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多? 中國教育缺失大盤點

2021-01-07 搜狐網
中國教育缺失大盤點


  近幾年,關於中西教育孰優孰劣的討論越來越多。在中西方教育碰撞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國學生專業突出卻無法表達自己,能掌握知識卻無法獨立思考,能考高分卻生活無法自理……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邏輯思維、動手和實踐等一系列能力因為考試不考而被束之高閣。然而,這些能力卻是學習、生活甚至就業中必不可少的。

  思辨缺失

  【起因】

  韓方大戰引發邏輯大討論

  春節期間,「方舟子質疑韓寒代筆事件」引發熱議。在網友們因為「挺韓」還是「頂方」而引發口水戰時,網友「衣冠神州」的一篇博文《讓韓方之戰變成我們的普通邏輯學教材》卻指出:雙方的論辯簡直「不忍卒讀」,到處充斥了邏輯謬誤,而這也暴露了國人邏輯思辨能力的缺乏。

  「衣冠神州」稱,自己是美國在讀的碩士,但因為之前沒有學過邏輯課,也沒有學過科學的研究方法,所以自己的論文只得了C++。為了彌補自己的邏輯空缺,自己專門和美國的本科生一起旁聽寫作課。學完這門課再來關注國內的韓方大戰,「衣冠神州」發現,整個國人的論辯充斥著入門邏輯學的全部謬誤,是一個極好的「何為邏輯謬誤」的教材。於是,他從韓方大戰中的種種事例,說明了這場口水戰中犯下的事實與意見混淆、對人不對事、轉移話題、花車遊行等各種邏輯謬誤。

  這篇博文發出後,就被上萬人轉發和評論。隨後的爭論中,許多網友都開始拿「邏輯」說事兒,不再盲目「站隊」,而是學著理性思維了。

  【現狀】

  在校生:缺乏邏輯課程

  記者通過了解發現,目前國內小學、中學均沒有開設專門的、系統的邏輯思維課程,只有一些老師會在自己的學科領域範圍內,結合學科知識點為學生講解邏輯推導過程。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接受這方面的鍛鍊,就只能為孩子報邏輯思維培訓班。

  一位邏輯思維培訓班老師告訴記者,前幾年,前來學習的學生特別少,因為這個內容「考試用不上」。但是這幾年,學生逐漸多了起來。一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邏輯訓練的重要性;二是因為之前上過邏輯思維課程的同學在其他學科學習中進步很大。

  這位老師說,他們在教這門課程的時候,不是以學習知識為目的,而是以學生身邊的實際事件作為案例,讓學生自己思考並推導出一個合理的結論。這與任課老師結合知識點所講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那種方法還是在學習知識,而我們的訓練則是在內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而在大學,僅在哲學系開設有形式邏輯之類的課程,但聽課的學生寥寥。一位哲學系的大二學生告訴記者,邏輯課是他們的必修課,但每次上課班上的人都屈指可數,「大家都認為邏輯學起來很枯燥,並且如果每天都生活在邏輯中實在是太痛苦了」。

  留學生:丟失思辨能力

  近年來,選擇出國接受西方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在中西方教育的碰撞中,更加折射出了中國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缺乏。

  2月13日,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來到上海交大為本科生授課。談及對中國學生的印象時,他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學生能幾乎複製下他上課所講授的所有內容,可是從課堂提問和考試情況來看,他們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還有欠缺。他認為,現在的中國留學生正在丟失思辨能力,「他們更實際,更關注自己的職業發展,對政治則比較漠然,更不會去深究。」

  早在去年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耶魯大學校長理察·萊文就表示,跨學科知識的廣度、批判式思維是中國學生缺乏的。他認為,中國需要創建一種課程及教學法,鼓勵學生的創造力及獨立的思維能力。

  理察·萊文指出,一些亞洲國家的大學和歐洲大學,學生在18歲的時候就選定專業,不再學習其他專業之外的課程。「這種模式,對於培養一些流水線上的工程師或者是中層的管理幹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養領導力和創新人才就顯得過時了。」

