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障礙」如何解?這位「老中醫」開方了

2020-12-16 人民政協網

虛擬提案

虛擬北京市西城區基層政協委員wang建議:

大學生心理健康亟須關注

全國首款網絡議政平臺「假如我是委員」入住率持續走高。近日,虛擬北京市西城區基層政協委員wang建議:政府應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通過政策驅動,引領校方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並通過心理篩查,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虛擬提案中寫道:近年來大學生因為心理健康問題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的現象頻頻出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亟須關注。

虛擬提案強調:由於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會呈現情緒不穩定甚至心理失衡的現象,一些脆弱敏感的同學不能通過自身能力去解決問題,一步步走向深淵,甚至會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郝雪)

上圖:高韻(中)在兒童時期經歷了地震,後接受了志願者專業的心理輔導,這讓她一直心存感恩,並認識到心理輔導的重要性,畢業後到成都一家教育機構工作,從事少兒教育。十年後,回到那個曾給她新生的小學,看望曾給她做過心理輔導的班主任杜麗老師。 本報記者 田福良 攝

下圖:杜麗(左一)在自己的心聯小屋內,為孩子們做心理輔導,她說:「好的心理輔導要從孩子開始,這是走好人生的重要一環。」本報記者 田福良 攝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來源於多方面

1

「大學生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導致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的現象確實存在」,回應「假如我是委員」小程序上的虛擬提案時,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說,大學生正處於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極易因學習、生活、工作、情感等多方面壓力產生情緒波動,再加上家庭結構、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的影響,易產生偏執、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障礙,甚至罹患精神、神經性疾病。雖然這種狀況屬個別現象,但是當代大學生中確實存在個人理想信念缺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被扭曲的現象;對自身及世界認識不清、獨生子女家庭過度溺愛,使其喪失了奮鬥的意志;社會教育不到位,遇到困難不能自我調節和疏導,抗挫折能力下降,產生心理障礙或發生心理疾病。

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曹洪欣說,上個世紀70年代,剛剛恢復高考時,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1.55%,許多大學生都經歷過上山下鄉和工作實踐的艱辛鍛鍊,特別珍視來之不易的學習生活,如饑似渴地學習文化知識,心無旁騖。90年代末,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10%,高等院校仍以精英教育為主體,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有著美好的理想,為了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而忘我地投入,雖然那時的物質條件還較差,但學生的精神面貌是昂揚向上的。高校擴招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當時的不到10%,到2019年已逾40%。我國的高等院校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高校辦學條件發生了質的改變,大學生素質、能力、水平與社會適應能力顯著提升,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精英人才。但同時,大學生畢業、就業、社會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加之社會多元化信息的衝擊,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心理素質與適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使得個別學生因素質、能力的不同,出現心理障礙。

大學生的積極心態需各方面協同引導

2

曹洪欣委員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係到個人發展、家庭幸福、社會穩定甚至國家的未來。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面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強化個人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各方面的責任,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新格局。

「如何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意義?」曹洪欣認為,最主要的是要讓大學生明確自身的社會定位,清晰青年學子在感恩父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中所應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引導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優勢和能力,為家庭、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並通過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幫助大學生積極主動提升綜合素質,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

既然是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那就需要社會各方面關心學生、服務學生,規範信息傳遞,加強主流媒體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形成全社會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正向的引領作用。「仁、義、禮、智、信」的優秀傳統文化,既能凝聚中華民族血脈和靈魂,也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動力,更是實現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不竭源泉,應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作為學生本人,首先應正確認識自己,關注自我發展,培養高尚的品德,自覺杜絕低級趣味和不良信息的誘惑,積極融入集體,多角度、多思維思考,積極解決成長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作為家長,盼子成才是普遍心態,但應該重視家庭結構、文化背景及教育方式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建議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積極與孩子溝通,實時關注孩子心理情緒變化,及時教育引導,解決問題,消除困惑,更要特別注重把握愛的尺度,不能溺愛,要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家庭教育模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曹洪欣認為,家庭是培養孩子身心健康、勇於擔當的關鍵。

