願力的加持。這可以比喻為水和月亮的關係。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像天空的月亮,我們信願念佛的心就像水,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你念佛,沒有阿彌陀佛的大願,那麼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如果只有阿彌陀佛大願,你不去念佛,同樣,也見不到佛來接引。
  • 大安法師:破地獄的偈
    一看,有五個人正在那裡喝茶,他平時也好樂喝茶,他也就坐下來準備端上一杯茶要喝。這時候就有一個陰差上前阻止他,說:你是聞佛法之人,你不能喝。不讓他喝。這樣一下子夢就醒了。醒了,他這個夢是非常清晰,他就尋著夢中的那個路走,還真是像夢中一樣的路。尋著那個路走,真的是到了一個他夢中喝茶的地方,是一個人家,正好這個人家的廚房,一隻狗生了六隻小狗,這六隻小狗五隻是活的,一隻是死的。
  • 【法師嘉言】如何將「止」、「觀」與內心的認知相結合——洛桑康珠法師於聞思學處阜新群開示(三十一)
    眼根所緣的境是真實存在的,清清楚楚的;當你閉上眼睛回憶,分別心上所呈現的只是影像,是模糊的。在面對一個境的當下,時不時的還會呈現一些其他的影像。比如,當你在緣念這棵樹的時候,昨天有人罵了你一句的圖像可能會突然跳出來幹擾你,讓你原本在分別心上顯現的模糊圖像更加地模糊。所以,貪、嗔、痴的所緣一旦夾雜過來,就沒有辦法把心只緣念在你想要關注的境上。
  •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頓悟成佛」是禪宗的核心教義。在禪宗史上,人們之所以推六祖慧能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而不是早期的其他祖師,就是因為慧能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 首愚法師:師尋弟子,弟子尋師
    晚上南老師上課在十一樓,要排好三、四百張椅子,南老師上完課,還需把這些桌子、椅子都收起來。十方叢林書院幾十名學生的生活,也需照應到。這六年半,我記憶非常深刻,點點滴滴如在目前。 南老師要我寫《我與南老師》,而我總覺得自己報身轉化上還需努力,因此一直沒有寫。所以,南老師離開臺灣時,搖搖頭說:「你坐失良機了!」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習,學多少就算多少。
  • 《來佛三聖永思集》26:戒為無上菩提本(供稿人:悟勝法師)
    對於師父上傳下戒長老的開示,賢公老和尚沒有一絲毫懷疑,完全照做,是一個真正可以承傳大法的根器。正因為賢公長老知道嚴持戒律能助他早日成就念佛三昧,所以對佛門的規矩絲毫都不敢馬虎,舉手投足間都表現出他十分的誠心和十足的敬意。  佛在《華嚴經》上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身為佛門弟子,不論出家法師或者在家居士,進入佛門的一件大事便是受戒。而佛教徒的本分,更是以持戒二字作為準則。
  • 老法師呵斥女詩人,大才女變成苦行僧
    汝釗她們在向老法師頂禮之後,蒙老法師賜座就坐。她見老法師神態莊嚴,既嚴肅又慈悲,便上前合掌,先是感謝老法師的規勸,接著又探問老法師怎麼會事先知道。老法師微微一笑說:「這幾天天氣很熱,剛來山的遊客,往往傍晚都會到法雨寺前的千步沙海邊遊泳。千步沙別看它平時很靜很美,但海潮來時奔騰呼嘯,來如飛瀑,退若曳練。遇大風,則沙間怒濤壁立,吼聲震天,飛沫濺空,真是驚險極了!
  • 學誠法師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開示「禪的人生智慧」
    學誠法師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開示「禪的人生智慧」1500師生與會聆聽現場聽眾與學誠法師互動學誠法師向中山大學圖書館贈送《和尚博客》一套100本學誠法師的演講從五個方面闡述禪的人生智慧:自信自覺,自利利他;把握根本,不泥表相;超越對立,當下安心;不執是非,勤修正行;逆順達觀,解脫自在。學誠法師首先回顧了中國禪宗發展的歷程:從佛陀創立佛教,到達摩祖師中國傳法,至惠能大師著《壇經》興禪宗,自此禪宗興盛,千餘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 明證法師開示:如何面對生離死別
    師父開示:這有很多面對的方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知道眾生沒有實際的內涵,眾生也是因緣所成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只是一個名字,他的存在只是一個假相。而且時間很短,原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我們,因為媽媽沒有生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麼面目,生下來以後,活了一生,這一生可能長,也可能短,然後又消失了,我們能把這種存在叫做真正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