  求職者:面試引入辯論

  許多用人單位在對求職者進行面試時,採用小組討論甚至辯論的方式。就業指導專家趙正寶介紹,在小組討論和辯論中,用人單位就是在觀察求職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趙正寶分析,其實在現在的職場,尤其是一些大的外企,看重權威與服從的少,有沒有批判式思維,能否提出問題並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是許多單位非常看重的。許多求職者在面試中答非所問,邏輯混亂;在小組討論中,一旦聽到不同意見,就不顧事實和邏輯,直接上升到道德批判,這些都是求職時的大忌。即便是國企,實際工作中也需要具備獨立的思維和判斷能力。

  趙正寶建議,求職者在面試前,應當了解基本的辯論技巧,更重要的是調整心態,提高自己在辯論時的寬容度和邏輯技巧。只要有理有據地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了,HR自然會看在眼裡。

  【業內討論】

  態度:高考不考也要學

  去年,第二屆「素質教育與邏輯思維論壇」就把論題聚焦在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上。與會專家稱,青少年階段是思維成長、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不能因為高考不考就不學邏輯。

  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董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培育稱,許多發達國家都很重視邏輯思維教育,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之一,而我們國內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差別。「在我國,基礎學科是6門,即數、理、化、天、地、生;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基礎學科是7門,包括邏輯,即數、邏、理、化、天、地、生,邏輯放在數學後面。」

  北京一六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黎松齡表示,其實高考是考查邏輯思維的,只不過它不是以純邏輯學的方式來考查,它更強調的是和學科結合的應用性的考查。很多老師在談到邏輯思維訓練的時候,其實都是基於學科教學的某一點,會和學科聯繫去講解,很少有語文老師是從閱讀的思路,從作者邏輯思維的角度去分析,更多的是拿一些基本的答題思路去分析。

  形式:應列入中學必修

  對於邏輯課程,是單獨開設還是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專家的觀點不一。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建軍認為,如果真正重視自覺的邏輯思維素養的訓練,就應當以某種方式把邏輯基本知識與方法的系統性訓練,列入中學階段的必修內容。

  北京創新研究所所長汪馥鬱則表示,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的主渠道,不是單獨開設一門邏輯思維能力訓練課,而是要與各學科課程內容結合,有意識地滲透在各學科課程內容之中。

  北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也認為,應當將邏輯思維訓練和學科導學進行結合,把書本知識問題化,問題課題化。即在所有的課堂和學科中,老師們都把書本上的知識跟邏輯思維訓練相關的一些要素提煉出來,編教案、學案,指導學生開展邏輯思維的訓練。

  內容:需更加有趣實用

  中學生學邏輯思維,還能死背概念嗎?民大附中一位老師稱,大學的邏輯教材是一個知識系統,但在中學,這樣的方式就不合適,只會加重學生的記憶和學習負擔,加重學生的逆反心理。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課程應當更加有趣實用,不再是死記硬背的,而是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案例式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被中學生接受和喜歡,才能達到鍛鍊邏輯思維的目的。

  【他山之石】

  思辨缺失根源在於教育

  Amy之前曾是中國一所重點大學的教授,三年前去美國深造,今年定居美國。去美國之前,Amy對於中美兩國的教育體制差別沒有直接感觸,但在美國生活了三年之後的她卻是感慨良多。

  「為什麼國內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專業那麼突出,但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和偏執?除了狹窄的專業之外,完全不知道怎麼和別人打交道,不知道怎麼在課堂上表達自己。」

  Amy說,自己來美國的第一年時,心中有無數個疑問。然而,經過幾年的觀察,Amy發現,這些問題完全出在教育上,包括正規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

  學業壓力小學生可專心思辨

  Amy說,在美國,小學四年級以前學校都不會布置作業,初一之前也沒有考試,更不會給學生排名。即使發獎狀,老師們也會根據孩子的特長,每人發一張,更多是在鼓勵每個學生的強項和興趣。