大學校園,作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搖籃,其文化和氛圍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應積極做好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在建立完善的心理諮詢機構和完備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同時,學校相關機構與教師也應密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幹預」。曹洪欣強調,一所大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拓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假如我是委員」是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報網絡有限公司推出的全國首款網絡議政型新媒體產品。該產品致力於讓網民特別是青少年以虛擬政協委員身份,體驗委員履職、學習政協知識,圍繞民生熱點問題開展調研、討論,反映社情民意、提交虛擬提案,引導他們在實踐中進行有序政治參與,感受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魅力。

作者:曹洪欣

編輯:劉聰

審核:周佳佳

相關焦點

  • 心理障礙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大學生「就業症候群」透析
    自閉等心理障礙和自卑、自傲等自我認知障礙為主,被心理專家統稱為「就業症候群」。心理障礙類型五花八門 青年人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一些……就業,意味著青年人處在了「第二次心理斷乳期」。有心理專家表示,近兩年來,大學生就業受挫導致的心理問題已經佔全部諮詢問題的60以上,位居青年各類心理問題之首。
  • 大學生休學首要原因:心理問題精神障礙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記者王小晗通訊員杜巍巍沈嵐實習生卓婭張曦魯月霞)兩成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精神障礙已超過傳染病,成為他們因病休學、退學的首要原因。這是記者昨日從省高等學校心理諮詢與治療學習班上獲知的消息。
  • 怡寧心理網際網路醫院開診 醫生線上開方 藥品快遞上門
    怡寧心理網際網路醫院開診 醫生線上開方 藥品快遞上門 2020/08/04 04:42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727
  • 人際交往障礙成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障礙成大學生最常見心理問題 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讓公眾一下子認識到心理危機幹預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問題不只是發生在災區,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
  • 休學退學大學生50%有心理障礙或疾病
    川大華西醫院上錦院區心理專家李進走進川大錦城學院,針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開展免費一對一心理諮詢。據悉,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網癮綜合症,已成為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   現場諮詢中,大學生們提問最多的分別是社交恐懼、感情受挫、就業壓力等引起的焦慮。
  •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青年時期是個體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個體心理快速成熟的過渡時期。大學生正處於個體生命的黃金時代,其心理發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徵。隨著獨立性、創造性、敏銳性、批判性、廣度和思維深度的進一步發展,大學生能夠全面理解和分析不同的事物,掌握事物發展的一些規律,有創新的思想,敢於創新。(2) 觀察能力明顯增強。大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不限於五官的感受和對事物的理解。他們希望探索事物之間內在的、內在的、本質的關係,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事物。(3) 想像力大大增強了。
  • 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如何調整心理?
    而作為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是毋庸置疑的。那麼此時面對就業問題壓力過大,大學生如何調整心理呢?</P>   有網絡調查顯示,這次兩會就業問題是網民關注的第三大問題,可見目前就業至今仍然存在困難。而作為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是毋庸置疑的。那麼此時面對就業問題壓力過大,大學生如何調整心理呢?
  • 快加微信預約國家級老中醫吧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羅素靜報導:「我想排一個伍炳彩伍老的號,都排了半個多月了,還沒排上,現在想要掛一個名老中醫的號看病,太難了!」10月24日,特意從安義縣趕來南昌掛號的市民陳某告訴記者,中醫越來越吃香,名老中醫的號也越來越難約上。
  • 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表述為「心理障礙」,女大學生狀告出版社
    澎湃新聞記者 林山 實習生 但是大學教材將同性戀列為「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在校女大學生認為此表述「內容存在錯誤」,希望出版社予以修正。遭拒後,該大學生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了法院。此案將於明天(7月28日)在江蘇宿遷開庭審理。