  Amy介紹,美國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課程的安排比較廣泛,幼兒園的時候,就會學習科學、人文社會、語文方面的內容,每年有三四門課程,每門課程使用什麼教材,教什麼都是由老師決定的。

  Amy說,在美國,到了初一才有考試,而高二以後考試成績才真正開始記錄下來。高二也就是十年級之前所有的成績表現都不會被記錄下,不會影響到學生的未來,不會影響到考大學、考研究生。這樣使學生能夠放心地去學知識,學習思辨,而不是為考試而奔波。

  培養思辨能力從幼兒園開始

  Amy介紹,思辨能力的訓練在美國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強項。這具體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自託兒所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其二,就是科學方法這項最基本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的實質,這不僅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而且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作為選民做好思辨方法論準備。然而,在國內,許多博士甚至一些專業的研究員,從他們研究、思考問題和寫論文的方式上看,都沒有掌握科學方法的本質。

  Amy說,自己的女兒兩年前來到美國,讀小學四年級。當時,老師們就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講科學方法,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和證偽等過程。「這種實驗不是為了考試,卻讓人學會思辨,培養頭腦,避免將來被別人愚弄。」

  Amy稱,在美國的小學,是沒有考試的。沒有考試,學生們需要做什麼呢?Amy說,女兒所在的小學要求學生每學期做幾個項目,寫出報告並給全班同學做5到15分鐘的課堂展示。「而這種展示我當年甚至到了大學都沒有做過」,Amy苦笑著說。

  【國內嘗試】

  多所大學嘗試通識教育

  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目前,國內許多大學已經開始借鑑西方的通識教育模式,讓學生不再一進大學就進行專業學習。

  2001年,北京大學推出了元培計劃,選出一些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他們生活在一起,在兩年過程中學各種各樣的學科,到大三才開始選擇專業進行專業學習。

  2005年,復旦大學開始嘗試通識教育。所有學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學科的教育,之後再去選定一個主科,接受三年的專業教育。為了推行通識教育,復旦學院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建立了綜合教育、文理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課程框架,學生至少可以接受5─8個領域的教育。

  2009年,南京大學開始在一年級新生當中啟用新的教學模式。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介紹,這個教學模式包括大類培養、專業教育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三個階段。

  陳駿認為,三三制的模式實際上是南京大學的傳統與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有機結合的結果。

  辯論賽普及各個學段

  近幾年,辯論賽已經普及到了各個學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而言,辯論賽無疑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

  外研社賽事活動部主任屈凌雲介紹,1997年,外研社就開始辦英文辯論賽。雖然是用英語表達,但一開始沿用的還是中式辯論思路。為了和國際接軌,2005年,他們引進了英國的議會式賽制。從形式上看,以前是2支隊伍辯論,現在則是4支隊伍,正反方各兩支,同場競技卻又互相獨立;從內容上看,則是給出一個陳述句,讓各隊伍自己提出議案,各自陳述利弊。

  屈凌雲稱,引入英國議會式辯論賽制後,就發現了中國學生的缺陷。第一,中國學生習慣了非黑即白的辯題,英國議會式辯論的提案式辯題設置,中國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第二,多數中國學生本身沒有學過邏輯課,辯論中通常缺乏思維的推導過程,而這正是英式辯論的得分點;第三,中國學生對世界時政的接觸太少,掌握的案例不多,融入辯論比較難。

  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辯論賽,外研社賽事活動部目前正在申辦2013年舉辦的第34屆世界辯論賽。如果申辦成功,屆時,全世界不少於60個國家的400支隊伍將來到中國,參加這場「英文辯論的奧林匹克」。

  屈凌雲認為,辯論賽有助於提高大學生表達、思辨、博弈和組織協調等社會化技能。據他們統計,每年參加他們辯論賽的辯手,大多數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有去外交部、教育部這樣的部委級單位的,也有去大型企業的。現在越來越多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力總監關注外研社辯論賽,從中挑選人才。今年的辯論賽外研社將進一步搭建優秀學生和優秀企業的溝通橋梁,讓優秀的企業找到人才,讓優秀的人才找到滿意的工作單位。

  【專家解析】

  起因:評價體系

  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博士表示,在中國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下,無論是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很難鍛鍊思辨能力。因為評價體系要求的就是回答出標準答案,是不鼓勵多元化,不鼓勵思辨的。在這個評價體系下,從小學生受的教育就是把一切都當成知識來學習,以能夠回答出對的答案為學習目標。

  之前,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邏輯思辨的重要性。近幾年,隨著國家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家長開始意識到這種能力很重要。但是,只是意識到重要性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因為評價體系沒變。答對了標準答案就給分,就能升到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這是一個利益的鏈條。在這樣的利益吸引下,沒有多少家長再去強調孩子的邏輯思辨能力。

  差異:文化傳統

  儲朝暉分析,中國與西方在邏輯思辨能力上確實有重大差異,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傳統和現實操作有關。

  從現實層面看,儲朝暉稱,邏輯思辨能力是每個人先天就有的,只是中國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在後天的訓練中,逐漸被扼殺了。在中國的中小學,沒有設置專門的鍛鍊學生邏輯思維的課程,只有部分老師會在課程中提供類似的知識;而在大學,儘管一些專業開設的有形式邏輯的課程,卻還是把邏輯學作為一門知識來學習,離真正的思辨能力提高還有一定距離。

  從文化傳統層面看,在西方,古代就很重視思辨,比如蘇格拉底就以辯論見長,鼓勵、啟發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而在中國,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幾千年前孔子的《論語》就強調「子曰」,即學生提問老師給出答案。雖然也有強調辯論的墨家思想,但一直不佔主流。

  此外,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特別強調人際關係的平等理念,也從體制上保證了這一理念的實現。

  建議:改變意識

  儲朝暉認為,要想改變中國學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現狀,要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從宏觀上講,要改進教育的評價體系,用發散的、多向的思維,取代單一的、服從標準答案的思維;從微觀上講,學校要以身示範,比如在課堂上不壓制學生的反對聲音。如果學生有反對意見,那可以讓學生提出證據來,與老師共同討論。

  對於學生自身來說,首先要從意識上改變以前「維護標準答案權威」的思維習慣;其次,要主動接觸並學習邏輯思辨方面的知識。

  儲朝暉說,一些用人單位之所以把辯論引入面試環節,就是因為用人單位的評價體系是以人為依託的,而我們目前的教育卻是「脫離人」的,不是以人為導向的。這種職場的評價方式其實非常好,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學思辨。

  動手缺失

  勞技課提升動手能力

  ◎課程現狀

  為高考擠壓課時

  動手能力也是中國學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

  目前,像勞技課和通用技術課這種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在全市各中學都有開設,要求各校設定為必修課,每周2課時。但是,多數學校因資金和設備有限,除規定的必修課外,不加設選修課。並且,部分學校可能出於中高考的壓力還會在課時上打折扣,比如縮減到每周1課時。

  ◎學校案例

  設備課時雙管齊下

  作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排頭兵」,擁有20多年勞技課歷史的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配備了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尖端的教學設備。據該校通用技術組教研組長嶽雲霞介紹,學校在初中和高中部分別設置了勞技課和通用技術課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課程均為必修課,每周2課時。

  除了必修課之外,為了滿足學生對各類動手課程的興趣,學校還設置每周2課時的選修課。初中勞技課程的選修課包括電子技術課、單片機製作、航模製作等;高中通用技術課的選修課程包括電子控制、簡易機器人製作、服裝設計、建築模型及設計、航模課和茶藝等。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度,保證操作安全,勞技課與通用技術課均採取小班教學,每班限定20餘人。

  嶽雲霞介紹,對於勞技課這類課程,高端的教學設備是激發學生創作欲望最有效的方式。嶽雲霞稱,為了配合教學,學校就購買了雷射雕刻機、雷射切割機、立體印表機等先進設備,僅一臺立體印表機就價值10萬元。有了這些硬體支持,學生們的創意不再是天馬行空,可以直接應用於生活。比如,學生可以在電腦上設計筆筒或鉛筆,通過立體印表機列印出來後,裝上筆芯就可以直接使用。