  • 關於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問題防控,防控大學生心理危機
    對於新生而言,最常見的就是環境適應的問題;高考結束,很多新生第一次踏入高校的新生活,對於獨立性不是很強的新生而言,如何獨立,如何和別人相處,這都是很直接的問題。數據統計表明,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諸多各方面的心理問題,乃至心理危機。
  • 「電腦中醫」號脈開方 醫院:傳統醫學領域尚屬首次
    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徐黎明告訴記者,纏在張女士手腕上的布帶上有三個傳感器,可把張女士手腕上的「寸脈」、「關脈」和「尺脈」反映出的人體信息傳送到電腦上;電腦根據人體脈搏的數據與資料庫進行對比,最後得出張女士的臨床症狀和體內的疾病;最後,電腦再根據資料庫內存儲的老中醫的藥方,給張女士開出了一服中藥。  徐黎明說,脈象作為中醫傳統診斷方法,在臨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隱藏的人格》:如何運用人格面具理論來解決心理障礙
    他有著長達二十年的實踐諮詢經驗,在本書中他結合眾多案例解讀20種人格障礙,並提出如何去妥當安置我們的人格面具,去解決心理障礙。接下來我將與大家分享本書的3個重點內容:什麼是人格面具心理諮詢師如何用人格面具理論解決心理障礙人格面具如何進行分化、整合、安置與新建
  • 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和排除
    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和排除中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是互相交錯的另外,各種心理障礙的成因也較為複雜,既有社會、學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學生本人的主觀原因。因此在預防和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的問題上,只能從幾個大的方面加以說明,以期得到綜合治理的整體效果。一、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防治基礎要預防和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的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校園欺凌、青少年厭學、抑鬱等事件時有發生,讓家長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只是青少年心理教育涉及的知識體系是很大的,需要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父母若沒用對方法,只會適得其反,耽誤孩子。
  • 心理諮詢師:如何識別人格障礙?| 知識專欄
    「如何與人格障礙型家人相處」,是映心堂心理出品的心理知識產品。主講:於玲娜諮詢師人格障礙是心理問題的大部分人格障礙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所以不會成為心理治療的來訪者。但他們是人際關係中的恐怖分子,為達目的常常不擇手段。成為來訪者的常常是他們的家人,尤其是孩子。
  • 解我心理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與矯正機構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的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校園欺凌、青少年厭學、抑鬱等事件時有發生,讓家長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只是青少年心理教育涉及的知識體系是很大的,需要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父母若沒用對方法,只會適得其反,耽誤孩子。
  • 湖南省直中醫醫院80後「老中醫」為百姓全生命周期護航
    似乎只有老中醫方能望聞問切,妙手回春。2021年開年,湖南省直中醫醫院從邵陽引進80後「老中醫」張群坐鎮「治未病中心」,為百姓全生命周期護航。38歲的張群為什麼被稱呼為「老中醫」, 他入駐省直中醫院,又將和株洲百姓續寫怎樣的醫患佳話呢?80後的張群為什麼被患者稱為「老中醫」?除了他精湛的醫術被患者爭相傳頌,還要從他的家學淵源說起。張群出生在中醫世家,系邵陽當地蔣氏中醫第八代傳承人。
  • 強基初中數學&學Python——第七課 乘方與開方
    我們把乘方的逆運算叫做開方。上面的指數是2,它的逆運算就是開二次方或開平方(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如果指數是3,那逆運算是開三次方或開立方;其它情況只叫「開多少次方」。那開方的結果是怎樣表示的呢?
  • 心理健康缺失之雙相情感障礙
    世界上每100個人裡面就有3個人患有雙向情感障礙,佔比約為百分之三。每百人裡面就有一個人反社會人格障礙,佔比約為百分之一。每百人裡面還有一個人很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聽起來很可怕嗎?聽起來是不是一切都像是一場災難?如果你對心理健康和現代治療有基本的了解,那就不會。 怎麼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當發現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時,應該怎樣向家人解釋?
  • 新民晚報數字報-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國內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新生適應不良、學業障礙、戀愛與性、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網絡成癮等。 因篇幅有限,這裡僅呈現幾種常見心理問題:  (為了保護來訪者隱私,本文所涉及的個案引用都做了匿名和細節的技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