  ◎老師分析

  課程最好與生活掛鈎

  嶽雲霞稱,培養動手能力的課程能否正常推進,與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度密切相關。一些疲於應付升學的家長可能會認為,最好能把技術課這種「錦上添花」的課程挪出來一部分課時去補給「正課」。但是,從學校收集的反饋來看,學生在評選「最喜愛科目」時,通用技術課常常拔得頭籌。並且,在這門課會否影響學生學習的家長調查中,95%的家長表示,這門課有助於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應該多開。

  嶽雲霞認為,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時,不僅要讓他們親手操作,還要讓他們知道做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所有課程設置都應和生活掛鈎,動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嶽雲霞透露,在上勞技課和通用技術課之前,大約有70%以上的學生認為就是學技術做東西的,至於為什麼要學,學了之後能幹什麼,很少有人考慮。而學過這門課後,95%以上的學生會習慣性地將所學到的技術聯繫到生活和學習中。這在打通各學科知識脈絡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比如,物理的電學、數學的結構圖形等知識都與技術課的內容有交叉,學生們會把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應用到技術課上,進行實際操作。在從知識到實操的過程中,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開發。

  ◎其他缺失

  道德教育缺失

  日前,「小悅悅事件」、「老太太摔倒不敢扶」,以及北大公務員暴打父母等事件,引發社會對當下道德教育的反思。

  有關專家表示,課堂教學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設置道德教育課和推行學科道德教育滲透兩種途徑來進行。一般說來,課堂講授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灌輸訓練式,即適用於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規範進行教育和訓練,以期矯正學生不良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一種是問題討論式,即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種類型的實際問題,由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專題討論。

  非課堂教學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課外活動和社區組織進行,比如利用法定的節假日、活動周等開展各種活動,在活動中貫穿道德教育。

  然而,利用各種活動為載體來進行道德教育時,中國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國有些學校在開展各類活動中,存在著簡單化、教條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傾向,在評估檢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來代替「效果量」,導致活動中的形式主義。(記者李琦 記者張曉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高分低能」的說法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在學界,多數研究者將 「高分低能」之能力定位於一般能力 (通用能力)的探討,如有研究者列舉了 「低能」之種種現象:實踐動手能力差、動腦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差、綜合素質較差。筆者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理由是:動手能力、動腦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能力分類中的通用能力而非領域能力。
  • 「高分低能」的論調從未遠離,「素質教育」的概念鏡花水月
    但是有些模稜兩可的謊話說多了,可能就成了「信仰」。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的發酵之後,似乎只要是「高分」,就成了「低能」的充分必要條件。隨之而來的,便是「素質教育」的反思和呼籲。高分低能,學霸隕落,這顯然是更符合他們意願的信息。即便是認清了自己家的孩子,終歸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還是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緩解自己的這份教育焦慮。市場足夠大,概念足夠強。雖然「高分低能」的論調在數年後,被人唾棄,但是由此而「包裝」出的更具迷惑性的概念,卻層出不窮。
  • 逆襲的「高分低能」!當得了學霸,彈琴能比郎朗,他們才不是情商「低能」
    11月5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 勞動教育每周不少於1課時,再提「高分低能」的教育之痛
    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高校也可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高分低能」的教育之「痛」在高壓學習任務和優異卷面成績盛行的當代教育中,勞動教育重要性總是被大家忽略。
  • 憑你們,也配笑話大學生高分低能? 思想匯
    每次面對他們貌似無心的輕蔑,我都想大聲地對他們說:「就憑你們這幫垃圾,也配說我們大學生高分低能?在很多自小就成績不錯的學生的記憶裡,高分低能這個詞常常都是跟隨他們成長的。這個詞班主任常常說,學生家長也總掛在嘴邊,新聞媒體更是樂於報導相關的事例。這詞說來刺耳,但我卻早已經聽得免疫了。
  • 「高分低能」狀元逆襲:你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後,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高分低能?清華北大的高考招生辦,都不認可
    可噴子總能想辦法找到我,留下這樣的言論:常書傑就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典型代表,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湖北省幾十萬高考生的狀元,被這樣評價,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高分學生,被人吐槽低能、低素質,我很不開心。
  • 高分低能現實中不存在
    考試分數高,動手能力低即為高分低能。最開始憋出這個詞的人不知道是誰,我大膽的猜測下,可能是出於嫉妒,考試考不過人家,就說人家動手能力差。高分什麼概念?考試一直高分,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歷,自信心爆棚。高分是一道一道題考出來的,每道題都是平時在題海裡絞盡腦汁、一筆一划積累出的。
  • 高分低能現實中不存在
    考試分數高,動手能力低即為高分低能。
  • 高分低能是怎麼產生的?
    老師也教育學生,你們是學生只要好好學習,考取好的成績,其他的和你們有關係嗎?不幹正事!大家思考過嗎?這樣的教育環境我們的下一代能成為有用的人嗎?難道只需要考個好分數,一切都好了嗎?社會主義就建設成功了嗎?
  • 高考史上3000多名狀元無一成才?網友:這難道不是高分低能?
    可現實的數據卻讓人意外:據《上海教育》的一篇報導,自從高考恢復後產生的3300名高考狀元,無一人成為行業領袖。這麼多的高智商學霸學神,你竟然告訴我,他們沒有一個人成為行業領航人。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數據,同時讓一直關注我國教育的人,更是有了噴的槽點,什麼高分低能?狀元只是學習工具?中國教育要反思了?
  • 坎培拉大學兩名中國學生被指"高分低能" 校方否認
    坎培拉大學兩名中國學生被指"高分低能" 校方否認   中新網6月23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報導,此前有兩名在坎培拉大學修讀媒體學位的中國留學生,被指作業水平能力低下,而他們的導師卻被要求必須讓他們通過。
  • 結構化 | 一些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你怎麼看?
    一些學生中存在著「高分低能」的現象
  • 李泰伯資料經歷曾被稱「高分低能」狀元 完美逆襲研究人類衰老
    ­  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
  • 只有糊塗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 大學教育失敗案例:《隱秘而偉大》中顧耀東高分低能與狗屎運
    如果是在現實中,這麼多的機緣巧合而化險為夷,這是編劇過於理想化,同時也是偶像劇的基本特徵,是一個社會底層人通過大學改變命運的翻版。從而使全劇體現了更多的煙火味,而多接地氣、有更多的受眾。但這種接地氣,則是以巨大的犧牲和代價為,是犧牲一些老同志如老董、夏繼成以及沈青禾等等為代價。
  • 各位家長,不要再相信「高分低能」這種鬼話了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2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仿佛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 對於「高分低能」這一自造詞,如何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不知從哪一年起,「高分低能」作為一個自造詞,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從那之後,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誰誰誰高分低能」之類的話語。傳得多了,這個自造詞也似乎在社會中「更加時髦」了。既然是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畢竟是大學生剛剛步入某個新行業的一種很正常的自然現象,哪怕不是大學生,任何一個新來的人都難免會覺得很陌生,但隨著日久天長的積累,逐漸幹多了,也就慢慢熟練了;況且,一個人剛入行階段的不熟練,跟他(她)的學歷是完全無關的。
  • 3000多高考狀元無一成才?普遍「高分低能」?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其餘人都和教育沒直接關係。 學生普遍是「高分低能」,只會學習,分數很高,和能力不匹配,做事循規蹈矩,沒有個人的看法,思考問題沒有深度,難以跳出別人定下的條條框框,雖然很多高校畢業生從事了高薪工作,但卻沒有個人的成就。
  • 高分低能只是過去式!未來STEAM教育必成主流
    隨著編程教育納入了高考的體系之中,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編程課程的重要性。然而編程只是廣闊的學習課程中一個小小的分支和起點,更多的還有機器人教育以及科學教育。STEAM教育趨勢愈發明顯。高考高分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避開獨木橋,獲取好學校的offer的同時擺脫高分低能的帽子呢?